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_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高三语文: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

高三语文: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①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

唐人谓之“格”,并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

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

晚唐、五代至北宋,层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

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

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人语句,但它显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谓定法;法则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谓活法。

相对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

这应该说是讨论家对“至法无法”的自觉意识。

②后来清初游艺编《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表达:“诗不可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

……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迹,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

”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

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强调用法、驾服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

③“至法无法”作为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标志。

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④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后,但其基本思想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

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言的关系。

⑤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技与道(或曰神)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

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就诗学而言,有法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

浅谈五四后新诗发展的特色及其转向

浅谈五四后新诗发展的特色及其转向
一 . 一
子, 将 复 杂 化 精 微 化 的 现 代 人 的 感 受 含 蓄 的表 达 出来 。 “ 九. 一八” 事 变 的爆 发 激 起 了 民族 矛 盾 进 一 步 的加 深 , 蒋 介 石 为 首 的 官 僚 资产 阶 级 在 中 国 的 黑 暗 统治 ,使人 民群众生活更 加痛苦。 “ 左 联 ” 进步 作 家 正视 这 一 黑 暗 现 实, 对 其 进行 无 情 的揭 露 。诗 人 艾 青 便 是 这 一 时 期 的旗 手 , 他 的诗 歌 作 品一般是描 写太 阳 、现 出艾 青 对 旧 社 会 的 黑 暗 和 恐 怖 的 痛 恨 以 及 对 黎明 、 光明 、 希 望 的 向往 与追 求 。 诗 歌 以 它 紧密 结 合 现 实 的 、 富 于 战 斗 精 神 的 特 点 继 承 了 五 四 新 文 学 的 优 良传统 , 又 以 精 美 创新 的 艺 术 风 格成 为新 诗 发 展 的重 要 收 获 。 这 里 既 反 映 了作 者 的艺 术 才 能 , 又 铭 记 下 他 严 肃 的 、艰 苦 的艺 术 实 践 。 艾 青 的 诗 歌 具 有 鲜 明 深刻 的形 象 , 随着诗歌结束 , 形 象 也 就 完 成 。艾 青 的 诗 在 形 式 上 不 拘 泥 于 外 形 的 束 缚 ,很 少 注 意 诗 句 的韵 脚 和 字 数、 行 数的划一 , 但 是 又 运 用 有 规 律 的排 比 、 复沓 , 造 成 一 种 变 化 中 的统 一 。 《 大堰 河一 我 的保 姆 》 是 这 时 期 的 代 表作 。 它揭 示 了劳 动 人 民 的 屈 辱 命 运 与 祖 国 的 不 幸 处 境 的 关 联 ,揭 露 了社 会 制 度 的 黑 暗 , 表现 了这 一 时 代 的 主题 。 诗人 艾 青 把 自己身陷 囹圈的忧 郁和伤感 同 祖 国 的命 运结 合起 来 , 为 被 凌 辱 被 压迫人的歌唱 , 为 悲 哀 的国 土 而 歌 唱。 他 把 自己 的歌 呈 现 给 大地 的一 切, 把 自己强 烈 的爱 憎 之 情 袒 露 在 世 人 面前 。 二. 抗 战前 后 诗 歌 主题 的转 向 抗 战初 期 , 是 我 国新 诗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战 争 爆 发 以 后 , 诗 人 们

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

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

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原文地址: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作者:西望长安(中国当代诗歌不是题材之争、形式之争、流派之争,不是官方民间之争,而是中西文化之争,中西审美观、价值观之争。

----2012.5.11.)一.中国诗歌的方向性错误中国的诗歌虽然乏善可陈,但中国的诗歌人口庞大,我们古代的文学史几乎可以说是诗歌史,我们有诗歌情结。

九十年的新诗探索,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催生了各种主义与流派,但综其特点大同小异,以观点鸣世,其诗写却并无创新,百家争鸣了,却并没有百花齐放,更类似于军阀混战,新诗社会尚未完全建立,没有读者的认可,诗歌还要在摸索中前行。

诗写者众,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诗歌难以被接受呢?至少一点,我们的新诗没有被其它艺术门类的人所认可,最有名的是对新诗发难的季羡林和韩寒,这一老一少,一个全盘否定新诗,一个对新诗极尽挖苦之能事。

要知道,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音乐、绘画可以被接受,而诗歌却不行呢?诗歌、音乐、绘画,几乎同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诗歌的处境却更为尴尬,为什么?绘画和音乐不需要翻译,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优劣决定了我们学习的结果,翻译良莠不齐,难以把外诗的精髓呈现给读者,我们所读的外诗实际上就是读翻译家的再创作,这就直接造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翻译体诗歌现象,翻译体诗歌是外诗的山寨版,晦涩,难以被读者接受,这种诗歌,如果是名家所写,会被理解为有深度,被评论家拿来天马行空地解析一番,一首好诗就诞生了,因为是名家,少有人质疑,人云亦云,自欺欺人,诗坛情况概如此。

诗坛有许多靠一首或两首诗成名的,其实他们的作品大多平庸,但人一旦成名,反对者就没了,这是我们的劣根性之一,继承的很彻底。

再加上后来的梨花体和下半身写作,进一步损害了诗歌的形象,以至于现在任何一个人都敢于对诗歌展开攻击,诗歌的神圣不再。

许多写诗的人实际上并不承认自己是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概因他感觉自己的写的不是诗,诗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那诗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作者:尹央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4期【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個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专题检测(五)题组一最新题型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世纪80年头以来,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驾驭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指责工作者用从西方干脆“拿来”的新颖概念和指责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指责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A.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指责,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成为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很大程度上驾驭了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指责理论在中国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指责,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指责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解析:B项,“主导中国文艺指责的权威”搭配不当。

C项“驾驭……方式……实践”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

答案:A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挚友就是我可以与其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

最终,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深思熟虑。

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解析:“只有……才”强调的是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一句中的“最高尚”;“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作者:杜龙鼎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1期【摘要】西诗汉译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研究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和文艺思想提供了绝佳素材。

本文从探讨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和社会背景入手,旨在研究西诗汉译编辑出版的语体特征。

【关键词】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语体特征【作者单位】杜龙鼎,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流派之诗学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5YJA752015)。

新思想的诞生常常有三种途径:内生、外引和内外交融。

五四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其新思想的诞生是内生和外引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内部思潮在涌动,外部思潮在流入,在二者彼此交融的一瞬间,新思想便骤然而生。

然而,在这个交融过程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四时期,译者芸芸,译事甚昌,所涉范围极广,哲学、教育、文学和宗教等,无一不及。

在其文学翻译中,西诗汉译可谓独树一帜,对于该时期的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也颇具意义。

而且,译者在西诗汉译的各个阶段以及其在展示翻译成果的各个载体上(如黑板报、传单、内部刊物、公共期刊及报纸等)所使用的语体不尽相同。

限于篇幅,下文仅探讨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即公开发行)的语体特征。

一、五四新文学刍议文艺界对于“五四时期”的界定,一般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1]。

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胡适提出了“文学改良八事”,完全颠覆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1918年4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八事”改为“八不”,主张废除中国古诗格律以实现诗歌创作的极度“自由化”。

五四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写作、具备“五四”精神且依赖于新媒介传播的文学样式。

在思想上,新文学强调人本意识,既批判历久尘封的封建主义旧文学,又批判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的所谓“新文学”。

论五四时期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研究作者:杜龙鼎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7期【摘要】五四时期是西诗汉译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西诗汉译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诗汉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期刊这一重要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期刊文化。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以之管窥西诗汉译与期刊文化的关系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期刊文化;《新青年》【作者单位】杜龙鼎,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流派之诗学批评研究”(项目号:15YJA752015)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歌的创作和翻译对诗歌的发展同样重要,在翻译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诗歌翻译看作诗歌的二次创作。

我国的诗歌翻译涉及两大类,一是中诗外译,二是外诗中译。

本文主要讨论外诗中译中的西诗汉译,具体来说指的是把英语类诗歌翻译成中文,包括英文原语创作和他语(非汉语)译为英文的所有诗歌,再具体一些,指的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著名诗人(如印度泰戈尔)的诗歌。

西诗汉译在中国文学史上起步较早,从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对外文化交流开始就涉及西诗汉译。

本文只谈及中国西诗汉译史上的黄金时期——五四时期及其与当时历史条件下期刊文化的深层次关系。

一、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发展对五四时期的界定,文艺界通常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文学改良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为起点,以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终点。

这是中国社会挣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革命思潮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潮异常活跃的时期。

在引入西方先进思想的过程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四时期,外语学人大量译入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的各类书籍、报纸和杂志。

在这当中,诗歌因其阅读性强、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和翻译的时间跨度短而颇受译者青睐。

浅谈“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和旧诗的发展趋势

浅谈“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和旧诗的发展趋势

浅谈“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和旧诗的发展趋势作者:邬杉来源:《求知导刊》2018年第18期摘要:古典诗歌历来都是代表传统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是古典文学发展的顶峰。

鸦片战争过后,在旧体诗饱受压迫的同时,新体诗应运而生,“五四运动”后迎来它发展的大好时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诗和旧诗都经历了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命运,如今,它们又在社会的呼声中重回大众视野。

文章主要浅析自“五四运动”后,诗歌随时代变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诗;旧诗;“五四运动”;发展趋势一、旧诗的“落没”与新诗的“黄金时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近代中国开始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但这时也有很多外国先进思想理念传入,许多像康有为、梁启超等这样的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而这时,曾在中国传统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诗歌的创作也逐渐走向僵化,“滥调陈词”“无病呻吟”等相当普遍,且经历明清两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高压政策,到了清末民初时古典诗歌已经不符合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对自由、民主的表达,因此,古典诗歌难以适应当时社会时代的变迁。

古典旧诗开始没落,而新诗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黄遵宪在《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真传。

”不难看出人们对新诗的推崇。

“五四运动”过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爱国人士找到了一条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时新文化运动也在蓬勃兴起,以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目标,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1917年2月,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的发表标志着新诗的诞生,1920年《新青年》出版的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新体诗歌形态的艰难过程。

郭沫若的《女神》是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它的发表则为新诗确立了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新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力压旧诗,呈现繁荣的趋势,成为中国的主导诗歌。

东学西渐视域中的意象主义者及其创意翻译

东学西渐视域中的意象主义者及其创意翻译

东学西渐视域中的意象主义者及其创意翻译
唐拥军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2
【摘要】由于对后维多利亚诗歌陈腐守旧的诗风大为不满,意象主义者通过创意翻译从东方古典诗歌中汲取异质养分,在西方文化中撒播下东方“杏花”种子.从此,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的花丛中,开出了“与她(中国)的名字相称的文学”之花,意象主义者也历史地成为中国文化西传的先行者.
【总页数】5页(P89-92,100)
【作者】唐拥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生态位原理看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翻译活动——新时期“东学西渐”翻译活动的生态位考察 [J], 罗顺江;王松
2.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及其创意翻译 [J], 宁顺青
3.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J], 傅悦
4.品牌广告创意表现中的视触联觉意象及其有效沟通策略 [J], 季涛频
5.概念整合视阙下的意象诗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J], 刘建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初期西诗汉泽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_王东风

五四初期西诗汉泽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_王东风

_、理念上的矛盾
新诗运动的主要发起人胡适认为,“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 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至于应该怎么学,他也提出了一个办法: “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 范。”©但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主义”:
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① ② ③ ④
页。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1918年4卷4号。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详见胡适《印象派诗人的六条原理》,收人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43 -
• 219
外国文学评论No. 2,2015
所主张与我所主张多相同之处。”®即便胡适在写这篇日记之前,就已经了解了 “印象派”的诗歌主张,以他的学识而言,他也不会把“印象派”等同于整个 “西洋的文学”的,而从胡适翻译的英语诗歌来看,能人他法眼的也并不是印象 派的诗歌,而恰恰都是些没有“废律”的英诗。他的第一部新诗诗集《尝试集》 上所收录的四首译诗就没有一首是“印象派”的诗歌,如他在新文化运动之前 翻译的拜伦的《哀希腊歌》(1914),以下是该诗第一节的原文和胡适的译文: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余!©
原文是严谨的格律体,译文则用归化的方式以骚体对应。原文的主要诗学形 态特征如行数、缩行形态、音步(抑扬格四音步)、韵式�ababcc)等,在译文 中均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从诗的角度上来看,译文读者与其说读到的是拜伦的 诗,不如说是胡适借原文的内容而作的骚体诗。虽然这一归化的翻译方法表现出 译者对原文诗学形态的不尊重,但起码对诗学和中国的诗学传统还有一点尊重, 因为如此译法还算是以诗译诗。但在《关不住了》这首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纪 元”的译诗之中,他对中西诗学传统均是一副漠视的态度。以下是该诗第一节的 原文和胡适的译文: 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我说“我把心收起, 像人家把门关了, 叫‘爱情’生生的饿死,

论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形态类型.

论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形态类型.

论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形态类型[ 08-11-26 15:26:00 ] 作者:王嘉良编辑:cw2112549“浪漫主义”就其原初意义上讲,是属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梁实秋在20年代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时就指出过:“‘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主义’而言。

”(1)这一源于西方的浪漫文学中国总显得发育并不充分,现代中国浪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在五四文学时曾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由是,研究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特点,探讨其生长与变异的独特原由所在,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整体走势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就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发展全程看,“五四”文学时期堪称为浪漫文学的全盛期,其时浪漫文学呈蓬勃发展态势,足以与与当时的另一股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构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的确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其显现“全盛期”的具体标志有三。

一是浪漫主义的理论自觉,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文学的自觉征程。

就文学思潮的形成而言,作家有否对“浪漫主义”内涵与特质的理论自觉性,是至关重要的。

浪漫文学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就以充沛的想象、奔放的热情、奇崛的笔致,颇显出浪漫文学的品格,文学史上就常常将其以浪漫文学目之。

但此类创作,作家并无“浪漫主义”的理论自觉,也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学思潮。

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倡导和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因而五四以前,就不能说我国已有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的意义是在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引入,促使人们从思潮的意义上认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才得以整体性地移入中国,新文学作家方能将文学表现“浪漫主义”由自为状态转入自觉状态。

当时一批目光敏锐的新文学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梁实秋等,对西方浪漫文学思潮情有独钟,倾心介绍、尽力鼓吹,他们的许多理论阐述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推动了这股思潮在中国的流布与风行。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

西潮影响与浪漫流变

西潮影响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流变王嘉良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特别是五四文学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但就整体而言,现代中国浪漫文学发育并不充分,这跟对西潮的理解与接受及其能否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融通有关。

因而,梳理西潮影响与现代浪漫文学的流变,对于寻绎我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的接受特点及其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不无助益。

关键词西潮影响浪漫文学发展流程形态变异作为导源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曾在较长时期内为中国新文学作家所推崇与吸纳,浪漫文学创作也流布于新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但就整体而言,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发展呈时断时续态势,它在五四期间曾有“灵光一闪”的显现,此后便逐渐趋于衰落;其发育也并不充分,尤其与西方浪漫文学思潮拉开了很大差距。

正如李欧梵指出的:“中国现代文学,也许是受西潮影响太快,对于西方的各种主义,往往兼容并取,只要是‘新’的、时髦的,都是好的,所以遂有创造社初期‘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创造社作家自称‘浪漫’,用这一口号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打对台,实则是一种‘吞枣式’的说法”1。

其实这样的“吞枣式”接受现象,也发生在五四以后的其他时期。

因而,探究“西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生成与变异,不只可以寻绎浪漫文学思潮接受的某些特点,从中也能窥探中国新文学接受外来思潮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浪漫主义”就其原初意义上讲,是属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最早阐述中国现代浪漫文学的接受与发展趋势的梁实秋当时就说:“‘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主义’而言”,与传统的浪漫文学无关,明确揭示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是呼应西潮的产物2。

然而,在西方,浪漫主义兴盛于18世纪到19世纪初,到中国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20世纪,它早已呈现衰歇景象,中国新文学作家何以独厚爱于浪漫主义?研究文学思潮的接受史可以发现: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进程与中国作家对其的接受并不呈同步行进态势。

诗歌流派的介绍 中国诗歌流派网

诗歌流派的介绍 中国诗歌流派网

诗歌流派的介绍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本文库整理的诗歌流派的介绍,欢迎参考阅读!新国风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五四”派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

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020年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

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

因为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

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业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年8月27日《扬子晚报》)材料二: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2017年7月应邀出访拉美。

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

这;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年8月29日凤凰网,有改动)材料三:2017年8月2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文/尹 央【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后“五四”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论

后“五四”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论

后“五四”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论【摘要】“五四”之后,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面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关学与政治等复杂的矛盾关系时,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人生体验的结晶。

【关键词】现代主义;启蒙;中国;西方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样,现代主义也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文学理论术语,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首先也要结合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

而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主潮,现代主义流派众多。

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千差万别,要在总体上概括其审美特征是极为困难的。

一般认为。

“朝着深奥玄妙和独特风格发展的倾向,朝着内向性、技巧表现、内心自我怀疑发展的倾向,往往被看作是给现代主义下定义的共同基础”。

应该说。

上述表述确实抓住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点,但如果想要全面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还必须要对其各个流派进行深入剖析。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与古代素朴和谐美相对应的古典主义文学正在走向没落,而以主体性和对立性为主要特征的崇高美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则开始对峙发展,并很快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潮。

作为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学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性质。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主义的初步发展同样受益于启蒙主义,而不是像西方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对启蒙现代性展开反思与批判。

在“五四”之后的193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艺术创作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并且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色。

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很自然地成为孕育现代主义文学的温床。

威廉斯认为,大都市给人们带来了陌生、孤独和神秘的感觉,同时也赋予文学以创新的可能以及多样化的主题,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现代主义的创生。

因此,如果要谈论西方现代主义,就不能不提到巴黎、伦敦、柏林、纽约等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也不能忽视像布拉格、彼得堡这样的不那么发达的城市,总之。

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王泽龙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注重主体体验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异质性影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的诗思方式上,一方面坚持"意随象出"的感物的表现传统,另一方面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现代诗学突出"象从意出"的体验的意象表现策略.这种体验性意象表现的影响主要呈现为意象的幻象型、变异型、隐喻型以及意象的智性化与玄秘性特征.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王泽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J], 王泽龙
2.意象神秘主义与具象唯物精神——宗教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精神内涵的影响 [J], 马兴隆
3.西方“恶美”意象艺术对中国现代诗的影响 [J], 王卫红
4.西方近现代诗歌史上的\"戏剧化\"诗学 [J], 胡苏珍
5.主体化:异质诗学文化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J], 毛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光中为当代华语散文贡献了什么

余光中为当代华语散文贡献了什么
!! " #$ %&’$ " ’()$ * + +,,& ’((- " (’./
0123
4 * !(($
!"
名作 欣赏
海天片羽
都市景观、科技文明同样包含着审美的富矿, 只是它需要作家更新目光和观念,从而做更深 更细的开采。 余光中的散文酣畅淋漓地描写了现代生活 和现代文明,但是却没有对笔下的这些做盲目 的崇拜和一味的歌颂;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当睿 智和清醒的态度,在肯定其必然性、合理性的 同时,展开了更为深刻,也更为辩证的思考与 评价。譬如,《下游的一日》《山盟》等文, 批评了工业化进程给台北带来的空气污染。 《噪音二题》《寂寞与野蛮》等文,控诉了噪 音这一现代公害。名篇《登楼赋》写活了纽约 的气势,但也无情地指出了:“陌生的脸孔拼 成最热闹的荒原”,“生理的距离不能再短, 心理的距离不能再长”,“你感到把一个鼎鼎 的大名还原成实体的那种兴奋和震颤,同时也 感到深入膏肓的凄凉”。而近作《我是余光中 的秘书》,则透过诙谐幽默的讲述,揭示了异 常发达的现代资讯所导致的生命异化。应当看 到,正是这种反思和批判精神,使余光中的散 文具备了一种内在的现代性,一种真正的精英 品格。 与题材和精神的现代性相对应,余光中散 文的艺术表现同样是现代的。在这方面,最具 代表性的,无疑还是作家于“弹性、密度和质 料”这三要素上所做的努力。因为在作家心目 中,这三要素恰恰构成了现代散文艺术表现主 要的和本质的特征。从实际的审美效果来看, 也正是这三要素,使得余光中的散文天风海 雨、汪洋恣肆,“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 成一个大乐队。” > 《逍遥游・后记》 ? 鉴于这 方面的内容前文已有简述,此处不再枝蔓。 对于当代华语散文创作而言,余光中的贡 献是多方面、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它有待于

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1+(语言文字运用 ”练透一点”之“演讲稿的特点”)

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1+(语言文字运用 ”练透一点”之“演讲稿的特点”)

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1(语言文字运用十”练透一点”之“演讲稿的特点”)(时间:50分钟满分:4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于中华民族火复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华执主头保护主义、被端利己主义暗流涌动。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无论制代如发展、不管是面对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对中国的狂封锁:极限施生1珠是州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抑或是与“台独”等分裂势力做坚决斗事,都州典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方众一心、剔为同心的民族力量、锻适含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发守正创新,布勇削前的民族智慧。

我们要以行动告诉那些国家、那些势力,“中国人民不能市业术怕事、在任何因难和风险面前,腿胜子不会料,腰杆子不会岁,中作民族非不倒、压不垮的”;要让世界知道,“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弗能木得药。

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年前的旋律犹然在耳。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的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求们无比坚定,无此自信。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保持“雄制制,气昂郎”的精气神,我们坚信: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兴的历史步伐。

1、文中画横线句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汁,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两句歌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请分析两句歌词的音韵和谐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6分)答:2、文中画波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华民族自抗美援朝胜利以后迎来了由贫弱到富强的伟大飞跌。

"从语义上看二者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答:3、(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物"就是要有内容,不能是假话、套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 ·五四是一个西潮涌动的年代,外国的社会学和文学著作伴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西方文化“逐渐敷布东土,犹之长江、黄河之水,朝宗于海,使东方固有文化,日趋式微,而代以欧洲文化。

”伴随着这股强大西潮的涌入,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诗歌也通过翻译进入普通人的阅读视野,新青年社对英美诗歌的翻译,文学研究会对东欧弱小民族诗歌的翻译,创造社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翻译均标示出中国新诗坛对西方诗歌明显的趋鹜。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五四译诗主要取材于西方诗歌并顺应了这一时期的西化语境。

然而,笔者通过对该时期主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和《创造季刊》(包括《创造周报》、《创造日》和《洪水》)等发表的译诗进行统计,发现五四时期翻译的东方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西方诗歌,与人们的预想和时代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逆现象。

为什么在五四这样一个西潮涌动的年代,诗歌翻译界却劲吹东方诗风呢?一为了证明五四诗歌翻译逆现象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对该时期译诗的数量和国别进行统计。

文学报刊或文学社团的繁荣是文艺繁荣的表征,我们因此可以将五四前后主要文学刊物上的译诗作为参照对象,在线性的时间递进中清晰地勾勒出译诗的国别归属。

因此,下面以1915—1921年的《新青年》杂志,1921—1931年前后的《小说月报》,1921—1929年的创造社刊物为纵向的主线,以呈现出五四时期东方诗歌的翻译热潮。

首先来看《新青年》上的译诗:《新青年》在第一卷上登载了陈独秀翻译的外国诗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译介外国诗歌的核心杂志之一,“《新青年》虽不是纯文学杂志,但其文学色彩相当浓厚,而且十分重视翻译,译文占总字数的约四分之一;半以上。

在第四卷里,翻译文学更是达总量的近90%左右。

”《新青年》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歌,还形成了自己的译诗特色——注重翻译那些与时代和社会现实结合紧密的诗作,对中国新诗和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新青年》杂志上的译诗作统计(见图表一)。

文学研究会是对中国翻译文学贡献最大的社团之一,他们以《小说月报》为中心,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诗歌作品。

无论从译诗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小说月报》都超越了《新青年》,淋漓地显示了五四时期的译诗热潮。

文学研究会创办的其他刊物(比如《文学周报》、《诗》)中也有许多译诗。

本文仅就《小说月报》上的译诗而论,我们可以用(见图表二)表格进行统计。

由留日学生组成的创造社在思想上具有浪漫主义的激进色彩,他们以《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和《创造周报》等为阵地,对世界文学中的新思潮和流派的作品“情有独钟”,比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未来派、表现派等,他们的译诗和译诗观念是五四诗歌翻译热潮中绽放出的绮丽之花。

为便于论述,我们制作了三张统计图表。

通过以上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新青年》上翻译发表了日本、印度和波斯等东方国家的57首诗歌,《小说月报》上翻译发表了印度、日本、阿富汗和波斯等东方国家的160首诗歌,《创造季刊》及创造社的其他刊物上翻译发表了波斯和日本的105首诗歌,总计翻译发表东方诗歌322首。

五四前后三个主要刊物发表的译诗有513首,东方诗歌所占的比重是63%,远远超过了西方诗歌的翻译总量,充分说明了在“别求新声”于西方的五四时期,强大的东方诗风却漫卷了整个译坛。

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熊 辉内容提要 根据五四前后主要文学期刊上的译诗统计结果,本文首先证明了五四时期东方诗歌的翻译压倒了西方诗歌,与时人“翻译西书”的浪潮形成了逆现象;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精神的诉求、民族审美期待和新诗文体建构等方面分析了东方诗风盛行的内部原因;最后从西方的东方热现象入手探讨了东方诗风的盛行在本质上依然是西潮涌动。

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147 ·图表一 《新青年》上的译诗统计表(其中包含主要的译者和被译者)位次国家(民族)译诗数量主 要 被 译 诗 人主要译者1日本30与谢野晶子(Yasano Akiko)、千家元磨(Senke Motomare)、武者小路实笃(Mushakoji)、石川啄木(Ishikawa Takubaku)周作人2印度26达葛尔(Tagore)、Ratan Devil、S.Naidu、什伯温妮莎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3英国5民歌、Austin.Dobson 周作人、沈钰毅、天 风4爱尔兰4民歌周作人,刘半农5捷克4民歌周作人6古希腊3谛阿克罗多思周作人7俄国3I.Turgener、那特孙刘半农、周作人8美国2S.F.Smith、剃斯戴尔(Teasdale)陈独秀、胡 适9法国2须毕勃、果尔蒙周作人10波兰2达尔曼周作人11苏格兰1Lody A.Lindsay胡 适12德国1苏 菲13波斯1莪墨伽亚谟胡 适14挪威1易卜生任鸿隽15波斯尼亚1民歌周作人16立陶宛1民歌周作人17保加利亚1遏林沛林周作人18未注明国家3拉忒伐亚库拉台尔、耶戈洛夫著、凡贝尔格著周作人合计1791注:(1)表格中的国家名和诗人名保留原状,未加修改;(2)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青年》影印本统计出;(3)表格中主要统计了从1915—1921年间《新青年》上的译诗;(4)转译的诗歌仍旧按照原作本来的所属国划分。

图表二 《小说月报》上的译诗统计表(其中包括主要的译者和被译者)位次国家(民族)译诗数量主 要 被 译 诗 人主要译者1印度135泰戈尔郑振铎、赵景深、徐志摩、徐培德、落花生2英国47王尔德、哈代、济慈、拜伦、雪莱、丁尼生、密尔顿、莎士比亚、罗赛蒂朱湘、徐志摩、傅东华、顾彭年、刘复、赵景深3日本23石川啄木、生田春月周作人、谢位鼎、汪馥全、谢六逸4瑞典20廖特倍格、赫腾斯顿、泰依纳希真、沈泽民、冯虚、梅川5法国13波特来耳、龙沙(P. Ronsard)、宓遂(A.Muset)、哇莱荔、魏尔伦仲密、式微、梁宗岱、侯佩孚、李金发6阿美尼亚13土尔苛阑支、伊萨诃庾、西曼佗、据蓓兰葛薇儿女士英译本译茅盾、陈搏7匈牙利11裴都菲、亚拉奈、桐伯、苟莱、沈泽民、孙用、冬芬8俄国10屠格涅夫、烈尔蒙托夫、布洛克郑振铎、沈性仁、冬芬、海峰、陆秋人9葡萄牙3特·琨台尔希真10罗马尼亚2(民歌)朱湘11波兰2柯诺普尼斯卡、阿斯尼克茅盾12乌克兰2洛顿斯奇、西芙支钦科茅盾13捷克2散尔复维支、白鲁支茅盾14古希腊2荷马傅东华15古罗马2维其尔傅东华16美国1惠特曼徐志摩17阿富汗1从E.Bowys Mahero 的英译本中转译冯虚18乔具亚1夏芙夏伐支茅盾19塞尔维亚1斯坦芳诺维支茅盾20德国1史托姆伴君21波斯1我默伽亚莫郭沫若22瑞士1奥立佛戴望舒23未注明国家4 C.Joseph、Knut Hamsus 徐调孚、汪廷高、一樵合计22298注:(1)表格中的国家名和诗人名保留原状,未加修改;(2)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小说月报》影印本统计出;(3)表格中的译诗主要从1921年改版后的《小说月报》开始统计;(4)转译的诗歌仍旧按照原作本来的所属国划分。

文学评论 2010年第5期·148·二为什么人们会翻译大量的东方诗歌呢?首先还是中国诗坛的内在需要决定了翻译东方诗歌的盛行,这些诗歌一方面应和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对建构中国新诗的形式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首先从新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东方诗歌翻译热潮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四时期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泰戈尔“爱的哲学”很快便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和时代需求。

再以波斯诗歌的翻译而言,鲁拜诗的情感特质符合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莪默伽亚谟的四行诗除了在形式上与中国古诗具有相似性之外,其内容也有显著特色——富含哲理性和反抗精神。

莪默伽亚谟的诗作“表达了他对神学理论、宗教的怀疑,否认有天堂、地域的存在;对统治阶级的暴行和社会罪恶采取批判揭露的态度了他的先进社会思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沉思与探求”。

这种情感内容正好契合了五四时期青年人对自我人生和社会未来的思考,于是很多诗人都积极地翻译、介绍或探讨鲁拜诗,从而在中国新诗界掀起了一股鲁拜诗的翻译热潮。

以当时翻译鲁拜诗最力的郭沫若为例,有学者认为“伽亚漠的《鲁拜集》,不管是在思想情调、主题指向,还是在文的审美趣味,满足其审美需要。

”翻译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对原作主题的选择往往反映出译入语国的文化需求,《鲁拜集》在五四时期的大量翻译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需要莪默伽亚谟式的怀疑和反叛精神。

另外,新诗需要充实新思想和新文体,恰如郑振铎所说:“泰戈尔之加入世界文坛,正在这个旧的一切,以为我们厌倦的时候。

他的特异的祈祷,他的创造的新声,他的甜蜜的恋歌,一切都如清晨的曙光,照耀于我们久居于黑暗的长夜之中的人的眼前。

这就是他所以能这样的使我们注意,这样的使我们欢迎的最大的原因。

”身的发展确实需要那样的异质文化的刺激和鼓动,译诗能够为中国萎靡的文坛带来新质和活力。

同时,“随着‘五四’落潮,疾风骤雨式的思想启蒙式微,社会愈加黑暗,苦闷和彷徨的情绪弥漫开来,更多的作家和诗人从社会中退出来,转入内心对人生作形而上的冥想和哲理探索,或者表现一种‘忽然而起,忽然而减’的个人的并不迫切而同样小精悍的小诗无疑是适合这种哲理的探索的。

”于是,日本的俳句、泰戈尔的小诗以及莪默伽亚谟的鲁拜诗便获得了广阔的存在空间,对之加以大量的译介实乃反映出中国新诗的发展需求。

仅仅从五四前后人们对新思想和新文体的追求入手来分析东方诗歌的翻译热潮只具有普遍意义而不具备特殊性和针对性,因为对西方诗歌的翻译同样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接下来,本文将从更深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分析东方诗歌翻译热潮兴起的原因。

民族文化心理和潜在的诗歌审美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译者对作品的选择,因为诗歌作为艺术性最高的文体,其民族性也最强。

同为东方的日本、印度和古波斯在审美观念和文化思维上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翻译这三个国家的诗歌在审美和思维上很容易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自由诗的流行,诗歌形式趋于泛滥和无序之中,于是不少诗人开始寻求新诗的其他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泰戈尔简约的小诗,日本精炼的俳句和“绝句”式的鲁拜诗无疑满足了他们内心的审美意识,同时也避免了重走古诗创作道路的危险。

所以,与其说中国的小诗是对外国诗歌的摹仿和借鉴,不如说是外国的哲理小诗和俳句契合了我国传统的诗歌审美标准。

周作人说:“小诗在中国文学里也是‘古已有之’,只因他同别的诗词一样,被拘束在文言与韵的两重束缚里,不能自由发展,所以也不免和他们一样同受到湮没的命运。

近年新诗发生以后,诗的老树上抽了图表三 创造社的译诗统计表(其中包含主要的译者和被译者)位次国家(民族)译诗数量主要被译诗人主要译者1波斯103我默伽亚谟(Omar Khayyam)、Gibram郭沫若、张闻天2英国10雪莱、葛雷郭沫若、成仿吾3德国 3[1]歌德郭沫若4法国3Alfred de Vigny、维勒得拉克穆木天5日本2上野壮夫、森山启N. C6比利时2万雪白(Ch·Van Larberghe)穆木天7未注明国家1郭沫若合计6124注:(1)表格中的国家名和诗人名保留原状,未加修改;(2)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影印本统计出;(3)表格中是1922年《创造季刊》创刊到1929年《创造月刊》停刊期间的译诗;(4)转译的诗歌仍旧按照原作本来的所属国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