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对象和范围

合集下载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美感和审美是我们跨越时空的共同话题,是人类追求美学的基础。

在心理学视角下,探究美感和审美的本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感和审美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行为和情感。

一、美感和审美的概念美感是指我们对于事物美感的感受反应,而审美则是对于美感感受的理性评价和分析。

美感是客观的感受,也是主观的感受,是我们与大自然和其他艺术品交流的情感形式。

审美是把这些感受从不同的角度透析,并分析出美感的本质的能力。

二、美的元素美学家德沃金曾说:“没有美的元素就没有美。

美的元素是不经意识到而真实存在的,就像砂石中的金子,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才能充分挖掘它的价值。

”以下是美感和审美中的几个要素。

1.形式:形式是我们感知美感和审美的基础,是易于记忆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外形和色彩。

2.对比:对比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展现事物相同或不同的元素的方式。

我们在欣赏艺术品和自然景观时,都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来突显或强调事物的不同之处。

3.节律:节律是一种律动感,在艺术品和音乐中最为常见,其律动感被称为“视觉轻盈感”。

4.颜色:颜色是各种元素之间的桥梁,颜色的不同组合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觉。

三、美感和审美的心理基础美感和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感知,是人类大脑的自然反应。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大脑中和直接与美感和审美相关的区域主要是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

在视觉的感知中,扣带回是负责形状、轮廓和线条的区域,而下路纹状体是负责颜色、亮度和对比度的区域。

通过观察和研究患有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损伤的病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下降。

这说明美感和审美是人类大脑的天然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享受。

四、美感和审美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导师制讲座吴景松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审美心理研究的基础。

1、什么是审美经验?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诗人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2、“美的本质”向“审美心理”研究的转变。

18世纪之前,美学的研究中心是“造成美的条件”,即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提出了诸如平衡、和谐、等概念,涉及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

18世纪以后,美学研究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中心是研究“人最喜欢什么样的事物”,“人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

这是从人本主义立场上,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美。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让位于“人的什么能力”的探讨。

二、美的范畴。

审美经验与美的范畴密切相关。

随着对审美能力的研究的深入,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美的范畴得以扩大,它不再局限于美本身,还扩大到丑,扩大到崇高、悲剧、喜剧等等领域。

三、审美趣味夏夫兹博里说:“趣味”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

1、审美趣味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

2、审美的倾向性或心理定向。

审美趣味是一种有别于胜利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

虽然它是主观的、个别的,却有着客观性和社会性。

它是人类社会无数次审美经验之后积淀而成的。

四、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指唯有审美时,才出现的一种奇特的心理态度。

外物美不美,或人能否发现外物的美,都有这种态度决定。

1、非功利的态度。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审美心理激活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的态度。

所谓非功利,并非对观看的物体不敢兴趣,而是不考虑它在现实生活中对“我”的用处,而集中注意与对它的外观的沉思和欣赏。

夏的学说,被认为是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的开端,是现代美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2、叔本华的“静观说”。

在叔本华看来,审美知觉不同于生理的知觉,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同于观看事物的普通方式。

(2)知觉主体全神贯注于知觉对象本身,而不是离开对象作自由联想。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审美心理学的起源审美心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问题。

他们试图理解美的内在属性以及美的欣赏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因素。

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学理论,但这些哲学家的思考为后来的审美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世纪的审美心理学19世纪,审美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个体差异。

他们研究了人们对艺术作品、自然美景等方面的欣赏和感受,试图揭示审美经验的内在机制。

这一时期,审美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例如:感伤主义、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等。

三、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派崛起,对审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觉经验是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各个感觉元素的简单组合。

这一观点在审美领域的应用,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艺术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形式结构,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分析。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理论对审美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潜意识情感的表达,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可以揭示个体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这一观点推动了审美心理学对艺术作品内在意义和创作者心理状态的研究。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审美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价值和情感体验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学派对审美心理学的影响表现在关注个体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发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审美经验是个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情感表达的自由流露,通过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个体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和内在和谐。

六、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在审美领域的应用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过程在审美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这涉及到对作品意义的建构、记忆的形成以及审美判断的做出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的定义与范围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美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美学的定义和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所不同,但它通常着眼于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以及美学经验的目的和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美学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美的本质、美的形式和美的发展。

美的本质指的是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包括对审美体验的深度理解和主观感受。

美的形式则是指美的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以及建筑、设计、时尚等实际应用。

美的发展则是指美学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进化和变化,包括美学传统、美学观念和美学范式的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认知的体验。

美学体验通常伴随着愉悦、兴奋、感动等情感,以及对材料、形式、意图等认知的抽象化。

美学体验的研究着眼于人类情感机制和感知经验的心理学分析,探索人类对美的反应和评价。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美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美学创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美学体验和美学创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美学创造受助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美学创造通过创意和实践的方式引导人类审美趋向。

总之,美学的定义和理解需要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

美学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和评价,更是人类对美的认知、体验和创造的重要方面。

审美心理学概述

审美心理学概述

审美心理学概述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

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

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揭示其核心观点及其对审美体验的独特见解。

阿恩海姆作为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理论在审美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对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分析其在心理学和美学领域的发展脉络。

重点阐述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理论,包括直觉的概念、特征及其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阿恩海姆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审美直觉的生成机制和心理过程。

本文还将关注阿恩海姆审美直觉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并评估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审美直觉的心理机制,为理解审美体验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也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审美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他主张审美体验并非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主观反应,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

他强调,审美直觉并非单纯的感觉或情感反应,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涉及到大脑对视觉信息的主动组织、解析和整合。

在阿恩海姆看来,审美直觉的核心在于“力”的动态平衡。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力”,这种力在观者的内心激发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而审美直觉就是观者通过直觉的方式,感知到这种力的动态平衡,并进而体验到艺术的美感。

阿恩海姆还强调审美直觉中的“整体性”原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观者在欣赏作品时,需要通过直觉的方式把握这种整体性,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强调审美体验的认知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为我们理解艺术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审美心理——精选推荐

审美心理——精选推荐

第五章审美心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就不能离开审美心理的分析,而应以这种分析为基础。

审美心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系统的、综合的考察。

从横向上来看,审美活动包含多种审美心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从纵向上来看,审美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终极效果总是呈现为某种独特的心理愉快。

同时,审美活动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追求,又总是带有指向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

因此,本章将从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愉快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对审美心理进行初步的考察。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是由多种审美心理要素共同组成的一种系统的功能结构。

一般认为,参与审美活动的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则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即通常所说的“四要素”。

这是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对审美心理所作的概括。

然而,这种概括是片面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审美活动当成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也就把审美心理当成一种认识心理。

但实际上,人类的审美活动首先是、而且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美”这一价值的追求。

在这一价值追求过程中,人类必然要对审美对象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认识。

由此可见,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认识活动的价值活动,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是一种交融着认识心理的价值心理。

按照美学家蒋培坤的说法,审美活动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审美价值心理,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构成;其次是与审美价值心理交融互渗的审美认识心理,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构成。

这两个系列的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趣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感知,从表象上认识审美客体的颜色、线条、声音、形状等外表特征,这是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又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各种属性和部分进行综合感觉、整体性把握的心理反应形式。

此外,想象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通过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深入理解审美客体的内在特质和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美感。

理解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认识过程,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可以深入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结构、意义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美感。

最后,情趣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它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评价,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美学研究者。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

5、3动作行为 、 动作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人的身体 运动、 运动、眼球运动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是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5、4 生理心理测量 、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是典型 的在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技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术。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采用先进的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并将这些测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4、审美反应 、
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4、1 情绪因素 、
4、3兴趣因素 、 兴趣因素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观者的审美反应是在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2、审美心理学概述 、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 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 意的活动过程,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 倾向规律的学科。 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

审美主义审美心理主义与审美个体化审美是一种主观、个体性质的体验,因此,无法被普遍接受或赞同。

在美学领域,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即审美主义、审美心理学和审美个体化。

本文将探讨这三种方法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审美主义审美主义是指将美学分离出来,将美的创造、表现与鉴赏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这一方法集中强调美的本质和重要性,试图将其理清逻辑和思想的框架之中。

审美主义主张把审美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分离出来,把它视为一个纯然的思维活动。

然而,这个方法也存在着反对意见。

首先,审美主义的过程被视为过于普遍和抽象,从而忽略了审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其次,它也不能解释美感体验的个体特征,这并不符合审美学领域应有的理论框架。

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是研究美感体验性质的一种学科。

这种方法强调人类感知和思考的过程。

审美心理学的重点是美感被视为一种一系列神经反应的结果。

他们试图通过脑神经机理的方法来描述个体的美感体验。

因此,审美心理学主要集中在美感体验和与之相关的生理和神经反应。

审美心理学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通过实验和测量来对美的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尽管审美心理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数据,但应注意它没有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美感体验是普遍存在的,或者为什么某些美的作品影响力巨大。

因此,审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解释个体差异和主观经验的影响。

审美个体化审美个体化是指一个人与美的关系的个人并神经的性质和独特的差异,这是不断发展的。

审美个体化方法试图探讨美感体验是如何被个体特性如个人历史、性格、价值观、文化和社会生活经验等影响的。

这种方法主张审美体验同时受到个体与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

审美个体化通过考虑个体心理学和文化反应提供了更细致、个性化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审美个体化的缺点是数据收集的困难,这使得在编制框架和预测地变得更加艰巨。

同时,这也存在三个目标:求证、理论、应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了该方法在研究中的复杂性。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感受音乐的节奏,还是欣赏自然美景或他人的外貌,审美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行为。

心理学研究也逐渐关注审美这一领域,以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成果。

1. 审美的定义与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下的审美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审美的定义。

审美是指人们对于艺术、自然或他人形象的美的感受和评判。

在心理学中,审美是个复杂的主观体验过程,涉及感觉、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试图揭示审美体验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机制。

2. 审美的心理过程心理审美过程可分为感知、认知和情感三个阶段。

在感知阶段,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在认知阶段,人们通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并将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

最后,在情感阶段,审美体验被人们的情感体验所调动,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反应。

3. 心理审美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心理审美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个体差异体现在人们受教育程度、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方面。

例如,某些人喜欢古典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偏好流行音乐。

文化差异则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自然美和内在美更受重视,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外貌和创新。

4. 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与心理审美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

例如,颞叶与音乐、面孔等审美对象的处理相关;杏仁核与情感的产生和评价相关;前额叶与认知与决策相关。

这些神经区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心理审美的神经机制。

5. 审美体验的影响与效应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对个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审美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愉悦感。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偏好,选择和理解形式,声音,图案,叙事,文本和其他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对人类艺术,建筑,设计和其他美学依赖表达形式如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抽象面,如美学评价,美学决策等。

审美心理学有五种基本要素,即感受性,情感性,行为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感受性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受基于视觉,语言和动态几何图形的表达手段。

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感受性看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味道,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情感性是一种情感反应,通过他们的处理和理解审美形式而产生,这种反应不仅限于它的结构,图形,颜色,音乐等,而且也可以指向它暗含的感情。

行为性涉及到观众对审美形式产生的反应,它特指观众对作品中某个特定情况的反应,如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时间。

比如,当观众看到一段视频时,它会产生某种情感。

认知性是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它指的是观众如何去理解,评价和认可审美形式,比如艺术家所挑战的约束,艺术表现方式等,这些约束产生了对艺术标准,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概念。

最后是社会性,这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中成员对审美形式的反应,例如一个文化中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的形式,广泛讨论的艺术种类等。

它与行为性,认知性相联系,表明在一个特定社会结构中审美形式的运行方式。

五种基本要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审美心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社群,文化背景的审美形式,从而增加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实现美学形式更具想象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艺术,是一种迷人的表达形式,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舞蹈,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而审美,则是我们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受、理解和欣赏。

在心理学领域,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研究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与审美的联结,以及心理学在解析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中扮演的角色。

1. 艺术的定义和意义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了诸多解释和定义的问题。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传达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活动。

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作品,将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享受和启迪。

艺术能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美术馆里的油画、音乐会上的交响乐,还是书架上的小说和家中的装饰品,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感受美的存在,并找到对抗生活中冲突和困扰的力量和意义。

2.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着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观念的融合与运用。

在心理学中,艺术创作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多个层面。

2.1 感知和表达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感知。

艺术家通过感知外部环境和内心体验,获取到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他们对于形状、颜色、光影和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敏感度更高,能够观察到细微之处。

同时,艺术家也通过感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

通过艺术,他们可以将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可见的形象和符号,为观众创造出一种共鸣和理解的机会。

2.2 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造力是指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创造出新颖、有趣和有意义的作品。

想象力则是指能够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构建新的场景、形象和情节的能力。

审美心理包括的内容

审美心理包括的内容

审美心理包括的内容审美心理研究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着眼于探究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行为。

审美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影响着我们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情绪。

因此,了解审美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实践。

首先,审美心理包括人们对审美刺激的感知。

它探究了个体对微妙的差异,如颜色、质地、深度、空间等的感知细节,以及如何影响审美偏好的知觉体验。

例如,人们可能会对某种颜色有更强的联想性,或是对某种质地有更强的主观感知性。

其次,审美心理也涉及人们对审美刺激的评价和反应。

它旨在探究审美情感的复杂性,比如个体如何评价多种审美刺激的组合,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审美偏好的思维过程。

最后,审美心理包括人们的审美行为。

它探究了审美行为的发生机制,比如人们在审美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对审美体验的行动策略。

因此,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涉及到多种心理学领域,如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的认识,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研究发现,影响审美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个性、文化、社会价值观、心理发展和社会背景等。

因此,了解审美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心理,从而改善审美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审美心理有助于设计和表达。

比如,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艺术创作,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审美心理也有助于提升护理实践,比如在护理实践中加强审美元素,以便更好地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审美心理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探索了人类美的本质,因而它是一个有趣且深入的学科。

它对我们识别审美经验和表达审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可以在艺术创作、护理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深入了解审美心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认知,还可以改善我们的审美实践。

论审美心理结构

论审美心理结构

论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审美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

构成主体与客体审美关系的中介,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

一般认为由审美心理倾向、审美认知、审美情感构成。

审美心理倾向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动机。

首先是审美需要引起审美动机,审美动机推动审与审美动机紧密联系的是审美认知,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只有在审美感知、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

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过程。

人认识客观事物,特别是认识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常常抱有一定的态度。

这些态度体验,便是情感,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如同情、崇高、爱慕等情感。

此外,认知因素还包括感官的感知、大脑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审美的认知结构。

情感因素则是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和评价,它是审美的动力结构。

总之,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多种心理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构成。

这些因素和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理第六章审美⼼理审美⼼理是美学研究的中⼼问题之⼀。

美感就是⼈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种⼼理现象。

审美⼼理主要指审美⼼理结构,即审美⼼理机能、审美⼼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理要素交融组合⽽构成的⼀个⽹络结构。

其中,每⼀⼼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它⾃始⾄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环节中。

第⼀节审美⼼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盾统⼀体。

它们既有⾃⼰独特的⼼理功能,⼜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由运动,从⽽产⽣⼀种⾮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由感受。

为了深⼊研究的⽅便,我们暂时把统⼀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的美感⼼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进⾏研究。

⼀、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理活动的第⼀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更⾼⼀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类的理论认识⼀样,没有⽣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理功能也就⽆法实现。

从⼼理学的⾓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理学的⾓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的⽿、眼、⿐、⾆、⾝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低两个层次:⾼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头和⾝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式不⼀样。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3.审美情感的功能: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美感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说想象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核心, 情感就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动力。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 作的动力。 其次,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 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
总之,审美感知是基础、 依托、归宿;审美想象是载体、 纽带;审美理解是规范、制导; 审美情感是动力、中介、效应。 它们互相协调、作用、促成美 感的实现。
3、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 觉中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 理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 种由非确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 动,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 使审美欲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 剪裁,从而得以清晰、扩展、抒发。
2、审美想象的形式:
1)、知觉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审美 知觉之中,渗入到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它表现 为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 或是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是赋予知觉经验 以新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牵动主体情感的外 移。 2)、再造想象 指审美想象可以活动在记忆 表象之中,渗秀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 3)、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还可以活动在创造 表象之中,对表象进行改造制作。
3、审美理解的功能: 1)、升华感知:审美理解渗入、融于感知之中, 使感性升华,转变为超感性的直觉,从而使审 美能把握和感悟对象形式结构深含的意味 2)、规范想象:审美理解渗入理象之中,从而 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性,给予它以统一、规律、 秩序。 3)、调节情感:审美理解融解情感,给予情感 以理性的谐调、制导,使情感从盲目欲望中走 向有一定意向的情感。情感经过理性的“剪裁” 和净化,才成为审美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模式的结果。
种常见的审美显意识,人们可能经常自己 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之中的。所以,深层
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认为,深层审 遇到,或者可能经常听到其他人说起,也 审美心理学也会关注这种植根于审美潜意
美心理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中的深层心理 在许许多多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见到过。比 识和审美无意识的审美显意识。这也是深
结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也必然会在文 意识的民俗文化结构(尊重需要——民俗 美心理与艺术的现实反映性。
关于人类的深层心理,在精神分析学
早已注意并且进行了大量研究的部分。根 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能力和心理活动。这种 建立以后有许多相关的心理治疗师或者心
据现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这种表层 深层心理曾经是人们难以把握和认识的心 理学家所用的概念术语并不统一。大致上
心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认知(认识, 理活动,但是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 说来,表示人类深层心理的概念术语主要
为深层心理学。弗洛伊德在《关于门外汉 分析的问题》中指出:“精神分析作为深 层心理学,是一种关于潜意识的科学,对 于所有涉及到人类文化发展及其伟大组成
部分——如艺术、宗教和社会组织等——
一、深层审美心理学是
者说是人们一般感觉不到、体验不到或者 的发展的科学而言,已经具有根本性的意
关于审美活动中深层心理的科学
审美活动中的深层心理,那么,这种审美 识的生死文化结构(安全需要——生死文 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深层审美心理
深层心理活动和能力就应该有它的深层结 化情结)。4.审美无意识的社交文化结构 与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3.
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而且这些深层 (相属需要——社交文化情结)。5.审美无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生产性。4.深层审
为此,我们把那种先天遗传性的下意识叫
做“无意识”。它包括各种人类进化和遗
传下来的本能(冲动,欲望,需要)所组
成的部分,比如食本能(食欲),性本能
(性欲),安全本能(自保欲),所属本能
(爱欲)等等。审美活动中许许多多与人
类的生存活动相关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就
是深深地植根于无意识之中的,它们虽然
让人不知不觉和意识不到,但是,实际上
践过程之中积累和沉淀在人们的心理结构 林黛玉从家乡来到了贾府,贾宝玉因为有 那个潜隐深藏在审美潜意识之中或者被压
(潜意识)之中的,从而使得人们在面对 事迟到了,他风风火火地回到家中,一边 抑、保留在审美无意识中的美人原始意象
某种审美对象时能够似乎不假思索地、直 走一边喊:林妹妹在哪里?林妹妹在哪 (原型)的审美理想的观念,就会被激活,
美学论坛 17
所谓“审美潜意识”就是人类审美活动
中的潜意识。潜意识(英文:subconscious,
德文:
),从字面上来看是
指,潜隐的、深藏的、表层心理之下的心
理活动和能力。尽管在德文之中“潜意识”
与“下意识”是同一个词,但是,在汉语
之中,它们各自的前缀“潜 -”和“下 -”
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
在冥冥之中却起着作用,例如人们对于食
物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追求(美食,烹
饪艺术),对于异性人体美和审美及其艺
术的渴望(美人,人体艺术),对于引起
恐惧和怜悯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惊羡
(阳刚之美,崇高和悲剧艺术),对于人与
人之间爱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依恋(阴
柔之美,柔情之美,言情小说,爱的艺术)
达·芬奇《蒙娜·丽莎》 等等。
“下 - 意识”主要强调人们可以知觉到和
意识到的表层心理之下的心理活动和心理
能力;而“潜 - 意识”则强调“潜隐深藏”
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能力。由此,我们就可
以把“潜意识”的侧重面放在“潜隐深藏”
的过程之上。因此,我们认为,潜意识应
该主要是人类后天积累和沉淀的部分,它
是由于实践活动的千万次的重复而形成的
的刺激所引起的回答反应及自动化的行动 “下意识”来统称无意识和潜意识。
等。②亦称‘潜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
所谓“下意识”就是显意识或意识阈
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各种 以下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能力。如果把人类
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性欲,是心理 的全部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分为表层心理
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人的全部生活, 和深层心理,那么,表层心理就是显意识,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们不知不觉、意识
不到的心理活动,即我们所谓的“下意识”
(意识阈之下的心理活动),有各种不同情
况,而且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是
先天遗传性而使人不知不觉和意识不到的
心理活动和能力;另一类是后天积淀形成
的而让人不知不觉和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
和能力。这两类下意识,有着明显不同的
成因、状态和作用,所以,应该加以区别。
应的三个部分:审美认知——审美情感— (癔病)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运用催眠疗 的深层心理,而前意识则是专门指人类深
—审美意志。这三个部分也就是一般的审 法和谈话疗法或自由联想法治疗诸如此类 层心理之中可能转化为人们可以意识到的
美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的神经病症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神经病症 意识的那一部分心理能力和心理活动。但
美学论坛 15
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对象和范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 张玉能
深层审美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深层心理(无意识,潜意识)的科学。 学说。这种精神分析学说也被弗洛伊德称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以及审美显意识的深层根据。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深层结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以及它们在文 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之中的具体表现。
觉地产生相应的审美感受,而且不同的人 里?老祖宗给他指了一个方向。贾宝玉一 并且迅速地转化为审美显意识,产生直觉
们还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 眼看过去,马上就说道:这个妹妹似曾哪 式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了“一见钟情”
这些审美感受的形成就不是一般的本能、 里见过,好生面熟。老祖宗笑他:林妹妹 的审美显意识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到红色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感受,而在欣 不是,不过,深层审美心理学关注审美显 想不起。啊……在梦里,是你,是你,梦
赏大自然中的红花、红日、红云以及艺术 意识并不是像普通审美心理学那样,而是 见的就是你。的确,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
作品中用红色描绘的形象时,也就会产生 关注那些与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相关 就好像在梦里见过对方一样,只是平时难
人类的心理活动,除了表层心理以 的根源往往在深层心理中的某些心理郁积 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感到这几个
外,还有深层心理。所谓深层心理是指, 而形成的。其中奥地利心理学家、心理治 概念之间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不能完全混
人们的心理活动内在潜隐深藏的部分,或 疗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 而用之。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加以甄
(活动和能力)的科学,而具体说来,主 如,电影《魂断蓝桥》之中就在躲空袭的 层审美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对象。
要就是研究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心 防空洞里的几分钟男女主人公就那么一见 三、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理学学科。
钟情,心心相印,魂牵梦绕了。香港电影
既然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
18
美学论坛
简称为“知”)——感情(简称为“情”) 它的奥秘。到了 20 世纪初一批研究神经 有: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前意识。
——意志(简称为“意”)。那么,审美活 病症的治疗师,在诊治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在具体运用上,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
动,作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当然也就有相 初大量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歇斯底里症 这三者往往是当作同义词使用,泛指人类
一种温暖的感受。又如绘画构图中的几何 的审美显意识,也就是要揭示审美显意识 得一见梦中情人,而只是以一种审美理想
图形使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蒙娜· 的深层根源。或者说就是要研究那些人们 的观念形象贮存在自己的潜意识里,甚至
丽莎》的等腰三角形构图所产生的稳定、 意识不到其根源的审美显意识。比如说, 保留在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美
欲望、冲动之类的无意识的结果,而是人 刚到,你在哪里见过?实际上,从审美心 许多审美显意识中的审美感受、审美判
们在长期审美实践过程中反复重复而形成 理学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这 断、审美趣味等等,并不是单纯当下的一
的潜意识的某种以动力定型为基础的审美 种“一见钟情”的“似曾相识”,就是一 种直接的感性反映,而是往往植根于审美
是把这几个概念混而用之,有时候并无明 们是深层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那么,
确的界线。但是,我们认为,实质上这几 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人类
个关于人类深层心理的概念术语是不完全 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以及
相同的。为了在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学科范 审美显意识的深层根据。
围和学科意义上比较准确地描述人类深层
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外在显现出来的部 次的重复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神经模式和 门研究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心理
分,或者说是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体验到的 活动模式,由暂时神经联系转化而成的 学。
部分,也就是有意识或意识到的部分,亦 “动力定型”所形成的心理能力和心理活
二、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即显意识部分。这一部分的研究是心理学 动,或者是被某种力量压抑或变形而不被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整个心理活动 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需要)组成的 美潜意识。这一部分的深层审美心理就是
的一个部分。人类的心理活动,一般可以 部分;潜意识则是人类在后天实践中积累 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得更
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所谓表层心理 和沉淀的部分,它是由于实践活动的千万 加明确一点,深层审美心理学主要就是专
16
美学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