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古村落群调研

合集下载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3
肇庆市政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为本次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问题和目的
研究问题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特点、价值和保护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目的
通过对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梳理,为保护和传 承这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调查范围和方法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覆盖肇庆市全域,重点调查市区、县城、乡镇以及具有历史文 化价值的重要村落和景点。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01
肇庆市的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如端砚制作技艺、肇庆草席
制作技艺等。
民间音乐舞蹈
02
肇庆市的民间音乐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舞龙舞狮、八
音锣鼓等。
民间曲艺
03
肇庆市的民间曲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白话小说说书、木
鱼歌等。
0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01
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均衡
肇庆市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地区和
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而部分地区和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02
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肇庆市居民的保护意
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来。
0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肇庆市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重视,但是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 2 3
开发程度较低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大 部分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或者开发程度较低。
开发方式单一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相对单一,主 要以旅游观光为主,缺少多元化和深层次的文 化体验。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肇庆高要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同时也面临着新农村建设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古村落保护肇庆高要市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兰田古村、连南古村等,这些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古村落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

首先,要加强古村落的管理与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古村落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其次,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修缮和保护工作,采取适当的手段修复古建筑,延续其历史风貌。

同时,要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古村落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新农村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问题,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肇庆高要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引领,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首先,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古村落保护可以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可以借鉴古村落的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

古村落与新农村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

结语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才能实现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最新-肇庆封开杨池古村 精品

最新-肇庆封开杨池古村 精品

肇庆封开杨池古村篇一:肇庆市古村落群调研肇庆市古村落群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9-6-18103122)创建时间:2019-6-18从肇庆迄今所发现的25个古村文化内涵上看,大都是综合性的,即在大多数村落中,几乎都具有各种人文或地理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大都是有自身独特性的,即在某个方面较突出而具有某种特色的。

所以,我们在以其独特性而对某个自然村作出文化定位的同时,也会在其他的特色类中谈到其另些方面的文化内涵或特色。

我们作出这些分类,无论是对整体或个体,都是大致而言,不是严格区分,只是旨在将肇庆迄今所存古村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和价值作出剖析,同时也以这些方面作为古村文化特色的大致分类,从而在总体上对其内涵及其价值作出全面评价,同时也将众多内涵丰富、多式多样、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的古村落,理出眉目,为今后在全省其他地方进行古村文化普查提供参考。

岭南历史的缩影印记岭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百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栖息于此。

在我们多年前发现并定位为“岭南文化发祥地”的封开县,有个汶塘村,村名源于汶水,“汶”即是百越族语译音,其意是“喷”,即水秀青山、喷水长流之寓。

同是在封开的平岗村,自古是自百越族分化出的壮、苗、侗、以及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杂居之村,今仍存的泰新桥,是壮族风格的风雨桥可证。

与封开相邻的怀集县,有个扶溪村,村名“扶溪”也是百越族语译音,百越族人迁出后,明代才有来自福建的汉族人石姓迁入,仍沿用原村名。

可见语言和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

此外,在高要金利的茅岗村,有百越族的水上木棚遗址,百越族有世代在水上居住的旦家,历史悠久,由此可证。

这些都可称为岭南历史的印记。

在封开毗邻的德庆,有个金林村,可谓岭南历史的缩影村。

有史可查这是百越族始建的村,后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变迁和建设,今仍可见历代的纹章印记。

肇庆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以高要蚬岗镇八卦村宗祠为考察对象

肇庆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以高要蚬岗镇八卦村宗祠为考察对象
而对于宗祠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一般研究祠堂的建筑文化,祠堂的功能,祠堂的文化建设、文化价值与保护等。有些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祠堂为例,研究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祠堂在文化建设过程的现存状况和保护状况,根据该祠堂的保护情况,分析祠堂在保护及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正确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并提出把祠堂作为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其他地方祠堂建设保护的成功范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黄凤琼的《番禺祠堂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宗祠具有重要的意义。宗祠作为古村落历史的活见证,其一砖一瓦,都是古村发展的体现,宗祠的兴衰也是宗族的乃至古村落的兴衰。宗祠文化是民间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祠堂是蕴含丰富内容的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宗祠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研究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借鉴和吸收祠堂文化积极成分,如崇宗敬祖,勤劳节俭,友好睦邻等,对于促进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宗祠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正确的引导下,通过对祠堂文化的研究,可以让农民把农村传统风俗习惯与现在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相结合,促进古村落健康发展,与时俱进,对促进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宗祠溯源及其发展演变
宗祠,又可以称宗庙、祖祠、祖厝或者祠堂。宗祠是供奉祖先的灵位、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家族宣传教育、执行家规、宗族议事、宗族办理红白事的地方。我国的宗祠发展经历了商周时期的宗庙,秦汉时期的墓祠,唐朝时的家庙,宋代宗族、宗祠的出现和发展,明清宗祠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国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已经出现了祖先崇拜【1】。

肇庆乡村调研报告

肇庆乡村调研报告

肇庆乡村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肇庆乡村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乡村调研。

一、背景介绍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落后、人口外流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二、调研目的1. 了解肇庆乡村现状,把握各村庄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2. 分析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探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路径;3. 提出促进肇庆乡村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肇庆市内较为典型的几个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并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经济发展调研发现,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农民的收入较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配套设施也制约了乡村发展。

2.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经济的困境。

3. 乡村环境肇庆乡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部分地区受到环境污染的困扰,如农田化肥过量使用、垃圾处理不当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乡村发展,也直接威胁到居民健康。

五、促进乡村发展的建议1. 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2. 鼓励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流动;3.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六、结论肇庆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小觑,但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加大,我们有信心可以实现肇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肇庆乡村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能为肇庆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及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重的保护问题。

肇兴侗寨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处典型的古村落,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肇兴侗寨的个案研究,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我国南方某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这里的人们以侗族为主,他们世代相传,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歌舞、传统手工艺、侗族鼓楼建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尽管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过度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肇兴侗寨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四、保护策略及措施(一)强化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文化讲座、举办文化展览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建立保护机制制定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保护合力。

(三)促进传承与发展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传统艺人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

加强侗族歌舞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侗族文化。

同时,鼓励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肇兴侗寨的文化资源。

通过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广东肇庆12处静美古村落,岭南山水人居如画

广东肇庆12处静美古村落,岭南山水人居如画

广东肇庆12处静美古村落,岭南山水人居如画广东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秦时已建县制,隋唐为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

岭南山水核心区,那些古老的人居村落如画,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2处古村落。

1 槎塘村槎塘村,位于回龙镇北面的香炉岗东北麓,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它具有清代广府村落典范,如诗如画般美好。

槎塘村是一座典型的广府村落,规划布局实用美观、井然有序,文化底蕴厚重。

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做到这样实用美观的规划与布局实属罕见,达到几个统一,住房面积统一、高度统一、材料统一、结构统一、巷道宽度统一、祖堂高度统一、图案统一。

登高环视整个古村,令人赞叹不已。

散发悠悠古韵的清代广府村落“梳式布局”与“两元一体”活化石景点。

槎塘村前的池塘边有两棵高大的相思树,树干两人方可合抱,树身攀爬着一些藤科植物,树荫遮盖200多平方米。

相思树下有一口100多年的古井,清澈的井水深不见底。

井面四周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铺砌,花岗岩石磨得很精细,是入笋结构,非常罕见。

2 澄湖村回龙镇澄湖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古村落”称号,成为目前肇庆唯一一条被授予该称号的村庄。

澄湖村为回龙镇一自然村,始建于南宋,距今近800年历史,村落整体结构完整,保存600多座古建筑,建筑特色以岭南风格为主,结合中西文化特色,是一条沉积广府文化、岭南村落文化的古村落。

该村建筑物分新旧两部分,新建的房子绕古村而建,古村绕湖而建,约300亩,保留完整的石板路约2公里,现存古村屋2200间,各种风格的碉楼10间,有中西特色的洋楼47座。

古建筑群青砖灰瓦,大多数砖木结构,保存良好,村落完整。

村内巷道四通八达,可行小汽车,以巷道划分姓氏居住群。

3 黎槎八卦村黎槎八卦村,位于高要区回龙镇,黎槎八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村形似八卦,布局精巧,是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八卦文化、儒家文化历史悠久,以水为脉、以石为基、以屋为墙,村边古榕参天、四水环绕,如诗如画,极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摘要: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例,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了解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其在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现代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古村落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渐受到关注。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肇兴侗寨作为我国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我国某省份,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落。

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侗族歌舞、建筑艺术、民间故事、节庆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三、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一)内涵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侗族的歌舞、语言、习俗、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特点1. 独特性: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

2. 活态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它们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3. 综合性: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还包括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四、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一)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受到冲击,一些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二)资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仍不足。

(三)人才流失: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掌握传统技艺的人才流失严重,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展览、活动等方式,加强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整合研究

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整合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整合研究黄晓玲 许晓洁 陈小华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摘要: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出发,调查并归纳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类型划分,评价旅游文化价值,指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文化价值;资源整合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338-03中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继90年代“华夏城乡游”和2006年“乡村旅游年”之后,进入大发展时期。

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特殊形式,可以满足游客回归田园、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方面需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城镇化加速古村落的衰败,当前亟需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作出科学规划和指导。

一、肇庆古村落分布特征、类型划分与价值分析(一)古村落分布特征肇庆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共计36个,分别分布在下属的8个市县区。

表1 肇庆古村落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区域名称数量端州区白石村、塘岗村2鼎湖区砚洲村、桃溪村、蕉园村3高要市坑尾村、槎塘村、黎槎村、澄湖村、蚬岗村5德庆县金林村、罗洪村、武垄村、荔岸村、古蓬村5封开县杨池村、状元村、平岗村、杏花村、汶塘村望高村、大岗村7四会市陆巷村、宁宅村、石寨村、铁坑村、扶利村5广宁县大屋村、里仁村、石桥崀村3怀集县大浪村、扶溪村、孔洞村、沙洲寨、何屋村、黑岩村6(二)古村落类型划分1.山水文化型这类古村落的吸引力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古村落选址和布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如鼎湖区砚洲村和桃溪村、德庆县金林村和荔岸村、怀集县黑岩村等。

2.建筑文化型这类古村落的吸引力在于完好的传统建筑。

从建筑艺术到规划布局,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如高要市黎槎村、槎塘村和澄湖村,德庆县古蓬村,封开县杨池村、杏花村和望高村,广宁县大屋村和石桥崀村,怀集县大浪村和孔洞村等。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

肇庆高要市古村落保护及新农村建设研究———黎槎村(八卦村)一、八卦村背景:人类从古村落里成长起来,走向世界;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

村落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文明参天大树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是文化农村的精神堡垒。

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的模式,是文化农村的最佳选择,肇庆高要市八卦村是首批入选广东省古村落,肇庆市高要回龙镇黎槎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村呈八卦形状,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玄机重重,风格独特。

10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里“仁”的思想命名,每座门楼都有楹联。

二、调研目的:1、通过对八卦村的研究,奠定古村落的文化历史。

2、通过对该村村民的调查,了解该地的人居环境。

3、研究八卦村的建筑,深层次的剖析古建筑的特色。

4、通过研究八卦村,突出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呼吁社会人士对类似古村落进行严格的保护。

三、调研内容:1、追述八卦村的文化历史,研究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2、研究其建筑文化,开发古村落建筑的经济价值。

3、研究该古村落的总体情况,通过实际的报告反映古村落的重要性,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

4、研究其古树的生长、配置状况,再经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古树的保护及重视情况。

5、结合当地的建筑构造、布局等,了解村民们的居住环境的情况。

6、细究八卦村的建筑,再结合岭南建筑的特点,突出该建筑的特殊地位。

7、丰富我们专业的课外知识,并结合课本的知识进行实际性的实践,包括对建筑的研究,环境的调查。

四、调研对象:高要市回龙镇黎槎村五、调研组织:调研队伍组成:调研队伍由2名教师(待定)和11位本科生(9女2男),共13人组成。

六、调研方法:1、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进行有目的性的访谈。

2、借助勘察工具,对当地进行实质性的测量、考察。

3、通过人工和互联网手段,结合当地建筑,收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和空间。

肇庆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研究

肇庆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研究

肇庆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研究
梁健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肇庆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构成多元化,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探究肇庆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特征,分析其环境问题,探讨保护与恢复措施,包括加强法制建设、落实生态修复、推行生态旅游等,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其他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梁健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基于叙事理论的传统村落生态文化载体系统研究-以北京爨底下村保护为例
2.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性发展思考——基于海南岛屿传统村落视域的问题探微
3.传统村落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德瓦屋垱传统村落为例
4.两山理念中产业生态化发展在传统村落中的实践保护研究——以海南黎族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当前,肇庆市正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因此,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可以为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保护和传 承肇庆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支持。
调查目的
全面梳理肇庆市的历史文化资 源,掌握资源的特点、价值和 分布情况。
分析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不 足,为制定保护和传承措施提 供参考。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与传承。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加强肇庆市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 化元素,丰富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教育和 培训等工作,提高保护与传承的水平。
为肇庆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促进肇 庆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调查范围
肇庆市全市范围内,包括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 、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等区域。
调查对象包括历史建筑、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
02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肇庆市历史概述
作。
未来需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 保护措施,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
传承和利用。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标题: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作者:张三、李四、王五
THANKS
04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保护意识
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加大对破坏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周春山;张浩龙【摘要】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祈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发展.以肇庆为例,首先分析其在广东的文化形态分区区位;再以肇庆辖区内22个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该分析框架进行文化景观解读.最后,本文提出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结论,并指出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两大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其一是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应在变化中传承村落原生的文化基因.二是再村庄化的传统村落,应建立"环境-产业-社会"协调互动的生态体系.%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support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Zhaoqing as an example, it first analyzes its position in Guangdong's cultural form; it then takes 22 traditional vilages in Zhaoqing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ir cultural landscape.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finaly concludes a trend of dynamic evolution for traditional vilages. It points out two types of future for traditional vilages. One is urbanized vilage, which urges an enhancement of their cultural gene. Another is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vilage, which urges an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production-society" interactive system.【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有机发展【作者】周春山;张浩龙【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TU-024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一、引言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古村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无形的文化资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肇兴侗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个案,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我国某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

这里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生活方式以及民间艺术等,都体现了浓厚的侗族文化特色。

侗寨的居民世代相传,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歌舞、侗绣工艺、侗族鼓楼建筑技艺等。

三、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保护措施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缮等。

(二)保护成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肇兴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传统节庆活动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传承人断层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去,许多独特的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退,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层。

(二)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文化的涌入,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一些居民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挑战。

(三)资金与资源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古村落由于经济条件落后,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以及传承人的培养。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传承人培养通过开展传承人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同时,建立传承人数据库,记录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和技艺特点,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培养。

(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旅游等方式,增强居民和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度。

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评价及基地策划研究——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为例

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评价及基地策划研究——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为例

一、引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旅游产业中的垂直细分领域,研学旅游以自带“深度内容”的属性和超千亿元的市场总体规模,发力中国旅游业市场“新蓝海”[1]。

结合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和研学旅行新战略,对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整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繁荣和振兴。

研学旅行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适用于以文化求知为目的到异地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旅游者群体,相关文献主要探讨研学旅行的市场细分、产品设计及该旅游方式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侧重于研学旅行的旅游意义。

国内的研究则多针对参与学校集体组织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的中小学生群体,相关文献主要探讨研学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侧重于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2][3][4][5]6]。

虽然目前学界对研学旅行关注度较高,但对于古村落研学旅行这一专项领域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案例和实证研究。

本文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为例,对其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进行系统评价,提供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方案,为肇庆市“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提供参考方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二、肇庆市回龙镇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评价回龙镇位于肇庆市高要区东南部,该镇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于2016年10月成为住建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之一,辖区内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可供研学旅行开发的资源丰富。

其中黎槎村建筑布局独特,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呈八卦图状,又被称为“八卦村”。

该村落古址遗迹保存完好,知名度较高,于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
1、建筑风格
肇庆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常见的建筑类型包括古寨、围 龙屋、骑楼等。其中,古寨多建在山腰或山顶,依山傍水,具有很强的防御性。 围龙屋则多建于平原地区,以宗族为单位聚居,规模较大。骑楼则体现了西方 建筑文化的影响,是肇庆传统村落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类型。
谢谢观看
保护与利用
1、保护现状及问题

目前,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受到冲击,部分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历 史文化遗产流失。其次,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古建筑因缺乏修缮而逐渐破 败。最后,村民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仍需加强,一些传统建筑在日常生 活中遭到破坏。
3、社会经济
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的形成还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时期, 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农民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然而,肇庆地区的农 民却凭借着勤劳智慧,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 化。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肇庆地区的商业气息也逐渐浓厚,这 也为骑楼等商业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结论总的来说,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其形成 机制与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它们的生 存遭受到不小的挑战说明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利用在法律法 规、资金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它们的 价值所在从而加入到保护与利用的行列中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建筑布局
肇庆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讲究风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协调。村落多以宗祠为 中心,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同时,为了方便生活和交通,村落中还会有 一些小巷和广场。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7.31•【字号】肇府办[2008]79号•【施行日期】2008.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肇府办〔2008〕7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文广新局反映。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肇庆市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保存有众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文化古村落。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打造“文化名市”、“南国旅游休闲之都-广东肇庆”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市文化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工作,制定如下方案:一、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将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建设“文化名市”和“旅游经济强市”、丰富千里旅游画廊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推进文化古村落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古村落的民族风情与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路子,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二、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目标、内容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目标。

从文化传承、建筑艺术、生活形态、生态文化等方面对我市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并使之得到合理的利用。

在文化古村落得到有效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报告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报告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报告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

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

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着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

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着特征。

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庆市古村落群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06-6-18 103122)创建时间:2006-6-18从肇庆迄今所发现的25个古村文化内涵上看,大都是综合性的,即在大多数村落中,几乎都具有各种人文或地理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大都是有自身独特性的,即在某个方面较突出而具有某种特色的。

所以,我们在以其独特性而对某个自然村作出文化定位的同时,也会在其他的特色类中谈到其另些方面的文化内涵或特色。

我们作出这些分类,无论是对整体或个体,都是大致而言,不是严格区分,只是旨在将肇庆迄今所存古村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和价值作出剖析,同时也以这些方面作为古村文化特色的大致分类,从而在总体上对其内涵及其价值作出全面评价,同时也将众多内涵丰富、多式多样、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的古村落,理出眉目,为今后在全省其他地方进行古村文化普查提供参考。

岭南历史的缩影印记岭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百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栖息于此。

在我们多年前发现并定位为“岭南文化发祥地”的封开县,有个汶塘村,村名源于汶水,“汶”即是百越族语译音,其意是“喷”,即水秀青山、喷水长流之寓。

同是在封开的平岗村,自古是自百越族分化出的壮、苗、侗、以及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杂居之村,今仍存的泰新桥,是壮族风格的风雨桥可证。

与封开相邻的怀集县,有个扶溪村,村名“扶溪”也是百越族语译音,百越族人迁出后,明代才有来自福建的汉族人石姓迁入,仍沿用原村名。

可见语言和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

此外,在高要金利的茅岗村,有百越族的水上木棚遗址,百越族有世代在水上居住的旦家,历史悠久,由此可证。

这些都可称为岭南历史的印记。

在封开毗邻的德庆,有个金林村,可谓岭南历史的缩影村。

有史可查这是百越族始建的村,后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变迁和建设,今仍可见历代的纹章印记。

汉武帝平定岭南,在古广信(今封开和广西梧州部分地区)建岭南首府交趾部,大量移入中原文化。

这村以孔姓为多,均为孔子之后,历代世家延续,可能是汉时迁入;邻近的德庆学宫,是岭南历史最悠久的学宫,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曾在德庆建濂溪书院,宋徽宗之弟被册封为以德庆为领地的康王,可见此地在宋代时的辉煌;此村至今仍存明代所建的城堡、清代所建的牌楼,都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印记。

氏族文化的迁移文章岭南古代土著的百越族,是无姓氏的。

自秦军入粤、治粤之后,粤人才有姓氏。

所以在岭南,姓氏文化是中原文化入粤的重要标志。

岭南的氏族和氏族文化,应是在秦汉之间形成。

东汉交趾太守士燮家族(一门四进士)即是明证。

此后氏族在某地形成和迁移,往往体现于古村文化之中。

肇庆的古村文化,较翔实地体现岭南的氏族形成和迁移的特色和历程,可谓氏族文化的形成和迁移的历史纹章。

具体表现在两种现象:一是大多数古村落是由某个姓氏的人创始,接下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二是相当多古村落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

珠玑巷是古代中原移民入粤的暂住地或中转站。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张九龄修通南雄梅岭古道后,唐宋之间即有三批百万以上中原移民入粤,开发珠江三角洲,又转移珠江流域各地、南洋诸国、以至美国等地定居,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6姓氏之多。

此后小批或零散入粤者,更是难计其数。

所以,岭南的氏族和氏族文化,往往多与珠玑巷有关联,肇庆的古村落也多如此。

例如,高要蚬岗村的李氏、高要黎槎村的周氏,都是从珠玑巷迁来。

而相距不远的槎塘村,则是黎槎村分移过来的,可谓迁移后再迁移。

其他如:鼎湖桃溪村,德庆武垄村,广宁石桥茛村,怀集何屋村,封开杨池村等等,虽不都是从珠玑巷迁移而来,但都是在不同年代从外地迁移而建起的古村落,从而可见都是氏族文化迁移的历史纹章。

氏族的形成、迁移、繁衍,可以说是岭南、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足印和标志。

传统文化的遗风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肇庆古村落中的遗存,是十分具体而实在的。

例如,在端州区的白石村,自古以来是著名的文房珍宝——端砚的生产地,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保持着这种传统文化生产的家庭作坊,保持着这种传统工艺和技术。

四会市的白龙扶利村,从清代开始即是造纸村,世代以造纸为业,所产纸因四会之地名而被称为“会纸”,至今仍保持着这种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艺。

这些都可说是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族传统、村规族规等,属道德风尚性质的传承文化或典范文化。

这在肇庆的古村文化中也相当普遍。

例如,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乡——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因状元的典范而形成了重文重读的族风村气,代代相传;怀集县的何屋村,创建者何氏,在建村时即有取名“满庭芳”的书屋,又有“武馆”,世代承传崇文尚武家风;同属怀集县的扶溪村,是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武威堂”,整座建筑似古代“兵营”,创建者石氏,行武出身,世代习武,有习武世家称誉,从村落建筑到世代族风,都显示出以尚武为承传的世代遗风。

与这种典范遗风相辉映的是:书院遗风。

肇庆农村虽然自古较为贫困落后,但都重视教育,所以,古村落大都有书院或书室的设置,好些古村至今仍存书院或书室的建筑遗址。

如:封开县杨池村的叶氏大屋,至今仍存四个书院遗址,令人感叹;封开县杏花镇的杏花村中,本有霭然书室,又增建20间书室,后又扩展至伍氏大祠堂为全村学堂;怀集县的孔洞村,并不姓孔,而是姓成,因创建者成氏尊孔,是书香世家,故用此名,村中的“孔乡书院”,特别显赫,可见特重书院遗风。

鼎湖桃溪村的“桃溪书院”至今仍在,岭南明末大儒屈大均《桃溪》诗:“夹岸蒙茸竹,枝枝有鸟啼。

梦飞芳草外,愁在夕阳西。

水驿连三峡,人家各一溪。

女郎祠畔望,烟雨一秋迷。

”写出了这书院的诗境书风。

这些遗风遗产,都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至今之所以仍在古村落中保存,主要原因是其产生和承传的载体,是汇经济文化于一体的自然村落之故。

由此可见这种遗风遗产,也即是古村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色之一。

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风水宝地”并不是指封建迷信的歪道邪说,而是指优美舒适、怡然幽雅的自然环境,是山青水秀、风调雨顺的宜人居境,是天人合一、安定和谐的聚居之境。

肇庆是山水之乡,现在仍存的古村落,大都是处在优美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之中。

这都是因为创始和建设古村的人们,大都是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意识,去选择建村的“风水宝地”之故,所以大都具有并体现这种环境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例如,鼎湖蕉园村,是古榕笼罩、竹林合围、泉水淌流的榕浓竹雅之境;德庆荔岸村,是由数十株古荔枝树覆盖、又有两道山泉水围绕的水清荔香之境;怀集黑岩村,是在一座高山之外、穿越一段山中地下河之后才可到达的小村,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故被称为“世外桃源”;四会石寨村,是在山中由自然石基础上建成的村寨;封开汶塘村,是由青山环抱、泉水盘绕的幽雅山村;广宁石桥茛村,村后小山呈蝙蝠状,俯抱全村,被称为“蝠鼠吊花蓝”之境。

这些“风水宝地”的古村落,既是肇庆古村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之一,也是岭南、乃至中国古村文化带普遍性的重要内涵与特点。

理念建筑的文化瑰宝从肇庆的古村建筑总体情况看来,对建村的自然环境多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去选择,这选择标准显然是理念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村落建筑,不仅选址如此,而且整村建筑的布局和结构,都是以一定的理念为模式去进行建造的;而这些理念,又往往出自某种传统哲理文化或建筑科学和美学。

例如,高要蚬岗村,全村地形呈蚬状,四面环水,可谓蚬浮水中之境;更妙的是全村建筑呈八卦形,显然出自《易经》的理念。

高要黎槎村处于一座四面环水的山岗上,呈龟形,全村的巷道,也是按八卦的理念布局的,从山脚到山顶,每巷道为一环,按梯级层层而上,全村从地形到整体建筑,都呈园体,体现出“天圆”的传统理念。

而与其相距不远的高要槎塘村,是其氏族分衍出来的,其建筑理念也有分衍和对称之意,即:前者为八卦形,它则为棋盘形;前者为黾状,它则为梳耙状;前者为圆体,它则为方体,以“地方”理念而与前者“天圆”对称。

德庆武垄村的民居,多是镬耳式的建筑,因为镬耳式的高墙,既有建筑美,又有隔火、吸风的作用,同时又体现广府民居的理念。

怀集扶溪村,是创始者以尚武的理念而建造的古代兵营式村落。

怀集大浪村,被称为“九九奇门”村,即:六厢分六子,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为堂号,九数的门窗、巷道、台阶,寓《周易》“九六冲和,阴阳相配,品类咸亨”的理念。

广宁大屋村有一百个门,是体现“百鸟归巢”的理念。

封开杏花村,是十二座院落的合院式建筑,以座座、厅厅、房房、门门对称而体现儒家理念和建筑对称律。

这些理念建筑,从建筑结构到文化内涵,都是很精湛、很深厚的,堪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风情的文化遗存古村落是族群世代聚居之地,群居的风范,文化的积淀,必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节日喜庆,以至衣、食、住、行等行为方式上的共有而又是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现象,在肇庆古村落中也较普遍。

例如,端州白石村因有生产端砚传统,故有每年四月初八拜石工始祖——五仙祖的风俗。

鼎湖蕉园村每年有喜庆苏真人诞的风情,鼎湖桃溪村每年也有何真人诞的喜庆,高要槎塘村每年春耕前过茶果节,封开状元村于旺龙节时摆文武(舞),封开平岗村有天后诞,怀集扶溪村仍存标话,怀集黑岩村每年有二月二艾糍节、六月六燕子节,怀集扶溪村每年有五月初一端午祭、十月初十太公节,怀集沙洲寨是七沓堂建筑,有舞七节龙、放七星灯、特产七指佛手、吃七星棕和七层糕等冠“七”的风俗,广宁大屋村至今仍流行客家山歌、舞山狮。

如此等等民俗风情,都可说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存。

而这,也可说是中国古村文化带普遍性的特色之一。

包容文化的历史见证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因具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诗句)的风格,所以有特强的包容性。

这种特性,在肇庆的古村文化中也鲜明而普遍地体现出来。

例如,高要蚬岗村是八卦结构,是道家,而内设十六祠,则是儒家,可谓道中有儒;高要黎槎村以八卦布局,是以道家为体,而“九里一坊”的十座门楼,从门式到命名,则是按儒家方式,可谓道儒并存兼容;广宁大屋村有仿四合院之体,但又有客家和广府色彩;广宁石桥茛村,也是仿北方四合院式布局而建,却又杂有闽南和客家之风,均可谓南北的结合体;封开平岗村有多民族聚居,又有古代农贸市集,并有中外交汇遗迹。

如此等等,均可称之为包容文化的历史见证。

而这,也可说是岭南古村文化带普遍性的特征之一。

古今辉映的新型农村值得称道的是,近年肇庆不仅保存了较多的古村落,而且在有些较完整的古村落中,既较好地保护古村文化,又较好地开发利用古村文化,同时又注入现代的新文化,为建设古今辉映的新型农村作出了试点。

德庆有两个古村,代表了两种类型:一是被誉为山区水乡的金林村,在按原貌整修古村的基础上,增加若干现代色彩的项目(如:唱村歌、对歌、游船),办成为旅游景点,被列为广东农村游的景点之一,近年已成为旅游热线、热点。

另一个是武垄村,原古村建筑保持完好,又在离原古村不远地方,建起了新民居,是现代建筑,形成古今辉映之格局,并且在村中展开传统村史村风宣传的同时,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活动,使这里被评选为市级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先进村,成为古今文化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新型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