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案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默写两首诗。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熟读成诵,默写两首诗。

【学习难点】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学法指导】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两首诗,并结合书下注释,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

通过师生的讨论,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在刘勰(xié)《文心雕龙》中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2. 李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对李白的诗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

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预习导学】一、朗读两首诗。

(注意字音、节奏、情感)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迢迢()皎皎()纤纤()擢( ) 札札()脉脉()2.诗歌朗读节奏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七言诗节奏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山河/破碎/风/飘絮”。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安定区凤翔学区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初审人
终审人
备课组成员
朱红霞
南晓霞
谢娟
邢丽萍
南晓霞王刚刘汉雄
吴锋张小凤朱红霞
学习内容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四、精读领悟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辛苦忙碌和谐懂事快乐可爱
课件出示
反馈矫正
拓展延伸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PPT课件
强化训练
达标检测
背诵第一首古诗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辛苦忙碌和谐懂事快乐可爱
3、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作者范成大的资料。
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应用
预习展示
一、展示课前积累的田园诗歌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目标呈现
问题导学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黑龙江省大庆市 第二十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第1学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 第二十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第1学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学习内容诵读欣赏古诗二首第1学时学习目标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的意境。

2.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2.背诵品味两首诗,存在疑难问题。

二、课堂探究:1.《题破山寺后禅院》(1)齐读本诗二遍(2)逐句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

“竹径通幽处”,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3)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2.《登岳阳楼》(1)背景介绍(2)齐读本诗(3)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4)小结:三、达标检测:1.背默《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学习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5.教学难点突破:
-对于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仿写、改写古诗中的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手法。
-对于朗读技巧的提升,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通过示范、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b.尝试仿写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c.与家长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尝试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记录在日记中。
3.创新作业:
a.结合本节课的古诗内容,创作一幅诗意图,可以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b.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部关于古诗的小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古诗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感。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对古诗有全面的理解。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教学步骤:
a.介绍诗人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产生的文化环境。
b.解析古诗中的重点词汇,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c.分析古诗的句子结构,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感知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具体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加强朗读和背诵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你是如何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的?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一、教学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赏析《蝉》这首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句:垂緌饮清露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诗歌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点)◎审美创造:学习欣赏古诗,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第1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并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乐府诗体裁◎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ɡzhì)丰茂.(mào)萧瑟.(sè)读出节奏:按照“二二”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文体知识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曲等,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

◎背景链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2、生字卡片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

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揭题: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熟读古诗。

1、老师指名汇报读。

(正音,理清节奏)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3、学生齐读古诗。

4、趣味诵读。

(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4、认识白莲。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导学案【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导学案【部编版】

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熟读成诵。

2.体会诗歌的意境,展开想象,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预习导学2.给加点字注音。

迢.(tiáo) 皎.(jiǎo) 擢.(zhuó)机杼.(zhù) 脉.脉不得语(mò) 札.(zhá)3.解释下面生词。

(1)河汉:即天河。

(2)擢:伸出。

这句是从袖子中伸出来的意思。

(3)札札弄机杼:摆弄着织机和梭,子札札作响。

(4)零:落下。

(5)盈盈:水波晶莹的样子。

(6)脉脉:含情注视的样子。

(7)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整体感知。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诗歌以旁观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景传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合作探究问题一:学习诗歌,重在诵读。

诗歌节奏的正确划分,有助于诗歌的理解。

试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问题二:赏析诗歌《迢迢牵牛星》。

1.“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呢?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2.织女是那么忙碌,却织不出一匹布,而且哭得泪如雨下,这是为什么呢?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牛郎织女相距不太远,却只能隔河相视,不得相语,表明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伤心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很清很浅,距离不太远,为何不能见面呢?这句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是否和“迢迢”矛盾?天河阻隔住了,实质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1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4. 古诗的翻译和解读:学习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古诗的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学会评价和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6. 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背景,掌握他们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7. 古诗的创作:学习古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 实验操作台:根据教室实际情况,如果空间允许,可以设置一个实验操作台,用于展示实验过程或学生操作。
- 白板或黑板:确保教室中有白板或黑板,以便教师进行板书和演示。
- 投影仪或智能教学系统: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投影仪或智能教学系统,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教学内容。
5. 其他资源: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教具,如翻页笔、音箱、耳机等。
2. 学习第二首古诗《春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3. 通过对两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4.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语言能力: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古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

会写“首、采”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池上》。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理解诗句,初步感知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夏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有哪些好玩的事?预设:夏天有美丽的荷花,夏天可以去水上乐园……过渡:古人是怎么写夏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去看看夏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夏天的美景和好玩的事,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以及他创作《池上》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魔”“诗王”,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池上》创作于公元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诗。

3.情境诵读播放《池上》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池上》。

6.集中识字。

本课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shǒu zōnɡjìfúpínɡ一首踪迹浮萍(1)首,独体字,金文的“首”,上面是头发,下面是脸,脸上还有眼睛。

头是人体最上面的部位,“首领”指一个集体中地位最高的人。

七年级诗二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诗二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诗歌,以及对诗歌的了解程度。

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诗歌讲解(1)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2)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秋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

(3)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作用。

(2)以具体的诗句为例,如“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5、诗歌背诵(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开展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或读过的其他诗歌,与本节课所学的诗歌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下《古诗二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下《古诗二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1 古诗二首(村居)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莺、拂、堤、柳、醉”,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村居》,能背诵古诗《村居》。

3.了解“拂、醉、趁”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草长莺飞”等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4.读古诗,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任务1:借助拼音读古诗导语: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小草从地底下钻了出来,长出了嫩嫩的芽;柳树长满了绿绿的叶子,随风飘拂,姿态万千。

这样美的日子里,诗人高鼎写出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村居》。

1.试读古诗:(1)借助拼音读一读,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看看你能读准吗。

(2)同桌互相读一读:听听别人的意见,我能读得更好。

2.全班读一读,纠正字音:特别注意“拂堤”两字的读音,要与“佛”“提”区分开来。

“长”字读“zhǎng”,是“生长”的意思。

3.读准停顿,停而不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任务2:多种方法解字义1.出示“拂堤”,指名读,借助偏旁懂字义:(1)“拂堤”,看偏旁,知动作:同学们,“拂”呀,是一个动作,你知道“拂”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吗?你怎么知道的?预设:提手旁,表示用手的动作。

(2)看老师表演,你能分辨出哪个是“拂”的动作吗?(教师表演“轻拂”“抚摸”的不同动作,引导学生分辨,感受“拂”字轻轻掠过,似碰非碰的感觉)还有哪些动作是“拂”呢?出示词语“吹拂”“春风拂面”,读一读,记一记。

(3)“堤”字老师不教,你们能根据偏旁猜猜它的意思吗。

①原来,最早的“堤”一般都是土做的。

出示“河堤、堤岸”,读一读。

②出示“堤”的图片,引导学生看看“土堤”“石堤”“水泥大堤”等不同的堤。

2.出示“醉”字,指名读,根据字源解字义:(1)根据图示讲解:“醉”字,《说文解字》解为“酒卒也”,“酉”为“酒坛”,“卒”是“结束”,表示“酒喝光了”,也就是“醉”了。

一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古诗二首(第1课时)

一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古诗二首(第1课时)

第11课 古诗二首(第1课时)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第一首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1.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2.能正确朗读、背诵第一首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1.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2.能正确朗读、背诵第一首古诗。

1.回顾导入。

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你还记得是哪首吗?学生:《江南》。

教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师生齐背。

2.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教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学一首和荷花有关的古诗吧。

(1)学习生字“首”,并组词。

(2)介绍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我国唐代伟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合作探究(一)探究一:正确朗读古诗。

1.学生自读,标出生字。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首古诗《池上》,边读边标出生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学生自读古诗,标画生字。

(2)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易错音,尤其注意“踪”是平舌音,“萍”是后鼻音。

2.多形式朗读,把古诗读准确。

教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来范读,请你认真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按节奏示范读)你发现老师是怎么读的了吗?学生:读的时候有停顿。

教师:不错!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把古诗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

现在和老师一起按照节奏读一下吧。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有针对性地对字音进行纠正,然后示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律感,最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2.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对韵律、对仗、用词等艺术特点的分析。
-古诗的鉴赏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古诗。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典音乐、山水画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古诗相匹配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和体会。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意象并体会其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深入到古诗的内部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和文化底蕴。
3.学生在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时,可能缺乏条理性和深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诗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个别示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