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三单元溶液 第1节 溶液的形成(总第 课对) 授课时间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含义和形成的条件;2.掌握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3.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溶解吗?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2.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理解概念。

Step 2:讲解溶解和溶液的概念(15分钟)1.通过实例解释溶解和溶液的概念:将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盐的消失,形成的透明溶液。

2.解释溶解的原理:物质的微粒在溶剂中分离,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3.解释含义: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物质的混合物,这个混合物就是溶液。

Step 3:溶解度的含义和计算(25分钟)1.解释溶解度的含义: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计算溶解度的方法:将溶质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再乘以100%。

Step 4:溶解度和温度、溶剂的关系(20分钟)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以饱和溶解度为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即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分类讨论不同类物质:一些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比例较小,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Step 5:用溶解度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2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分别取一定质量的食盐溶解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得到20%和40%食盐溶液。

2.问题引导:溶解度影响溶液中物质的多少,你能用溶解度判断出上述溶液中食盐的多少吗?如何计算?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拓展: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是饱和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阅读相关教材,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更多知识。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看法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罕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消费和生活中有重要运用。

2.进程与方法〔1〕学习迷信探求和迷信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载、剖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看法对相反效果不同的处置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味。

〔2〕树立勇于创新的肉体。

【教学重点】〔1〕树立溶液的概念并看法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对溶解进程的了解。

〔2〕从微观上看法溶液【课前预备】多媒体、演示实验资料及用具【课时布置】1 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即使十分清澈,也不是纯真的水。

这是由于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二、新课学习一、溶解的进程活动天地:观察食盐的溶解视频:观察食盐的溶解在一只盛有约5用玻璃棒搅拌。

细心观察发作的变化,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逝。

触摸烧杯,感 受温度变化。

[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没有清楚变化。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氯化钠溶解]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能否都一样咸?[氯化钠溶于水各局部的液体都具有了咸味,且咸的水平相反]3.假设把失掉的食盐水密封,保管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想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不会从水中分别出来。

]像这种,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构成的均一、动摇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均一性、动摇性]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在不论放置多久,只需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动,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别出来。

这是溶液的动摇性。

均一、动摇是一切溶液的共同特征。

从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溶液的组成。

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2. 溶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答案: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稀释、混合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原理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稀释是指增加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是指溶剂和溶质直接混合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重点。对于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理解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混合物等概念,同时他们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溶液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探索新知识 generally 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混合物等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混合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溶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溶液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运用科学思维,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制备和性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剖析«溶液的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附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罕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停止研讨的主要局部,是先生前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响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响都是在溶液中停止的,先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前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少数反响又将触及到溶液,因此在先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阅历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看法,其中触及到溶解进程,溶液的构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先生从微观上看法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看法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方式分散到溶剂中构成的均一、动摇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协助先生树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迷信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预备。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①看法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消费、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进程与方法①先生经过火组实验、观察记载、汇报交流、剖析讨论,归结总结,从而看法溶解的进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笼统知识笼统化,便于先生了解。

经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先生在快乐中稳固新知。

应用课外实际活动,引导先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消费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表达化学的运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协作在学习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先生擅长入手,勤于思索的迷信肉体。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树立溶液的概念,看法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构成微观进程的了解二、说先生先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停止深化的看法。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和分享讨论成果,培养了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对比法教学:在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时,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溶液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溶解盐、医药配比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质和溶剂是什么?”、“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质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溶液的形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制定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新版)鲁教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学具试管、烧杯、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汽油、植物油、面粉、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蔗糖溶解在水, 会形成溶液吗?提出问题:蔗糖哪里去了?(实验) 蔗糖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象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剂及它们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七页,共十一页。
探索学习---不同物质(wùzhì)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如图所示,向试管中加入下列(xiàliDè)(

后A.,冰气块球有B可.硝能酸鼓铵起来
C.食盐 D.氢氧化钠

)溶
气球
讨论 交流 (tǎolùn)

为什么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会
升高?硝酸铵溶解时温度降低?
第八页,共十一页。
形成__均__一__、__稳__定__的___混___合_,物叫溶液。
⑵基本特征:_均__一_性__、__稳__定_性__
⑶组成 : (zǔ chénɡ)
①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②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第三页,共十一页。
讨论 学习 (tǎolùn)
• 均一性的含义
• 稳定性的含义
• 溶液(róngyè)一定是无色的?
日常生活中的溶液(róngyè)
第九页,共十一页。
无 土 栽 培
(wú tǔ zāi péi)
营 养 液



药 水
学 制

第十页,共十一页。
(yàoshuǐ)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第三单元 第一节。第三单元 第一节。溶 液 的 形 成(第1课时)。将KNO3、泥土、植物油分
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泥土
第三 单元 第一节 (dì sān)
溶 液 的 形 成(第1课时(kèshí))
第一页,共十一页。
将KNO3、泥土(nítǔ)、植物油分别放入水 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泥土(nítǔ)
植 物油
KNO3
第二页,共十一页。
1.溶液 : (róngyè)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doc

【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doc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混合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5)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对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熟知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混合液体的温度有无变化这是他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盐水或者糖水放置久了会怎么样也是过去学生很少主动思考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学生认识溶液特征的基础。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试管实验药品:泥沙、植物油、汽油、食盐、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其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面学习中接触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实验】展示盛有黄泥水、油水混合物、食盐水、蔗糖水的四个烧杯。

【提问】提出问题组1 四个烧杯中得到的液体属于哪一物质类别?(得出混合物)2 如果让你将这四个烧杯中的液体进一步分类,你还可以怎样分?为什么?3 蔗糖、氯化钠固体为什么不见了?从微观的角度说说原因。

14 如果把上述3、4中液体分别倒入瓶中密封起来,外界环境条件不变,长时间放置,食盐、蔗糖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得出稳定性)5 如果把上述4中的糖水分开我们大家一起来品尝,上部、中部、下部是否一样甜呢?(得出均一性)【总结】你能说出溶液的特征吗?(均一、稳定、混合物)【板书】溶液特征【展示资料】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阅读课本51页第一、第二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教教教学学(jiāo 过xué)过程程程
65反讨馈论练总习结,,复巩习固回所顾学
1、在糖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 ,溶剂 是 。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在稀盐酸中,溶质是 ,溶剂是 。在
碘酒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今有NaCl、KOH 和 H2SO4,从溶液组成看,它们的 相
氯化钠溶于水
溶质、溶剂?
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不管是离子还是分子都是极其微小的颗粒,都是均匀的分
散(fēnsàn)在水分子中间的。
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教学 过程 (jiāo xué)
4 实验探究,拓展(tuò zhǎn)思 维
学生(xué sheng)分组进行实验
1汽油可以做溶剂
Image
12/11/2021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同, 不同。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溶液的是
A 澄清石灰水、水 B 氧气、稀硫酸
C 空气、汽水
D 氯化氢气体、盐酸
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往往是先分别配制成溶液,后再进行反应,其原因是
()
A 在溶液中两种物质才能反应
B 因为它们都溶于水
C 配制成溶液后才能生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铜
D 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
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3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化现象
4 溶液的用途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Thanks!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形成教案新版鲁教版201711012140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形成教案新版鲁教版201711012140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课内容剖析: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对混淆物已经有了必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有的混淆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宽泛的用途。

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进而为后边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根基。

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余分别系埋下伏笔。

教课目的: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看法;2〕知道一些常有的乳化现象。

3〕研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察看、记录、剖析实验现象。

5〕认识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要点难点:要点:成立溶液的看法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对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

学情剖析:学生熟知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混淆液体的温度有无变化这是他们过去未曾注意的,盐水或许糖水搁置久了会怎么样也是过去学生极少主动思虑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指引学生在思虑取形成“食盐水是均一、稳固的〞这一结论,以此作为学生认识溶液特色的根基。

教课准备:实验器械: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试管实验药品:泥沙、植物油、汽油、食盐、蔗糖、氢氧化钠、硝酸铵其余: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导入】溶液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陌生,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溶液,比方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面学习中接触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能否是溶液呢?究竟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实验】展现盛有黄泥水、油水混淆物、食盐水、蔗糖水的四个烧杯。

【发问】提出问题组四个烧杯中获取的液体属于哪一物质类型?〔得出混淆物〕假如让你将这四个烧杯中的液体进一步分类,你还能够如何分?为何?蔗糖、氯化钠固体为何不见了?从微观的角度谈谈原由。

假如把上述3、4中液体分别倒入瓶中密封起来,外界环境条件不变,长时间搁置,食盐、蔗糖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得出稳固性〕5假如把上述4中的糖水分开我们大家一同来品味,上部、中部、下部能否同样甜呢?〔得出均一性〕【总结】你能说出溶液的特色吗?〔均一、稳固、混淆物〕【板书】溶液特色【展现资料】为何溶液会均一稳固阅读课本 51页第一、第二段。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

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③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④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多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初步了解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②通过实验和对身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九寨沟的水海水(背景资料一)引入新课(溶液的形成)2、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1)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并填写以下表格:(2)师生活动1:①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观看flash动画)。

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溶液的特征。

③由两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④让学生设计实验: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⑤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①让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②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③总结出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师生活动3:实物展示:一瓶医用酒精和一瓶碳酸饮料。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和3-4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实验,总结得出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程序【课前准备】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试管中的液体,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结果。

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学生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食盐等单独放人水中;也可以把所有的固体物质—起放入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溶液第1节溶液的形成(总第课对)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形成
2.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方法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方法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方法
【知识回顾】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20mL水,加入半匙硝酸钾,用玻璃棒搅拌。

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直至硝酸钾颗粒在水中消失。

颗粒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为什么不见了?
【新课导入】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吗?
【合作探究】室温下实验。

l.在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温度情况下
KNO在水中溶解质量的最大值,通过数据,获取信息。

右表数据信息说明:
3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个变量影响
KNO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3
温度10℃20℃30℃
溶剂(水)体积10ml 2.09g 3.16g 4.58g
溶剂(水)体积20ml 4.18g 6.32g9.16g
【新知识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馈:常温下,一杯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10克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再加入10克硝酸钾固体,仍有硝酸都未溶解
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硝酸钾固体,固体质量不减少
【新知识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合作探究】如何让上述实验2中部分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
可以选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

__________就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
步骤l在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步骤2将上述得到的液体静置后,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充分震荡,观察象;然后将该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待试管冷却后观察,又有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在步骤1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并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1.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所以,饱和溶液可通过升温转化为不饱
和溶液,相应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降温转化为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途径:
3.浓溶液__________是饱和溶液,稀溶液__________是不饱和溶液。

(一定或不一定)
4.反馈:饱和溶液在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能转变成不饱和溶液
A.降低温度B.增加溶剂C.充分搅拌D.升高温度
【课堂练习】
1.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任写一种)。

2.用食盐腌制的咸菜,时间长了咸菜表面会析出一层食盐,原因是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4.一定温度下向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则溶液的质量为()
A.100g B.110g C.90g D.无法确定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硝酸铵固体溶于形成溶液时扩散放热比水合吸热多,因此水温下降
E.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澄清、透明的
F.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浓度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课(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