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拓展资料素材教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解
读
课
标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5’
8 ’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9’
运
用
课
标
指导完成,方法点拨
同步探究的开放作业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代表展示
9’
反思
完善
通过 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提示:学习了哪 些重大事件?你有何感悟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合作探究
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5’
教学
小结
从本节课的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本课准备阶段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本课的设计主旨是体现“论由 史出”的史学原则和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能动原则,前者基本 能在课堂上展现 出来,但后者则无法完全体现,反而有种“做戏”的感觉。学生活动实际是以小组的形式,在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过 程中完全依赖集体的力量,但在课堂展示成果时只能由一个代表来进行,它并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 准孔教?
学法
阅 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回答问题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归纳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引发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进行详细讲解。
3. 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讨历史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归纳其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引导学生关注武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2. 提问:为什么国家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历史影响?3. 引出课题:《辛亥革命》。
二、探究新知1. 革命志士的奋斗a.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b. 提示: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2. 黄花岗起义a. 教师讲解黄花岗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b. 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黄花岗起义的经过和影响。
3. 武昌起义a. 教师讲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
b. 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
c.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2.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 2.9新文化运动教案
2.9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要紧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进程与方式: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即从历史背景动身,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历史阻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什么缘故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讨法、归纳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入侵;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无使中国走上强盛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导入《新文化运动》一课。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前期)情形如何?3.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内容是什么?简述传播情形。
4.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如何?它有何历史意义?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级,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专制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处处泛滥。
(3)新旧思潮发生了猛烈冲突。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前期):(1)时刻:1915年。
(2)领导阶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
(3)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斗争目标:尊孔复古的封建文化。
(5)两面旗帜(口号):民主和科学。
(6)要紧阵地:《新青年》杂志。
(7)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8年级上历史第9课教案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提出“文化革命”口号。 板 书 设 计
新 文 化 运 动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不主义” ,倡导白话文。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抨击封建礼教。
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的能 力和主动探 索能力
归纳总结 本课主要 内容
1、 质疑 2、 引导归纳总结
学生根据上课 内容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 纳总结问题 的能力
检 测
知识能力 目标
1、 材料阅读 2、 引导归纳总结
掌握基础知识
完成知识目 标
评 价
学习过程 评价
引导学生评价
自评、互评
渗透情感态 度价值观
第九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者 课题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 学 目 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 运动的情况,能从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 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⑴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⑵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 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 知识与能力:⑴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 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⑵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重点 难点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民主与科学是近代以来中国 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文言文我们早已不 用,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白话文是 怎么普及的吗? 组织学生看书并思考 1、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 动?从而让学生对新文化运 动产生的原因有一个较清晰 的认识。 2、 引导学生阅读并掌握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的时间、地点 及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内容、 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掌握胡适是提 倡白话文的代表人物以及胡 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请思考:(突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是如何来救治中国人的精神黑暗的呢?
2.结合材料以上材料和你的理解,谈谈你认为他们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有着怎样的内涵,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怕困难,正视现实,迎难而上的魄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有的女学生公开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问题探究: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存在什么典型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师深化:祥林嫂、阿Q、华家父子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一个又一个现实人物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写照,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民众的觉醒。当时的中国的的确确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把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的主将们打算如何来拯救中国人,使他们尽快从黑暗的精神世界中挣脱出来呢,请看视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设情境)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某某”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某某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兰花草》。
播放歌曲,并投影歌词: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教师: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它有什么寓意?同学:大部分同学不知道。
教师:《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部诗歌,名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歌词略作修改)。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拓展(李大钊)素材新人教版课件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拓展(李大钊)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
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同盟会B .兴中会C .华兴会D .光复会2.中华民国政府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 )A .黎元洪B .孙中山C .蒋翊武D .袁世凯3.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的活动不包括( )A .建立了兴中会B .成立中国同盟会C .提出三民主义D .指挥了武昌起义4.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5.潍坊某中学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 .虎门销烟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6.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B .百日维新C .洋务运动D .辛亥革命7.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及其 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1.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历史》。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相关图片、文章或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素材,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10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在1910年代至1920年代的背景。
例如,中国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影响等。
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如反对旧制度,倡导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近代文化等。
Step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原因。
例如,传统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国家面临外部压力、学生群体的觉醒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设想。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析。
Step 4: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
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对青年学生思想觉醒的推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助推等。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设想。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析。
Step 5:小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原因和意义,复习课堂内容,并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胡适《新思潮的意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素材
新思潮的意义■ 胡适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一)近来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解释“新思潮”的文章。
我读了这几篇文章,觉得他们所举出的新思潮的性质,或太琐碎,或太扰统,不能算作新思潮运动的真确解释,也不能指出新思潮的将来趋势。
即如包世杰先生的“新思潮是什么”一篇长文,列举新思潮的内容,何尝不详细?但是他究竟不曾使我们明白那种种新思潮的共同意义是什么。
比较最简单的解释要算我的朋友阿独秀先生所举出的新青年两大罪案,其实就是新思潮的两大罪案,一是拥护德莫克拉西先生(民治主义),一是拥护赛因斯先生(科学)。
陈先生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这话虽然很简明,但是还嫌太扰统了一点。
假使有人问:“何以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呢?"答案自然是:"因为国粹和旧文学是同德赛两位先生反对的。
”又问:“何以凡同德两位先生反对的东西都该反对呢?”这个问题可就不是几句拢统简单的话所能回答的了。
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
仔细说来,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3)对于社会上湖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尼采说现今时代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dtion of all Valuss)的时代。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
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为“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认识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明白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某某与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利矛与固盾”,第二部分为“美丽与瑕疵”。
一、利矛与固盾——《新青年》的创办看下面四幅图片1.依次写出上图四位历史人物的名字。
2.他们是什么运动的典型代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二、美丽与瑕疵——新世纪的曙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该杂志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
(1)思考陈独秀等人掀起的这场运动在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材料说说这场运动有哪些局限性?2.鸦片战争后,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中国的近代化在列强的欺凌下被迫开始了艰难的发展过程:先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后来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在中国人发动的重大运动中,哪个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哪个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哪个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2)这几次运动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X?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从这些思想主X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化起步的特点是什么?【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2014年某某市】这次运动高举“某某”“科学”等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
LS-8-009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导学案设计
题目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时
1
学校
星火
பைடு நூலகம்一中
教者
王影
年级
八年
学科
历史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年9月27日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过程与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它高举与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教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复古思潮的泛滥
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这是民国以来,袁世凯的又一次化装滑稽表演。
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
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
据记载:“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低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
”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
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英国的庄士敦则说:“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
”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复辟倒退的。
陈独秀
陈独秀(1880—1942年)安徽怀宁人。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实际上都包括在这里了。
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的文章。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
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而他的最重要的论点又是集中在封建和教与民主政治不两立这一点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与政治上的主张民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说明当时的陈独秀在反封建斗争中是坚决而彻底的。
1917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
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16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
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
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政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
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
《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
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曙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新时代的开始。
作为两个毗邻的大国,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引起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特别注意。
他们看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有相同相似的地方。
所谓相同是指封建压迫相同。
所谓相似是指经济文化落后。
因此,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是不大看得起俄国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
”但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全世界改变了看法,而且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因此,这一部分在寻求中国革命新途径的知识分子思索:我们是否也照此办理?另外,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以前帝俄时代与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一事实,使中国人民受到很大鼓舞。
同时,十月革命显示的工农群众改造世界的不可遏制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
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并产生了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从而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
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
《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信、新刊批评、名著等。
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
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
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的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
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
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