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e1c14b77232f60ddcca1a6.png)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解
读
课
标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5’
8 ’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9’
运
用
课
标
指导完成,方法点拨
同步探究的开放作业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代表展示
9’
反思
完善
通过 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提示:学习了哪 些重大事件?你有何感悟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合作探究
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5’
教学
小结
从本节课的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本课准备阶段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本课的设计主旨是体现“论由 史出”的史学原则和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能动原则,前者基本 能在课堂上展现 出来,但后者则无法完全体现,反而有种“做戏”的感觉。学生活动实际是以小组的形式,在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过 程中完全依赖集体的力量,但在课堂展示成果时只能由一个代表来进行,它并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 准孔教?
学法
阅 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回答问题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e0e61ea2161479171128ee.png)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教学设计6: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6:第9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182635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9.png)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
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10、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0、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730c576bd97f192279e9c2.png)
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观看,初步理解: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
听老师讲解了解《新青年》的 及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稍加讨论,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低,难以理解,因此,主要听老师讲解这部分內容。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近代中国怎样才能走上富强之路?接着利用多媒体虚拟三个人物发言:左宗棠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说,发扬民权;孙中山说,实行共和。使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愿望都没实现。加深印象,有助理解
★投影“武昌起义形势图”使学生观察并了解起义的经过。加深印象,形象直观。
★投影“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致敬”图片。形象直观,激起学生的想象。
2.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听老师点评、归纳。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7.某历史学习小组要查阅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下列刊物中,他们应选择的是( )
①《青年杂志》②《民报》③《新青年》④《每周评论》 ⑤《中外纪闻》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学生独立完成
多媒体展示
5板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1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前进(四)探究学习“新世纪的曙光”
引导学生观看《新青年》封面
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杂志?
讲解: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三方面: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对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影响。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f060d9050876323112125b.png)
补充:祥林嫂就是深受其害的例子。说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难点
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
一课时
共案
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小说片段:祝福(节选)
——鲁迅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3)这一运动兴起后,哪些史实彰显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爆发、科学救国思想的发展等(符合题意,史实正确,写出两点即可)
(三)全课总结
学科班长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2012河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1bd612c281e53a5802ff5f.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石岘一中王学文 2013.10.12在教学中我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
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
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课堂讨论,营造气氛,促进互动。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经过精心的预习准备,课堂上,教师先让各小组的预习效果发言人展示一下预习效果,然后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相互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
“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与疑问是兴趣的源泉。
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
正如一位同事说的那样:“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积极、快乐、轻松的学习状态。
”特别是关于科技利弊的讨论,学生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2、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6b0a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9.png)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通过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科学思想的倡导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讨论。
4.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何启示?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案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合作与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1a78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6.png)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标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解吗?你们觉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研究的代表人物。
四、整合讨论(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介绍;2. 学生就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展开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2.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和感悟。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和整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3a6931650e52ea551898af.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乘着音乐的翅膀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同学可熟悉校园名谣《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
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
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
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学生回答: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办报刊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所以你可能会用资产阶级文化的武器来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同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教学设计5: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5:第9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3db7f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4.png)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近代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你知道有哪些是安徽籍的吗?学生思考回答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两位人物幻灯2:陈独秀、胡适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胡适。
安徽绩溪人,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获得30多个博士头衔。
他们俩参与、领导了我国近代一次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今天,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进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走进新文化运动。
幻灯3:第9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的,是对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形成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那么,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何要发动新文化运动?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1从这段视频中尼获得了那些信息?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2看了这段视频,尼认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过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被广大的青年学生所接受,而我们的国民思想依然很陈旧;于此同时,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新旧两种思潮同时出现,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82af38a8114431b90dd8b5.png)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东港三中孙明【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专题内容中关键转折部分,它上承“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潮”,下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高二同学只是耳闻过,至于具体是什么,怎么回事,也并不是很清楚。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就没有创新可言。
我根据高二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喜欢怀疑,求知欲强,但又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专门设计了导学案,掌握知识体系和自主探讨一些问题,还让其查阅大量的资料,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d99e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5.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1、学法指导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
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1358334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a.png)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以下是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海报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什么影响?4. 分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它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6.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引导他们思考不同文化观念和思想的对立和融合。
7.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个别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新文化运动以及相关的思潮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们现在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与新文化运动有何不同?8. 总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本课程中的收获和觉得还需要加强的地方。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和讨论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总结反思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讲解要简洁清晰,避免过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名词解释,以免给学生造成疲劳和理解困难。
教学设计4: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4:第9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82a33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d.png)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不仅在本单元而且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以及贡献。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情景教学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63c7ac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7.png)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是初中历史的一部分内容。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希望大家喜欢!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新文化运动范文1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
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
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caf260376a20029bd642dfa.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
管兵,兵带兵的境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后进生的帮扶问题,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一举两得。
总之,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通过这次上课,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
只有不断的学
习,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领悟教材,驾驭教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8f9a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6.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
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
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78e63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f.png)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可以利用图片或文字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40分钟)2.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和书籍等途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2.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新文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2.3 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化思想领域、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课堂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认识和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教学反思1.针对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认真对待现代文明的理性和自由,加深学生的社会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
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
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
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
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
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
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5、活动有点过多课堂安排过紧,时间有点不充裕。
还要仔细研究,做适当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