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投放课标内容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6’
5’
8 ’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9’




指导完成,方法点拨
同步探究的开放作业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代表展示
9’
反思
完善
通过 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提示:学习了哪 些重大事件?你有何感悟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合作探究
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5’
教学
小结
从本节课的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本课准备阶段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如本课的设计主旨是体现“论由 史出”的史学原则和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能动原则,前者基本 能在课堂上展现 出来,但后者则无法完全体现,反而有种“做戏”的感觉。学生活动实际是以小组的形式,在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过 程中完全依赖集体的力量,但在课堂展示成果时只能由一个代表来进行,它并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 准孔教?
学法
阅 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回答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设问: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二、新课学习(一)新文化运动教师: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欺侮,无数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在推翻清朝政权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人们的不满,新旧思潮发生冲突。

新文化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启的?学生: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学生:政治:1912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学生: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多媒体展示教师: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

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要紧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进程与方式: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转变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熟悉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要紧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方式】;启发念书,问题式,讨论探讨式和讲述相结合.【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1:(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愿望,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追求民主共和的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为要紧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二)自主学习一、阅读讲义绿题目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要紧讲述的两个要紧问题是什么?问题:(1)(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二、认真阅读课文正文部份,能在讲义上标注把握下列知识要点,试探完成下列问题:新文化运动(1 )时刻______;代表____、 _____、 _____ 、_____;阵地《_____》杂志;(2)内容: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进展:宣传____主义,前驱是________(3)评判:新文化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展现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展现,互评教师点评(四)合作探讨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要紧标志吗?3、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要紧阵地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有哪些?4、阅读4讲义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爱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五、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六、你明白昔时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7、你如何熟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示:要一分为二的分析)(五)检测点评一、学生总结谈收成,感想2选择1.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它的全然目的是()A.提倡民主B.提倡文学革命C.提倡科学D.反对爱惜封建制度的孔教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刻和地址是()年,上海年,北京年,北京年,上海3、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是()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科学”的大旗,其直接目的是()A.反对专制专制B.反对迷信盲从C.反对旧道德D.反对旧文学5.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A.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D.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六、新文化运动中,率先写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胜利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7.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有()①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制造了条件③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确信的偏向,这一直阻碍到后来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切人心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④D.③④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如民主与科学、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

5. 案例分析:介绍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6.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及历史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借鉴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创新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第3-4课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八上历史教案 9课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上历史教案 9课新文化运动
大家:(悲愤的)是封建的旧道德!
青年:三纲五常
青年:三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夫为妇纲:嫁鸡随鸡。无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听,理解
理解三纲五常,拓展知识面
从幽默的故事中去体味文学革命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通过讲述,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接下来的表演蓄势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行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正当中华民国建立,国人沉浸在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去不得不拱手让与帝国主义的有一条走狗袁世凯的手中,辛亥革命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又一次悲惨的落幕,但中华儿女不能屈服也不会屈服,他们踏着先烈的足迹,有一次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胡适:我倡导文学革命,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旧文言没有标点符号,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其实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所以,我们作文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提倡白文话,通俗易懂”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开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失败中中吸取教训,在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组织斗争,争取民主的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准备。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时初二年龄段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许多学生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诱导,积极激励。

但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他们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封建统治阶级为何要利用孔教等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选用言简意赅和表达明确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本课学生应能够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及其论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设计思考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积极参与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9 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本课的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袁世凯祭孔”视频教师:时至今日,世界各地依然还在举行各种祭孔活动,但是当年袁世凯的祭孔活动却被人看作是倒行逆施,为什么袁世凯的祭孔在当时会遭到世人的反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身边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0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01(2)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

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

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

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课堂小结:
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老师总结了一首歌谣,帮助同学们来记忆这一课的内容。

出示歌谣。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