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多动态图优质课件
(2)多发地区: 我国多出现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 (3)发生时间: 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我国洪涝分布图
(4)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①冲垮河堤
②破坏交通等公共设施
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淹
③淹没农田与村庄
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④对沿岸城市构成巨大威胁
⑤造成人畜伤亡
亚洲洪水最多。如:中国、孟加拉国、日本、巴基 斯坦等
(3)、产生的危害:5点 (4)、防御措施:3点
然 灾 害
2、干旱
(1)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多发时间分布地区特点: (3)产生的危害:4点
(4)防御措施:5点
与 防 治
3、台风 4、寒潮
(1)成因: (2)多发时间分布地区:
(3)有利不利影响: (4)防御措施:
5、沙尘暴
二、地质灾害
三、海洋灾害
• 缓解旱情与酷暑 • 拥有巨大的能量 • 调节全球的热量
台风的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及时发布预报或警报,建立台风 防御机制,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台风预警信号
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印度洋 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知识框架总结:
(1)、成因:3点
(2)、发生的时间及分布地区:
自
一、气象灾害 1、洪涝
四、生物灾害
1024 1020
风
风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
季
风
东部地区
的
雨带推移
进
退
华北、东北 7、8月
北方 雨季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长江中下游地区 9月
6月 南部沿海地区
南方 雨季
开始早 结束迟 雨季长
防灾减灾基础知识
防灾减灾基础知识
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地质灾害等,以及各种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程度。
2. 灾害预警:了解各种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预警机制,并且知道如何正确地收听、理解和遵守灾害预警,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3. 家庭防灾准备:了解家庭防灾准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准备应急物资、建立紧急联系方式等,以提高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
4. 疏散逃生:了解疏散逃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逃生路线、如何使用应急工具和设备等,以确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5. 灾害应急救援:了解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以提供紧急救援和救护。
6. 灾后恢复重建:了解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灾后评估、清理、修复和重建等,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7. 社区参与:了解社区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了解社区防灾减灾的组织、活动和资源,以提高整个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8. 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家、地方和社区的防灾减灾政策和
法规,以便正确地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并参与相关的防灾减灾活动。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小学自然灾害知识大全
小学自然灾害知识大全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或其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不可抗力事件。
小学生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常常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应对能力,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小学生详细介绍各类自然灾害的特征、预防、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地壳在地下发生的震动现象。
地震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危险性,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预防和应对措施:1. 建立自己的安全意识,明确地震时的应对措施,如躲在坚固的桌子下。
2. 平时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固定好易倒的家具。
3. 在地震发生时,要冷静并迅速采取适当的防护姿势。
二、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且破坏性极强的气象灾害。
台风常常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在台风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查看天气预报,了解风力等级,提前做好防台风准备。
2. 清理家庭周围的杂物,确保没有易被风吹走的物品。
3. 关好门窗,固定好外墙广告牌等与建筑物有关的设施。
三、洪水洪水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由于降雨量过大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的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
洪水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防范措施:1. 不要在下雨天靠近河流、湖泊等水域。
2. 在发生洪水时,迅速向高处撤离,并避免横渡洪水区域等危险行为。
3. 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抵抗洪灾的能力。
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常常发生在地势较陡峭的地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以下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质灾害防范事项:1. 在山坡上不要随意砍伐树木和挖掘土壤,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
2. 发生地质灾害时,要迅速向安全地带撤离,并及时报警。
五、雷电雷电是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导电过程,常常伴随着强大的雷电和暴雨。
雷电对人们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雷电来临时,不要在户外或露天场所逗留,应及时寻找安全的避雷设施。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6.3防灾减灾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重点和难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2.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避免一次性展示过多信息。
3.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区分知识点的重要性,便于学生识别。
4.通过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1.小组合作完成灾害案例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
2.设计防灾减灾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模拟演练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4.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乡设计一份自然灾害防治方案。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包括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地理环境对灾害的影响等。然而,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有:1.对防灾减灾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理解不深;2.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3.对灾害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掌握不足;4.部分学生对灾害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感到困难。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生生互动,解答疑问,巩固知识。
4.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一份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家乡实际情况。
2.撰写一篇关于防灾减灾的科普文章,传播防灾减灾知识。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目录一、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课标解读三、单元结构分析四、单元学习目标五、单元架构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观念。
教学方法上,本单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单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和“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的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6.1气象灾害”、“6.2地质灾害”、“6.3防灾减灾”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四节课程。
帮助学生了综合地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与防灾减灾的措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知及对自然地理事物的过程性分析。
第一节“气象灾害”及第二节“地质灾害”。
首先以我国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而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涵盖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地理问题,强化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性灾害事件。
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痛苦。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一、法律框架在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框架中,各国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法律形式:1. 自然灾害预防法自然灾害预防法通过明确防灾和减灾责任,规定公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义务与权利,确保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灾害防范措施的落实。
该法注重预防为主,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的要求,以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2. 灾害应急管理法灾害应急管理法侧重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职责,确保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工作。
该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并加强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培训。
3. 灾后恢复与重建法灾后恢复与重建法主要关注对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职责,提出财政支持、土地复垦、基础设施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该法要求加强重建规划与设计,推动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高灾后重建的质量与效率。
二、政策框架除了法律框架,各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策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各国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通过科学监测、信息传递等手段,提前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防护工程建设为了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加强防护工程的建设,如修建防洪堤坝、抗震建筑、防风林等,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资金支持和保险机制为了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各国设立特殊的资金支持机制,提供财政补助、贷款、捐赠等方式,为防灾减灾项目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各国还推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分摊自然灾害损失,降低灾后重建的经济负担。
自然灾害防护手册:保障家庭安全的必备指南
自然灾害防护手册:保障家庭安全的必备指南1. 引言1.1 概述自然灾害是指无法预测且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造成的突发的、广泛性的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飓风、洪水和火山喷发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家庭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本手册旨在为所有家庭提供一份综合指南,以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保障家庭成员的安全。
1.2 文章结构本手册共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引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家庭应急准备工作、应对自然灾害的保护措施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指南。
每个部分都有深入而详细的内容,旨在提供全面且实用的信息。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本手册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读者将能够了解到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分布。
1.3 目的本手册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可靠且实用的自然灾害防护指南,以帮助他们在面对不可预测的灾害时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通过详细介绍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家庭应急准备工作、应对自然灾害的保护措施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内容,读者将能够了解如何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应急物资、设置安全设施和逃生通道,并学习相关技巧来预防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
同时,本手册还将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指导,向读者介绍安全检查和修复流程、心理疏导与重建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呼吁社区资源合作与帮助,共同应对未来风险挑战,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社区环境。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家庭安全。
通过本手册的指导,希望读者能够增强自身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为家庭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2.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2.1 定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严重破坏和危害人类、物质和生态系统的事件或现象。
这些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飓风(台风)、暴风雪、山体滑坡、火灾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一张图
自然灾害的发生时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我们只能在他发生时,做到减小生命财产的损失。
这就需要一整套应急通信和救援系统,可以对灾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业务可以从灾害维、行业维、业务维、时间维等多维度来理解。
其中:1、灾害维:按照灾害的成因及特点,一般分为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林草火灾、海洋灾害、地震灾害等。
2、行业维:即灾害+行业,如农业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3、业务维:即灾害管理的全业务流程,包括灾害风险区划、灾情调查、灾害监测、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影响评估、灾害应对、灾害恢复等。
4、时间维:即按照时间尺度对灾害管理业务进行划分,大的时间尺度包括过去(历史灾情调查、风险区划)、现在(当前灾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未来(灾害预测、影响预评估);小的时间尺度即针对当下灾情按照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影响评估、灾害应对)、灾后(恢复建设)进行业务划分。
基于“一张图”的城市防灾减灾抗灾应急管理综合平台,需要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全业务流程覆盖,做到灾前监测预警、灾害防治的常态化管理与灾中灾情发布、应急处置的非常态化管理相结合,实现灾前提前预警、消除隐患,灾中预测评估、有力应对,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一张图”助力城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自然灾害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在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指挥救援、研判决策等各环节都离不开空间信息及GIS技术的支撑,以SuperMap GIS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张图”将在城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张图”即在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下,整合多要素、多时相和多区域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各类自然灾害专题空间数据,并通过空间要素关联整合各类动态变化的业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时空信息数据库,并构建空间信息服务和空间信息软件支撑,面向各行业、各部门提供稳定、可靠的自然灾害时空服务,实现各部门自然灾害信息应急地理信息图层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灾害学
致 灾 因子
强度、频率 持续时间、区域 范围、起始速度 空间扩散、重现 期、分类
孕 灾 环境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承 灾 体
人口数量 经济收入 不动产与动产 自然资源
从横向看,它揭示致灾、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从纵 向看,则在对灾害测量的基础上,对灾害规律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形成机制,进 而为区域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受灾人口(万人)
50000
3.87亿人
40000
30000
20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平均年农作物受灾面积4947.1万公顷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承灾体的划分一般先分为人类和财产与资源两大类。进一 步的划分就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政 治与文化程度。 如:西方国家对人类的划分常按性别、年龄大小、贫富等 因素进行分类; 中国则常分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乡村居民又分为农民、 牧民、渔民等。 从灾害系统的角度看,针对不同居民对不同致灾因子的反 映及应灾的能力,按居民性别、年龄、人均收入、居住条 件、医疗条件、健康状况等标准划分是较合理的。 对财产与资源的划分,首先分为两个亚类,即财产和资源 进一步的划分随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异。 总之,收入不同的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同,且呈正 相关关系;身体状况不同,对灾害的应急反映的能力也不 同;不同建筑结构,对灾害的抵抗能力不同。
灾害学是认识灾害特征,探索灾害规律,探求灾 害管理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研究对象:灾害及灾害系统 研究目的:减轻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培训内容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旨在提供关于自然灾害防范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帮助
参与者了解并应对常见的自然灾害。
以下是培训内容的简要概述:
1. 自然灾害概览
- 概述各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干旱等;
- 分析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 探讨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带来的影响。
2. 防灾意识与预警系统
- 强调灾害防范的重要性,提高参与者的防灾意识;
- 介绍现有的救灾和预警系统,如地震预警、气象灾害预报等;
- 培养参与者对灾害预警信号的辨识和及时响应能力。
3. 安全疏散和应急行动
- 指导参与者制定适当的应急计划和逃生路线图;
- 培养正确的疏散和逃生技巧,包括火灾逃生、地震避险、水灾逃生等;
- 强调组织协作和互助的重要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4. 抗灾救灾常识与技能
- 介绍常见自然灾害下的抗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等;
- 强调灾后应急救援的重要性,提高参与者的救灾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 探讨社区、公民和政府等各方在抗灾救灾中的职责和作用。
5. 灾后重建和长期防范
- 探讨灾后重建的策略和经验教训;
- 强调灾后恢复与长期防范的重要性,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等;
- 引导参与者思考如何提高整体社会的灾害防范能力,并提出实际行动方案。
以上培训内容仅为概述,具体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安排。
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提高参与者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灾害学概论.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
以下五个等级: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七: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西海域,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造成冷性鱼类死亡,给秘鲁造
成经济损失;其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一些地方暴雨成灾,一 些地区异常干旱。
八: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主要列出的 五大灾害
道法六年级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道法六年级第二单元知识框架
道法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爱护地球、共同责任。
2. 内容:
地球——我们的家园。
介绍地球的特点,如蓝色星球、孕育生命的星球,为人类生活提供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同时,强调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
应对自然灾害。
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包括预防、应急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3. 知识点:
地球的特点和作用。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危害。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4.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培养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5. 学习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防止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的局常识
防止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的局常识自然灾害如台风和龙卷风经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了解和预防这些灾害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有关如何防止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的基本知识。
首先,了解台风和龙卷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台风形成于海洋上的热带低气压区域,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强化,最终形成强风暴。
龙卷风则是一种旋转的强大风暴,通常形成于湿润的空气团体中心,经由地表加热释放出来的热量强化。
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准备自然灾害。
其次,加强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
准确的预警和及时的监测可以为居民提供逃生的时间和确保人员安全。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投资建设现代化的气象和地震监测系统,并密切关注气象、地震以及其他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迹象。
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确保信息能够传达到每一个家庭。
第三,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对于台风和龙卷风可能袭击的区域,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应采取防护措施,以提高其抗灾能力。
例如,建筑物应具备抗风性能,确保墙体、屋顶和窗户牢固,使用抗震和抗风的建筑材料。
此外,还可以加强房屋的基础和框架,增加抗风能力。
第四,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准备。
公众应了解不同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措施,及时掌握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来临时,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留在安全的地方、采取防风措施、备足应急物资等。
定期参加有关的防灾和应急教育培训,提高个人和家庭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技能。
第五,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机制。
政府机构应制定和执行预防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危险地区的规划和管理。
同时,应加大研究力度,提高预测和监测灾害的能力。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提供帮助,组织力量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最后,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也是预防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重要方式。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在紧急情况下,国际社会应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地区恢复和重建。
小学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小学自然灾害知识总结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常见的形式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暴雨、山火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和预防自然灾害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讨论地震。
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
当两个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会积累应力,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地震的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地震常常伴随地面晃动、建筑物倒塌等现象,因此,当我们遇到地震时,应迅速躲避到桌子下或墙角,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让我们了解一下台风。
台风是海洋上产生的巨大气旋风暴,也是东亚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从海上移向陆地时,会带来强风、暴雨、洪涝和海啸等。
为了避免台风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应通过媒体了解台风的动态,并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固房屋、储备食品和水源等,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体涨水泛滥的现象,常常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和水位警报,如果发现危险,应遵循政府的指示,及早撤离或寻找高地避难。
此外,我们还应避免在洪水中游泳或玩耍,以免发生危险。
干旱也属于自然灾害的一种。
干旱是指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洗澡,避免浪费水资源。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降雨情况,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因缺水导致的灾害。
暴雨也是自然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暴雨时,雨水短时间内大量降落,常常引发洪涝等灾害。
为了应对暴雨灾害,我们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如加固排水系统、清理下水道等,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我们还应避免涉水过路,减少因暴雨造成的危险。
最后,我们来谈谈山火。
山火是山林中发生的大面积火灾,常常由于气候干旱或人为原因引发。
山火会烧毁植被、危害动物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防应急预案框架
一、前言为确保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三防应急预案框架。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三防工作的通知》4.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5.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6.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7. 《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8. 《国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9.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组织开展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组织体系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4. 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工作。
五、应急响应1. 预警: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2. 初步响应:根据应急响应等级,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 全面响应:在事态严重时,全面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工作。
4. 恢复重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六、应急措施1. 预防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应急救援措施:组织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调配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开展心理疏导,关爱受灾群众。
3. 灾后重建措施:组织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七、应急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自然灾害防范重要知识
自然灾害防范重要知识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灾害防范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气象灾害有哪些主要防御常识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如下: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气象灾害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6.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由洪水引发的灾害。
洪水由于成因不同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雨雪混合洪水、溃堤洪水等。
洪水灾害一般都是范围广、损失大,而且常会诱发其他类型水灾害或造成间接灾害、次生灾害。
洪水灾害的成因根据洪水种类不同,有的以自然因素为主,有的以人为因素为主,有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那么洪水灾害有哪些主要防御常识需要了解呢?洪水灾害的主要防御措施(一)远离洪水,主动避险。
1.对于平时河道内无水、可徒步穿过的河流,汛期发生降雨后,河道内河水陡涨、水流湍急,此时,千万不要为了方便而徒步涉水过河,应绕行或等河水消退以后再行通过。
2.汛期出行前,认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尽量不要选择预报有暴雨、风暴潮、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地区从事漂流、游泳、观潮、钓鱼等涉水活动。
(二)掌握逃生自救本领。
1.沿河居住或洪水多发区内的居民,平时应尽可能多的了解洪水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
2.汛期要多听多看天气预报,留心、注意险情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3.要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设定紧急情况下躲险避险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4.一旦发现情况危急,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转移到安全处。
5.防汛主管部门统一调度时,要服从指令,不得擅自个人行动。
仙台减灾框架内容
仙台减灾框架内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减灾成为了当务之急。
仙台减灾框架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减灾倡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内容,旨在加强全球减灾能力,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一、减灾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减灾目标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制定具体、可衡量的减灾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当中。
减灾目标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减灾能力和效率。
二、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加强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
通过收集、分析和共享相关数据和信息,能够及时发现灾害风险,提前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减灾能力建设与技术合作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加强技术转移和合作,共同提高减灾能力。
通过培训和知识传递,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减灾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灾害应对和救援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效率。
四、社区参与与合作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社区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减灾意识和能力。
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活动,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灾后恢复与重建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灾后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规划和管理。
通过制定恢复和重建策略,能够更好地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帮助受灾人民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六、国际合作与支持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国际合作和支持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灾害挑战。
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提供援助和支持,能够更好地应对跨国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监测与评估仙台减灾框架强调了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要求各国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和影响。
通过对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够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提高减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
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 水华和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
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
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