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合集下载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基本资料简介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基本资料简介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基本资料简介肖邦是世界最著名的的音乐家之一,那你有了解过肖邦吗?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家肖邦的相关介绍吧!音乐家肖邦的简介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逝世于法国巴黎。

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经历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肖邦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有《离别》等感情的钢琴曲。

创作时期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肖邦生平

肖邦生平

1.生卒年1810年3月1日至1849年10月17日2.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

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

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3.求学历程: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

4.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

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

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

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

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

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

5.影响一生的爱恋:1835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

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後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

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钢琴诗人——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国籍:波兰生卒年:1810—1849年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肖邦

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肖邦一般指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人物介绍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目前有争议,其拉丁文出生文献(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纪录)上记载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与家人均以3月1日作为肖邦的生日,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的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比实际的出生日期提早了整整一个星期)。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就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首叙事曲,10首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首谐谑曲,3首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首马祖卡,2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其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

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早年生活肖邦在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生于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

在他出生的时候,波兰由于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已不复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参见瓜分波兰)。

肖邦

肖邦

肖邦练习曲集——作品25号
第1首:《降A大调练习曲》——竖琴练习曲 ; 第2首: 《f小调练习曲》 ; 第3首: 《F大调练习曲》; 第4首: 《a小调练习曲》; 第5首: 《e小调练习曲》; 第6首: 《升g小调练习曲》;
第7首: 《升c小调练习曲》 ;
第8首: 《降D大调练习曲》 ; 第9首: 《降G大调 Nhomakorabea奏曲》 ;
弗里德里克· 弗朗索瓦· 肖邦
(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 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 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 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 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 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 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 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
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 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 《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
《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 告:“波兰不会灭亡。”
第10首:《b小调练习曲》 ;
第11首:《a小调练习曲》——东风练习曲 ; 第12首:《c小调练习曲》 ;
军队波洛涅兹
《军队波兰舞曲》 又名《军队波洛涅兹》、《第三波兰舞曲》。钢琴曲。 肖邦作于1838年10月。他创作的波兰舞曲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所包括的范围。 他的波兰舞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情绪昂扬、气魄宏大,富于戏剧性;另一类情绪悲壮、 细腻优美,富于诗意。本曲与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兰舞曲》均属于第一类。李斯特最赞 赏这两首乐曲,几乎在他的每次钢琴演奏会上都要演奏这两首乐曲。本曲A大调,三拍子, 复三部曲式,是一首胜利凯旋的进行曲。它歌颂了波兰民族斗争的光辉业绩,被认为是肖 邦音乐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作品之一。主题刚劲有力,表现了军队高昂坚定的情 绪。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犹如军号在大地上回荡。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 它使全曲统一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氛之中。 《A大调波洛涅兹》就是一首气魄宏伟,振奋人心具英雄性格和凯旋进行曲风格的 作品。乐曲分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一开始就是一个豪壮而英武的波兰舞曲的旋律,刻画波兰勇士们威武雄壮向前 迈进的形象。 第二部分:转列下层调,出现了一个似乎是小号吹奏的一支《号声旋律》四、五度大跳刻 画出一个果断,坚定的性格,极富军人气质。再现这时钢琴加上了八度演奏的 旋律,传出类似整个钢管乐队号角齐鸣的丰富音响。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严格的再现,三部分匀称的结构造成了乐曲总体的完整性,给人以 豪壮、稳定、坚不可摧的印象。

肖邦

肖邦

A大调波兰舞曲
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 波兰舞曲之一。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 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 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 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我 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 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 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
升c小调圆舞曲
1817年,肖邦首次创作,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肖邦第一次登台,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 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本曲作于1846—1847年,是最能 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是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 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乍一 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富于 浪漫色彩,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 不出来的悲哀,复杂又浓郁的愁。
பைடு நூலகம்
夜曲
夜曲OP9.NO2 本曲作于 1830 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 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 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 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 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乐 曲的旋律具有歌唱性装饰性 , 那独有的 抒情性乐段使人陶醉 , 体现了肖邦的浪 漫主义情怀。
肖邦
肖邦(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一生创作有各种体裁形式的钢琴曲, 包括波兰舞曲、圆舞曲、练习曲、谐 谑曲、玛祖卡舞曲、奏鸣曲、前奏曲 以及四首大型叙事曲与两首协奏曲等。

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 1816年,肖邦开始正式学习钢琴。
生 平

钢琴诗人 肖邦

钢琴诗人  肖邦

肖邦的首站是维也纳,再后途经斯图加特时, 得知祖国起义失败,华沙沦陷了,于是他怀着满腔 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写下了《C小调(革 命)练习曲》。1831年9月,肖邦到达巴黎,那时 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 “七月王朝 ”时期,初 到巴黎的他,曾一度生活拮据,但他终究凭借着自 己精湛的琴技和高贵的气质大放光彩,还与不少音 乐界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们结成好友,其中包括李斯 特。为了进一步站稳脚跟,他不得不出入文化沙龙 与一些社会上层人士交往,1836年,邂逅了当时寓 居巴黎的著名女作家乔治· 桑。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 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友人 们赠送了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给肖邦, 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伴随着他,更使他感动 的是,当亲友送行到自己的出生地热拉佐瓦 沃拉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 的一些同学们竟早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 埃尔斯纳老师特地为送别自己而写的一首合 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这时的肖邦一定 料想不到,自己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肖邦与乔治· 桑相恋两年后开始同居,同年10月,肖邦 旧患肺病发作,两人一同前往马约卡岛修养。在养病的这段 日子肖邦乐思泉涌,不少佳作均出自这个时期,如《小狗圆 舞曲》。 回到巴黎后,肖邦一直住在乔治· 桑的家中,肖邦占有两 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 发,另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她家中,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 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肖 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到来了。 由于兴趣爱好的不同,再加上乔治· 桑女儿的因素,他们 在共同生活了8年后,感情破裂,终于分道扬镳,两人分手 之后,肖邦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
少年时代的肖邦,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 民间音乐以及不少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这 使他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了异常强烈的热爱之 情。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 生,且跟随院长埃尔斯纳学习,受益颇深, 18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些年里,肖邦 经常去乡间度假,他观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倾听农民歌唱、奏乐,并且参加各种乡村的 舞会和婚礼。祖国丰富的文化和民族民间音 乐,就像种子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肖邦的心 田。

肖邦简介_1

肖邦简介_1

精心整理肖邦简介肖邦简介生卒年:1810—1849年2首《前奏曲》、侣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音誉。

1111月29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着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们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着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

乔治·桑比肖邦大6岁,她长得并不漂亮,身材矮小,体态微胖。

她有一个奇女子浪漫偏激,放荡不羁的一面;也有寻常女子朴素温清,富于牺牲的一面,只不过后者常被前者所掩盖。

(邦一起离开巴黎,去南方疗养。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同居生活。

1847年,乔治·桑和肖邦之间发生了不和,很快导致了永久的破裂。

肖邦的简介-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肖邦的简介-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钢琴诗人——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国籍:波兰生卒年:1810—1849年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这次起义最初是胜利的,但几个月后被血腥镇压了。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逝世于法国巴黎。

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zef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2情感生活编辑肖邦1836年,经李斯特介绍,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相识。

肖邦介绍

肖邦介绍

小试牛刀
发挥想象,尝试 把音乐转化为音 乐……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 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职位。舒曼称他 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 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 他拳拳爱国之心。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 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 亲的波兰孤儿”。1846年起,其创作开始 出现衰退趋势。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 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 学家乔治· 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 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 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 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其心脏运回祖国波
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 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 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 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 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 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 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 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 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 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 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 人”对民族性格、风格、 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 和理解。
肖邦一生 不离钢琴,所 有创作几乎都 是钢琴曲,被 称为“钢琴诗 人”。
作者记叙、描摹了肖邦 故居的那些内容? 肖邦故居和其创作的音 乐有何联系? 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 何在?
故乡的历史、外观、 意义、四季景色等。
第八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
作者选取肖邦故园作为切入 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的故 园的历史和现状,追述了肖 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 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沉 的爱。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 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 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 《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 命练习曲》,1831)、《d小 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 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 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 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 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 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 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 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 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地步。

肖邦

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国籍: 波兰 出生地: 华沙 出生日期: 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代表作品: 《钢琴协奏曲》,《叙事曲》人物简介 肖邦父亲是法国的人,母亲是波兰的人,真实出生日期目前有争议,其拉丁文出生文献(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纪录)上记载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与家人均以3月1日作为肖邦生日,目前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比实际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

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肖邦 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肖邦著名的钢琴曲

肖邦著名的钢琴曲

肖邦著名的钢琴曲
肖邦 (Frédéric Chopin) 是 19 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离别曲》、《降 E 大调夜曲》、《圆舞曲》和《前奏曲》等等。

肖邦的音乐风格独特,他在音乐中融入了波兰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同时将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钢琴曲通常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情绪,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同时又充满了深奥的技巧和复杂的和声。

肖邦的作品对于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认为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是钢琴家们爱不释手的演奏曲目。

肖邦的资料

肖邦的资料

肖邦又名: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职业: 作曲所属地区: 波兰出生地: 波兰生日: 1881年3月1日人物介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

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

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

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

肖邦(Fredric Chopin)

肖邦(Fredric Chopin)

肖邦(Fredric Chopin) 肖邦 (1)名家介绍: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 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 琴协奏曲》,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与许多 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 果、巴尔扎克、 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与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 入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 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 于钢琴上的大师。他巧妙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主要 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漠。他第一次在音乐中突出斯拉夫 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矫健勇 猛;玛祖卡那骑士般的辉煌;圆舞曲充满甜蜜 的柔情。肖邦还写了幻想曲、 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神秘莫测、令人销 魂。 (2)代表作品: (2)代表 《f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等

钢琴诗人肖邦.ppt

钢琴诗人肖邦.ppt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被称为“钢琴诗 人”
(1810——1849)
年少成名,后半 生正值波兰亡国,在 国外渡过,以钢琴创 作抒发自己的思乡情、 亡国恨。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 “藏 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向 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 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 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
母 亲的波兰孤儿”。
肖邦的一生
肖邦夜曲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 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 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 的代表作品。
肖邦(38岁)在巴黎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
同年,肖邦接受一位有钱的学生之邀,到英国 访问,受到文艺界及上流社会的欢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政治、精神、个人生活等原因) 他的身体已支持不住,他的精神也几乎垮了。
华沙——巴黎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 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 母亲的波兰孤儿”。
肖邦临终嘱附亲人把 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华沙: 肖邦的青少年时代在华沙接受了中小学教育后
入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乐理、和声、 对位和作曲。
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渴望开阔自己又到德、意两国旅行演出。
华沙时期,肖邦写了一些波罗奈兹舞曲、玛祖 卡舞曲、夜曲、圆舞曲等。
玛祖卡: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受民族音调启发 而创作的最早的和最优秀的例子之一 。
波罗奈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肖邦音乐的民 族精神的标志。
肖邦经由布勒斯劳(波)、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到 了维也纳。在那里他期望得到前两年那样的成功, 未能如愿。
一生的爱人 乔治 桑 法国作家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 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 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 另一类则为
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降E大调华丽大 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属等 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舞曲》 等作品属于后一类。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

肖邦的简介资料肖邦简介资料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____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18____年,开始创作;18____年,登台演出;18____年至18____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____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逝世于法国巴黎。

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____年3月1日,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____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o.1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Op.69 No.1圆舞曲降G大调圆舞曲Op.70 No.1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4钢琴奏鸣曲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钢琴奏鸣曲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Op. 40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Op.53夜曲降E大调夜曲Op.9 No.2夜曲升F大调夜曲Op.15 No.2夜曲降B小调夜曲Op.9 No.1夜曲降A大调夜曲Op.32 No.2玛祖卡舞曲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Op.33 No.2玛祖卡舞曲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Op.67 No.3练习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 No.12练习曲E大调离别练习曲Op.10 No.3叙事曲第一号叙事曲Op.23诙谐曲第一号诙谐曲Op.20前奏曲第七号前奏曲Op.28 No.74创作风格编辑综合评价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肖邦生平事迹_肖邦怎么死的

肖邦生平事迹_肖邦怎么死的

肖邦生平事迹_肖邦怎么死的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幼他就和华沙一位钢琴家学习谱曲和钢琴,而历史上,肖邦去世时,年仅39岁,还是很年轻的。

那肖邦生平有哪些事迹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肖邦生平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肖邦生平事迹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幼他就和华沙一位钢琴家学习谱曲和钢琴,他第一次谱曲是在6岁,后来逐渐开始登台演出。

肖邦第一次在公众演出是8岁时,当他在宫廷的一场晚会上演奏时,瞬间震惊了但是参加聚会的权贵。

肖邦在青年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打算去国外学习音乐乐理知识,而在音乐才能逐渐提升的同时,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这为后期他在波兰的民族革命的过程当中的斗争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肖邦等联合本国内的一系列有志青年在国外民主势力的支持下开始策划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国内的民族主义革命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他们一起组织了华沙起义,但是由于国内斗争条件的不成熟,起义以失败告终,而由于国内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肖邦离开华沙去了巴黎。

巴黎肖邦基本上度过了一段比较安逸的时间,他和一位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九年,这九年是肖邦生平创作的高峰时期,以他和乔治桑的感情为主要创作源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涌现,而肖邦同样也没有放弃波兰的解放事业,他为国内的同胞在英国开办了一场演唱会,来鼓舞士气。

肖邦的创作终止是在他和乔治桑分手之后,由于乔治桑的离开,肖邦再也没有创作出重要的作品。

而最后,他也是在巴黎自己的公寓内因为肺结核去世了。

肖邦怎么死的在肖邦的那个年代,波兰由于受到了强国的侵略,本民族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压迫,而肖邦和一些爱国分子组织的民主运动却屡屡失败,这让肖邦没能把祖国从泥潭中解放出来,自己还被迫远走他乡,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一度心情郁闷。

而历史上,肖邦去世时,年仅39岁,还是很年轻的。

华沙起义失败,肖邦被迫远赴法国,而在这时候,肖邦与他的爱人,和他同居九年之久的法国作家之间的感情开始出现了裂痕,之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彻底没有了可以修补的机会,肖邦选择了分手。

关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评价

关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评价

关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评价肖邦是我们熟知的一位音乐家、钢琴家,那么人们对肖邦的评价怎么样?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人们对肖邦的评价怎么样,希望对你有帮助!人们对肖邦的评价怎么样肖邦出生在波兰,但是当时的波兰由于受到了大国的压迫而瘦弱不堪,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主义的公民,肖邦参加了华沙起义,起义失败以后,长期定居巴黎,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爱国、有名族主义的形象。

对肖邦的评价还可以参考他的创作经历。

肖邦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在创作当中把波兰的民间音乐和钢琴结合在一起,作品大多如诗如画,因而,在当时,肖邦又被称作是“浪漫的钢琴诗人”。

这几乎是对于一个钢琴家的最高评价了。

一方面浪漫就是说肖邦在自己的创作当中,不断地加入了浪漫的元素,另一方面,用诗人来形容一个音乐家,就是在称赞他的作品像诗歌一样让人陶醉。

除了音乐以外,爱国是肖邦身上的另外一张名片。

作为一个为爱国主义者,肖邦在世人眼里和哥白尼、居里夫人一样,都是波兰名族的象征,因此对肖邦的评价,是不能丢掉他爱国这个优秀的品质的,而肖邦本人不仅参加了波兰的民族起义,还为了国家的独立,被迫终身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来自于舒曼对肖邦作品的解读。

肖邦是一名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派别的代表人物,肖邦的《夜曲》,是他的经典之作,那优雅的旋律,非常适合在舒适安静的夜晚演奏,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于他有着一些误解,比如说认为他是“沙龙音乐家”,甚至说他有太多的女性气质了,其实,当人们看到《革命练习曲》《冬风练习曲》的时候,或许就不会这么说了,此时,一个热血和刚烈的肖邦,着实不符合人们对他的评价。

而舒曼对肖邦的评价,也正是来源于这样的深刻的解读。

舒曼看来,肖邦并不是人们表面上看的柔弱,而是一个藏在花丛里面的大炮,他身上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并且反抗力量也非常强大,一旦爆发出来,就是非常惊人的了。

在从肖邦为沙皇国王演奏的曲子的最后部分能感受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雷德里克·肖邦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法语)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有《离别》等感情的钢琴曲。

创作时期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

《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

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

《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

《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

《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

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

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

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

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

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

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

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

《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

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 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

《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

《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

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

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

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

《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

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传世名作 1.《夜曲》《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

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

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

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

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

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

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

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

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

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

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

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

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

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

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

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

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

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

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

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

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

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

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

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

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

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

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

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

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

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

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