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鲁迅_奔月_的意蕴
鲁迅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1926年秋天,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住在面对大海的石屋里。
由于学校陈腐的空气使他感到失望和厌恶,他不愿想到目前,于是便写了怀古意义上的《奔月》。
《奔月》主要不是写奔月的嫦娥,而是以嫦娥的丈夫羿为主角。
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以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存在。
他上射十日,下射封豕长蛇,气宇轩昂。
但在鲁迅笔下,并没有正面叙述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英雄事迹。
而是着重写他对妻子嫦娥的体贴和关心,展示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小说中的羿,早就得了飞天良药,但他不愿抛下嫦娥独自飞升,就和嫦娥一起过艰苦的日子。
他每天跑三十多里的路,只为了让嫦娥过得好一点。
并且由于早期无节制的打猎导致现在动物要灭绝,而羿也因没有好的野味给嫦娥吃深感内疚。
“总是觉得嫦娥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为了嫦娥一句“你不能走的更远一点么?!”,他不吃早饭就出发去打猎,慌乱中错射了老太婆的母鸡,连中饭也赔了进去,只得饿肚子。
更令羿难受的是,老太婆轻信谣言,骂羿是骗子。
在回家的路上,正当他无聊彷徨时,还遭到忘恩负义的弟子逢蒙的拦路攻击,差点丧命。
然而,他历尽艰难与诽谤带回了老母鸡,满以为可以博妻子一笑,谁知道贪图安乐的嫦娥早已偷食仙丹,独自飞升上天去了,羿反被无情的抛弃。
羿对妻子和学生都是一片诚心,可是回报他的却是欺诈与背叛。
剩下他一个人在孤独、寂寞。
痛苦中经受精神与生活的折磨。
但他并不灰心失望,一怒之下,又拿起弓箭来射月,还准备服仙药追上月宫。
在这篇小说中,真挚与奸诈,忘我与自私,善良与邪恶,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羿的遭遇,对逢蓬之流进行辛辣的嘲讽与鞭笞,对嫦娥也给予批评。
同时鲁迅把神话与现实糅合在羿的形象上,落寞的英雄身上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如所周知,《奔月》是在鲁迅与高长虹的论战中产生的。
早起高长虹利用鲁迅威望往上爬;后来鲁迅前往厦门,再无发法利用,便对鲁迅大肆攻击,并借此提高自己。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新编奔月》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发表的。
这篇小说是一部颠覆传统故事的小说,讲述了后羿和嫦娥之间的故事,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故事新编奔月》中,鲁迅先生将后羿和嫦娥的故事进行了改造。
在传统的传说中,后羿是一位英勇的神射手,嫦娥则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然而,鲁迅先生将他们描写成了普通的夫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和冷漠。
在小说中,后羿的箭法已经不再灵光,他只能依靠捕捉野兔为生。
嫦娥则因为与后羿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她与一位名叫“夷羿”的年轻人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后羿发现了这件事情,他试图阻止,但是无济于事。
嫦娥与夷羿私奔了,后羿只能孤独地留在人间。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将英雄人物和神仙描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象,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和神仙被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问题。
后羿的箭法失灵,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英勇无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困境。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此外,《故事新编奔月》中还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后羿和嫦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的私奔行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讽刺。
同时,他在故事中还加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发出笑声。
这种幽默不仅缓解了故事的严肃性,也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故事新编奔月》中充满了鲁迅先生的独特风格。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富有力度,通过文字传达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构思和结构上。
鲁迅先生将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改编,将其中繁琐的情节简化,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鲁迅《奔月》赏析和读后感
鲁迅《奔月》赏析和读后感【析】《奔月》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期,和《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类似,《奔月》的写作不以忠实再现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生活为目的,而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①,借古人古事的躯壳抒发作家主观感兴、讽喻现实之作。
因此,了解鲁迅写作《奔月》时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特定的心理状态,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
1926年底,鲁迅正处于世界观蜕变的前夜,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使他产生了“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②的悲凉感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的刺激,他又清醒地认识到进化论观念的不可靠和单纯依靠精神启蒙手段改革中国的软弱和虚幻,从而陷入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
与此同时,种种个人生活的变故也给鲁迅的心理、情绪以强烈的刺激。
例如,周作人不顾鲁迅多年来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怨报德,致使兄弟失和。
高长虹等受鲁迅热情扶持的青年出自私利,背叛并恶意攻击鲁迅。
这就更加深了鲁迅内心的寂寞、悲凉和愤懑。
此时的鲁迅离开了曾与种种封建保守势力激烈战斗过的北京,只身来到厦门。
他面对大夜弥天的黑暗现实,在孤寂和苦闷中思索着变革中国的新路。
作家曾生动地描绘过他其时的心境:“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
我沉静下去了。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
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
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无从写。
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③《奔月》的题材选取,主题表达,形象塑造以及寓孤寂、悲凉、愤懑于讽刺戏谑之中的艺术格调,都与作家这种特定的心境及力图超越这种心境的努力密切相关。
读《奔月》有感:享受平淡,奋勇向前
读《奔月》有感:享受平淡,奋勇向前
前几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奔月》就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主要讲的是嫦娥在和后羿生活一段时间后,因种种失望而不得不吃仙药奔月的事情。
虽然小说中的嫦娥认为生活平淡而逃离,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享受平淡,奋勇向前。
很多人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上看到明星富人的生活,就羡慕的不得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当下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其实并不平凡。
我们可以想象,从1840年国门被打开,到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到1978年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2017年十九大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强起来,这些时光,是平凡的吗?并不是,我们享受当下的生活,是多少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多少创业先锋筚路蓝缕开创出来的?难以计数。
那么,想到这里,我们难道还会认为我们的生活是平淡而乏味的吗?不,我们的生活是幸福而美满的。
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享受现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应有的业绩,以保证生活变得更好。
我们应该享受现在的生活。
首先就是感受生活。
生活是什么?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结合体,既有浪漫的小情趣,也有接地气的日常生活。
明白了
1 / 2。
奔月读后感
《奔月》读后感鲁迅的《奔月》是一篇让人深思的历史小说。
它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赋予了这些古老故事新的内涵和启示。
《奔月》的主人公羿,曾经是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为老百姓解除了苦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历史功绩被人淡忘,弟子逢蒙转过来暗害他,不耐清苦的嫦娥最终离他而去。
这不禁让人思考,英雄的命运为何如此坎坷?通过《奔月》的故事情节,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的无奈和悲哀。
羿虽然曾经英勇无比,但最终却落得孤独无助的下场。
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无情,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英雄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一生,但往往在功成名就之后遭遇背叛和遗忘。
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人,还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此外,《奔月》还让我思考了关于爱情的主题。
嫦娥因为无法忍受清苦的生活而选择了离开羿,这不禁让人感叹爱情的脆弱和现实的残酷。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也会因为生活的压力和价值观的不同而选择分手。
爱情是否真的能够经受住现实的考验?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一段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鲁迅的《奔月》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有一句“我有了伊,便什么事情都有了似的,哪怕是床上的那些事。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力量。
在爱情面前,人们常常会变得盲目,认为只要有爱,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这也反映了鲁迅对于爱情的独特见解,认为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们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文中还有一句“两匹乌鸦炸酱面——好吃么?”这句话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讽刺。
在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往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而鲁迅则通过这句话对这种观念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被物质所束缚,而应该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还有一句“我究竟老了,我先得一个慢慢地用斜眼看着她。
探寻鲁迅《奔月》中的多重意蕴
探寻鲁迅《奔月》中的多重意蕴作者:刘怡敏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在鲁迅创作《奔月》时,他就如同主人公后羿一般,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身后是他人滔滔不绝的诽谤,自身在经历过五四新文学起步的短暂兴奋后,也被无边的现实打入思想和感情上的双重痛苦境地中。
本文将试析其中的多重意蕴,即鲁迅在《奔月》中个人所抒发的不同声音。
关键词:鲁迅《奔月》多重意蕴《奔月》创作的具体时间是1926 年秋,后在《故事新编》出版的序言里记述了那时的精神状态:“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心里空空洞洞……于是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组成八则《故事新编》。
”这段话折射出鲁迅回顾那些年经历时的心境。
他在五四时期是整个新文学阵地的领军人,希望每天都在生长;但在运动余潮将要消散之时,意识到社会现状仅靠少数人的觉醒是难以改变的。
这种尴尬与不幸,都汇集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绝望与无奈,也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先觉者的悲哀。
所以在《奔月》中,与被老太婆奚落嘲笑、被逢蒙暗算以及被家中妻子抛弃的后羿相呼应,谈老一套的崇高、悲壮与理想,都太淡漠了;英雄的舞台早已退出,“后羿”这个人物还要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去。
对神话的重新诠释,也是鲁迅将他自己的不同声音表达出来的过程。
一促成这篇小说创作的直接事件是“高长虹诽谤事件”。
鲁迅在1927 年1 月11 日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到这篇作品时说:“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暗指高长虹)开了一些小玩笑。
”可以看作是鲁迅顺势通过作品对文坛上诽谤声音的回应,其中“逢蒙”这个形象就含有高长虹的影子,但也绝不单指他一个人。
逢蒙在小说中第一次被提及是借他人之口:后羿被老太婆问到“是何人”时不经意间炫耀了自己曾经的丰功伟绩,却被老太婆嘲笑“不知羞”“偷了逢蒙老爷的功”。
这里的人物对话看似与情节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有三层作用:一是为后面逢蒙剪径的正式登场埋好了伏笔,二是与后续发展中后羿发现逢蒙暗算他时的心理活动构成呼应,三则是暗示了逢蒙此人颠倒是非、张扬过头的性格特征。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表现主题
鲁迅故事新编奔月表现主题
关于《奔月》主体思想的研究,主流的一共有五种说法。
第一:认为《奔月》是一篇关于爱情与生活,爱情与家庭的历史小说,爱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二:认为《奔月》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大方面又可分为三个小方面。
1、对英雄的落寞、孤寂的感慨和悲愤。
2、深沉的人生悲欢的深刻思考
3、肉体与精神的冲突
第三:认为《奔月》意在告诫人们要脱离英雄式幻想。
第四:进化是永恒的,人只能处于中间物的状态。
第五:鲁迅只是借《奔月》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新给历史人物定位。
扩展资料:
《奔月》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后编入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小说描写了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故情。
奔月鲁迅读后感
奔月鲁迅读后感
《奔月》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展现了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生
活和理想有了新的思考。
在文章中,鲁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说:“月亮是冷的,但它的冷,却是一种爱的温暖。
”这句话让我
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即使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爱和温暖。
就像月亮一样,它虽然冷,
但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中有多少困难,我
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除了对生活的热爱,鲁迅在《奔月》中还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他说:“我要奔月,我要奔月!”这句话充满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月亮在人们的想象中总是神秘而遥远的,而鲁迅却毫不犹豫地
表示自己要奔向月亮。
这让我明白,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只
有不断追求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就像鲁迅一样,我们也
应该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奔月》,我对生活和理想有了新的思考。
我明白了
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也意识到了理想的重要性。
我会像鲁迅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奔向自己的月亮。
隐藏在《奔月》背后的真实情感——鲁迅小说《奔月》解读
药治不好,人血馒头治不好。
也不必说西医了,当时中国人封建愚昧的劣根无法拔除的话,即使有再高明的医术也是徒劳的。
2.坟墓鲁迅曾给《野草》这样题辞“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坟墓这一意象会给人一种毛骨悚然、凄惨悲凉的感觉。
而《药》最后提到的坟墓却有着動口丰富的意义。
固然它表现了华小栓和夏瑜两个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迫害的生命的逝去。
作为生命结束的象征,坟墓确实揭示了小说最后悲剧的结局。
但作为过去和未来、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它又表现了虽然革命者牺牲了,但这种牺牲会引发人们的思考,革命后继有人。
所以死亡就意味着新生,悲惨过去的逝去会迎来未来光明的前途。
[作者通联:江苏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聰藏玉《齐月》肯后的真黄情减——鲁迅小说《奔月》解读■陆如兵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的《莽原》半月刊上。
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反动当局所通缉,故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期间,“三•一八惨案”的爆发,“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给鲁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还有种种个人生活的不顺,如周作人不顾兄弟之情,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对鲁迅进行诽谤等,使得鲁迅的内心更加寂寞,心理更加痛苦与复杂。
这些经历让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单纯依靠精神启蒙无法唤醒国人腐朽的心灵,于是开始在孤寂与苦闷中思索着入世求变的人生道路。
鲁迅在《三闲集》中描述对厦门的回忆时写道:“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因为太讨人厌了,终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钉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
”字里行间,直白地描摹出作者的心境。
一位“战文本解读[|||士”,一位“英雄”身居他乡,无力救民的郁郁不得志跃然纸上。
奔月鲁迅内容总结
奔月鲁迅内容总结引言《奔月鲁迅》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小说作品,描绘了一个智者孟阳的奋斗历程,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对《奔月鲁迅》进行内容总结,并探讨其中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情节概述《奔月鲁迅》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以主人公孟阳为中心展开。
孟阳是一个立志改变社会不公的年轻人,在父母的反对下,他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公正。
孟阳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很快意识到城市的残酷现实。
他看到了贫穷、不公和腐败,他们被这些社会弊端所压迫,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孟阳认识到,单纯的个人努力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变革。
于是,孟阳开始参加各种社会运动,组织劳工罢工,与民众一起反对压迫与不公。
他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社会变革并非易事,他们遭到了各种困难和威胁。
最终,孟阳和他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得不决定离开城市,前往更广阔的地方追求他们的梦想。
他们心怀不甘,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踏上了奔月的旅程。
主题与思想《奔月鲁迅》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探讨,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和思想。
社会不公与压迫小说中主人公孟阳亲身经历了社会不公与压迫。
他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生活,他们被剥削和压迫,无法获得合理的报酬和待遇。
鲁迅通过描写这些社会弊端,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并呼吁社会人士一起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人性的边界与局限《奔月鲁迅》中还揭示了人性的边界与局限。
在社会现实面前,许多人选择了沉默和被动。
他们对社会弊端已经麻木,甚至内心深处充满了恶意和冷漠。
而一些有良知的人们则勇敢地挺身而出,为了追求公正与正义而奋斗。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鲁迅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以及人性的边界与局限。
奋斗与追求主人公孟阳的奋斗精神是整部小说的核心。
他不满现状,积极寻求变革,不断努力追求公正和正义。
虽然他与同伴最终被迫离开城市,但他们仍然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奔月的旅程。
被遗忘的英雄——读鲁迅《奔月》有感
被遗忘的英雄——读鲁迅《奔月》有感余丽英汉语言091无论传说或是历史,一经人写出来便有了属于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即使是记录史实的史官也不例外。
因为史官也要以它所效忠的政治利益团体为中心,所以他的记录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取舍。
因而在很多时候,传说和历史都是一种工具,是作者为吸引读者或便于抒情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
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
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
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
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
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
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
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
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
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但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后羿是自豪的。
他常常会想起那满山遍野的飞禽走兽,常常会想起他那箭法带给他的荣誉和那无穷尽的食物。
多么辉煌的过去啊!“当我射封豕长蛇的时候,野兽是那么多。
”“丈母娘门前就常有黑熊走过”“熊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臣们。
后来大动物射晚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
可是正是这些辉煌的历史,使他现在的生活笑得更加凄凉,每日为讨好嫦娥而烦恼,曾进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但主角却变成了背叛的逢蒙,为打猎要从早出发寻找好几里地却有可能只打到乌鸦。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 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10级语文教育四班于鹤1007202804541926年秋天,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住在面对大海的石屋里。
由于学校陈腐的空气使他感到失望和厌恶,他不愿想到目前,于是便写了怀古意义上的《奔月》。
《奔月》主要不是写奔月的嫦娥,而是以嫦娥的丈夫羿为主角。
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以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存在。
他上射十日,下射封豕长蛇,气宇轩昂。
但在鲁迅笔下,并没有正面叙述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英雄事迹。
而是着重写他对妻子嫦娥的体贴和关心,展示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小说中的羿,早就得了飞天良药,但他不愿抛下嫦娥独自飞升,就和嫦娥一起过艰苦的日子。
他每天跑三十多里的路,只为了让嫦娥过得好一点。
并且由于早期无节制的打猎导致现在动物要灭绝,而羿也因没有好的野味给嫦娥吃深感内疚。
“总是觉得嫦娥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为了嫦娥一句“你不能走的更远一点么?!”,他不吃早饭就出发去打猎,慌乱中错射了老太婆的母鸡,连中饭也赔了进去,只得饿肚子。
更令羿难受的是,老太婆轻信谣言,骂羿是骗子。
在回家的路上,正当他无聊彷徨时,还遭到忘恩负义的弟子逢蒙的拦路攻击,差点丧命。
然而,他历尽艰难与诽谤带回了老母鸡,满以为可以博妻子一笑,谁知道贪图安乐的嫦娥早已偷食仙丹,独自飞升上天去了,羿反被无情的抛弃。
羿对妻子和学生都是一片诚心,可是回报他的却是欺诈与背叛。
剩下他一个人在孤独、寂寞。
痛苦中经受精神与生活的折磨。
但他并不灰心失望,一怒之下,又拿起弓箭来射月,还准备服仙药追上月宫。
在这篇小说中,真挚与奸诈,忘我与自私,善良与邪恶,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羿的遭遇,对逢蓬之流进行辛辣的嘲讽与鞭笞,对嫦娥也给予批评。
同时鲁迅把神话与现实糅合在羿的形象上,落寞的英雄身上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如所周知,《奔月》是在鲁迅与高长虹的论战中产生的。
鲁迅《奔月》作品分析
《奔月》作品分析《奔月》以戏拟的写法,将既成的、传统的神话打碎加以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内涵。
在这种扭曲滑稽的模仿中,浸透着作者心中对人生的虚无的彷徨与对英雄出路的悲戚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曾经射九日、救天下的后羿继续着他的故事,英雄被时代所遗忘,终日为食奔波、惶恐地忍受妻子嫦娥的冷脸,最后,嫦娥弃他,飞升而去,留他一人哀叹。
下文中,我将从形式与内容、文化、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形式与内容视角进行分析。
语言上,在戏拟所造成的扭曲、躁动中,包含一种深刻的不安和滑稽的讽刺,给人劈头盖脸的冷和惊。
人物上,对后羿的描写,用到了诸如“懒懒”、“惶恐”“呆呆地”“惭愧”“支支吾吾”“就低了头,叹一口气”等等,面对嫦娥的冷脸,他是“久已习惯的”,看侍女,感觉她们是“苦笑的”,总是“回忆”、“回想当年”的荣耀,面对逢蒙的冷箭和冷语,他先“大笑”后“绝望地摇了摇头”又觉得“焦躁了”,遇到的都是“无聊事,白费工夫”,面对嫦娥的离去,他“忽然愤怒,从愤怒里又发了杀机”。
这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英雄,失意的、颓废的、绝望的、小心翼翼的,如同悲鸣,在我心中不断回响,愈来愈深刻。
而嫦娥是个“忘记英雄的功绩的人”,对曾经的英雄是“慢慢地、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抱怨“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对后羿回忆的当年“似乎不大记得”。
而老太太是个”被欺骗的愚昧的群众“,听了逢蒙的几番言语,便断言后羿是个“骗子”、“不识羞”、“说诳”。
而逢蒙是个陷害英雄的小人嘴脸,如“得意”、“慢慢地躃过”等。
在对下人的描写中,“他们都默着,各人看各人的脸””“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他们是“不理解英雄的人”。
这样的一群人和一个人,更加让人感受到英雄的孤独和无聊、人民的善遗忘与愚昧。
情节上,《奔月》同样包含《故事新编》中所特有的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和悲剧喜剧不断冲突、融合、转化的叙述格调,予人强烈的冲击感。
鲁迅《奔月》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鲁迅《奔月》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与后羿的描写:“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无论是文言的《淮南子》还是白话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趣味性都不如鲁迅的《奔月》。
干巴巴的神话传说在鲁迅笔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
“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天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脍炙人口的鲁迅食谱,展示了嫦娥的小资情调以及后羿的酸楚无奈。
《奔月》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
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
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阅读《故事新编》时,我总是被书中的浪漫气息所深深吸引。
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在鲁迅的笔下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这是由于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故事新编》是作家对“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再创造的结果。
作家笔下的神人、英雄、先贤、哲人都呈现出与历史文本不同的面目,这使得作品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呈现出特有的“油滑”风貌。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是荒诞、奇异色彩。
而这种荒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结构的古今杂糅。
比如在《奔月》中,本来处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后羿及嫦娥,却被置于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世俗世界里:住的是奴仆成群的大宅院,吃的是拌肉的炸酱面,闲暇之余还会下馆子、打麻将。
小说的时间错综交融,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
另外,《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滑稽的。
这种戏谑源自对象的错位。
《奔月》的主人公后羿,无疑正是这种分裂的角色。
在中国的神话中,羿是射日的英雄,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终日打猎却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婆面前是无用的丈夫的形象。
读鲁迅《奔月》有感:孤独的中秋节
孤独的中秋节——读鲁迅《奔月》有感原创:狂人老师俗读鲁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出来社会的十多年,我是首次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过这个节日,内心的孤独感可想而知。
在这以前,我都是一直没离开过故乡,没体会到这种思乡的情节;今天,我独自一人在S城,望着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感慨万千……在中秋佳节之际,我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面改写的《奔月》,源自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传说。
通过传说,我们都知道,后羿是一个英雄,有着非常厉害的箭法。
曾经天上有10个太阳,他射下来9个,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嫦娥也是一个绝世女神,本来女神和英雄就是天生一对,人人都看好他们的爱情。
然而,当一切归于平常时,就要为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而烦恼了。
虽然后羿有精准的箭法,可以靠捕猎为生;但越来越多人瓜分这个捕猎的市场,于是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了。
后羿被迫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打猎,却遭到了老太太的碰瓷,射了别人的老母鸡;在回来的路上,还受到曾经的战友,现在的竞争对手的伏击,好不容易回到家,嫦娥却跑路,奔月去了!连续几天读了几个故事,怎么总感觉到每个故事都在反应我的某个侧面的呢?很多人都关心我,为什么中秋节不回去陪一下家人呢?如果我回得去的话,就不会写下这么深刻的感言了!请允许我在此发一下牢骚:我曾经也是一个电脑天才,写程序、开发软件的技术杠杠的,曾经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领着高薪。
然而我就是犯贱,好好的工作偏不要,自己出来创什么业呢?创业的路并不好走,技术能力再强又如何,没有人给活我干,靠啥生存?当年我也曾经有家庭,在这种窘况下,我能扛得起一个家庭的担子吗?就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妻子也带着小孩到国外去了(虽然没有奔月这样残酷,但性质都是雷同的)。
如果说《奔月》的续篇如何写?也许我会写的更好,因为我有切身体会,就是把我的故事延续写下来。
英雄的落幕,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
不仅在我身上发生,而且我也亲眼见证了一个英雄的落幕。
解析鲁迅《奔月》
解析鲁迅《奔月》解析鲁迅《奔月》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解析鲁迅《奔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解析鲁迅《奔月》篇1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
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
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
“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
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
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
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
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
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
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
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
《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
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
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
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
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
鲁迅作品《奔月》解读
鲁迅作品《奔月》解读读完这篇,可能会颠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与美人的形象。
毕竟后羿在神话故事中是帮助帝尧射下九日,匡扶黎明的大神;嫦娥是广寒宫中怀抱玉兔的九天仙女。
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后羿则成为了略微“没本事”的男人,他由于早些年勤于射猎,以致山林中走兽活物消失殆尽,只剩下人人嫌弃的乌鸦和偶然飞过枝桠的麻雀。
嫦娥埋怨后羿的无能,更厌烦一日三餐的乌鸦炸酱面,所以后羿已长久没见过妻子的好脸色了。
日积月累之下,这对夫妻终走向了陌路,后羿因射日之功被西王母赐下丹药,可他一直都没有动这颗收在妻子妆奁里的可以飞升的灵物,因为他舍不得凡间的妻子嫦娥。
如此真心的丈夫,如此小心翼翼的后羿,却没换得嫦娥长相厮守的决心,在后羿外出狩猎时,嫦娥打开了木盒,私自服下灵药,飞升月宫成为了仙子。
从此,她再也不用整天吃这没半分滋味的乌鸦炸酱面了,再也不用面对后羿那副唯唯诺诺,只沉溺于往日辉煌的不思进取的面孔了,再也不用担心日渐枯槁的容颜和消瘦干瘪的身材了,在月宫中她自可得到永生。
可嫦娥失去了什么呢?全心全意、小心讨好她的丈夫,凡世的亲人、友人,神仙所没有的人的七情六欲。
这些在她拥有的时候,她就不会觉得珍贵,可一旦失去,孤寂之感便也随之而来,以至于追悔莫及。
所以后世李商隐曾作《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或许望向广寒宫永远皓洁的圆月,轻嗅蟾宫外清甜细腻的桂花香,怀抱玉兔漫步庭前,嫦娥也会感到落寞和孤独。
再说回后羿,他也曾有辉煌的过往,联系到现实,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曾经未实现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梦的凭吊追忆。
而经历岁月的磨砺,时事的变化,先生的阅历增加,他看清了人性复杂,就如逢蒙为羿之弟子却不尊恩师,自私自利。
这实则是鲁迅对高长虹不实言论的回击。
作品中关照着作家个人的臧否评论,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对后羿高大形象的摧毁,还是对嫦娥高洁坚贞品格的改写,亦或是借古人而讽今人。
我们读时尽可顺着作者的思路来,但亦应有自己的思量和考虑。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伤逝》和《奔月》是鲁迅经济书写的典范之作。
小说通过经济书写论证了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在爱情之上的有关启蒙的超越思考。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经济权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经济与启蒙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在鲁迅小说研究中延续下去。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并没有纳入到作家的创作意识和题旨中,即便有学者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其论述也多流于表层,未能深入。
其实,经济意识凝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都曾论证过金钱与鲁迅本人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因此,理解经济意识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本人的生存观和个性心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和人格异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鲁迅对于个性解放、“五四”启蒙的超越思考。
本文拟从小说《伤逝》和《奔月》入手,通过对其个人化的经济书写的解读,分析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经济引发的对启蒙存在合理性的质疑。
一、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婚姻观经济是一个宽泛的主题,如何将其具体化,如何避免零散化是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鲁迅选择以家庭经济为突破口,将个人的生存问题浓缩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解剖复杂的两性关系来凸显经济的重要性。
《伤逝》是一则涓生的手记,尽管在开篇涓生就说“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可是“悔恨和悲哀”并没有让涓生忘却为自己辩解。
在涓生看来,导致他们爱情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问题,子君由经济苦难带来的转变是促成其爱情悲剧的最大缘由。
子君操持着每日川流不息的做饭吃饭,然而这份无私的付出却走向了爱情的悲剧:涓生在理想的爱情里徘徊,子君却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鲁迅清楚地看到女性解放的艰难性与长久性,如何在现实中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受奴役,这一切通过涓生之口给出了答案,“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人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鲁迅 奔月 的意蕴梁巧娜奔月 是鲁迅作于1926年的一篇小说,收入 故事新编 中。
关于小说的创作意图与 杂文 笔法,有诸多论者评析,多认为小说创作意图是为影射高长虹的忘恩负义 和过河拆桥 之行。
高长虹曾与鲁迅交往甚密,也得到过鲁迅的大力帮助,在合办 莽原周刊初期他们关系尚好。
但后来两人交恶,彼此相互攻讦,留下不少文字,引得一些人频频考证并有诸多附会与联想。
比如 奔月 中逢蒙这个人物,便被一些论者视为高长虹的化身。
至于小说中的 杂文笔法,更被视为鲁迅一向的风格,小说的人物对话里,夹有一些高长虹对鲁迅使用过的言语。
如此这般, 奔月 似成了鲁迅纯粹为泄个人私愤而作的小说。
然而,评价一篇小说,不宜只从作者现实生活经历来寻找与其中人物或情节相对应的种种因素,从而判定其创作意图并据此来断定小说的价值所在。
不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小说成形之后,便脱离作者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本。
文本的价值,应由其主题蕴含和审美意趣等因素所决定。
在 奔月 中,鲁迅借神话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陷入种种生活困境之中,最终无奈低头认命的经过,表达的是他对现实的思考,这种思考立足点在于生活的逻辑,它消解了神话中英雄身上笼罩的理想光环,而代之以现实人生的阴暗。
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总是能透过人为制造的光环看到它背后的窘迫之处。
奔月 的价值,正在于它用冷峭而戏谑的笔法,呈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而这种悲凉总弥漫在现实中,挥之不去。
在射日神话中,羿是百姓的救星,倍受景仰。
他与嫦娥的分离,有多种版本解说。
如 淮南子 览冥训 中记载为 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 娥窃以奔月 , 娥即嫦娥,是羿的妻子。
至于她奔月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解释,一说是不愿忍受清苦的人间生活而背着丈夫羿偷服了仙药,奔向月宫。
淮南子 中的记载可解为她奔月属主动为之。
另种解说是羿将王母所赐的仙药交给嫦娥保管,羿的徒弟逢蒙趁师父出猎之时欲抢夺仙药,嫦娥为护药而情急中将仙药吞下肚,不得不离地飞升,但因不舍丈夫,便停在离地上最近的月宫中。
夫妻二人一个地上一个月中,遥遥相望,苦苦相思,终因天地之隔不能团圆。
后天帝怜惜他们夫妻相思之苦,每逢中秋之夕便让他们夫妻团圆。
嫦娥爱吃饼,故团圆时吃的饼谓之 月饼 。
民间有中秋团圆吃月饼之习俗,盖源于此。
鲁迅的 奔月 中,人物和结局基本上保持了神话传说的概貌,但对于嫦娥奔月的原因,却大笔改编,将一个带有崇高色彩并寄寓着民间理想情怀的神话故事改造成充满井市气息的世俗故事。
尤其是羿和嫦娥的夫妻关系,呈现的是井市男女间的庸常模式。
如何维持生计,是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小说的开头,羿打猎归来,因为收获甚少,深感愧疚。
而嫦娥则对物质方面的困窘表现出极端不满的情绪。
乌鸦炸酱面 是全家唯一的食物,令嫦娥对丈夫的 无能 充满鄙视和怨恨。
可以说, 天天愁饭菜 就是他们生活的 主旋律 。
尽管羿时时怀念过去曾有的辉煌 ,也不时随机委婉地提醒妻子与他人勿忘他过去的功勋,但现实是如此无情。
世易时移,这个狩猎时代所向披靡的英雄,在农耕时代成了 多余人 。
羿所苦恼的,是他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时代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会饿肚子。
为了不致饿肚子,他是拼尽全力去找食物,然而收获的却是弟子的陷害和妻子的背叛。
在小说里,鲁迅是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暗示时代的变迁的。
羿出远门打猎。
所经之处,到处都是农田。
前面是天天走熟的高梁田,他毫不注意,早知道什么都没有的。
加上两鞭,一径飞奔前去,一气就跑了六十里上下,望见前面有一簇很茂盛的树林,马也喘气不迭,浑身流汗,自然慢下去了。
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
然而满是胡蜂、粉蝶、蚂蚁、蚱蜢,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
他望见这一块新地方时,本以为至少总可以有一两匹狐儿兔儿的,现在才知道又是梦想。
他只得绕出树林,看那后面却又是碧绿的高粱田,远处散点着几间小小的土屋。
风和日暖,鸦雀无声。
鲁迅将如此美妙的田园风光展示在读者面前,实际上是暗示时代的变迁,狩猎时代已不复存在,狩猎时代的英雄再无用武之地。
所以这一派美妙的田园风景对寻找猎1物的后羿来说,便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后羿不耕田,嫦娥不织布,田园不属于他们,他们困守旧时代的生活方式,在农耕时代依旧靠狩猎为生,这就意味着他们生计困顿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面对风和日暖及田园风光,他只有大叫 倒楣 。
更倒楣的是他随后误将乡下农妇放养的老母鸡当成鹁鸪射杀了,不得不以十个炊饼作为赔偿的代价,并留下射鸡的箭作抵押,才得以将母鸡带回家。
回家路上又遇到弟子逢蒙的埋伏暗算,虽有惊无险,却着实令人不快。
昔日的英雄业绩被人怀疑为欺世盗名之举,自己教授成才的弟子以暗箭相报,生计陷入困窘之中且无改善的能力 如此种种,着实令后羿沮丧。
但更大打击还在于被妻子遗弃这一事实。
嫦娥趁丈夫出猎,偷服仙药上了月宫。
曾经无所不能的射日英雄后羿,尽管极度愤怒之下拈弓搭箭,以射日的气慨与雄姿向空中之月连发三箭,却没能将月射下来。
鲁迅对后羿 射月 的描写是充满悲悯又带有讥讽意味的。
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
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象黑色火,这一瞬息,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
飕的一声, 只一声,已经连发三枝箭,刚发便搭,一搭又发,眼睛不及看清那手法,耳朵也不及分别那声音。
本来对面是虽然受了三枝箭,应该都聚在一处的,因为箭箭相衔,不差丝发。
但他为必中起见,这时却将手微微一动,使箭到时分成三点,有三个伤。
然而,尽管箭法依然高超无比,但 月亮只一抖,以为要掉下来了, 但却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
遭世人误解,遇弟子暗算,被妻子遗弃, 射月 不下,生计无着。
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这个昔日神勇非凡的英雄再也无计可施,只能低下他那曾经高昂的头颅,长长叹息鲁迅有意将后羿塑造成一个无用武之地的落魄者,让他遭受现实环境的种种压迫,用这种现实压迫挤压掉神话传说中围绕着他的光环,生活中真实的窘迫将神话中虚假的光环过滤掉之后,读者看到的便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凡夫俗子。
事实上,再伟大的英雄都只是一时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也还是有衣食住行男女需求,遗憾世人只愿看他们的伟业而不愿正视他们的琐屑。
曾有壮举伟业的英雄遭遇世道的变迁,该如何生存?比如后羿,世道变更了,他却只有旧时的经验与记忆,农耕时代徒有狩猎经验与回忆能给他的带来的便只有困窘了。
在一个无兽可猎的环境里,在面临生活陷入困境之时,羿没有新的谋生的技能,他没有耕种的技巧,没有铸造的手艺,没有经商贩货之才干,没有拉帮结派举大王旗的心思。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从善之心,有怜妻顾家之责任感,所以尽管有机会独自飞升,他却只是将仙药交给妻子保管,原因就是下不了弃妻舍家独自享乐的狠心。
就是这么一个凡人,最终便只能自己承受遭遗弃的后果。
至于嫦娥,鲁迅则是将她塑造成一个井市常见的世俗女子,常串门、打牌、上饭馆。
象一切喜爱享受的美女一样,她受制于物质条件,终于利用丈夫的宠爱和信任,趁机偷服仙药,离开困窘不堪的羿。
应对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的俗语。
鲁迅将羿与嫦娥的夫妻关系描写成世俗寻常的男女关系,作为丈夫的羿,从神话的光环中走出来,成了一个无用武之地的末路 英雄 ,他的狩猎经验与技能,不仅不能让自己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获得。
面对野兽已经绝迹的环境,他只会扩大狩猎范围,却不会另寻谋生的路径,甚至于射乌鸦用的仍是射封豕长蛇同样的大箭头,以至于将小乌鸦射得稀烂。
这样一个徒有怜香惜玉之心而无谋生技能的男人,企图用迁就讨好的方式留住一个贪图物质享受的美女,在现实中是断不可能的。
鲁迅将神话故事改编成世俗故事的意图,正在于强化现实的冷酷而消解神话的理想。
如果说,神话故事的意义在于肯定人们对夫妻间绻恋不舍依依相惜的美好情感的向往的话,那么,鲁迅的目的则在于强调物质的匮乏对人的精神追求产生的压迫与腐蚀,它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物质与精神二者相依互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给一味沉缅于理想追求的人一个棒喝。
由此可见,鲁迅选择 嫦娥奔月 这样一个寄寓着中国民间对美女英雄相依相恋、不离不弃的美好情怀充满向往的神话故事来大加 戏说 ,决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攻击某个自己反感的人物这一目的。
当然,叙述中 夹枪带棒 、 顺手一击 是他一向的风格,但对某个人的攻击,不是小说的主要宗旨,小说的要旨,仍在于他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正如他所表白的那样,他 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 。
因此,他将充满崇高和正面意义的神话人物改编成充满委琐的市俗气息的井市人物,显示了他对于 崇高 和 正面 的不屑,也显示了他 直面惨淡人生 的现实态度。
鲁迅 故事新编 序[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5月,第3页。
(作者为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