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的挣扎,灵魂的顿脱——也谈《小城三月》中翠姨之死

合集下载

萧红的小城三月读后感

萧红的小城三月读后感

萧红的小城三月读后感萧红的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小刀,轻轻划开了那个小城的春天,也划开了翠姨的命运。

翠姨这个人物啊,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惋惜。

她就像一朵在角落里静静开放的花,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绽放,就被命运的冷风给吹得凋谢了。

你看,在那个小城,春天似乎总是带着点朦胧和无奈。

翠姨的爱情就像那春天里若有若无的微风,刚刚有点感觉,就被封建礼教这堵大墙给挡住了。

她喜欢“我”的堂哥,可那时候的规矩啊,就像一道道绳索,把她捆得死死的。

她只能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像个守着宝藏却不能说的小可怜。

她去买绒绳鞋的情节我印象特别深,那不仅仅是买鞋啊,更像是她对美好生活、对爱情的一点点小憧憬。

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小愿望,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都显得那么奢侈。

而那个小城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笼子,里面的人都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生活着。

人们的思想就像被冻住的冰河,僵硬得很。

大家都在谈论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对于翠姨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仿佛看不见也不想看见。

这让我觉得,有时候传统的力量真是可怕,它能悄无声息地把一个人的活力和希望都给磨灭掉。

萧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回忆一场梦。

她用那种淡淡的笔触,把翠姨的故事一点一点地展开,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却更让我觉得难受。

就像是有一只小手,在你心尖上轻轻地挠,那股痒和疼交织的感觉,真的很折磨人。

我读完之后就在想啊,如果翠姨能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就好了。

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不用被那些莫名其妙的规矩束缚着,想穿什么衣服就穿,想和谁在一起就在一起。

可是啊,这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假设了。

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赏析

文章名为《小城三月》,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阳春三月的明媚与灿烂,还有那更加鲜明的是一个含苞欲放的生命的悄然离去。

相比那盎然的春意,这突遭摧毁的年轻的生命便更显悲切凄凉。

文中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翠姨的故事。

毕竟年轻的女子喜好新鲜事物。

当绒绳鞋在这个北方的乡村渐行风靡之时,翠姨便在心里种下了也买一双的念头。

翠姨同着我找了一整天,都没有买到绒绳鞋,当时那种无奈与失落便挂在翠姨脸上了。

本已说服翠姨过段时间再买,可当我们回到家没几天后,翠姨又提议去买。

作者文中这样写到“从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爱上了那绒绳鞋,不过她没有说出来就是,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

”那绒绳鞋就似作者的哥哥,翠姨早已深深爱上了他。

“天晚了,还是没有买到鞋子,翠姨深深看到我的眼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翠姨再三强调着。

翠姨自叹身世卑微与下贱,暗示了翠姨悲剧命运的结局文章以绒绳鞋为线索贯穿全文做了一个巧妙的暗示,为女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埋下伏笔。

文中谈到,翠姨会弹大正琴,吹箫或是吹笛子,无一不显示了翠姨聪明之处。

如此多艺的女子,最后却落得悄然逝去的下场。

是否你心中也会有一丝无奈与不舍呢?是否你也想替翠姨的命运道一声不公呢?你是否也会认为这翠姨的形象便是那命途多舛的作者的真实再现?无论怎样,我们也只能望文兴叹了。

还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哥哥吹箫吹得很好,这时候他放下了萧,对翠姨说:‘你来吹吧’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里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的看住那帘子。

”此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也应使读者领悟到了什么了。

没错,在那个年代,面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怎么也掩饰不了女孩子的那颗害羞的心,不敢与之多言语,而翠姨早已深爱着我那哥哥了。

如今叫翠姨在他面前展示才艺翠姨便更加不好意思了,傻傻的哥哥还不知是和原因闹得如此尴尬收场。

可见我那哥哥似乎没有意识到眼下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正悄悄暗恋着自己。

【精品】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精品】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字】精品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摘要:萧红最后的短篇《小城三月》是一篇内容凄楚、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东方女性的悲剧。

在恋爱题材上翠姨这个形象是独特的,她的悲剧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其内心的冲突与失衡,源于其悲剧性的性格。

在翠姨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生如梦的轻烟,能悟到的是人生难永的凄凉。

这也是萧红眼中生命的真实底蕴。

她对生命现象进行哲理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无疑填补了众多作家选择政治视角来关照生活给现代文学史所带来的空缺,儿童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

关键词:恋爱婚姻悲剧性正文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她从30年代走上文坛,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上百万字的创作带着她疲惫、多病、伤痕累累的坚韧与勤奋,映着她曲折、坎坷、顽强自立的纯真与赤诚,这也为她赢来了近代才女的盛誉。

综观她短暂一生的创作,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极端忠于自己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

正是由于其强烈的个性要求,她的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文学回归自身的今天,可以看出正是萧红后期风格独特的作品才是其成熟之作,才是文学史上永存魅力之作。

作者后期逃难于香港是的作品《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虽然它们与政治形势并不紧密结合,却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了隽永的魅力。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是一篇“内容凄婉、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1)体现了作者圆熟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凝聚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

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春的背景,优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剧--寂灭的春天,在她身后留给人更多的思索。

一:悲剧性的表现在叙事文学中,“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是异常复杂的,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五百万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

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前言《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

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小城三月》中,翠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未被唤醒前经受封建社会的桎梏,受到新文明的呼唤,却又遭受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摧残打击,而最终幻灭。

而这一前一后的摧残打击,造就了她的悲剧性命运。

如果说封建思想对翠姨的桎梏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一小部分因素的话,那么在她觉醒之后,新思想与仍旧存在的旧传统的冲突,则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最大因素。

一、遭受封建思想桎梏的悲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逐渐推翻,但旧的封建传统,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同时,新的文化,进步思想也已悄然传开,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这一时代的女性,绝大部分是受着封建传统教育长大的。

封建思想,传统道德深深地束缚着她们。

影响着她们的言行和生活。

女性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思想大多是僵化,麻木的,不会想到去追求自由,平等。

不敢大胆地去追求爱情。

她们不够独立,因此在家庭或是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

这些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当然其中也包括翠姨。

文中写到了好几位女性。

其中一位是翠姨的堂妹妹,她永久是穿着深色的衣裳,黑黑的脸,一天到晚陪着母亲坐在屋子里。

母亲洗衣裳,她也洗衣裳;母亲哭,她也哭。

这是怎样令人窒息的一种生活,完全没有了年轻女性该有的青春活泼,有的只是压抑,沉闷得像死水一样的生活,爱情、自由、追求、文明在这里统统没有立足之地,更不要说这位堂妹会有什么思想。

她就被禁锢在“家”这个小圈子里,不和外界接触,近乎麻木地生活。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大多如此生活,到她这里,只是不假思索地沿袭而已。

而第二位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翠姨的亲妹妹,一个大大咧咧,没有思想的女孩子,她突然地就定了婚,婆家的聘礼大概是几万吊,所以她忽然了不得起来了,今天买这样,明天买那样。

小城三月观后感

小城三月观后感

小城三月观后感《小城三月观后感》篇一读完《小城三月》,就像在心头吹过了一阵三月里带着微微寒意的风,让人感觉有些惆怅,又有些难以言说的滋味。

萧红笔下的这个小城,就像一个旧时光里的老照片,虽然有些模糊,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故事里的翠姨,就像是一朵在角落里默默开放的花,也许在别人眼里她普普通通,但她自己有着细腻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

她的爱情,那是一种悄无声息却又无比强烈的情感,就像在冰面下涌动的暗流,表面上风平浪静,底下却是汹涌澎湃。

我觉得吧,翠姨的悲剧有那么点儿像我听说过的一些老故事。

就好比我老家村子里,有个姑娘和翠姨的情况有点像。

她喜欢上了一个小伙子,可是家庭的种种原因让他们没法在一起。

那个姑娘就像翠姨一样,只能把这份感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最后也是郁郁寡欢。

翠姨在那个传统的小城里,她的命运好像从一开始就被写好了似的。

她穿着那些传统的服饰,就像是被一层一层的布包裹着,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她的灵魂。

她没法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大大方方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让我不禁想问,那个时代的爱情难道就只能是这样无声的悲剧吗?在小城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就像那拉着货物的老牛车,嘎吱嘎吱的,一步一步走得很稳,但也很慢。

这种慢节奏的生活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翠姨在这种环境下,她的感情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有翅膀却没法飞出去。

她和堂哥之间那点微妙的感情,也许在旁人眼里只是些平常的互动,可在他们自己心里,那就是整个世界。

可这个世界是那么的脆弱,就像泡沫一样,轻轻一碰就碎了。

我看到翠姨生病那一段的时候,心里真的挺难受的。

她就那样躺在床上,身体越来越虚弱,就像一片叶子慢慢枯萎。

她的眼睛里也许还藏着对堂哥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可是她却什么也做不了。

她的生命在一点点消逝,就像那蜡烛的火苗,在风中摇曳着,随时可能熄灭。

这时候我就想啊,要是她能勇敢一点,或者那个时代能宽容一点,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但也许,这就是那个小城三月的命运,带着一丝无奈和忧伤。

生命早春里的一缕轻烟——对《小城三月》主人公翠姨的命运分析

生命早春里的一缕轻烟——对《小城三月》主人公翠姨的命运分析

楚 。 [2在 这样 的社会 环 境 里 ,翠姨 主 动地 以男 权 ”1 ] 文化凝 固了现 在和 未来 的生命 形态 ,她 肯定 自己的 命 运不 会好 起 来 ,失去 女性 意识 的主体性 。
岁 的正处 于青 春期 的 女孩 ,因为她 时时 刻刻都 在 克
制着 自己的感 情 ,处处 以礼 自制 。但 这样 一个 与世
《 小城 三月 》是东北 女 作家 萧 红 1 年 创作 生涯 O
的最后 一部小 说 。1 4 9 1年 ,萧红 已重 病缠 身 ,她在
翠 姨 的悲剧 宿命 ,一方 面是 由于呼兰 小城那 愚 昧、压 自 身 软弱 的性 格 、对男 权 至上 、传 统道 德观 念习俗 的 认 同 ,深深地 毒 害 了翠 姨 自身 的思想 观念 ,这才是 她 苦难 宿命 的根 源 。
— —
对 《 城 三 月 》主 人 公 翠 姨 的命 运 分 析 小
陈 荣 香
( 苏 工 业 学 院 法 学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江 苏 常 州 2 3 6 ) 江 1 1 4

要 : 红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一 位 风 格 独 特 的 女 作 家 . 姨 是 她 最 后 一 部 作 品 《 城 三 月 》中 的 主 人 公 。萧红 采 用平 视 叙 述 萧 翠 小
憧憬 , 性格沉 静 而且 平 和 , 简直 不像 一个 十八 、 她 九
小 镇居 民坚 守 “ 妇 的女儿 ,命 不好 ……好 女 寡
不 嫁二 夫 郎- J4 Dz 的封 建贞 节 观 。翠 姨耳濡 目染 ,已 6
认 同这种 封 建婚俗 制 度 。她不 停 地告诫 自己 “ 是一
个人 的未 婚妻 ;二则 是 出 了嫁 的寡 妇 的女儿 ” 她 ,“ 自己一 天把这 个 背 了不知 有 多少遍 ,她 记得清 清楚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寂灭--《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寂灭--《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寂灭--《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王伟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8)004
【摘要】翠姨是萧红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她悲剧性的命运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自身性格的含蓄矜持和封建婚俗制度的摧残.翠姨自戕式的毁灭之路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意义.<小城三月>叙事方式独特,以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我"的口吻讲述翠姨的故事,同时,又间或跳入翠姨的内心世界,实现叙述人称的"跳角".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对翠姨启蒙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补求作用.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J], 江雨浓;
2.风刀霜剑下的生命觉醒与寂灭--《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意蕴 [J], 王宏民
3.《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的特点及原因探索——兼议单恋或互恋 [J], 杨昌俊
4.从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J], 姚冬青; 姜波
5.一个深沉内向的女性——谈《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形象 [J], 慕卫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前言《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

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小城三月》中,翠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未被唤醒前经受封建社会的桎梏,受到新文明的呼唤,却又遭受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摧残打击,而最终幻灭。

而这一前一后的摧残打击,造就了她的悲剧性命运。

如果说封建思想对翠姨的桎梏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一小部分因素的话,那么在她觉醒之后,新思想与仍旧存在的旧传统的冲突,则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最大因素。

一、遭受封建思想桎梏的悲哀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逐渐推翻,但旧的封建传统,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同时,新的文化,进步思想也已悄然传开,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这一时代的女性,绝大部分是受着封建传统教育长大的。

封建思想,传统道德深深地束缚着她们。

影响着她们的言行和生活。

女性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思想大多是僵化,麻木的,不会想到去追求自由,平等。

不敢大胆地去追求爱情。

她们不够独立,因此在家庭或是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

这些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当然其中也包括翠姨。

文中写到了好几位女性。

其中一位是翠姨的堂妹妹,她永久是穿着深色的衣裳,黑黑的脸,一天到晚陪着母亲坐在屋子里。

母亲洗衣裳,她也洗衣裳;母亲哭,她也哭。

这是怎样令人窒息的一种生活,完全没有了年轻女性该有的青春活泼,有的只是压抑,沉闷得像死水一样的生活,爱情、自由、追求、文明在这里统统没有立足之地,更不要说这位堂妹会有什么思想。

她就被禁锢在“家”这个小圈子里,不和外界接触,近乎麻木地生活。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大多如此生活,到她这里,只是不假思索地沿袭而已。

而第二位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翠姨的亲妹妹,一个大大咧咧,没有思想的女孩子,她突然地就定了婚,婆家的聘礼大概是几万吊,所以她忽然了不得起来了,今天买这样,明天买那样。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摘要:萧红最后的短篇《小城三月》是一篇内容凄楚、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东方女性的悲剧。

在恋爱题材上翠姨这个形象是独特的,她的悲剧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其内心的冲突与失衡,源于其悲剧性的性格。

在翠姨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生如梦的轻烟,能悟到的是人生难永的凄凉。

这也是萧红眼中生命的真实底蕴。

她对生命现象进行哲理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无疑填补了众多作家选择政治视角来关照生活给现代文学史所带来的空缺,儿童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

关键词:恋爱婚姻悲剧性正文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她从30年代走上文坛,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上百万字的创作带着她疲惫、多病、伤痕累累的坚韧与勤奋,映着她曲折、坎坷、顽强自立的纯真与赤诚,这也为她赢来了近代才女的盛誉。

综观她短暂一生的创作,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极端忠于自己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

正是由于其强烈的个性要求,她的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文学回归自身的今天,可以看出正是萧红后期风格独特的作品才是其成熟之作,才是文学史上永存魅力之作。

作者后期逃难于香港是的作品《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虽然它们与政治形势并不紧密结合,却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了隽永的魅力。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是一篇“内容凄婉、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1)体现了作者圆熟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凝聚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

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春的背景,优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剧--寂灭的春天,在她身后留给人更多的思索。

一:悲剧性的表现在叙事文学中,“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是异常复杂的,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五百万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范文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范文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范文《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1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以一个少女的角度讲述了翠姨的悲剧爱情故事。

翠姨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亲戚,常住在“我”家,与“我”十分亲密。

翠姨的家人为她定了一门亲事,而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可是性格含蓄内向的她不敢将这“秘密”说出口。

随着婚期越来越近,翠姨愈加消瘦,最终一病不起香消玉殒。

翠姨的悲哀令人动容,小说中作者两次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第一次出现在对于时尚面冷心热的翠姨执意要去买已经流行过了的绒绳鞋的时候,冒着漫天大雪,翠姨和“我”一家家商店挨个问过去最后也没有买到,她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此时她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判断:“我的命,不会好的。

”买不到的绒绳鞋就像是翠姨心中所期待的爱情:有的时候,她止步不前,等到没有了,她只剩遗憾。

第二次是由伯父口说出的,爱美的翠姨为了面对自己爱的人精心打扮,早饭时迟迟不肯到位,伯父调侃她是林黛玉。

翠姨与林黛玉的确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弱不禁风,寄居在他人篱下,都是有着敏感内心和爱情期许的少女。

在林黛玉的启发下,翠姨请了先生在家读书,“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成天闷闷不乐”,最终翠姨病死,她的命运轨迹和林黛玉重叠在了一起。

萧红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这可以说是对翠姨命运的总结,翠姨是一个美好的生命,却也是短暂的,令人惋惜。

翠姨的人物总体形象是美好的,她身姿窈窕,像个大家闺秀,生在在相同环境的妹妹却不修边幅、俗气十足,在此对比下更是凸显了翠姨的沉静端庄。

在美好的表象下,翠姨的性格中却有着矛盾与病态的因素,她极度自卑,这首先是受她出身的影响,她是“寡妇的儿子”,母亲又二嫁;其次,外祖母为她提婚被拒绝对她而言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对于教育的缺失,她没有读过书,心中对读书人有着向往与艳羡,所以她才会喜欢“我”,认为不管想什么“我”都比她明白,事事同“我”商量,在她心中读书人似乎是高人一等的。

《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大抵人家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

------朱熹《答周深文》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垒平。

-------雪芹遗诗一《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形象分析《小城三月》的悲剧让人迭叹不已。

我忽然想到,对于处在新旧礼教之中一个被新思想慢慢熏染并心有感触的这么一个传统而又心底纯良的少女,她的命运到底是有希望的好,还是没有希望的好或者说哪一种情况更为悲剧正如鲁迅关于铁屋子的思考:对于没有希望的民众,不去唤醒他们,固然可以让他们麻木的死去,不必经历心里的痛苦,但面对希望,还是有唤醒他们的责任。

那么,在旧礼教的中国,翠姨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希望呢------也许有,但她的境遇却注定了是多么渺茫的一种奢望。

小说的尾声给了一点亮光。

“我”母亲在翠姨死后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但翠姨的悲剧不在于嫁与不嫁,而在于她认识了一个有文字的文明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在当时还只是如试管中的胚胎,微动而脆弱。

这个世界让她对自己脱胎出来的世界绝望。

而她更大的悲剧是她却深爱上了这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爱上了他不能爱的人。

可以想象,不嫁人的翠姨仍然要死!翠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他的绝望。

她腼腆、柔弱、纯情;她没有反抗争取的勇气与能力,她只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她的希望。

翠姨的世界是万分复杂的。

过分的复杂让她的选择没有空间。

她的爱是一种没有希望的冒险,相比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这种爱更不为世俗所容,因为她与“表哥”的“姨侄”关系。

她没有曹七巧那么地蒙昧,所以她不愿只求得一个嫁或不嫁的结果。

嫁,她也不可能成为曹七巧;不嫁,她的世界是空的,她的生命在真空中不能存活。

所以如果她要活下去,又必然要成为另一个曹七巧。

小城三月优秀读后感心得

小城三月优秀读后感心得

小城三月优秀读后感心得小城三月优秀读后感心得范文阅读《小城三月》这篇文章完毕之后,你的读后感是?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小城三月读后感作文,以供参阅。

小城三月读后感1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但是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的凉意,一个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

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了。

”前一部分对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写,让人在触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后,心里不由为之一跳,不禁思忖这个“姨”的结局。

而在这一句话的上一段话——“春天来了,人像久久等待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这样几句带着预示性的描述就让我知道了这个“翠姨”必将不会从于她的现世命运。

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翠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绒绳鞋而伤心,并且带着哀愁地说出了“我的命,不会好的。

”像这样的伏笔,在《小城三月》里比比皆是,作者也以一种平淡描述里见波澜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春天并不是像我们的那么美好。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把它的秘密带到坟墓里去,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小城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并没有因为翠姨的而动荡过,它依旧是它自己。

三月春风是短暂的,短暂得让人来不及遗憾,翠姨年轻的生命只能飘散在这小城的三月春风里,原来,“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原来,春天留不住一个人。

女性爱情悲剧分析——以《小城三月》为例

女性爱情悲剧分析——以《小城三月》为例

女性爱情悲剧分析——以《小城三月》为例孙雅婷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 要:《小城三月》是萧红于1941年创造的一篇中篇小说。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地主阶级家的少女翠姨,青春明媚、对爱情充满憧憬,但却因为自身、旁人和封建制度、社会的原因,失去了爱情的希望和追求,最终香消玉殒的悲凉故事。

翠姨代表了五四运动后处于新旧交替中的女性对于世俗的打破、爱情的向往,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大多数女性的爱情以悲剧结束的残酷事实。

关键词:翠姨;爱情悲剧;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指导老师:缪军荣[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47-02《小城三月》中的翠姨,是地主阶级家的小姐,她温婉、善良,在青春明媚的年纪对爱情充满了希望。

但在四十年代,一个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社会地位仍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封建制度的残余仍影响着人们,翠姨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注定是不能收获所希望的爱情的。

导致翠姨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与禁锢。

一.内部原因1.翠姨的性格翠姨的性格是导致其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

首先,翠姨是一个青春明媚、不谙世事的少女。

翠姨虽然辈份上是“我”姨,但是却也不过十七八岁,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翠姨订婚后接受了十多万的聘礼,竟心安理得地用了起来:穿了两次的流行市布大衫就不要了;有两对珍贵的耳坠子,“我”的母亲也不过只有两对。

而当三年订婚期满后,对方要娶她时,才明白自己是真的要被迫嫁给一个只有过几面之缘,又小又黑的男人。

其次,翠姨的谨慎的性格,封闭的内心也使得在爱情的表达上过于含蓄、委婉。

翠姨面对自己喜欢的绒布鞋时,将自己的喜爱藏于心中,不告诉其他人,甚至是与她相亲昵的“我”。

少女隐藏住自己的小秘密,当面对爱情时,翠姨也同样将感情内化于自己的心中。

“哥哥在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听些”,这其中透露着少女对于自己倾慕之人的一些小心思。

萧红的《小城三月》:女性的觉醒,是翠翠走向毁灭的根源

萧红的《小城三月》:女性的觉醒,是翠翠走向毁灭的根源

萧红的《小城三月》:女性的觉醒,是翠翠走向毁灭的根源01春天的命运这么短,这是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你的一生,有没有倾尽全力去爱过一个人,不求他知道,不求他回报?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这样不遗余力地付出,总是这样奋不顾身地爱恋,总是这样飞蛾扑火般热烈。

萧红的《小城三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爱情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我”作为旁观者来讲述一个深情的女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抵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

《小城三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绝笔,也是一篇在思想上、艺术上都非常令人惊艳的作品。

这部小说有一些细腻的心理分析,同时写出了爱情的含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新思想萌芽的时期我们东方女性带着悲剧性意味的文化特质。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女子的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封建思想的落后,也给现代的男女以警醒。

翠姨是封建家庭长大的女孩子,从小就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样。

她对于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

当她接触了维新思想以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勇于对包办婚姻说不,敢于同封建思想抗争。

翠姨爱上了一个人,可她早已经在封建家长的压制下,订了婚。

而她心心念念的人,一直不回应她,没有勇气带她走出封建专制的牢笼。

她只能,一天一天糟蹋自己的身体,宁愿死也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宁愿死也不向陈旧的封建礼教低头。

红楼式的悲剧在翠姨身上重演,她就像那林黛玉,爱恨不语,深情尽负。

然而凭借她一人的力量根本撼动不了封建家庭这座大山,也摧毁不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这堵铜墙铁壁。

翠姨死了,带走了小城的三月,带走了春天,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文中写道:“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这春天的命运,像极了翠姨的命运,也是萧红的命运。

萧红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里。

她为了逃离封建专制的包办婚姻,逃离了家。

她一直在外漂泊,一生坎坷。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

《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小城三月》言情小说读书心得1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以一个少女的角度讲解并描述了翠姨的悲剧爱情故事。

翠姨是与“我”年龄相仿的亲戚,常住在“我”家,与“我”非常密切。

翠姨的家人为她定了一门亲事,而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可是性格含蓄内向的她不敢将这“隐私”说出口。

随着婚期越来越近,翠姨愈加消瘦,最终一病不起香消玉殒。

翠姨的悲伤令人动容,小说中作者两次示意了她的命运结局,第一次出现在对于时尚面冷心热的翠姨执意要去买已经流行过了的绒绳鞋的时候,冒着漫天大雪,翠姨和“我”一家家商店挨个问过去最终也没有买到,她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此时她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推断:“我的命,不会好的。

”买不到的绒绳鞋就像是翠姨心中所期盼的爱情:有的时候,她止步不前,等到没有了,她只剩缺憾。

其次次是由伯父口说出的,爱美的翠姨为了面对自己爱的人细心装扮,早饭时迟迟不愿到位,伯父调侃她是林黛玉。

翠姨与林黛玉的确有相像之处,两人都弱不禁风,借居在他人篱下,都是有着敏感内心和爱情期许的少女。

在林黛玉的启发下,翠姨请了先生在家读书,“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起先咳嗽,而且成天闷闷不乐”,最终翠姨病死,她的命运轨迹和林黛玉重叠在了一起。

萧红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这可以说是对翠姨命运的总结,翠姨是一个美妙的生命,却也是短暂的,令人惋惜。

翠姨的人物总体形象是美妙的,她身姿窈窕,像个大家闺秀,生在在相同环境的妹妹却不修边幅、俗气十足,在此对比下更是凸显了翠姨的沉静端庄。

在美妙的表象下,翠姨的性格中却有着冲突与病态的因素,她极度自卑,这首先是受她出身的影响,她是“寡妇的儿子”,母亲又二嫁;其次,外祖母为她提婚被拒肯定她而言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还有一个缘由是她对于教化的缺失,她没有读过书,心中对读书人有着憧憬与艳羡,所以她才会喜爱“我”,认为不管想什么“我”都比她明白,事事同“我”商议,在她心中读书人好像是高人一筹的。

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

小城三月读后感小城三月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三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1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但是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的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

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前一部分对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写,让人在触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后,心里不由为之一跳,不禁思忖这个“姨”的结局。

而在这一句话的上一段话——“春天来了,人像久久等待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这样几句带着预示性的描述就让我知道了这个“翠姨”必将不会从于她的现世命运。

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翠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绒绳鞋而伤心,并且带着哀愁地说出了“我的命,不会好的。

”像这样的伏笔,在《小城三月》里比比皆是,作者也以一种平淡描述里见波澜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春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把它的秘密带到坟墓里去,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小城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并没有因为翠姨的什么而动荡过,它依旧是它自己。

三月春风是短暂的,短暂得让人来不及遗憾,翠姨年轻的生命只能飘散在这小城的三月春风里,原来,“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原来,春天留不住一个人。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467丨小城三月宇帆金句《小城三月》最大的残忍是根本没有人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文/ 宇帆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张宇帆。

这周我们继续共读萧红的作品。

其实小说民国系列读到马上满一年了,到目前为止,读萧红的小说是我感受最舒适的一个月。

并不是说萧红的作品很好读,而是我感觉萧红的文字是不带有攻击性的。

民国小说的作者在那个大背景下,所讨论关注的对象或多或少是相似的有交叉的,萧红同样也看到了。

我很喜欢杨老师上周讨论马伯乐时说的,即使马伯乐有了这么多缺点但是萧红并没有抛弃他,马伯乐就像萧红的一个不争气的弟弟。

也就像大家多次所说的,萧红很真实。

她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将自己的万般滋味注入了作品,但笔触是平淡的,且又内含力量的。

她的文字不会让你感觉尖锐、刺人,是那种拂过心头,触及皮肤的真实,尤其到了《小城三月》,你看三月的小城那么美,万物复苏,冰化天暖,但又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内里的痛。

1941年6月,端木蕻良在香港时为萧红小说《小城三月》绘的插图。

萧红始终站在女性视角在描写女性的命运,她笔下的女性多受到摧残折磨。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被扔到滚烫的热水缸中“治病”,女性的身体不被自己所支配,“封建”二字就活活吃掉了少女的生命。

到了《小城三月》,翠姨想通过糟蹋身体来逃避包办婚姻,但有用吗?婆家听说了,更加希望她早日嫁过去“冲喜”。

翠姨忘了,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

但翠姨的死并不在于她对自身身体的糟蹋,而是她精神上长期的苦闷抑郁。

翠姨是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在与一个乡下男人订婚后,认识了“我”的在哈尔滨念书的英俊堂哥。

“我”家是一个开放时髦的家庭,可以到洋学堂读书,男女自由交往。

长期居住在“我”家的翠姨在接受了这种新思想新气息的吹拂后,怎么会甘愿接受包办婚姻。

但是,她的爱,她的反抗皆是无声的,她不断告诉自己“我的命,是不会好的”,最终也无声地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死的挣扎,灵魂的顿脱——也谈《小城三月》中翠姨之死
[摘要]萧红是我国蜚声文坛的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她用自己的经历塑造了作品中的苦难与悲剧意蕴,其中《小城三月》就是代表。

《小城三月》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成为她最后的绝唱,内容优美而又悲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更使人思索。

翠姨之死是萧红自我悲剧意识的反映,更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挣扎;悲剧;牺牲者
《小城三月》是萧红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小说,与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不同的是,她一改对生死的深刻描写,她用平和的语气写小城中发生的一切,并让翠姨在静谧的春天安静地死去。

“我”这个叙述者与继母似乎知道翠姨抑郁而终的原因,而与此事有密切关系的“我”的堂哥却在后来提起翠姨常落泪,还是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纳闷。

翠姨为什么死了?从她的处境可以看出,翠姨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

生长于旧家庭的翠姨与一个她不喜欢却有钱的人订婚,面对自己喜欢的“我”的堂哥,翠姨却始终无法从“改嫁的寡妇的女儿”的阴影中走出。

于是她默默地接受了,但在新婚前夕病倒至死。

这种封建礼教下牺牲的旧式女子在现代文学中比比皆是,《家》中的瑞珏、淑英,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等。

但与她们不同的是,翠姨的死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的新的婚姻悲剧。

《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虽然五四运动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女性可以冲破家庭,冲破礼教,取得肉体上的自由及爱情婚姻的自主权,但在作家们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的高度上的,生长于封建旧家庭,却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作者结合自己的婚姻纠结与当时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塑造了翠姨这个处于新旧夹缝中,在这种无法排解的矛盾中静静离去的悲剧女性形象。

翠姨生长在一个封建旧家庭,虽然家境颇好,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沉闷的家庭氛围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

这些可以从她沉静的性格看出。

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新的追求,那就是对新事物的向往。

当时,他们县已有洋学堂,“我”家又是一个很开通的家庭,网球场,逛公园,上学……都让翠姨感到新奇。

正是这种新事物的影响让翠姨那颗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心开始发生变化,进一步造成她的爱情悲剧。

翠姨喜欢到“我”家,喜欢接受新事物,披肩,高跟鞋,日本琴,她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些事物的接受只是说明翠姨追赶时髦,并没有说明她的内心变化。

但在打网球一节中,作者无意地向我们透露了翠姨心底的秘密。

翠姨是一个性格温柔而又内敛的女子,她从不向人敞开她的内心世界,但心灵的感受不仅取决于内心压抑和冲突,也显示在一个人对日常生活的丰富和细腻的感受中。

翠姨喜欢“我”家愉快的氛围,喜欢新事物,但面对漂亮的网球场,她只是看风景,并朝哈尔
滨望去。

多愁善感的翠姨独自沉思是可以理解的。

但为什么她会朝哈尔滨望去呢?哈尔滨对于小城来说,对翠姨来说,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那儿有洋学堂、洋房……但更重要的是哥哥在哈尔滨上大学。

翠姨厌倦家里的生活,但摆脱不了小城狭隘的目光。

她,一个改嫁的寡妇的女儿,在小城里是容不下她对哥哥的爱恋的。

于是出于对哥哥的爱慕及自己的苦闷,她不自觉地往哈尔滨望去。

同时,在写翠姨这个在婚姻面前毫无自主权的女子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身世之悲。

10多年前,她就是从小城逃婚到哈尔滨去的。

但她并没有赋予翠姨逃婚的勇气,只是让翠姨在矛盾的痛苦中继续挣扎。

对新事物的热衷只是说明了翠姨在物质上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在读书问题上则是她最致命的思想枷锁。

五四新思想的来源是新式的教育,萧红就是“五四的女儿”,她最初的逃婚思想就来源于新式的学校教育。

《小城三月》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翠姨对有机会读书的“我”的羡慕、对上大学的哥哥的爱慕。

她想读书,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读书。

在“我”和哥哥面前她总是自卑的,尤其是对哥哥。

他们之间的差距正是这种新旧教育对比形成的。

但在一次玩笑中,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大伯说翠姨“林黛玉”,我们都在笑。

翠姨出来后说:“你们读书识字,我不懂,你们欺辱我。

”翠姨委屈地说,其中又饱含了自己没有读书的辛酸苦楚。

她究竟有没有听到我们说她“林黛玉”?对没有读过书的她,又知不知道林黛玉这个人?文中没有提到。

作者写到这里,写到
林黛玉其实暗含了翠姨悲剧结局的人生。

林黛玉作为一个旧式小姐,虽有才,但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并无用武之地,加之在封建势力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最终郁郁而死。

作者有意写到这些,使翠姨的人生更增悲凉。

因林黛玉有才,而翠姨没有读过书,更谈不上有才,所以她说“你们欺辱我”。

这是翠姨与作者共同发出的对命运的不满之声。

作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有才,却也似在“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生活,生命的压力使她和翠姨一样苦闷。

翠姨毕竟是处于一个旧式家庭的女子,新思想还未彻底改变她。

她已经受了“改嫁的寡妇的女儿”的打击,加上她内心的自卑使她更不敢表白对哥哥的爱,更不敢奢望与哥哥长相厮守,于是默默接受了自己并不满意的婚姻。

订婚后,翠姨的生活更阔绰了。

看似她是准备当一辈子的自己并不想当的阔太太了。

但在小说创作中,某些先前的设想往往受到另一种力量的纠正。

在去哈尔滨买嫁妆之后,翠姨强烈要求读书,却又慢慢病倒,最后死去。

买嫁妆作为翠姨死的催化剂只是表层的,她内心的绝望才是真正致命的精神杀手。

翠姨受到的压抑与摧残终于在买嫁妆后冲破了。

她的内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

她对他们充满羡慕甚至崇拜。

在他们那个时代,大学确实代表最先进的文化、思想。

但更多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哥哥的爱慕。

这种强烈的崇尚与自卑心理让她下定决心向家里争取读书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又使翠姨与哥哥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哥哥的同学都那么好,连女同学都很好。

相形见绌之下,她的心彻底地死了。

她曾听说过男学生结婚的事,心中有些不平,还问“我”不读书是不是很
坏。

本来就很介意读书问题的她绝望了,但现在她绝望的不只是婚姻,还有人生。

她想寻找光明,但又看不到一个真正理想的东西,当理想变得遥不可及时,她又不愿屈服于现实。

正像周树人先生说的那样,生命的哲学是反抗绝望的哲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荣格认为,人的拯救性的力量都潜伏在无意识中。

从翠姨的婚姻悲剧、人生悲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屈的灵魂的拯救。

当生命受到压抑,她这个无力回天的弱女子只能以死反抗。

人真正的悲哀在于心死。

心都死了,活着还是折磨,不如毫无牵挂的离去。

翠姨离开了,不久,作者也离世了。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女作家,萧红通过《生死场》、《呼兰河传》表达了内心难以抚平的创伤。

同时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却饱经沧桑的女作家,在为祖国、人民劳苦奔波时,也会禁不住想起自己的悲凉身世与生活磨难。

时代造就人,同样也可以毁灭人。

翠姨和作者一样都是这个黑暗的新旧交替时代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沈阳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佘斯大,刘渊.心灵撞击的回声[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江苏省作家协会.评论[M].学林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