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下_金砖四国_教育质量比较分析
国际竞争力视角下金砖国家发展优势评析
国际竞争力视角下金砖国家发展优势评析作者:蔡春林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摘要:从世界上两大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入手,对金砖国家在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全球经济繁荣指数、创新能力指数,对金砖国家竞争力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整体剖析,得出金砖国家的比较优势。
发现金砖国家各有所长,合作潜力巨大,如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则能够将潜在的比较优势变为国际竞争优势,为金砖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金砖国家; 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 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 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1-0013-一、国际竞争力界定及评价体系(一)国际竞争力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逐渐成为热点。
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他的著名三部曲: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西方学者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范围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1]。
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的论述已经很多。
有学者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竞争力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竞争力理论阐释、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代表性学说,也对各种流派对国际竞争力的不同解释和理论贡献进行了评述,如裴长洪、王镭指出国际竞争力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分。
[2]从经济学视角看,关于各类竞争力的讨论分别对应着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
对各类竞争力主体内容的深入剖析清楚地表明,由于所分析的竞争力种类不同以及分析目的不同,对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也就相应不同。
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下设立的经济分析范式既可以用于分析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国家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用于分析企业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这个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进行详细分析。
一、全球竞争力的定义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能力和表现。
这包括教育质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学术影响力、学生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指标。
一个高度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并为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竞争力的评估指标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1. 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优秀的教师团队、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2. 科研实力科研实力是衡量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备强大科研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推动学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3. 学生国际化程度学生国际化程度反映了高等教育体系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程度。
学生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4. 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包括学术论文产出、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
一个拥有学术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吸引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三、全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全球竞争力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政府投资与政策支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政策支持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政策环境和推动教育改革来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2. 教师与人才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核心。
培养和吸引优秀的教师,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至关重要。
3. 研究与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体系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高校教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校教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也呈现出差异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比较国内外高校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探寻其异同点和优缺点。
一、评估内容国内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主要侧重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及教学成果。
其中,教学管理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指教师队伍总体情况、教师的教育、学术成果以及教学方法等;教学成果则包括学生成就、毕业质量、环境与设备等。
而国外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则更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综合评估。
在教学方面,学生评教、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课程质量等则是评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
在科研方面,评估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结构及科研环境等均影响评估结果。
二、评估方式国内高校教育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自评、专家评估和公众评估。
自评是学校主动提供信息,由学校组织完成,专家评估则是由专家组织对学校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估,公众评估则是对外部评估数据的共享。
而国外高校教育评估方式则包括多种形式。
最为普及的方式是学生评估,其次是教师间相互评估,还有部分国家会聘请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评估。
三、评估指标国内高校教育评估主要采用了多指标评估体系。
主要指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指标、学术研究指标、社会服务指标、管理指标等。
而国外高校教育评估则包括更多的指标。
例如美国联邦获授权机构运用的四大指标,包括学生招牌和贡献,学生学习成长与完成学业情况等。
四、评估结果在国内,高校教育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排名和等级上。
排名是根据综合评估分数前后排序得来,等级则是由国家教育部门通过教育部门评估决定的。
如中国大学综合评价排行榜,各高校就按照评估指标所得分数排名,反映出各高校的综合实力。
而国外高校教育评估结果则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排名和等级,还有影响力度、国际认可度等多种指标。
例如,QS世界大学排名就是由QS公司综合评估各高校的学术质量、师生比、科研成果等,由排名高低得出高校的整体排名。
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下“金砖四国”教育质量比较分析
康 和初 等教 育 、高等 教 育和 培 训领域 ,金砖 四 国” “ 与 O C 的差距 不断 缩小 , 正是 基 于教 育在 创 新 人 才 ED 也
从“ 金砖 四 国 ” 3年 来全 球 竞 争 力指 数 排 名 来 近
建 设阶 段 。
需要 说 明 的是 , 管 中 国和 俄 罗斯 无 论在 初 等教 尽 决定 因子 中 的基 本条 件 包含 了 制度 、基 础 设施 、 育 的 入 学 率 ,还 是 教 育质 量 上 都排 在 印 度 和 巴西 之
宏 观经 济 、 康 与基 础教 育 。效 率增 强 因子包 含 高等 前 , 初 等教 育 的质量 并 没有 因入 学 率排 在 世界 前列 健 但 说 教 育 与培 训 、 市场 效 率 、 术 准备状 况 。 技 创新 因素 包含 而 处于 前列 。 明 中国和俄 罗斯 初 等教 育 的 质量 与数
提 高教 育质 量作 为永 恒的主 题 . 才能确 保 国 家竞 争 力的 可持 续性 。 关键 词 : 全球 竞 争力指 数 ; 金砖 四 国; 育质 量 ; 教 比较 ; 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世 界经 济论坛 发 布的 2 0 — 0 0年 度《 球 竞争 09 2 1 全 力报告 》 门对 “ 砖 四国 ” 专 金 的竞争 力 指数及 排 名进 行 了分 析 , 与 1 3个 国家 的平均 值 进 行 了 比较 , 为 并 3 认 “ 金砖 四 国”在 l 2个领 域 的竞争 力指 数基 本 高于 中 1 3个 国家 的平均 值 。 3 甚至在 与 O C E D进行 专章 比较 时还发现 。 管 “ 尽 金砖 四 国” 在很 多领 域与 O C E D平均 值还 有一 定 的差 距 , 在 市场规 模 、 但 宏观 经济 、 动 力 劳 市场效 率等 领域 呈现 出持平 甚 至超过 的趋 势 。 在健 而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分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质量、资源投入、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质量。
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则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他们的质量相对较低。
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其次,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还需要考虑到资源投入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源、科研经费等。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可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从而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则面临着资金紧缺的问题,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因此,资源投入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力。
此外,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还需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则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因此,教学方法的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竞争力分析需要考虑到质量、资源投入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在全球化的今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比较教育研究,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涉及多国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不同文化、政治及经济背景下的教育现象与规律。
从全球视角出发,比较教育研究首先关注的是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标准。
通过对比诸如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等国际标准化测试的成绩,研究者可以评估不同国家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
例如,东亚国家如芬兰和日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领域的突出表现,这促使其他国家探究其教育体系的成功因素,比如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家庭教育的支持等。
除了成绩比较,教育体系的结构也是研究的重点。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有其独特性,美国强调个性发展和灵活的学制安排,而中国则侧重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等教育的选拔性。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差异,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各国教育政策设计的理念,还可以借鉴他国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公平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促进了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全球性讨论。
教育的国际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国际学校和跨国教育项目不断涌现。
比较教育研究在这一领域聚焦于文化交融与冲突、学术标准的互认以及教育服务的贸易等现象。
全球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各国教育体系的理解,而且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播成功的教育策略,促进国际教育合作,进而提高全球教育水平,缩小各国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每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关乎人类对知识和教育价值的共同追求。
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全球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探索者,不断推进教育的边界,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化挑战的下一代。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球竞争力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球竞争力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也随之逐渐增强。
本文将从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国际化程度和教育质量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球竞争力进行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各种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定的改革相继实施,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此外,许多中国高校还积极引进和培养海外优秀人才,提高了国际化程度。
这些举措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
其次,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涌现,不仅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政府增加了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支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高校也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这些措施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逐渐提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接近。
再次,国际化程度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众多的留学生项目、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国高校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中国学习和研究,促进全球人才的流动与交流。
这种国际化的努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声誉与影响力逐步提升,具备了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最后,教育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砖国家”教育的比较分析-模板
“金砖国家”教育的比较分析一、金砖五国的教育概况1政治角度。
巴西政治体制采用的是联邦制,高等教育中联邦学校最多,专业设置齐全,实行电气化的教学模式,实行免费教育,对贫困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政府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
俄罗斯为总统制的联邦体制国家,教育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居民受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高等院校拥有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方面为国家科研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度是实施民主政治的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其教育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
印度的高等教育灵活多样,实行全英文的课堂授课方式,计算机、管理和金融专业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系统已达到发达水平。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合理,专业结构设置优化。
南非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黑人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远远低于白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南非是对教育投入比例占政府预算最高的国家之一,政府着力对教学课程设置、教育资金筹措体系和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成人识字率较高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所占比例不高。
南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英国相似,课堂拥有纯正的英语环境,与英美教育科技水准同步。
2.经济角度。
巴西是南美洲的经济人口大国,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
巴西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到位和实施,建立了全国教育基金会以确保对教育的资金支持,提高入学率、教职工待遇以及教师素质。
俄罗斯近年政局稳定,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在20XX年设立联邦预算稳定基金,增加教师工资,采用联邦基金使用标准,用于提高基金使用的效率和保证实施结果。
印度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
印度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完善。
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印度政府没有一套完整的经费实施方案,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持性政策,没有依靠教育自身的特点,广开渠道。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强国竞争力分析
材料学中的纳米电化学研究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材料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应用潜力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
纳米电化学作为纳米材料研究的重要分支,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纳米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和性质,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持。
一、纳米电化学的基本概念纳米电化学是将电化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纳米材料的研究,旨在揭示纳米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和性质,并通过电化学手段来调控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纳米电化学研究的核心是纳米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电化学现象,包括纳米材料的电荷转移、离子传递和电极反应等。
通过纳米电化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特性,为其在能源领域、催化剂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二、纳米电化学的研究方法纳米电化学研究涉及到一系列的电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化学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法、电位阶跃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测量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响应、电荷传输速率、界面阻抗等关键参数,揭示纳米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三、纳米电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是纳米电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纳米电化学通过调控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电荷转移行为,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例如,在太阳能电池中,通过将纳米材料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光吸收层,可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在燃料电池中,纳米材料的高表面积和电荷传输性能使得催化剂活性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纳米电化学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纳米电化学还在传感器领域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纳米电化学方法,可以制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器。
例如,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可以将纳米材料的电荷转移行为与被测物的浓度变化相联系,实现对多种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五、纳米电化学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纳米电化学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材料的高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使得其在催化剂设计中具有巨大优势。
教育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估
教育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
作为孕育人才的摇篮,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高低,更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本文将分析教育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综合评估方法要评估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
首先,可以从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入手,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育经费等。
其次,要考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此外,还应综合考虑教育体系的规模和完善度,包括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1. 政府层面: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是教育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优质的教育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 教育体制:灵活的教育体制能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将大大提升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师资力量: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国家教育行业的重要标志。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4. 教育经费:投入足够的教育经费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它涉及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生的福利,对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5. 教学方法和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6. 学生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教育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优秀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7. 教育研究和发展:教育研究和发展为教育行业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促进教育科研的投入和合作,对提升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8.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教育质量。
9. 教育体验和学生生活:良好的教育体验和学生生活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增加教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全球视角下的比较研究
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全球视角下的比较研究教育这事儿,可不简单!咱今儿就从全球的视角来瞅瞅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看看这当中到底有啥门道。
我想起之前去一个偏远乡村支教的经历,那地方条件真挺艰苦。
学校的教室简陋,教学设备也缺这少那。
但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深受触动。
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情况那真是千差万别。
像一些发达国家,教育资源丰富得让人羡慕。
从先进的教学设施到优秀的师资队伍,那是样样齐全。
孩子们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学校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就是个大难题。
比如说,城市里的学校可能设施完备、师资强大,可农村地区的孩子却可能连一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
有的孩子每天要走好几里山路去上学,学校里的老师数量也少得可怜。
再看看咱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像“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减轻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
还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一些北欧国家,他们特别注重教育的平等和包容。
不管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学校会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来选择。
可在有些地方,由于贫富差距大,教育成了有钱人的专属。
有钱人家的孩子能上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只能在条件差的学校里苦苦挣扎。
教育公平可不只是让孩子们有学上,还得让他们上好学。
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要有优秀的教师、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比如说,在一些国家,教师的选拔非常严格,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
他们的课程设置也很灵活,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在另一些地方,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死记硬背,根本不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要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这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基于政府管理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基于政府管理的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始于2009年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保障,是金砖四国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在金砖四国中,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这些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保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同时,金砖四国之间存在差异化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理念,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金砖四国中探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以为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不同政府管理方式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分析各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为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分析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和发展趋势;2、比较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差异和特点;3、探究不同政府管理方式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4、分析各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存在的问题;5、提出促进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和整理多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各国的高等教育法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等,以分析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各国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以探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可以为各国高等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提供经验和启示,促进金砖四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
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比较
金砖四国:国家竞争力比较张聪明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机构依据其对国家竞争力涵义的理解,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
从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有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经济自由度的评比、投资利润风险的评比及国家风险的评比等。
其中,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ManagementDevelopmen,t简称IMD)和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Forum,简称WEF)是国际上最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
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编纂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于1989年开始出版,之后每年一册,未有间断。
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观念里,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创造和维护支撑企业竞争力之环境的能力。
构成国家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几经调整[1],目前分为四部分: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
每个部分又分为五个要素,每个要素强调本部分的一个方面, 20个要素包括300多个指标。
2008年的年鉴使用330多个指标,它们的分布是:经济表现80个指标,政府效率73个指标,企业效率70个指标,基础设施108个指标。
整合四部分20个要素的测评结果,得到的就是《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中的国家综合竞争力排名。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其前身是1971年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
世界经济论坛很早就关心国家竞争力问题,但2000年以后,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框架内开始使用两个略有差异但又有相当程度内在联系的“全球竞争力”概念。
第一个“全球竞争力”概念是“一套在中期内支持高经济增长率的制度和经济政策”,由此引入了“增长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GCI)。
2005年以后,该指数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薛海平胡咏梅2012-09-14 15:45:28 来源:《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1期作者简介:薛海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薛海平(1979-),男,湖北黄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胡咏梅(1969-),女,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评价。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求出反映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四个综合指标,即“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
根据这四个综合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排名和等级划分。
结果表明:1. 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2. 在空间分布上,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由高到低呈现出较明显的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的阶梯分布特征;3. 教育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 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亟待提高。
最后,笔者针对造成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国际比较edu一、引言教育竞争力在提升一国综合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因为教育竞争力关系到科技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准确判定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的位置,对于国家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而关于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则少有人涉足,而且现有的对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1],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并做出综合评估和排名的研究则是空白。
因此,十分需要从概念的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到综合评估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形象,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而教育竞争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科技竞争力、金融竞争力、军事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性,探讨中国教育竞争力的现状,并对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利用教育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际交往。
关键词:中国教育;综合竞争力;教育竞争力;对策;评价指标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
太原师范学院崔艳萍教师认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维度16项指标。
维度1:教育发展水平。
共有8项指标: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识字率、职工培训范围等。
维度2: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有四个指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
维度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有两个指标: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维度4: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有两个指标:居民科技论文、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1引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深刻的让人们了解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离不开知识的进步。
任何一个国家在知识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它就能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占有优势。
而知识的进步依赖教育,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提高影响力,那么就必须提高教育水平。
提高教育竞争力,以教育竞争力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金砖四国金融体系比较分析
金砖四国金融体系比较分析莫万贵崔莹姜晶晶发布时间:2011-03-08“金砖四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有效提高、服务能力逐年增强,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金融体系概况金融机构巴西金融机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
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以及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其中商业银行专营短期贷款;投资银行专营中长期贷款,同时发行存单,认购有价证券,管理担保债券和互助基金等;储蓄银行主要吸收储蓄存款,发放住房贷款,发行不动产抵押债券,管理企业雇员保险基金,提供消费信贷等。
但随着金融业发展,巴西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分工逐步淡化。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由国有开发银行组成,是政府控制信贷供应、优先发展项目筹措资金的有力杠杆。
俄罗斯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导。
银行体系由国有银行、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组成,国有银行是俄罗斯商业银行的主体,2009年其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7.9%。
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集中程度较高,70%的银行资产集中于前30大银行。
私有银行由于知名度较低、金融产品开发相对弱势等原因尚无法与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
俄罗斯的证券业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近年来在规范中逐步壮大。
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90年代后期才刚刚起步,目前规模依然很小。
印度金融机构由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开发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组成。
印度银行体系由国有银行、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组成,其中国有银行占银行资产总额的75%,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占18%和7%。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RRBs)在提供农业贷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
大型商业银行是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适当分离。
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共有385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分支机构19.3万个,五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50.89%。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
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
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
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
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
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金砖四国语言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政策对我国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金砖四国语言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政策对我国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拥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传统,其语言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对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金砖四国的语言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入手,探讨对我国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金砖四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强调多语种教育。
在中国,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日语、德语等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部门将多语种教育列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多语种教育,在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我国也应该注重多语种的培训和发展,为外语教师提供更多元化、全面化的继续教育选择,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金砖四国的语言教育政策注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中国,教育部门不断推行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高。
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都加大对外语教学质量的投入。
外语教师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也应该加强对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金砖四国的语言教育政策注重推动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近年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金砖四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巴西、俄罗斯、印度也都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相结合,使外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交流和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金砖四国的教师发展政策也应该给予我们启示。
在金砖四国,教师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在中国,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都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在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我国也应该加大对外语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力度,为其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金砖四国的语言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对我国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专门对“金砖四国”的竞争力指数及排名进行了分析,并与133个国家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认为“金砖四国”在12个领域①中的竞争力指数基本高于133个国家的平均值。
甚至在与OECD进行专章比较时还发现,尽管“金砖四国”在很多领域与OECD平均值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效率等领域呈现出持平甚至超过的趋势。
而在健康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领域,“金砖四国”与OECD的差距不断缩小,也正是基于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才使“金砖四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比较“金砖四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考察教育质量在保障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和潜力,以此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金砖四国”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近年来,即使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下,“金砖四国”无论在GDP,还是在GNI上都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使得“金砖四国”中除俄罗斯外,其他三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都有所增长。
见图1②:从“金砖四国”近3年来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来看,中国最靠前,其次分别是印度、巴西、俄罗斯。
也就是说“金砖四国”中,中国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这其中,巴西位次上升的速度最快,三年上升了16位,中国和印度同2008年相比各上升了1位,俄罗斯2008年比2007年上升了7位,但到2009年反而下降了12位。
这表明,巴西竞争潜能最大,中国和印度处于稳中有进的状态,俄罗斯则相对动荡。
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决定因子包含基本条件、效率增强因子和创新因素三项,就这3项排名而言,“金砖四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这3项的差距更能看出谁图12007-2010年“金砖四国”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比较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下“金砖四国”教育质量比较分析———————————————————高慧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高慧斌摘要:近年来,“金砖四国”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都有所提高,这得益于四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但印度和巴西初等教育的薄弱制约了其创新和竞争的潜能,而中国和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环境面临的问题,同样降低了两国的竞争潜力。
因此,“金砖四国”只有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才能确保国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全球竞争力指数;金砖四国;教育质量;比较;分析图5“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指数排名比较图22009-2010年度“金砖四国”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决定因子排名比较更具竞争潜力。
见图2:决定因子中的基本条件包含了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健康与基础教育。
效率增强因子包含高等教育与培训、市场效率、技术准备状况。
创新因素包含企业的成熟性、创新。
从图2来看,中国的决定因子指数排名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差距;印度和巴西都是在基本条件指数中明显落后,但凭借效率增强因子和创新因素指数两项的超强潜力,尤其印度在创新因素指数中的排名甚至超过了我国,使得印、巴两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俄罗斯除了在基本条件上优于印度、巴西外,效率增强因子和创新因素都排在“金砖四国”的最后,且差距也比较明显,尤其在创新因素指数上甚至折半。
这表明,在决定因子指数排名中,中国依然是最领先的,印度的创新因素指数潜力最大,巴西在基本条件上与其他三国差距较明显,俄罗斯的创新因素指数最低。
二、“金砖四国”教育质量比较分析《全球竞争力报告》把教育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指数之一,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据对“金砖四国”不同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来探讨教育质量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
(一)初等教育质量中、俄高于印、巴就初等教育而言,印度和巴西明显落后于中国和俄罗斯。
见图3:俄罗斯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9.8%,位居世界第2位;中国的毛入学率达到99.5%③,位居世界第6位;巴西和印度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是92.6%和88.7%,排名分别是75和96位。
在初等教育质量排名中,中国排在32位,俄罗斯47位,印度在89位,而巴西则排在119位,倒数第14,明显落后于中国和俄罗斯。
在健康与基础教育排名中,中国和俄罗斯位居世界的中上游水平,分别排在第45和51位,巴西在79位,而印度却排到100位之后,倒数第32位。
这表明,中国和俄罗斯的初等教育明显优先于巴西和印度,巴西和印度的初等教育还处在低水平的建设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和俄罗斯无论在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前,但初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因入学率排在世界前列而处于前列,说明中国和俄罗斯初等教育的质量与数量并不均衡,初等教育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其他三国在比较“金砖四国”高等教育质量之前,基于《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四国的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数排名做简要分析。
见图4:尽管巴西的初等教育质量在“金砖四国”中排名最靠后,但在中等教育上,尤其是毛入学率上却明显领先于其他三国,巴西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00.1%,排名世界第25位,而中国和俄罗斯尽管在初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数排名中分别为世界第6和第2位,但中等教育却明显落后,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是78和89位,而印度的中等教育入学率竟排在第107位。
这表明,巴西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中很少有辍学的适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在接受中等教育。
就高等教育入学率指数排名来看,俄罗斯排名世界第14位,其入学率达到74.7%;其次是巴西,排名世界第73位,其入学率达到30%;中国和印度排名分图3“金砖四国”初等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比较图图4“金砖四国”中等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数排名比较别是80和100位。
但在高等教育质量指数排名中,入学率的高低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见图5:从高等教育质量各方面指数排名来看,印度明显领先其他三国,尤其在管理院校质量排名中,印度排在世界第15位,其他三国都排在世界60位之后;在数学和科学的教育质量指数排名中,印度排在世界22位,中国和俄罗斯分居第35和42位,巴西则排在倒数第10位。
尽管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74.7%,但从整体上看,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却明显落后于印度。
印度着重建设理工科和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在财政上给予重点支持,对在校生给予重点培养,培养出的人才主要集中于航电脑软件、军工、核能、生物等重要领域。
印度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注重数学和科学教育,这也正是印度在空间技术、卫星通讯、计算机软件和其他一些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所在。
(三)印、中两国在科研机构人才培养质量上略有优势通过衡量科研机构的质量、产学研合作、科学家、工程师可获得性等三个方面,我们发现,印度和中国在科研机构人才培养质量上优于巴西和俄罗斯。
见图6:印度科学研究机构的质量指数排名世界第25位,中国、巴西、俄罗斯排名较为接近,分别为35、41、42位,印度明显领先于其他三国。
高质量的科研机构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
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上,印度排名位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以色列、日本和芬兰,远远把中国、俄罗斯、巴西甩在后面。
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反映出印度重视科学教育,也使得印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科研机构的教育质量明显领先于其他三国。
但在产学研合作上,中国排名世界第28位,巴西排34位,印度位居第46位,俄罗斯第48位。
中国产学研合作指数排名位居世界上游得益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这种科技和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四)印、巴两国的人才再培训质量高于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方面印度和巴西优于中国和俄罗斯。
见图7:巴西在培训服务的可获得性的指数排名位居世界第29位,印度紧随其后排在32位,而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第47、69位。
在员工培训的广度指数排名中印度位居世界第34位,而中国和巴西分别排在第50位和第52位,俄罗斯则被甩在后面第91位。
因此,从总体上看,巴西和印度在人才再培训质量上优于中国和俄罗斯。
这表明,巴西和印度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再培训,使得人才的成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此外,《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在对企业活动中最受困扰因素测算时,缺乏教育的劳动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见下表:在这一方面,印度企业受缺乏教育的劳动力困扰的比例仅占2.6%,俄罗斯占4.1%,巴西为4.9%,而中国高达7.3%。
这表明,中国企业劳动力的教育素质比较低,并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结论基于《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对“金砖四国”竞争力指数的比较,我们发现“金砖四国”各具不同特征的竞争潜能,只有不断克服竞争中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快速发展初等教育,不断提升初等教育的质量截止到2009年,印度和巴西在初等教育上依然面临着如何普及的问题。
近3年来,印度的竞争力指数排名一直徘徊于世界第50位左右,这主要源于基础条件的不足,尤其在健康与基础教育上的指数排名一直位居世界的后30位。
基础教育的毛入学率偏低,图6“金砖四国”科研机构质量指数排名比较国别比例(%)国别比例(%)印度 2.6中国7.3巴西4.9俄罗斯4.1表1“金砖四国”企业缺乏教育的劳动力比例比较图7“金砖四国”培训指数比较大量儿童失学,不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印度小学教师中有旷课和教学能力差的现象:教师有1/4旷课,工作的教师中有一半不懂教学。
只有40%的小学教师有大学学位,30%的教师没读完高中。
2005年,72%的学校没有通电。
2003~ 2004年,小学平均辍学率接近31%。
1990~2002年,与东亚、拉丁美洲和OECD成员国相比,印度成年人平均教育年限增加很少,仅从3年增加到5年。
1997年出生读一年级的孩子中,只有60%的人读到五年级。
印度全国识字率和入学率差异很大,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1]而如何在普及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印度和巴西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在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高等教育内函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30位,但其中的高等教育制度质量指数排名却在第52位,其中的管理院校质量指数更是排在第72位。
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及质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竞争力,反而制约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和保障问题上存在质量低、没保障;在高校特点和发展问题上存在特点不突出、发展方向模糊、定位混乱等问题。
[2]可以说,正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特色化不明显,同化趋势日益加强,才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一般性高校希望自己变成综合性大学,都想变身“211”,都想争做“985”,都想成为清华和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