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端午日》教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端午日公布课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端午日公布课教案苏教版

《端午日》教材简析《端午日》见苏教课标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

这是一篇着重描述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那个文题,按争看划船——赛龙船——竞追鸭子的思路展开,按时刻顺序来安排材料。

教学目标:(1)了解风俗文化的丰硕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育学生阅读明白得和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育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赛的出色场面描述,联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述、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式。

教具预备:龙舟赛的相关图片和朗诵磁带。

教时安排:一教时一、课前导入一、同窗们:能不能告知我,一年当中你最喜爱过的是哪个节日?能说说喜爱的理由吗?(教师鼓舞各抒己见,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之外,还有哪些节日?)二、有同窗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3、咱们那个地址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明白的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并高声说出来。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4、明白端午节的由来吗?明白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交流、明确: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衰亡后,他满怀悲忿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身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逐蛟龙。

通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风俗被流传下来了。

五、适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伙儿看到过吗?咱们那个地址有那个风俗吗?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窗请举手,包括在现场看过的,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

六、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归纳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烈火、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7、今天,咱们一路来看看沈从文笔下龙舟赛的出色画面,展现图片。

教师从旁说明: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样有8-20个,持桨坐在双侧,船头有鼓手。

竞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拍,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那么指挥假设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端午日》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端午日》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11课《端午日》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

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

<二>整体把握1.(1)文中用什么顺序介绍了哪些风俗习惯?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了什么,这样的写法叫什么?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

详略得当,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2.全文仅仅三个自然段,但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风俗。

细读课文,想想如何划分段落?(1)描写茶峒人端午日到长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面。

(2)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场景。

(3)简述划船竞赛和捉鸭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节全民同乐之久。

<三>合作探究1.赛龙舟的描写是一个场面描写,非常精彩。

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1)描写人物的时候用了什么描写方式?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外貌与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

(2)除了这些描写以外,作者还从什么角度描写了这个场面?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听觉上有锣鼓声;呐喊助威声、鞭炮声、加油声……视觉上描绘了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是民俗风情的专题。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都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

这一单元编者编入了四篇课文。

《端午日》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端午日》是作家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节选。

沈从文的作品内容丰富,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和赋予哲理性的慧眼观察人世间的事物,在剖析社会,探索人生,展示民俗方面都显示自己独到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

这样的文章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激励争先、合作、爱国热情。

读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生感受,这样的感受还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生活的准则、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教学这篇课文,我想寻找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想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想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并结合本单元的目标: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以回顾熟悉的传统节日、交流端午节的习俗文化切入。

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传统节日,区别于一般节日,让学生初步感受民俗文化的斑斓多彩。

我以拍掌“说唱歌谣”、“观看视频”等创设情境。

并牢记教学应当始终抓住“语文”来教,而不能在风俗习惯的泛泛而谈中让课堂远离了文本,远离了词汇、句子,其实也就远离了语文。

在教学中对场面描写的词句做重点的揣摩和领会,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让学生尝试描写民俗场面。

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2022)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2022)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2022)第三单元第1 1课《端午日》教学设计相公中学侯锁艳教学目的:一、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专门魅力,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培养学生及联想、想像的能力,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一、传统节日表达的价值。

二、杰出的龙舟竞渡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有谁能说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学生回答后)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有同学能说出端午的由来吗?(为了纪念屈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

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二、简介关于沈从文(1902-1988),现代闻名作家。

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萧萧》、《夫君》。

另有小说、散文三十余部及长篇小说《长河》等。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蘸zhàn峒dòng鹳ɡuàn泅水qiú2.说明下列词语伶俐:聪慧,灵活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吊脚楼:(见课文注释)四、研习课文1.学生迅速扫瞄课文后,说说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课文介绍的湘西端午习俗有哪几种在我们家乡没有?(我们这一带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吃咸鸭蛋、吃鱼吃肉、系五彩线、戴小铃铛、插艾蒲等等;课文写到的湘西端午习俗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赶鸭子。

)2.分析追赶鸭子的场面。

学生读第二节摸索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追赶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那个节日的愉快)(2)参与追赶鸭子活动的人员有哪些?(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3)追赶鸭子的场面如何?(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3.分析赛龙舟的场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 课《端午日》教课方案《端午日》教课方案教课目标: 1.认识风俗,感觉乡土文化。

2.培育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取对人生的有利启迪教课要点:出色的场面描绘。

教课难点:出色的场面描绘。

详写和略写相联合。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听说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可以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边端阳,到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风俗之多,场面之热情。

今日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留,初步感知课文感觉一下这儿端阳,那边端阳,到处都端阳。

的节日氛围和第1页/共3页湘西一带的端午风俗。

(1-2 名学生复述课文粗心。

)三、本文比许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纳分组议论自主学习的方法。

先自由朗诵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尝,标示疑点,疑惑和不解的地方。

边读边议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可以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沟通。

1.字词方面的不解。

如缓促调治、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比赛,为何还要写从前练习的事?(1)议论侧面衬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

(3 处)3.以便令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各种情况中各种情况不描绘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议论详写和略写的办理。

(2)从文中再找近似的句子。

(3)在此达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绘详细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色。

四、谈感觉最深的场面(一)人流如潮的场所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2)从文中找其余写人多的句子。

(二)要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第2页/共3页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教案2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教案2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端午日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

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3、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四、研读“龙舟竞渡”1、朗读(目标定位并初步感受)2、研究几个问题: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充分)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比赛的准备是充分的?(“数天以前”、“早”、“进退”……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个是“实”。

“进退”一词,语言直达心灵,不必分析,直接感悟,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来。

用词很逼真,有现场感。

然而这种情景也许是模糊的,让人对龙舟到底是怎样的船,竞渡究竟是怎样的场面隐隐的产生期待。

)说明:像“进退”这样的词语,我们应避免强加分析,而是采用感悟的方法,让文字直抵心灵,表达也是直接说出心中的感受。

2、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红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色;搁置在干燥的洞中。

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暗示竞争的激烈。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文章是按怎样的次序介绍这些船员?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动作和外貌?(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次序如前;此题为课后练习)4、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再从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2条;感觉有无数条,千万条,反正是很多;非常的热闹、欢腾。

感觉的来源: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

调动并借助读者自身的想象力来感受端午日比赛场面的热闹、喧腾。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十一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重点)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 g)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擂.(léi)鼓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

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

端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以后,在每年的五
xué)老鹳(guàn

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d qi)
(、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教学后记。

【精品】(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十一节 端午日》教案

【精品】(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十一节 端午日》教案
3、作者用这些词语有什么目的?体现了赛手们怎样一种精神?
4、赛手们在同心协力、奋力争先、拼搏向前,那岸上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5、整个场面让作者有怎样的联想?
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种样式的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全班齐读
齐读字词
学生简介作者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讨论归纳: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讨论归纳:
授后小记: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走进课文:
1、检测生字词:
蘸()酒擂( )鼓竞()赛呐( )喊
伶( )俐泅( )水戍()军缚()
2、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端午日》选自《边城》。
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端午日》教案苏教版
二、研读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
2、茶峒人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活动?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三、仔细品味龙舟竞赛场面:
1、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文字: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浆手。。。。。。擂鼓的种种情2、在描写盛况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赛手、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从龙 舟比赛中我们可领 悟到做事要“合作努力、奋勇争先”,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7、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下面安排的是 什么余兴节目呀?目的是什么?
我 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归纳】体现出 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 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 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端午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2)联想的作用教具安排:(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教时:一教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有)【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归纳】:好的。

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

连贯播放)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

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

(板书:端午日沈从文)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端午日》本文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全文语言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结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方法,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端午风俗,丰富生活经验,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1、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2、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2、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写精彩的场面。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在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中,最为热闹、团圆之意的乃是“春节”;一年中月儿最圆,又兼有思念亲人之意的便是“中秋节”;还有一大传统节日,便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了。

(学生交流端午节的由来,本地区端午节的风俗。

)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湘西,看看那儿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检查预习:额角(é) 蘸酒(zhàn) 茶峒(dòng)短桨(jiǎng) 缠裹(guǒ) 伶俐(líng lì)呐喊(nà) 老鹳河(guàn) 颈脖(jǐng)泅水(qiú) 束缚(fù) 洞穴(xué)擂(léi)鼓嘭(pēng)嘭铛(dāng)铛3、解释词语: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泅水:游水渡河;调理:调弄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端午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

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

<二>整体把握
1.(1)文中用什么顺序介绍了哪些风俗习惯?
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2)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了什么,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

详略得当,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2.全文仅仅三个自然段,但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风俗。

细读课文,想想如何划分段落?
(1)描写茶峒人端午日到长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面。

(2)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场景。

(3)简述划船竞赛和捉鸭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节全民同乐之久。

<三>合作探究
1.赛龙舟的描写是一个场面描写,非常精彩。

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1)描写人物的时候用了什么描写方式?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

(2)除了这些描写以外,作者还从什么角度描写了这个场面?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听觉上有锣鼓声;呐喊助威声、鞭炮声、加油声……视觉上描绘了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

(3)文中有对观众的描写吗?对观众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名(两岸人呐喊助威)(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同时,展示人山人海的图片。

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像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
正是这里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

2.大家现在想一想,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定这一天为端午节呢?又为什么一定要划龙舟?
这是我们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划龙舟包含着对爱国者的敬仰之情,中国人的忠君爱国思想。

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品读全文,想想本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在哪里?
(1)详略得当。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

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

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

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
↓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
回忆往事========> 水浒家文=======> 固
│语言优美画传诗课楼
↓前后照应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