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理论的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前评价与后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前评价与后评价
决策理论
经济评价特有的概念——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mk cost)是指在项目实施之前 已经发生且无法变现的成本。由于沉没成本是在过去发生的,它并不因摒弃或接受某个项目的决策而改变,因此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不应造成影响。
决策理论
相关性原则
决策是对多方案的选择,选择就是比较。因此每个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必须只反映实施这一方案带来的投入产出变化,即决策成本和决策效益,不应考虑与决策无关的、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和效益,否则将失去方案间的可比性,只能误导决策。 决策“优化选择”的特征要求经济评价现金流量只应考虑与决策相关的现金流量,即由决策引起的现金流量,对不相关的成本费用不应该进入现金流量。决策的“优化选择”特征决定了经济评价必须遵循“相关成本”原则。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项目实施进度 投资估算 融资方案 财务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 社会评价 风险评价 研究结论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19章
什么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概念 是在国家现行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和市场价格体系下,预测估计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进行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和清偿能力分析,考察拟建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作用 1、项目评价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组成部分 2、重要的决策依据 3、项目或方案比选中起着重要作用 4、配合投资各方谈判,促进平等合作
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对近期行业内资金使用的实际收益率进行调查,计算行业平均收益率,调整后做为企业基准收益率标准。通常采用典型项目调查法,测算步骤: 1、选择典型项目 2、收集基础数据 3、调整价格参数 4、测算评价指标 5、分析调整结果 6、对比确定标准

关于项目后评价的探讨

关于项目后评价的探讨

⼀、项⽬评价的传统概念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评价技术是指主体(管理者)对客体(管理对象),以确认的某些标准为其度量尺度,采⽤相应的科学⽅法来衡量这种管理对象,将所得到的结果与原先预定的⽬标相⽐较,从⽽获得结果的过程。

我们知道多数项⽬从开始到完成都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包括从项⽬的⽴项开始,经历项⽬的定义、组织和管理⼈员的确定、资源分配、⼯作计划、组织实施和投⼊运⾏,直到结束的每⼀个过程。

⽽项⽬经历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其评价的⼀系列问题,同时每⼀阶段管理和实施的好坏本⾝也应作为项⽬评价的内容,很显然对于这⾥描述的每⼀评价问题都会有⼀系列相应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法,这些理论与⽅法的集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项⽬评价理论与⽅法体系。

然⽽从⽬前我国的情况看,⼈们对项⽬评价问题多集中在前评估上,对中评价和后评价则看的不是很重。

另外虽然世界银⾏、亚洲开发银⾏等援助机构对其贷款项⽬的项⽬评价已形成⼀套⽐较成熟的理论⽅法体系,但这套体系在国内的使⽤效果却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项⽬的种类和复杂程度都上升,项⽬管理⼯作越来越难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项⽬管理的主要理论之⼀─项⽬评价作进⼀步探讨。

项⽬评价从传统定义上讲是在可⾏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度,对项⽬进⾏全⾯的技术经济的预测、论证和评价,从⽽确定项⽬的投资经济效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项⽬评价主要包括技术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风险评价等。

根据前⾯我们知道项⽬管理是对应于项⽬⽣命周期的全过程。

因此项⽬评价也应对应于项⽬⽣命周期的全过程,对项⽬的每个阶段进⾏评价。

这样项⽬评价的作⽤就增多了,内容的涵盖⾯也⼴了。

它不光是对项⽬有预测论证和评价作⽤,还包括监督、控制、总结经验、反馈信息等作⽤。

⼆、⼴义项⽬评价的概念根据项⽬评价的发展及所涉及的内容 所谓⼴义项⽬评价,即项⽬在其⽣命周期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项⽬管理,针对项⽬⽣命周期每阶段特点应⽤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法,采⽤适当的评价尺度所进⾏的“根据确定的⽬地来测定对象系统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的⾏为”。

2024湖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湖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湖北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推进城市()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A.大数据B.信息模型(CIM)C.区块链D.管理模型2.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人才主力军作用。

A.战略型B.复合型C.应用研究D.基础研究3.瞄准东盟市场需求,强化与大湾区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对接和分工协作,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A.“两国双园”B.“北部湾经济区”C.“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D.粤港澳大湾区4.()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佩鲁的增长极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界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5.《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科研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备案。

A.研究目标B.经费预算C.技术路线D.团队组成6.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等文物古籍古迹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和边疆考古。

A.历史遗迹B.文化遗产C.革命文物7.以下不属于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发明人B.后申请人C.职务发明人D.专利权人8.《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为主。

A.用户评价B.第三方评价C.市场绩效D.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9.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A.青年科技人才B.高层次人才C.科研人才D.急需紧缺人才10.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有一批开拓者。

国家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的因素分析

国家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的因素分析


促 进经 济发展 的重 要手 段 , 促进 经济 发展 则是 技术 创新 的
0 引言

根 本 目的 , 技术 创新 与经济 发 展之 间是 相辅 相成 的 。研 究 技 术 创新 与 经济 发展 的关 系 , 进行 准 确 的评 价 , 以有 并 可
个 国家 的经济增 长 , 既有 数量 的 扩大 . 又有经 济 系
益 两个方 面进行动 态 、 系统 、 定量 和定性 相结 合的评 价 。
参考 文献 :
ae n[ ] E rp a o ra o p rt nlR sac , 0 0 gmetJ . uo enJunl fO eai a eerh 2 0 , o
1 23: 6 —5 4 58 8.
后 评 价 的 目 的 和 任 务 , 已 经 实 施 完 成 的 并 产 生 一 定 后 果 对
观性 太大 , 易 以偏 概全 , 容 而完 全定 量精 确 的测 度 对供 应
机制研 究 [] 情 报科 学 ,0 5 2 ( 2 ,8 1 18 . J. 2 0 ,3 1 )1 8 — 8 7
t n T rig G etReerh it etP ou t [] rad i : unn ra o sac noGra rd csJ . vr Ha B sns ve 19 7 ( )6 1 . uiesReiw,9 7,5 3 :— 4
KI , M OW ON. od n tn n I o ain i u py Ch i n Co r i aiga nn v t n S p l an Ma — o
和 效 益 , 从 实 证 角 度 对供 应 链 技 术 创 新 协 同 的 能理 ,0 6 2 ( )2 — 1 J. 2 0 , 2 :3 3 . 7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推进,产业链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产业链研究的现状,以期揭示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关键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界定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阐述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接着,我们将回顾产业链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学科对产业链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梳理产业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产业链的创新与升级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产业链研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产业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链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着重于分析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该理论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链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为理解产业链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框架。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强调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价值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产业链研究在此基础上,将价值链的概念扩展到整个产业层面,分析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与传递过程,有助于理解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及其相互关系。

供应链管理理论则侧重于研究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

该理论强调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协调,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理论在产业链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系统科学理论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视角。

该理论将产业链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注重分析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文 | 本刊记者 王湘蓉 邢晓凤当前,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产业链纵向分工趋短,横向分工呈区域化聚集,制造业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未来15年是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加强工程人才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着清晰判断。

随着全球科技变革加剧,创新的力量正迅速改变社会形态及生活方式,他认为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审视工程教育。

陈学东出生在安徽铜陵,这里人才辈出、文风浩荡,深厚的文化底蕴濡染着他,也潜在于他的气质中,使他既严谨缜密,又豁达开阔。

采访一开始陈学东就爽朗笑道,“别看我头发白了,我其实并不老”。

灯光照在他满头白发上,他颇为敏锐的网络交互式的思维特征,如灯光涟漪微漾,给人以新的启发。

“跟制造业有关的工程技能人才还很紧缺”工程技术革新偶然性的背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背后有无数人孤独又热烈的执着追求,从而归纳出客观理性的规律原理。

因长期在制造业工作,陈学东对现代工业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新型工业化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另一个是高端装备的绿色智能化,这里所涉及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都需要渗透“科学化”的理念,来归纳总结、创新出可以指导再生产的理论。

“我们不仅仅是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在工业生产中,还应具备‘科学’规划和思维。

”陈学东对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识全面且深刻。

陈学东表示,目前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装备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掘进装备以及一些深海深空领域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很好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

在取得的成就面前,陈学东不避讳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

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余泳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本文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利用松弛变量的DEA模型分别对各阶段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的基本结论有:两个阶段中技术创新的平均效率都较低,且有持续恶化趋势,这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技术创新两阶段生产力的提高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从价值链视角看,技术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市场化程度、企业规模、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绩效对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有正的影响。

关键词:DEA模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价值链一、引 言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增长主要是投资带动的,并非效率的提升。

要维持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性增长,必须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先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年来,中国通过不断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研发资本存量对于中国而言仍是稀缺资源,因而其使用绩效对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有很多学者关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较多的研究。

赵国杰(2004)运用RPM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吴瑛(2006)以R&D经费存量值代替当年值,用DEA模型计算出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朱有为和徐康宁(2006)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产出效率,并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对研发产出效率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第26卷㊀第1期2024年1月㊀科技管理学报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㊀Vol.26No.1Jan.,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7133(2024)01-0012-16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孔楚雪,㊀汪浩瀚(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㊀宁波㊀315211)摘㊀要:提高重点产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㊂本文采用2007 2021年数据测算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基于正态云模型作韧性评价㊂研究发现:仪器仪表㊁通用设备㊁化学原料等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弱,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创新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并且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存在市场规模和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㊂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技术创新对中低技术型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作用显著㊂关㊀键㊀词: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制造业产业链DOI :10.16315/j.stm.2024.01.007中图分类号:F 27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23-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373078)作者简介:孔楚雪(2000 ),女,硕士研究生;汪浩瀚(1964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㊀㊀当前,产业链的韧性对于稳定经济发展㊁确保国内产业经济的安全至关重要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的指导原则㊂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领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开始显露出优势㊂然而,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㊁贸易摩擦以及其他国际事务,导致全球价值链的收缩,给我国产业链带来了高端产业回流和低端产业外流的挑战㊂当前,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主要以代加工和并购为主,这导致产业链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㊁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不高㊁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1]㊂特别是在制药㊁航空航天㊁通信设备和半导体元件等创新型制造业产业链方面,核心零部件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进口设备及技术 断供 风险急剧增加㊂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关键材料的自给率仅为16%,在高档数控机床㊁装备仪器㊁汽车等关键加工生产线上,高达95%的制造设备无法实现自主生产[2]㊂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在高端技术发展上面临多重限制和外部不确定性冲击[3],产业链韧性 断链 的风险极高㊂技术创新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行业适应外部冲击的基础[4]㊂十四五 规划强调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㊂ 在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企业㊁高校等科研机构能够参与多元主体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5],赋予产业链极大的抵抗㊁恢复和引领能力㊂然而,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制造业产业链系统各环节维持自身稳定㊁防止断裂和转化升级能力仍需提升㊂因此,需要准确测量和科学评估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可靠依据㊂同时,也需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行业创新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以指导产业链韧性政策的优化并引导行业创新行为㊂1㊀文献综述产业链韧性的概念源自于亚当㊃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在后来由马歇尔扩展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6]㊂其概念主要由 经济韧性 和 产业链现代化 等观念延伸演化而来[7]㊂对于产业链韧性的认知存在2种视角,即均衡论和演化论㊂均衡论视角下,产业链韧性被视为产业链在遭受危机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维持自身系统稳定的能力[8]㊂陈晓东等[9]提出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链的抵抗和恢复能力㊂而演化论视角则认为产业链韧性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不断调整而发展演变的㊂李晓华[10]根据产业链的 中断 和 外迁 问题,将产业链韧性定义为产业技术不断创新㊁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能力,并能够根植于区域生存,促进区域经济增长㊂本文将产业链韧性水平界定为产业链对抗慢性压力或急性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㊁弥补缺失㊁并加强其能力的能力,包括保持自身稳定㊁防止断裂的抵抗力,尽快调整并恢复到原有均衡状态的恢复力,以及通过更新运行模式实现产业链升级的转型力㊂产业链韧性水平反映了产业结构㊁自主技术创新和抗风险能力[11]㊂近期研究文献多以定量角度展开实证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科学客观性㊂通常衡量产业链韧性的方法包括赫芬达尔指数法㊁投入产出增加值法和多指标赋权系数法㊂吕越[12]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计算中间品的赫芬达尔指数来衡量产业链韧性水平;李萌等[13]根据中国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利用31个省份17个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产业链分工模型测算产业链嵌入概率(PR)来表示产业链韧性水平;谷城等[14]采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2010 2020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分析㊂关于韧性评价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发展的评价方面,科学的韧性评价可以为区域和产业的规划㊁运行㊁管理和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5]㊂目前韧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多指标熵权法和正态云实证模型2类评价方法㊂齐昕等[16]选取自我适应能力㊁创新转型能力㊁抵御风险能力3个指标,运用熵权法对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做评价㊂谢琦等[17]从抵抗力㊁恢复力㊁进化力3个维度并基于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做综合评价㊂在正态云实证模型韧性评价应用上,也有不少的研究㊂王玲俊等[18]基于云模型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风险做评价;蔡咏梅等[19]运用正态云模型对西部12省经济韧性进行评价分析㊂关于产业链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数字经济㊁数字金融㊁对外开放和产业集聚4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探讨㊂陈晓东等[9]分析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形成多元主体创新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产业高级化并提升产业链韧性;刘伟[20]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㊂另外,贺正楚等[21]和戴翔等[22]分别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对外开放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㊂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我国宏观层面的产业链水平测度,而具体产业层面的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文献匮乏㊂韧性评价研究也主要聚焦在区域经济系统,对产业链韧性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完善的产业链韧性评价理论体系㊂此外,影响因素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对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㊂因此,本文旨在采用多维度指标来测度产业链韧性,描述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链韧性特征㊂在此基础上,利用正态云模型实证评价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针对 断链 风险大㊁韧性表现弱的行业进行识别㊂最后,基于技术创新视角,探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旨在为产业链韧性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提供进一步拓展,并为提高重点行业产业链韧性提供政策建议㊂2㊀理论分析与相关假设2.1㊀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作用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存在技术层叠效应㊂这意味着在技术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市场选择了某种生产技术作为主流技术,该技术就会成为最优选项㊂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无法准确判断A和B两种技术哪种更优㊂假设A技术首先被生产者选择,随着A技术的发展,企业和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A技术㊂出于节约时间成本和规避风险的考虑,长期发展下去,A技术相较于B技术更为吸引人[23]㊂因此,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成为一种惯性模式,使得产业链的转变和制造业的升级变得困难㊂这种现象也导致我国制造业传统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惯性使用,造成技术依赖和产业转型的刚性,从而减缓了路径转换的速度[24]㊂技术层叠效应使得我国产业链发展受限于传统的增长方式,现有的生产和分配结构导致增长路径被限定在固定轨道上[25]㊂然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技术㊁新业态和新产业可以有效地分散产业链的组织风险[26],防止其陷入 路径锁定 的困境,并为提升产业链的韧性提供根本支持[27]㊂此外,当产业链遭受外部冲击时,技术创新能够赋予产业链强大的抵抗㊁恢复和引领能力㊂高水平的创新行业能够有效辨别危机和机遇,整合创新资源并发现全新解决方案[28]㊂技术创新帮助行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升级产业结构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增强了行业面对冲击的抵御和恢复能力㊂此外,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系统的重新定位和更新适应能力也至关重要㊂它推动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29],促进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和配置效率提高[30],最终带来超额价值㊂据此,提出如下假设:H1: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有显著正向作用㊂31第1期孔楚雪等: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2.2㊀技术创新对产业链韧性的门槛效应市场规模具有市场竞争效应,市场规模大的行业能吸引更多企业主体进入该领域,进而导致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大,企业为了保持现有市场份额或是为了竞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加大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提升技术水平,这将更有助于提升产业链韧性[31]㊂因此相关制造业会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积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助推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韧性㊂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对产业技术创新具有虹吸效应,越大的市场规模越能促进技术创新㊂市场潜能大的产业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和对创新要素的吸附效应[32],更容易形成技术创新资源的集聚,正向引致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提高㊂创新产生的禀赋效应,促进新技术不断出现,有助于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遭受外部冲击后能够迅速摆脱消极状态㊂因此,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只有当市场规模足够大时,技术创新才能正向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源于R&D资本㊂R&D活动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研发投入越多,技术创新效果越好[33]㊂处于研发资金投入较低阶段的行业,由于其内部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加之产品质量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导致这些行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差㊂研发资源的投入未必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产业所面临的技术瓶颈也一直无法突破[34]㊂最终表现为这些行业技术创新对产业链韧性提升效果不明显㊂而当研发资金投入跨越门槛值后,高水平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与规模效应,能够加速市场竞争与新旧企业更替,催生新兴产业[35]㊂另一方面,研发活动的丰富也能够促进高校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通过整合创新知识资源提升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产业链 锁定 瓶颈,提升产业链抵御能力与恢复能力㊂鉴此,提出以下假设:H2:技术创新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存在着依赖于市场规模和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㊂3㊀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3.1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产业链韧性水平(YT)㊂结合韧性起源,选取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作为一级指标[36]㊂断裂韧性是指内部的作用力,而冲击韧性是我国制造业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㊂参照郑涛等[37]做法,根据产业链韧性内涵,选取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㊂基于数据可得性㊁指标构建科学性原则㊂现对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构建做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㊂在断裂韧性评估中,次要指标选择了鲁棒性和抵抗力;而在冲击韧性评估方面,选用了稳定性和恢复力作为次级指标[38]㊂鲁棒性指标衡量了产业链系统在当前面临冲击时,能够保持持续正常运作并不受运行状态改变影响的特性,即系统内部的稳定性水平㊂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产业链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的集聚,例如人才和技术资源,维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㊂抵抗力指标衡量了经济系统在应对冲击时,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抵御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能力㊂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助于产业链系统迅速调动内部资金㊁技术㊁人才和知识等要素的流动,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抵抗力㊂稳定性指标表示产业链系统能够持续维持运作,优越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能力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系统的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㊂恢复力指标衡量了产业链系统在恢复速度和发展进步方面的能力㊂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能为产业链带来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同时,成果的产出可以开拓新市场,扩大产业链的发展空间㊂表1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1㊀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esilie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in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㊀三级指标㊀㊀㊀㊀指标说明鲁棒性产业规模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断裂韧性企业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抵抗力资金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人才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数稳定性盈利能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资产能力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冲击韧性创新人员投入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创新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恢复力研发能力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数量技术流技术改造经费支出41科技管理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6卷㊀㊀㊀2)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创新效率㊂本文选择Tone[39]提出的基于松弛测度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㊂在测度指标选择上,选取了R&D经费内部支出㊁R&D人员全时当量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㊂模型具体如下:ρ=min1mðm i=1x i x i01s1+s2ðs1r=1y g r y g r0+ðs2r=1y b r y b r0()㊂(1)s.t x1ȡðn j=1,ʂkλj x j,y g1ɤðn j=1,ʂkλj y g j,y b1ȡðn j=1,ʂkλj y b j㊂ìîíïïïï(2)x1ȡx0,y g1ɤy g0,y b1ȡy b0,y g1ȡ0,λȡ0其中:ρ为所要求的目标效率值,值越大表明目标效率值越高;x1,y g1,y b1分别为投入㊁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量;x0,y g0,y b0分别为投入变量㊁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数据,λ为权重变量㊂3)控制变量㊂为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已有研究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水平(HCE),测度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市场规模(SCE),测度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企业规模(RCE),测度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研发强度(RD),测度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全时当量;盈利能力(NL),测度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㊂研究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平台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㊂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将搜集时间定为2007 2021年,研究对象为我国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包含农副食品加工业㊁食品制造业㊁纺织服装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通用设备制造业㊁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共收集到404个样本数据㊂对搜集过程中数据存在个别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全,同时为避免极端值或异常值的出现对结果的影响,对数据采取缩尾处理㊂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㊂表2 描述性统计Tab.2㊀Descriptive statistics㊀㊀变量名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样本量产业链韧性(YT)0.4860.2290.0000.508 1.000404技术创新(TI)0.5170.4040.0170.386 2.606404人力水平(HCE)287.795200.26915.870243.455967.300404市场规模(SCE)32523.93327773.6202047.92023471.295143000404企业规模(RCE)13147.7709284.583105.0009030.50044086.000404盈利能力(NL)1862.5491599.61778.0801363.8809018.570404研发强度(RD)85671.8371080001454.00039643.5007130004043.2㊀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模型构建为考察技术创新水平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直接作用,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YT i,t=α0+α1TI i,t+αc Z i,t+u i+δt+σi,t㊂(3)其中:i表示各个细分行业;t表示时间;YT是被解释变量 产业链韧性值;TI为核心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效率值;Z 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u i㊁δt㊁σi,t分别表示行业固定效应㊁年份固定效应和随机扰动项㊂为考察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基于Hansen等[40]的研究构建如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YT i,t=β0+β1TI i,t.I(SCE i,tɤφ1)+β2TI i,t.I(SCE i,t>φ1)+β3CV i,t+u i+δt+σi,t㊂(4)其中:YT i,t为被解释变量,产业链韧性值;TI i,t为解释变量技术创新水平;SCE i,t为门槛变量市场规模水平即工业销售产值;CV为控制变量,包括盈利能力㊁市场规模㊁企业规模㊁研发强度㊁人力水平;φ1为待估门槛值;I(∗)代表性函数㊂YT i,t=γ0+γ1TI i,t.I(SCRF i,tɤφ2)+γ2TI i,t.I(RF>φ2)+γ3CV i,t+u i+δt+σi,t㊂(5)其中:YT i,t为被解释变量,产业链韧性值;TI i,t为解释变量技术创新水平;RF为门槛变量研发水平,即51第1期孔楚雪等: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R&D 研发经费支出;CV i ,t 为控制变量,包括盈利能力㊁市场规模㊁企业规模㊁研发强度㊁人力水平;φ2为待估门槛值;I (∗)代表性函数㊂3.3㊀正态云模型正态云模型是基本的云模型,可将数值范围分成若干等级,从而对韧性值进行分类评级㊂该模型对产业链韧性值能够归一化处理,并映射到相应的评价等级中㊂在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中,涵盖了多种因素,其评价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㊂云模型的引入使得能够实现从定性概念到定量指标的转化,同时综合考虑了随机性和模糊性因素,从而确保评价结果具备客观准确性[41]㊂可以将韧性值从低到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描述每个等级的系统特征㊂通过为每个韧性值赋予相应的等级标签,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评估结果㊂正态云模型定义:设U 为论域,C 为论域U 上的定性概念,若定量数值x ɪU 且x 是定性概念C 的一次随机实现,若x 满足:x ~N (Ex ,E 2n ),其中,En ~N (E n ,He 2),且x 对C 的确定度满足:u =exp -(x -Ex )22(En )2{},则称x 在论域U 上的分布为正态云分布㊂在论域空间U 中,大量云滴x 构成云,可表征某一定性概念,用期望(Ex )㊁熵(En )和超熵(He )3个云模型的特征数据反映㊂Ex 表征云滴在论域空间的分布期望,最能表达定性概念㊂En 度量定性概念不确定程度的大小,熵越大,其模糊性也越大㊂He 表征熵的不确定性,是云滴离散程度的度量,超熵越大,云的厚度也越大,离散程度也就越大㊂基于云模型的3个数字特征参数,引入正向云发生器,以生成与评价等级相对应的标准评价云图㊂通过将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纳入云图进行比较,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产业链的韧性水平㊂云模型的最终输出并非单一数值,而是一系列云图,这些图形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产业链韧性的实际状况,使评价结果更为清晰而直观㊂4㊀产业链韧性特征分析4.1㊀制造业细分行业产业链韧性时序特征利用多指标熵值法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链韧性进行评估显示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㊂行业的韧性值平均水平从2007年的0.1上升至2021年的0.8,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㊂第1阶段为波动变化阶段(2007 2016年)㊂这段时期面临了诸多挑战,如要素价格上涨㊁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人口红利枯竭㊁资源能源严重约束㊁金融危机等,对各制造业行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㊂这导致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出现显著波动,韧性数值相对较低,显示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㊂例如,2008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倒闭㊂然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丰富了制造业产业化分工的内涵,从而有效提高了制造业的发展效率㊂因此,尽管在波动中,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产业链韧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㊂第2阶段为持续上升阶段(2016 2021年)㊂在此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鼓励制造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㊂然而,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出现的资源错配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㊂推进 互联网+ 战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能够减少资源错配㊁促进创新㊁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㊂从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为了进行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纵向比较并分析时间的演变趋势,本研究进一步基于2007 2021年的数据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链韧性进行时序特征分析,将其分为3类时序特征:平缓向好型㊁波动上升型和平滑上升型㊂1)平缓向好型㊂2011 2018年,产业链韧性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下降,而在2019年后呈现向上改善的趋势㊂这一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㊁酒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㊁纺织服装和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低技术型制造业㊂2)波动上升型㊂这类产业链韧性特征表现为在某些年份出现轻微下降后逐渐回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㊂以中等技术型制造业为主,例如化学原料制造业在2016年出现明显下滑,但在2020年后韧性值开始回升;又如黑色金属冶炼制造业在2014年大幅下降,但2020年后韧性值开始缓慢上升㊂这种波动型制造业的产业链韧性稍显不稳定,因此需要加大对这类制造业的技术投入,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㊂3)平滑上升型㊂这种类型的产业链韧性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虽然在某些年份可能出现微小下降,但随后很快调整为上升趋势㊂以计算机及通信设备㊁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型制造业为主要代表㊂61科技管理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6卷㊀图1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值时间趋势图Fig.1㊀Time trend of resilience value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ain 71第1期孔楚雪等: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链长制”赋能石家庄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链长制”赋能石家庄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措施。

近年来,为应对新发展环境的重大不确定性,各地政府陆续出台“链长制”,这是具有中国体制特色的产业管理方式的突破性创新[2]。

对于石家庄来讲,“链长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截至目前,仅有赞皇县在推进“链长制”改革,与国内先行省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

新发展格局下,要充分借鉴先行实施“链长制”省市的经验做法,在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赋能石家庄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链长制”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一)“链长制”的相关概念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链长制”的理论分析,以及各省市的政策实践来看,普遍认为“链长制”是以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以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线,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通过“有为政府”的协调引导,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基础能力、发展韧性持续提升[3-4]。

在“链长制”制度体系和实践过程中,“链长”由地方政府或部门主要领导挂帅,利用其统筹协调能力强等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强化要[摘要]近年来,各地出现的“链长制”是地方政府在适应新发展格局下,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产业管理的制度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得到了实践验证。

对于石家庄来讲,实施“链长制”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借鉴先行地市的经验做法,从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链长”职能任务、促进多链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着手,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链长制”;产业链;创新链;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5-0043-05【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24年5月第26卷第5期May.2024Vol.26No.5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IJIAZHU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石家庄市社科专家培养项目“‘链长制’赋能石家庄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2023zjpy89)的研究成果。

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一、概述投资项目后评价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已经完成或正在运行的投资项目的系统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审视与评估过程。

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对项目从规划、实施到产出阶段的整体回顾与分析,提炼经验教训,验证投资决策的合理性,衡量项目实际绩效与预期目标的契合度,并据此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决策优化和管理改进提供实证依据与指导建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提升我国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监管效能、引导社会资本合理配置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操作框架。

从理论层面来看,投资项目后评价深深植根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融合了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价值工程理论、绩效评估理论等多元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为构建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标准、解析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研究将对这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整合,剖析其在后评价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应用路径。

方法体系是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技术支撑。

包括但不限于成本效益分析法、经济效果评价法、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物期权法等经济评价方法,以及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信息收集与处理手段。

本研究将详细阐述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计算步骤、优缺点比较,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结合项目特性和评价目标灵活运用与创新组合。

再者,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应用研究是理论与方法在现实情境中的落地生根。

本研究将聚焦于不同类型投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等)的后评价实践,通过案例剖析揭示成功评价的要素与策略,探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的操作指南。

同时,关注政策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社会需求演进等因素对后评价工作的影响,探讨如何动态调整评价标准与方法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本研究《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将以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方式探讨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内涵、方法工具以及实际应用,力图构建一套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促进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后评估体系研究

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后评估体系研究
此基 础上对创 新基金 资助项 目选择体 系做 出调整 , 经过 调 整 的创新 基 金资助 项 目选 择体 系 使 在 未来项 目立项决 策中发挥 更为有效 的作用 。
1 创 新 基 金 资助 项 目后 评 估 运 作流 程
中小企 业科技创 新基金 资助 的对 象主要 是用 于 生产 或指 导 生产 的应 用技 术类 科 技项 目 , 包括 可 以独 立应用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和引进 技术 设 备 的消 化 、 吸收创 新 成果 。主 要表 现 为新 技术 、 新产 品、 工艺 、 材料 、 设计 、 方 法 、 品种 、 资源及 其 它应 用技 术 。这些 创新 项 新 新 新 新 新 新 目不 具有独立 核算 的性 质 , 常需要依 附于企 业整 体运行 才能产 生经济 和社会效 益 , 以无法 通 所 准确 的从企业 取得 的效 益 中剥离 出属 于创新项 目带 来 的效 益 。针 对 中小 型科技企 业创新 基金
科技 型 中小 企业是指从 事高新 技术产 品研究 、 发、 开 生产 和服务 的中小 型企 业 。科 技型 中
小企 业具 有 建设 所 需 资金少 , 建成 周期 短 , 策 机制 灵 活 , 决 管理 成本 低廉 , 场适 应 性强 等 特 市 点, 并且 中小企业 在创新机 制和创新 效率方 面具 有 显著 的 优势 。为 了扶 持和 引导 科 技型 中小
・ 作者简介 : 本 山。 , 史 男 教授 。

2 ・ 6
专题研 究
20 0 8年 第 4 期
资助项 目本 身具有 的特殊 性 , 得创新 基金资 助项 目不 同于其 他科 技项 目后评估 。 使 由于创新基 金 资助 的科技 项 目本文定 义 的创新基 金 资助 项 目后 评估 是通过对 创新 基金 资 助项 目实施前 后企业 整体 发展情 况 的评 价分析 , 出创 新 基 金 资助 项 目立 项选 择 体 系 中存 在 找 的问题 , 以此 为依据 对现有创 新基 金资 助项 目选 择体 系进 行调 整 , 高未来 创新基 金 资助项 目 提 立项决 策的 有效性 。 根据 上述对 创新 基金 资助项 目后评估 的定 义 , 定 了创 新基 金 资 助项 目后 评 估 的运 作 流 确 程 。具体 流程 : 确立评 估 目标 一进 行影响 因素分 析一 建 立 项 目后 评 价指 标 体 系一 确定 指 标权 重 一设计 评估 方法一 对项 目进行后 评估一 评估 结果分 析 。 ( ) 定评 估 目标 。不 同 的评估 目标对 评估 工作 的要 求也会 有所 不 同 , 1确 我们应 该具体 问题 具 体分析 , 针对 不同 的评估 目标 , 给出适合 目标 的评估 标准 和方 法 。 ( ) 行影 响 因素分析 。针对不 同 的评 估 目标 , 响 因素有 所 区别 。对 创新基 金 资助 项 目 2进 影 进 行后评估 , 主要 是对 项 目实 施前后 企业整 体发展 情况 的评 价 。 ( ) 立项 目后 评价指标 体系 。指标是 评估 工 作 中对 评 估对 象 进 行评 价 的标 准 。评 价指 3建 标 体系应 能客观 全面 的反 映被评价 目标 的要 求 。 ( ) 定指标 权重 。权 重 是指 标体 系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映 指标 在 评估 系统 中的重 要 程 4确 反 度, 指标权 重构 成是 否合理直 接影 响着评估 结果 的科学 性 和公平 性 。 ( ) 计评估 方法 。不 同的评估 方法适 用于不 同 的评估 目标 要求 , 该选 择与评 级 目标匹 5设 应 配的评估 方法 , 能对 目标做 出有效 的评估 。 才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评估研究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不断加深,环保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环保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够为经济带来不少利益。

因此,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保产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比如,在污水处理方面,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着处理费用高、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

因此,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就需要推出更为高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还需要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变得更为复杂。

例如,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应的环保技术。

同时,随着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强烈,环保产业也需要在清洁能源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在这一方面,新型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等产品都有望得到更好的应用。

二、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估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对环保产业的价值和成效进行评估和衡量的重要手段。

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如了解环保产业的需求状况、环保产业的营销渠道、环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环保产业的投资和盈利情况等。

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估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的环保产业发展阶段。

在环保产业的初期阶段,通常会出现缺乏投资和盈利的局面,这就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而在环保产业发展的中后期,已经有了足够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储备,主要是需要完善产业链、优化营销策略和加强品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环保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机遇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产业的不断壮大,环保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机遇十分广阔。

例如,在我国的“绿色发展”政策的支持下,环保产业将持续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未来几年有望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市场。

技术创新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评估

技术创新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评估

技术创新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评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评估技术创新对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首先,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得以更新换代。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高效性的生产方式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技术创新对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互联网技术为例,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传统零售业逐渐被电子商务取代,线上零售成为新的主流消费模式。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革不仅带来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还极大地推动了物流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仅改变了特定产业的格局,还孕育了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新兴产业则具有更高的增长潜力和市场需求。

例如,新能源产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能源结构,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此外,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还为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机遇。

然而,技术创新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成果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条件。

有些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就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技术创新也需要人才的支持,培养和引进人才成为关键问题。

论文和报告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中的应用

论文和报告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中的应用

论文和报告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中的应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准确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对于制定有效的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而论文和报告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和研究成果展示的载体,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通常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时,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可以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视角。

一方面,通过对特定产业技术领域的论文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和关键技术节点。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关于电池技术的论文可以揭示不同电池类型的性能特点、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

这有助于评估该产业在电池技术方面的创新潜力,以及预测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另一方面,论文中的实证研究往往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方法,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例如,研究人员可能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研发投入、人才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程度。

这些研究结果为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提供了定量的依据,使得评估更加科学和准确。

与论文相比,报告在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行业报告通常由专业的咨询机构、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发布,它们具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宏观的视角。

例如,一份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行业报告可能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规模、主要企业的竞争态势、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样的报告,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该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为评估其技术创新潜力提供背景信息。

企业报告也是评估产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年度报告、技术研发报告等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成果和战略规划。

例如,从一家制药企业的研发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其正在进行的新药研发项目、研发团队的构成以及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情况。

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

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
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
技术创新项目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生产经营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项目。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策略,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具体的技术创新项目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基础,构筑好这一微观基础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创新项目的投资前期做好创新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与决策工作,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科学而实用的技术创新项目评价与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迫切地需要一整套科学实用的评价与决策方法和技术。本论文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与决策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传统技术创新理论方法基础上,针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构建了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决策方法。(2)针对传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DEA和熵值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在熵值法给出的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DEA模型的计算结果,对传统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修正使得修正后的结果具有考察不同投入规模单元之间产出绩效的比较分析功能,计算结果表明新的排名结果既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水平,又反映了投入产合理的。(3)在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资方案的类型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准则随机DEA模型以及基于三叉树期权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4)根据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类型、性质以及可供信息的多少和可靠性,采用风险评价模型方法,将模糊综合评判与BP神经网络进行结合,探讨构建了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将平衡记分卡的原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相合来改善现有指标体系设计的不足,设计了产品的费用降低率、组织学习能力、新产品的竞争力等定性与定量的指标,使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现了战略性改进。

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耦合效果的评价研究

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耦合效果的评价研究

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耦合效果的评价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3. 研究方法与框架 (4)二、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分析 (5)1. 制造业产业链概述 (7)2. 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8)3. 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9)三、技术创新产出与制造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 (10)1. 技术创新产出的定义与特点 (11)2. 技术创新产出与制造业产业链的关联性分析 (12)3. 技术创新产出与制造业产业链的耦合机制 (14)四、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的耦合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1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6)2. 评价方法选择 (17)3. 耦合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19)五、实证研究 (20)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2. 评价指标数据计算与分析 (22)3. 耦合效果评价及结果分析 (23)六、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耦合效果的策略建议 (24)1.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26)2.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7)3.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7)4.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产出评价体系 (29)七、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结论总结 (32)2. 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32)一、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耦合效果,以期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内涵及特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了一个包含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创新活动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的耦合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

制造业产业链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且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机制,实现了产业链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双赢。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意见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意见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意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长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意见》时,首先要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进行一个概述,以便读者对该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是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创新的要求,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支持某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科技项目的研发。

这些项目通常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目标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为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同时,政府还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产业链的配套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多个方面。

在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科技的前沿性、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的规划等因素,以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得以突破,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同时,这些项目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项目管理和评估体系的建设,提升项目的科技价值和社会效益。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走向国际化。

因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估研究

科技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估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技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估研究姓名:宓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杨青2006040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对科技项目后评价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探讨了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科技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方面,本文探讨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项目周期理论和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科技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是指在科技项目投资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由相关部门对该项目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评价。

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未来的项目投资和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等等。

科技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的一般原则有权威性、独立性、客观公正性、科学性、实用性、透明性、反馈性以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等。

科技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技术经济后评价、项目的影响后评价以及项目的社会评价等方面。

项目的技术经济后评价包括项目的技术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和经济后评价。

项目的技术后评价主要是对工艺技术流程、技术装备选择的可靠性、适用性、配套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的再分析以及该科技项目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取得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等;项目的财务后评价主要是进行项目的盈利性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平衡分析;经济评价是以社会折现率为评判依据,从国家的整体角度来考察项目对国家的贡献以及需要国家为项目付出的代价,从社会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角度,确定投资行为的宏观可行性。

项目的影响后评价包括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和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项目的环境管理五个方面;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就是对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分析的重点是项目对国家(或地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包括项目本身和对周围地区社会的影响。

全面评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考量

全面评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考量

全面评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考量在评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方法,用于在评估过程中衡量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1.经济可持续性评估:●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科技创新是否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市场份额等。

●财务稳定性: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利润、现金流等,以评估科技创新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2.社会可持续性评估:●社会影响评估:评估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如就业、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等。

●利益相关者参与:考虑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程度,如政府、社区、消费者等。

3.环境可持续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评估科技创新对环境的影响,如碳排放、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等。

●环境管理体系:考察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应对环境挑战和减少负面影响。

4.综合评估方法:●可持续性指标框架:采用综合性的可持续性指标框架,如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将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纳入评估范围。

●利益相关者参与: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过程,以获得更全面的可持续性视角。

5.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确保收集到准确、可靠的数据,以支持评估过程。

这可能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专家评估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科技创新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

6.监测与持续改进:●定期监测:定期对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以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水平。

通过这些步骤和方法,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衡量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从而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产业链理论的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研究目前,我国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的项目前评价较多,而对其经济影响后评价则较少。

在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经济影响后评价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

由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是通过产业链对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或部门经济产生经济影响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产业链作用的基础上对这些影响项目评价的因素进行分析。

标签: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后评价;经济影响;影响因素一、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的基本含义项目后评价是对已完成的投资项目或规划等社会经济活动,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回顾、检查和总结分析,判断其合理性、有效性,从中得出经验与教训,用以改善现时管理、指导未来决策的活动。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四方面,即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项目持续性评价以及项目过程评价。

项目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对于其周围地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项目的影响评价应站在宏观立场上,重点分析项目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中,项目的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和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及国家等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考察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地区的经济影响,考察的内容包括: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包括改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提高效益等),对部门经济发展的促进,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效益,节约时间的社会效益,收入分配,就业效益。

最后,通过项目实施后与实施前的比较,分析项目前评价和项目决策质量及项目实际的国民经济成本效益情况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等。

二、产业链理论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的产生经济影响后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每个技术创新项目都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小系统从大系统中吸取大量的投入(如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同时也向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出(如产品、服务等)。

在此过程中,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给国家、部门、行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是通过产业链产生的。

(一)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理论是由我国学者傅国华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但“产业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本文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以供需关系、投入产出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关联形态。

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

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可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

产业链向上延伸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延伸则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配套问题。

(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实现经济影响的机制所谓国家技术创新项目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3)项目实施周期长;(4)投资总额或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大;(5)项目实施前和完成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变化,潜在需求变化大,能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或发展新兴产业,因而导致效益的突变性大;(6)项目的技术风险大,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其中某些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是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布点区域乃至较大区域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各方面的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的综合评价。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国民经济影响评价是指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宏观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各方面的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的综合评价。

这两种经济影响评价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是通过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实现的,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又是通过产业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正是由于产业链的存在才取得了经济的发展。

具体地说,不同产业所提供和购买的生产要素的增加,通过产业链,最终表现为所提供生活资料的增加,得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对国民经济产生经济影响则源于产业链的超区域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产业链中各产业对某一产业的需求量。

可以称之为产业链对该产业的容量,它决定了该产业在此区域内最终所能实现的供给量。

随着产业链的增长,产业的容量也随之增大。

对于某一产业来说,如果其规模大于区域内产业链对它的容量,区域内的产业链就不能再满足其发展的要求,该产业就会跨出原有区域,从而加入到区域外的产业链中。

也就是说,某一区域内的某一产业既可以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也可以与区域外的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甚至还可以超越国界,这就是产业链的超区域性。

正是产业链的这种超区域性,使得产业链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经济影响后评价时,必须从该项目对产业链的影响人手。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产生经济影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的,这是因为产业链具有时间上的次序,上下链环之间有时间先后之分,即从上一链环到下一链环是由于下一产业部门对上一产业部门产品进行了再次的一道追加工序,称之为产业链的时间次序特征。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就是这样通过产业链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性来对区域经济或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

三、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研究(一)评价内容的确定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必然使得知识的整合、优化由创新主体内部扩展到所有与创新有联系的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开始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知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也就开始了,其本质是知识资源在产业链中各组织之间进行转移和分配。

要对这一过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就要对知识在各组织之间的存量、属性和转移方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知识按照属性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也称为编码型知识,一般指可以编码和度量的、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

因此,显性知识易被广泛传播,在产业链中整合、优化得较快,也容易被定量测度。

隐性知识也称意会型知识,一般指头脑中属于专业技术、经验、诀窍、灵感的知识,它存储于人的大脑里,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因此,在产业链中整合、优化得较慢,不易被定量测度。

产业链中各组织通过知识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同的组织居于产业链中不同的位置,其存量、属性和转移方式是不同的。

上游组织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起者、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对这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知识存量丰富,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中游组织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知识存量较为丰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差不多;下游组织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辅助作用,知识存量较少,显性知识多于隐性知识。

另外,产业链中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

上游组织与中游组织之间、中游组织与下游组织之间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互相转变,上游企业与下游组织之间则是知识的溢出与扩散。

据此,在进行知识资源配置效果的评价时,就可以根据知识资源在产业链中不同组织之间知识存量的分布、转移的途径和方式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价了。

(二)评价使用数据的获取与评价范围的确定要进行准确的项目经济影响后评价,就必须对所提供的数据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些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会直接影响评价的最终结论。

尤其是在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时,对数据的要求更高。

而产业链的存在会对进行评价所需的数据产生较大影响。

例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曾经进行过回顾性评估研究,其分析表明,对不同项目所估计的经济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除去项目本身不同的因素外,相当一部分是从相关部门的产业供应链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差异造成的。

这些“差异”并不是指数据本身大小的不同,而是指数据的真实性、完善性、涵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由此可见数据在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性。

没有可靠的数据,就不会有可靠的评价结论。

数据的差异只是对不同项目的经济影响难以进行比较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评估机构除了从受到项目直接影响而受益的相关部门获得有关收益的数据外,很难再从这些部门所在的产业链之外的部门获得有关收益的数据了。

也就是说,评估机构容易获得对国民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数据,而很难获得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间接影响数据,而实际上,往往是受到间接影响的相关部门或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得到的经济收益大于受到直接影响的相关部门或产业。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这些项目进行经济影响评价时,要尽量获取有关间接影响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会帮助我们准确估计出项目的经济影响,而不至于低估。

因此,评价技术创新,不能局限在直接效益的评价上,更重要的是间接效益的评研,甚至是间接效益的评价直接决定技术创新决策实施与否。

如果涉及评价的产业仅限于通过产业链从项目中直接受益的产业,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直接收集数据,然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外推,就能获得对整个产业的影响评价。

但是,当一个项目通过产业链与许多产业都发生相互作用时,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产业链被传递给链中的多个产业,这样我们可能连项目的受益者都难以识别。

然而这些产业所获得的收益的来源是不同的,有些收益来源于直接受益,有些收益来源于间接受益。

因此,在研究规模较小时,我们应该尽量根据产业是否从项目中直接受益来确定产业的数目及范围,尽量避免涉及较多的间接受益产业,因为间接受益的产业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而直接受益则易于计算,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有较高的可信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产业链延伸作用、超区域性及时空顺序本质,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经济影响“具有区域性、综合性、难于计算性、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不一致性、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不一致性等,在效益估算中要把项目放在一个多相、多元、多介质和多层次的综合体中进行识别”,然后再对项目的经济影响进行估算。

在对与项目通过产业链直接相关的产业进行经济影响评价时,需要进行微观经济分析,这首先要获得项目在这些产业内产生的影响数据,然后再提出关于其他产业部门中类似影响机制的合理假设。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准确评价,可以利用相关微观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外推。

在提出、投资和实施项目的层次上,微观经济方法是适用的,通过它可以明确投资和最终经济影响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种分析方法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并且影响机制在各产业中都是近似的,那么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国家层次的评估也可行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假设,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因为各产业的经济活动是很难这么近似的。

这时,就要求我们使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进行评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