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递推与归纳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是数学中常用的证明方法和问题解决思路。
在数学归纳法中,我们使用基础情况和归纳假设来推导出结论,而递推关系则是通过前一项和通项公式的关系来逐项计算得到整个数列或数列的某一项。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的定义、使用方法和实例。
一、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使用方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满足一定条件的数学陈述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
它基于两个关键步骤:基础情况的证明和归纳假设的使用。
以下是数学归纳法的详细步骤:1. 基础情况的证明:首先,我们需要证明当n等于某一确定值时,数学陈述是成立的。
这一步通常是最简单的,只需验证特定情况下的正确性。
2. 归纳假设的使用:假设当n=k时,数学陈述成立,然后用这个假设来证明当n=k+1时,数学陈述也成立。
这一步是关键,通过归纳假设,我们可以利用前一项结论推导出后一项的正确性。
3. 结论的得出:通过基础情况和归纳假设的使用,我们可以得出数学陈述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的结论。
数学归纳法常用于证明数列性质、算术等级和不等式等问题。
它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证明工具,往往能够快速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二、递推关系的定义与使用方法递推关系是一种通过前一项和通项公式的关系来计算数列的方法。
使用递推关系可以通过已知项计算出数列中的其他项,或者求解特定项的数值。
以下是递推关系的定义和使用方法:1. 递推关系的定义:递推关系通过数列中前一项的值和通项公式的关系来计算数列中其他项的值。
通项公式是一个表达式,能够用来计算数列中任意项的值。
2. 使用递推关系计算数列:对于已知的前几项和通项公式,我们可以使用递推关系来计算数列中的其他项。
首先,确定前一项的值,然后根据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计算出下一项的值,如此往复,直到获得所有需要的项。
3. 求解特定项的数值:如果我们只想求解数列中某一特定项的数值,同样可以使用递推关系和通项公式。
根据已知的前几项和递推关系,我们可以逐步计算出目标项的值。
数学中的递推与归纳
数学中的递推与归纳递推与归纳是数学中常见的两种推理方法,它们在解决问题和证明定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递推与归纳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递推递推是指从已知的一些项出发,通过某种规律或公式,逐步求出后续项的方法。
在数学中,递推常常用来求解数列或序列的问题。
递推的基本原理是:已知数列的前几个项,然后根据数列的特点或者给定的递推关系,求出后一项。
通过不断地迭代,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数列的各个项。
在实际应用中,递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递推求解斐波那契数列:已知第一项为1,第二项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就可以通过递推公式逐步计算得到后续项。
递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有限的已知条件来推导出无限多的结果。
同时,递推的思想也延伸到其他领域,如递归算法和动态规划等,为问题求解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二、归纳归纳是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它通过通过从个别例子中得出普遍结论的方法。
在数学中,归纳常常用来证明数学定理和性质。
归纳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证明结论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成立,然后假设结论在某个情况下成立,再证明在下一个情况下也成立。
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可以一步步地扩展结论的适用范围,最终得到普遍情况下的结论。
归纳的思想体现了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式,它是数学证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在数学中,归纳法常用于证明数学归纳法原理和数学归纳法定理等。
除了在证明定理中的应用,归纳法也广泛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观察和总结个别实例的规律,然后根据归纳法的原理,可以得到一般情况下的解决方法。
三、递推与归纳的关系递推与归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但在数学中常常相互依存。
递推通过已知前几项,推导出后续项,而归纳则通过观察个别例子,得出普遍结论。
递推和归纳在解题过程中常常相辅相成。
当问题具有递推的性质时,可以首先通过递推求解前几项,然后通过观察和总结得出归纳结论,进一步验证递推的正确性。
反之,当问题具有归纳的性质时,可以先观察个别例子,找到规律,再利用递推的思想来解决更复杂的情况。
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对于所有自然数n均成立的命题。
它是一种递推关系的思想,在数学推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这样一步一步地证明下去,就能推导出所有自然数n均成立的命题。
首先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证明所有自然数的和公式,即1+2+3+...+n= n(n+1)/2。
首先,当n=1时,显然等式成立,即1=1(1+1)/2。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 = k(k+1)/2,那么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等式依旧成立。
使用推理法,我们将1+2+3+...+k+ (k+1)的左边拆分成两部分,即(1+2+3+...+k) + (k+1)。
根据假设,1+2+3+...+k = k(k+1)/2,将其代入左边,则得到k(k+1)/2 + (k+1)。
简化化简这个表达式,我们得到(k^2 + k)/2 +(k+1) = (k^2 + k + 2k + 2)/2 = (k^2 + 3k + 2)/2 =[(k+1)(k+2)]/2 =(k+1)(k+2)/2。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得到了当n=k+1时,等式依然成立,即1+2+3+...+k+(k+1) = (k+1)(k+2)/2。
由于当n=1时等式成立,而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对于所有自然数n均成立的结论,即1+2+3+...+n = n(n+1)/2。
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简洁明了,用递推关系的思想化繁为简。
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定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初等数学中还是在高等数学中,数学归纳法都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
当然,在应用数学归纳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严密地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而不能出现遗漏或者错误的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不能通过演绎得出结论。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求解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求解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它们在解决数列、证明等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它们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首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通过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最终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命题都成立。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通过证明每个子问题的成立,最终得到整体问题的解。
例如,我们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1+2+3+...+n=n(n+1)/2成立。
首先,当n=1时,左边等于1,右边等于1(1+1)/2,两边相等。
然后,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k(k+1)/2。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左边等于1+2+3+...+k+(k+1),根据假设,可以将前面的部分替换为k(k+1)/2,于是左边等于k(k+1)/2+(k+1)。
右边等于(k+1)((k+1)+1)/2,即(k+1)(k+2)/2。
将左右两边进行化简,可以得到相等的结果。
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等式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中广泛应用于数列的证明和性质的推导。
通过将数列的性质分解为每个项的性质,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逐步证明整个数列的性质。
例如,我们想要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F(n)=F(n-1)+F(n-2)。
首先,当n=1时,左边等于F(1),右边等于F(0)+F(-1),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F(0)=0,F(-1)=1,所以右边等于1。
因此,当n=1时,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F(k)=F(k-1)+F(k-2)。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左边等于F(k+1),右边等于F(k)+F(k-1),根据假设,可以将右边替换为F(k-1)+F(k-2)+F(k-1)。
专题06 递推归纳法 高考物理冲刺方法汇总(解析版)2020年高考物理
2019 年高三复习冲刺物理方法汇总专题 06 递推归纳法递推归纳法是依据物理问题所呈现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潜在的物理条件,通过物理相关规律,再辅以数学方法来递推归纳,得出物理量变化的通式,从而探知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在应用递推归纳法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其隐含的物理条件,因为它是我们进一步对物理问题进行递推归纳的抓手。
在应用递推归纳法解题时,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进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善于分析出物体运动中的相似阶段,把握物体在相似运动阶段的节点。
把整个运动过程分为若干个相似的阶段,每个相似阶段具有宏观运动性质的相似性。
比如:有的相似性阶段是先在电场中作匀变速运动后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有的相似性阶段是先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在相似性阶段还可能具有相同的某一物理量,或是运动周期相同,或是末速大小相等,或是位移大小相等,如此不一而足。
因此,递推归纳出的物理量往往具有比较简单的变化规律,或是等差数列变化,或是等比数列变化,较难一点的是复合数列变化。
例 1.如图 1 所示,以两虚线为边界,中间存在平行纸面且与边界垂直的水平电场,宽度为d ,两侧为相同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一质量为m 、带电量 q 、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 垂直边1界射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后进入电场做匀加速运动,然后第二次进入磁场中运动,此后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交替运动。
已知粒子第二次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是第一次的二倍,第三次是第一次的三倍,以此类推。
求(1)粒子第一次经过电场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W 。
1(2)粒子第 n 次经过电场时电场强度的大小 E 。
n(3)粒子第 n 次经过电场所用的时间 t 。
n(4)假设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电场区域场强为零。
请画出从粒子第一次射入磁场至第三次离开电场的过程中,电场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不要求写出推导过程,不要求标明坐标刻度值)22222(3)第n次经过电场时的平均速度v n=v+vv2mv【解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由q vB=m得r=r qB则v1:v2:…:v n=r1:r2:…:r n=1:2:…:n(1)第一次过电场,由动能定理得W=1113mv2-mv2=mv221111(2)第n次经过电场时,由动能定理得q E d=mv2-mv2n n+1n解得E=n(2n+1)mv212qd2n+1n n+1=22v,1则时间为t=n(4)如图2d2d=vn(2n+1)v1点评:依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可知带电粒子依次进入磁场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其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之比,可以求出每次进入磁场的速度,每次进入磁场的速度也是前次出电场的速度,以这个速度关系作为抓手,再结合动能定理即可递推归纳出第n次经过电场的场强,至于第n次在电场中匀加速的时间也就迎刃而解了。
数理方程第6讲
§6.3 当β为整数时贝塞尔方程的通解
21
当 β 不为整数时, 贝塞尔方程(6.13)的通解由 (6.19)或(6.21)式确定, 当 β 为整数时, Jn(x)与 Jn(x)是线性相关的. 事实上, 不妨设 β 为正 1 整 数 N, 则 在 (6.18) 中 , 当 ( N m 1) m=0,1,2, ,(N1)时均为零, 这时级数从 m=N 起才开始出现非零项. 于是(6.18)可以写成
13
a0 a0 a2 , a4 , 2(2 2) 24(2 2)(2 4) a0 a6 , 246(2 2)(2 4)(2 6) a2 m a0 (1) 246 2m(2 2)(2 4) (2 2m)
2 2 2
因此, 原定解问题的最后解决就归结为求贝塞 尔方程(6.11)在条件(6.12)下的特征值与特征 函数.
7
§6.2 贝塞尔方程求解
8
用x,y来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 则 阶贝塞尔方 程为 2 dy 2 d y 2 2 x x ( x ) y 0, (6.13) 2 dx dx 其中 为任意实数或复数. 在本书中 只限于实 数, 且由于方程的系数中出现 2项, 所以不妨 假定 0. 设方程有一个级数解, 其形式为 c 2 k y x (a0 a1 x a2 x ak x )
n 1
x (1) m 1 1 n m 1 1 1 2 k 1 k 1 m 0 m!(n m)! k 0 k 0 (n 1, 2,3,), (5.23)
m
n2m
24
1 1 1 其中c lim 1 ln n n 2 3 n =0.5772 , 称为欧拉常数. 根据这个函数的定义, 它确是贝塞尔方程的一 个特解, 而且与Jn(x)是线性无关的(因为当x=0 时, Jn(x)为有限值, 而Yn(x)为无穷大). 综上所述, 不论n是否为整数, 贝塞尔方程(6.13) 的通解都可表示为 y=AJn(x)+BYn(x). 其中A,B为任意常数, n为任意实数.
归纳法、递推法
如何通过已知条件归纳出一个递推公式?
有一对雌雄小兔子,过一个月之后长成为大兔,并且以后每个月都生下 一对小兔。而所生的一对小兔也同样到一个月之后长成大兔,到第三个月就 可以生下一对小兔,并且以后也每个月都生下一对小兔。假定所有的兔子n 个月内均不死亡,问n个月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1 小 1 中 大 总 1
an=an-1+3, (n>1) (递推公式) a1=0, (n=1) (初始条件)
这种在规定的初始条件下,找出后项对前项的依赖关系的操作,称为递推。 表示某项和它前面的若干项的关系式就叫作递推公式。
在实际问题中类似的很多,处理这类问题的理想方法是用归纳法求出通项公 式。如上例中的通项公式为an=(n-1)*3 (n>=1)。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要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通过已知条件 归纳出一个递推关系则相对容易。这时就可以采用递推技术,避开求通项公式的 麻烦,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分解成为若干步重复的简单运算,由边界条件出 发进行递推,最后得到最终结果。
我们把由已知初始值为F1,通过递推关系式Fn=g(Fn-1)求出其最终结 果Fn的递推方式称为顺推法.同理,把已知最终结果为Fn,通过递推关系 式Fn-1=g(Fn),求出其初始值F1的递推方式称之为倒推法.
递推法
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序列中,下一项的值对其前一项有着某种依赖 关系,求某项的值要从第一项起经过逐次推算而得到。 例如:数列0,3,6,9,12,15,… 该数列的后一项的值是前一项的值加3,欲求第十项,必须先用第一项的值加 3,求出第二项,然后求出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直到第十项,当然必须 事先给定第一项的值(称为初始条件)。 可以看出,该数列中第n项的值等于第n-1项的值加3。即:
6 第6讲 数学归纳法
第6讲数学归纳法1.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2.明确数学归纳法的两步证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只适用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它们的表述严格而且规范,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二步中,归纳假设起着“已知条件”的作用,在n=k+1时一定要运用它,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第二步的关键是“一凑假设,二凑结论”.(2018·台州书生中学月考)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a2+…+a n+1=1-a n+21-a(a≠1,n∈N*)”,在验证n=1时,等式左边是()A.1B.1+aC.1+a+a2D.1+a+a2+a3解析:选C.由题意,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可知,当n=1时,等式的左边应为1+a+a2,故选C.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2n+1)=(n+1)(2n+1)时,从n=k到n=k+1,左边需增添的代数式是()A.2k+2 B.2k+3C.2k+1 D.(2k+2)+(2k+3)答案:D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12+14+…+12n-1>12764(n∈N*)成立,其初始值至少应取()A.7B.8 C.9D.10解析:选B.据已知可转化为1×⎝⎛⎭⎫1-12n1-12>12764,整理得2n>128,解得n>7,故原不等式的初始值为n=8.观察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多面体 面数(F ) 顶点数(V )棱数(E ) 三棱柱 5 6 9 五棱锥 6 6 10 正方体6812猜想一般凸多面体中F ,V ,E 所满足的等式是________.解析:由题目中所给的三组数据:5+6-9=2,6+6-10=2,6+8-12=2,可以归纳出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 、面数F 及棱数E 间有关系:V +F -E =2,这个公式叫欧拉公式.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顶点数、面数、棱数间的特有规律. 答案:V +F -E =2证明1+12+13+14+…+12n -1>n2(n ∈N +),假设n =k 时成立,当n =k +1时,不等式左边增加的项数是________. 解析:当n =k 时, 左边=1+12+13+…+12k -1.当n =k +1时,左边=1+12+13+…+12k -1+12k +…+12k +1-1,增加了12k +…+12k +1-1,共(2k +1-1)-2k +1=2k (项).答案:2k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典例引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4+14×6+16×8+…+12n (2n +2)=n4(n +1)(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1×(2×1+2)=18,右边=14×(1+1)=18.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2)假设n =k (k ∈N *且k ≥1)时等式成立,即有 12×4+14×6+16×8+…+12k (2k +2)=k 4(k +1), 则当n =k +1时,12×4+14×6+16×8+…+12k (2k +2)+12(k +1)[2(k +1)+2] =k 4(k +1)+14(k +1)(k +2)=k (k +2)+14(k +1)(k +2) =(k +1)24(k +1)(k +2) =k +14(k +2) =k +14(k +1+1).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对于一切n ∈N *等式都成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注意事项(1)明确初始值n 0的取值并验证n =n 0时等式成立.(2)由n =k 证明n =k +1时,弄清左边增加的项,且明确变形目标. (3)掌握恒等变形常用的方法:①因式分解;②添拆项;③配方法.(2018·温州七校联考)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2+13+…+1n,记S n=a 1+a 2+a 3+…+a 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S n =(n +1)a n -n . 证明:当n =1时,a 1=1,S 1=a 1=1,满足条件. 假设当n =k (k ≥1,k ∈N *)时,S k =(k +1)a k -k 成立, 则当n =k +1时, 因为a k =1+12+13+…+1k=1+12+13+…+1k +1k +1-1k +1=a k +1-1k +1, 所以S k +1=S k +a k +1=(k +1)a k -k +a k +1 =(k +1)(a k +1-1k +1)-k +a k +1=(k +1)a k +1-1-k +a k +1 =(k +2)a k +1-(1+k ). 从而S n =(n +1)a n -n 成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典例引领](2018·衢州模拟)在数列{a n }中,已知a 1=a (a >2),且a n +1=a 2n2(a n -1)(n ∈N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2(n ∈N *); (2)求证a n +1<a n (n ∈N *).【证明】 (1)①当n =1时,a 1=a >2,命题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N *,k ≥1)时,命题成立,即a k >2. 则当n =k +1时,a k +1-2=a 2k2(a k -1)-2=(a k -2)22(a k -1)>0,所以当n =k +1时a k +1>2也成立, 由①②得,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a n >2. (2)a n +1-a n =a 2n2(a n -1)-a n =a n (2-a n )2(a n -1),由(1)可知a n >2>0, 所以a n +1<a n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注意事项(1)当遇到与正整数n 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应用其他办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 =k 成立,推证n =k +1时也成立,证明时用上归纳假设后,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作差(作商)比较法、放缩法等证明.已知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a 1=1,a 2n +1-a 2n =2.(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证明:1a 1+1a 2+1a 3+…+1a n≤2n -1对一切n ∈N *恒成立.解:(1)由a 2n +1-a 2n =2得a 2n =2n -1,所以a n =2n -1.(2)证明:①当n =1时,1=1成立;当n =2时,左边<右边.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1a 1+1a 2+1a 3+…+1a k <2k -1成立,那么当n =k +1时,1a 1+1a 2+1a 3+…+1a k +1a k +1 <2k -1+12k +1<2k -1+22k +1+2k -1=2k +1,不等式成立.由①②可得1a 1+1a 2+1a 3+…+1a n≤2n -1对一切n ∈N *恒成立.归纳—猜想—证明[典例引领](2018·宁波效实中学高三期中)已知数列{a n },a 1=3,a n +1=3a n -4a n -1(n ∈N *).(1)求a 2,a 3,a 4的值,并猜想{a n }的通项公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 (1)因为a 1=3,且a n +1=3a n -4a n -1,所以a 2=3×3-43-1=52,a 3=3×52-452-1=73,a 4=3×73-473-1=94,由此猜想a n =2n +1n .(2)证明:①当n =1时,a 1=2×1+11=3,满足要求,猜想成立; ②假设n =k (k ≥1且k ∈N *)时,猜想成立, 即a k =2k +1k,那么当n =k +1时,a k +1=3a k -4a k -1=3×2k +1k -42k +1k -1=2k +3k +1=2(k +1)+1k +1,这就表明当n =k +1时,猜想成立,根据①②可以断定,对所有的正整数该猜想成立,即a n =2n +1n.“归纳——猜想——证明”的模式“归纳——猜想——证明”的模式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综合应用的解题模式.其一般思路是:通过观察有限个特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种方法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存在性问题或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是归纳、猜想出公式.(2018·宁波市九校联考)已知n ∈N *,S n =(n +1)·(n +2)…(n +n ),T n =2n ×1×3×…×(2n -1).(1)求S 1,S 2,S 3,T 1,T 2,T 3;(2)猜想S n 与T n 的关系,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1)S 1=T 1=2,S 2=T 2=12,S 3=T 3=120. (2)猜想:S n =T n (n ∈N *). 证明:①当n =1时,S 1=T 1;②假设当n =k (k ≥1且k ∈N *)时,S k =T k , 即(k +1)(k +2)…(k +k )=2k ×1×3×…×(2k -1), 则当n =k +1时,S k +1=(k +1+1)(k +1+2)…(k +1+k -1)(k +1+k )·(k +1+k +1) =(k +2)(k +3)…(2k )(2k +1)(2k +2)=2k ×1×3×…×(2k -1)k +1×(2k +1)(2k +2)=2k +1×1×3×…×(2k -1)(2k +1)=T k +1. 即n =k +1时也成立,由①②可知,n ∈N *,S n =T n 成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不等式有关的命题,在由n =k 证明n =k +1时,要准确利用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关键是由n =k +1时不等式成立推证n =k +1时不等式成立,此步的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要注意与最终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便确定解题方向. 易错防范(1)数学归纳法证题时,误把第一个值n 0认为是1,如证明多边形内角和为(n -2)π时,初始值n 0=3.(2)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关键是第二步,证题时应注意:①必须利用归纳假设作基础;②证明中可利用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方法;③解题时要搞清从n =k 到n =k +1增加了哪些项或减少了哪些项.1.凸n 边形有f (n )条对角线,则凸(n +1)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f (n +1)为( ) A .f (n )+n +1 B .f (n )+n C .f (n )+n -1D .f (n )+n -2解析:选C .边数增加1,顶点也相应增加1个,它与和它不相邻的n -2个顶点连接成对角线,原来的一条边也成为对角线,因此,对角线增加n -1条.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奇数时,x n +y n 能被x +y 整除”的第二步是( ) A .假设n =2k +1时正确,再推n =2k +3时正确(其中k ∈N *) B .假设n =2k -1时正确,再推n =2k +1时正确(其中k ∈N *) C .假设n =k 时正确,再推n =k +1时正确(其中k ∈N *) D .假设n =k 时正确,再推n =k +2时正确(其中k ∈N *) 解析:选B .因为n 为正奇数,所以n =2k -1(k ∈N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2n -1<n (n ∈N *,n >1)”时,由n =k (k >1)不等式成立,推证n =k +1时,左边应增加的项数是________.解析:当n =k 时,要证的式子为1+12+13+…+12k -1<k ;当n =k +1时,要证的式子为1+12+13+…+12k -1+12k +12k +1+…+12k +1-1<k +1.左边增加了2k 项. 答案:2k4.(2018·绍兴模拟)已知f (n )=1+12+13+…+1n (n ∈N *),经计算得f (4)>2,f (8)>52,f (16)>3,f (32)>72,则其一般结论为________.解析:因为f (22)>42,f (23)>52,f (24)>62,f (25)>72,所以当n ≥2时,有f (2n )>n +22.答案:f (2n )>n +22(n ≥2,n ∈N *)5.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a n +1-12. (1)求证:23≤a n ≤1;(2)求证:|a n +1-a n |≤13.证明:(1)由已知得a n +1=1a n +12,计算a 2=23,a 3=67,a 4=1419,猜想23≤a n ≤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1时,命题显然成立;②假设n =k 时,有23≤a n ≤1成立,则当n =k +1时,a k +1=1a k +12≤123+12<1,a k +1=1a k +12≥11+12=23,即当n =k +1时也成立,所以对任意n ∈N *,都有23≤a n ≤1.(2)当n =1时,|a 1-a 2|=13,当n ≥2时,因为(a n +12)(a n -1+12)=(a n +12)·1a n =1+12a n ≥1+12=32,所以|a n +1-a n |=⎪⎪⎪⎪⎪⎪1a n +12-1a n -1+12=|a n -a n -1|(a n +12)(a n -1+12)≤23|a n -a n -1|≤…≤⎝⎛⎭⎫23n -1|a 2-a 1|=13·⎝⎛⎭⎫23n -1. 6.(2018·温州高考模拟节选)已知数列{a n },{b n }满足a 1=2,b 1=4,且2b n =a n +a n +1,a 2n +1=b n b n +1.(1)求a 2,a 3,a 4及b 2,b 3,b 4;(2)猜想{a n },{b n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因为2b n =a n +a n +1,a 2n +1=b n b n +1,且a 1=2,b 1=4.令n =1,得到⎩⎪⎨⎪⎧8=2+a 2,a 22=4b 2解得a 2=6,b 2=9;同理令n =2,3分别解得a 3=12,b 3=16,a 4=20,b 4=25.(2)证明:猜测a n =n (n +1),b n =(n +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a k =k (k +1),b k =(k +1)2,那么当n =k +1时,a k +1=2b k -a k =2(k +1)2-k (k +1)=(k +1)(k +2), b k +1=a 2k +1b k=(k +2)2.所以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a n =n (n +1),b n =(n +1)2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7.(2018·台州市高三期末考试)在正项数列{a n }中,已知a 1=1,且满足a n +1=2a n -1a n +1(n ∈N *). (1)求a 2,a 3; (2)证明:a n ≥(32)n -1.解:(1)因为在正项数列{a n }中,a 1=1,且满足a n +1=2a n -1a n +1(n ∈N *),所以a 2=2×1-11+1=32,a 3=2×32-132+1=135.(2)证明:①当n =1时,由已知a 1=1≥(32)1-1=1,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a k ≥(32)k -1,因为f (x )=2x -1x +1在(0,+∞)上是增函数,所以a k +1=2a k -1a k +1≥2(32)k -1-1(32)k -1+1=(32)k +13(32)k -1(32)k -1+1 =(32)k +13(32)2k -1+13(32)k-1(32)k -1+1 =(32)k +19[(32)k +3][2×(32)k -3](32)k -1+1, 因为k ≥1,所以2×(32)k -3≥2×32-3=0,所以a k +1≥(32)k ,即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 根据①②知不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8.(2018·台州市书生中学月考)已知数列{a n }中,a 1=12,a n ≠0,S n 为该数列的前n 项和,且S n +1=a n (1-a n +1)+S n ,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不等式a n +a n +1+a n +2+…+a 3n >a24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求正整数a 的最大值,并证明结论.解:(1)因为S n +1=a n (1-a n +1)+S n ,n ∈N *, 所以S n +1-S n =a n (1-a n +1), 所以a n +1=a n (1-a n +1)=a n -a n a n +1, 所以a n -a n +1=a n a n +1.又a n ≠0,所以1a n +1-1a n=1,所以⎩⎨⎧⎭⎬⎫1a n 构成以2为首项,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1a n =2+(n -1)×1=n +1,所以a n =1n +1,n ∈N *.(2)当n =1时,11+1+11+2+13+1>a 24,即2624>a24,所以a <26.而a 是最大的正整数, 所以取a =25.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 +1+1n +2+…+13n +1>2524. ①当n =1时,已证;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1k +1+1k +2+…+13k +1>2524,则当n =k +1时, 有1(k +1)+1+1(k +1)+2+…+13(k +1)+1=1k +1+1k +2+…+13k +1+13k +2+13k +3+13k +4-1k +1>2524+⎣⎡⎦⎤13k +2+13k +4-23(k +1).因为13k +2+13k +4=6(k +1)9k 2+18k +8>6(k +1)9k 2+18k +9=23(k +1),即13k +2+13k +4>23(k +1), 所以13k +2+13k +4-23(k +1)>0.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①②知,对一切正整数n ,都有1n +1+1n +2+…+13n +1>2524, 所以a 的最大值等于25.1.(2018·宁波市诺丁汉大学附中高三期中考试)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a n +1=a 2n +2a n ,n ∈N *,设b n =log 2(a n +1). (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求证:1+12+13+…+1b n -1<n (n ≥2); (3)若2c n =b n ,求证:2≤(c n +1c n)n <3. 解:(1)由a n +1=a 2n +2a n ,则a n +1+1=a 2n +2a n +1=(a n +1)2,由a 1=3,则a n >0,两边取对数得到log 2(a n +1+1)=log 2(a n +1)2=2 log 2(a n +1),即b n +1=2b n .又b 1=log 2(a 1+1)=2≠0,所以{b n }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即b n =2n .又因为b n =log 2(a n +1),所以a n =22n -1.(2)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2时,左边为1+12+13=116<2=右边,此时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不等式成立, 则当n =k +1时,左边=1+12+13+…+12k -1+12k +12k +1+…+12k +1-1<k +12k +12k +1+…+12k +1-1<k +<k +1=右边,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综上可得:对一切n ∈N *,n ≥2,命题成立.(3)证明:由2c n =b n 得c n =n ,所以(c n +1c n )n =(1+n n )n =(1+1n)n , 首先(1+1n )n =C 0n +C 1n 1n +C 2n 1n 2+…+C k n 1nk +… +C n n 1nn ≥2, 其次因为C k n 1n k =n (n -1)…(n -k +1)k !n k <1k !≤1k (k -1)=1k -1-1k(k ≥2), 所以(1+1n )n =C 0n +C 1n 1n +C 2n 1n 2+…+C k n 1n k +…+C n n 1n n <1+1+1-12+12-13+…+1n -1-1n=3-1n<3, 当n =1时显然成立.所以得证.2.已知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b n =n ⎝⎛⎭⎫1+1n n a n (n ∈N *),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1)求函数f (x )=1+x -e x 的单调区间,并比较⎝⎛⎭⎫1+1n n与e 的大小; (2)计算b 1a 1,b 1b 2a 1a 2,b 1b 2b 3a 1a 2a 3,由此推测计算b 1b 2…b n a 1a 2…a n的公式,并给出证明. 解:(1)f (x )的定义域为(-∞,+∞),f ′(x )=1-e x .当f ′(x )>0,即x <0时,f (x )单调递增;当f ′(x )<0,即x >0时,f (x )单调递减.故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单调递减区间为(0,+∞). 当x >0时,f (x )<f (0)=0,即1+x <e x .令x =1n ,得1+1n<e 1n , 即⎝⎛⎭⎫1+1n n <e . (2)b 1a 1=1·⎝⎛⎭⎫1+111=1+1=2; b 1b 2a 1a 2=b 1a 1·b 2a 2=2·2⎝⎛⎭⎫1+122=(2+1)2=32; b 1b 2b 3a 1a 2a 3=b 1b 2a 1a 2·b 3a 3=32·3⎝⎛⎭⎫1+133=(3+1)3=43. 由此推测:b 1b 2…b n a 1a 2…a n=(n +1)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成立.①当n =1时,左边=右边=2,(*)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成立,即b 1b 2…b k a 1a 2…a k=(k +1)k . 当n =k +1时,b k +1=(k +1)⎝⎛⎭⎫1+1k +1k +1a k +1, 由归纳假设可得b 1b 2…b k b k +1a 1a 2…a k a k +1=b 1b 2…b k a 1a 2…a k ·b k +1a k +1=(k +1)k ·(k +1)·⎝⎛⎭⎫1+1k +1k +1=(k +2)k +1, 所以当n =k +1时,(*)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知识点总结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知识点总结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证明方法和计算方法。
它们在解决各种问题和证明定理时经常被应用。
本文将对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数学归纳法1. 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其基本思想是:-(1)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假设命题对于某一特定的正整数k成立;-(3)利用这个假设,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4)由(1)和(3)可得,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2. 过程步骤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如下:a. 基础步骤: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b. 归纳假设: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c. 归纳步骤:利用归纳假设,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d. 综合步骤:结合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可得出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3. 应用范围数学归纳法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特别是在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恒等式等方面。
例如证明正整数的奇数和一定是平方数,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
二、递推关系1. 定义递推关系是数列中的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通过已知的前一项来推导出后一项。
递推关系通常表示为an与an-1之间的关系。
2. 递推公式递推关系可以用一个递推公式来表示。
递推公式描述了数列的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
形式化表示为an = f(an-1),其中f是一个函数。
3. 求解递推关系为了求解递推关系,我们需要已知数列的初始项或递推关系的初始条件。
通常,给定数列的初始项或递推关系的初始条件后,就可以通过递推公式来计算数列的其他项。
4. 应用范围递推关系经常出现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
在数学中,递推关系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组合数等问题。
在计算机科学中,递推关系常用于设计和分析算法。
在经济学中,递推关系用于建立经济模型和预测。
总结: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都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归纳和递推》课件
编程语言
使用哪种编程语言来实现递推算法。
递推算法的应用
1
图论中的应用
介绍递推算法在图论中的应用。
2
动态规划中的应用
介绍递推算法在动态规划中的应用。
3
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介绍递推算法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递推算法的应用(续)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介绍递推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音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介绍递推算法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归纳和递推》PPT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归纳和递推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 应用。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应用场景,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重要主题。
归纳证明与应用
1
基本概念
归纳证明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2
应用实例
归纳证明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3
相关技巧
有效运用归纳证明的技巧和策略。
递归与递推
阶乘和组合数的求解
阶乘求解
使用递推公式求解阶乘。
组合数求解
使用递推公式求解组合数。
数学问题求解
通过阶乘和组合数求解一些实际 数学问题。
递推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1 时间复杂度
分析递推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3 优化技巧
如何优化递推算法以提高效率。
2 空间复杂度
分析递推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递推算法的实现细节
数据结构
区别和联系
递归和递推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递推公式推导
如何通过递推寻找规律,推导出递推公式。
递推公式求解
如何使用递推公式求解各种问题。FiboFra bibliotekacci数列的求解
高中数学研究数学中的数学归纳与递推
高中数学研究数学中的数学归纳与递推数学归纳法和递推法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数学归纳法和递推法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它通过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取k+1时,命题也成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由n=k时的命题成立,推导出n=k+1时的命题也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基础步骤: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2. 归纳假设:假设当n取k时命题成立。
3. 归纳步骤:证明当n取k+1时命题也成立。
数学归纳法在解决问题时常用于证明数列的性质、不等式的成立性以及恒等式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整数,或者证明一个数学恒等式对所有正整数成立。
二、数学递推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数学递推法是一种递推关系的建立和利用方法,它通过确定每一项之间的递推关系来求解数列中的其他项。
数学递推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确定初始条件:确定数列中的前几项。
2. 建立递推关系:找出数列中各项之间的递推关系式。
3. 计算其他项:利用递推关系式计算数列中的其他项。
数学递推法在解决问题时常用于求解数列、求解递推关系式以及求解递推问题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递推法求解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 项,或者求解一个递推关系式满足的数列。
三、数学归纳法与递推法的联系与区别数学归纳法和递推法在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逐步推导的思想。
然而,数学归纳法更注重于证明命题的成立性,而递推法更注重于求解数列中的其他项。
数学归纳法和递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的不同:数学归纳法的目的是证明命题的成立性,递推法的目的是求解数列的其他项。
2. 步骤不同:数学归纳法包含基础步骤、归纳假设和归纳步骤,递推法包含初始条件、递推关系和计算其他项。
3. 应用范围不同: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证明命题的成立性,递推法主要用于求解数列中的其他项。
数学证明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
数学证明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数学证明中的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在证明数学定理和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归纳法是通过证明当n为某个整数时某个定理成立,从而推导出当n为下一个整数时该定理也成立的方法;而递推关系是通过已知的条件和一些递推公式来求出数列中后面的项的方法。
本文将从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的定义、原理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原理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来证明一系列命题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证明某个数值下的命题成立,再证明当该数值加一时该命题也成立,从而通过不断“递增”来推导出整个数集上该命题成立的结论。
数学归纳法常用于证明整数的性质和数列的性质。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基础步骤:证明n=1时命题成立;2. 归纳步骤: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3. 综合步骤: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可以得出命题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例如,我们来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命题:“对于任意正整数n,1+2+3+...+n = n(n+1)/2”。
首先,我们需要证明该命题对n=1时成立,即1=(1x(1+1))/2,符合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1+2+3+...+k = k(k+1)/2,我们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即1+2+3+...+k+(k+1) = (k+1)(k+2)/2。
将左边的等式拆分为1+2+3+...+k+(k+1),根据归纳假设可以替换为k(k+1)/2,化简得到(k^2+k+2k+2)/2=(k+1)(k+2)/2,即左右两边相等。
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该命题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二、递推关系的定义与原理递推关系是一种通过已知条件和一些递推公式来求解数列中后面的项的方法。
在数列中,每一项都可以通过前面的若干项和递推公式计算而得。
递推关系常用于求解数列或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递推关系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条件和递推公式,从已知项出发,通过一定的计算规则来推导出后续的项。
数学思维中的归纳与递推的应用
数学思维中的归纳与递推的应用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归纳与递推是数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方法之一。
归纳是从已知条件中总结出普遍规律,递推则是利用已知的初始条件和递推公式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推导求解。
本文将探讨归纳与递推在数学思维中的应用。
一、归纳归纳是建立在具体实例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方法,通过观察和总结个别事实来发现普遍规律。
归纳的过程常常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在数学中,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代数学中,归纳法常被用来证明等式或不等式的成立。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等式在所有自然数上成立,可以先检验等式在某个自然数上的成立,然后假设它在某个自然数k上成立,通过推导证明等式在k+1上也成立,从而得出等式对所有自然数成立的结论。
此外,在组合数学、概率论等领域,归纳法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问题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二、递推递推是一种通过已知条件和递推公式来求解未知问题的方法。
递推通常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根据递推公式不断推导出后续结果,直到求得所需的答案。
在数列问题中,递推是常用的方法。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一个递推数列,每一项等于前两项的和。
通过已知的初始条件F(0)=0,F(1)=1,根据递推公式F(n)=F(n-1)+F(n-2),可以求得任意项的值。
递推在算法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很多计算机算法的设计都基于递推的思想。
比如,动态规划算法就是一种典型的递推算法,通过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根据子问题间的递推关系,逐步求解得到最终的解答。
三、归纳与递推的关系归纳和递推是数学思维中相互关联的方法。
归纳是从已知条件总结出普遍规律,而递推则是根据已知条件和递推公式求解未知问题。
可以说,归纳提供了递推的依据,而递推则是归纳的延伸。
在许多数学问题中,归纳和递推常常结合使用,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观察已知条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利用递推方法求解未知问题,可以极大地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高中数学的解析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解析
高中数学的解析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解析解析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解析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用到递推关系。
本文将从解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递推关系的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解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解析数学归纳法是建立在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证明方法。
数学归纳法是指证明当某个命题在某一个条件下成立时,它在下一个条件下也成立。
解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假设命题在n=k的情况下成立,接着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从而推断命题在所有大于等于k的情况下成立。
解析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包括三个方面:基础步骤、归纳假设和归纳步骤。
基础步骤是指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
归纳假设是指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
归纳步骤是指利用归纳假设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命题在所有大于等于1的情况下成立。
二、递推关系在解析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描述了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递推关系在解析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找到数列中的递推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解析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数列的一般性质或者计算数列的特定项。
在解析数学归纳法中,我们通常需要利用递推关系来推导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观察数列中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关系,并将其表示为一个递推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解析数学归纳法来证明递推关系成立,并由此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递推关系在解析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数列的问题,还可以拓展到其他数学问题的证明中。
递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的问题,并通过递归地解决这些小问题来解决整个大问题。
这种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是非常有用的。
总结起来,解析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通过解析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数学问题的一般性质或者计算特定的数值。
《归纳和递推》PPT课件
数
作业
• 根据Nocomachns定理,任何一个正整数n的立方 一定可以表示成n个连续的奇数的和。 例如: 13= 1 23= 3+ 5 33= 7+ 9 +11 43=13+15+17+19 在这里,若将每一个式中的最小奇数称为X,那么 当给出n之后,请写出X与n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递推算法的例子
• 编程求菲波那契第20项,已知它的第一、第二项均 为1
• 某市2005年的GDP为10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内 年均GDP增长15%,问该市10年后GDP将为多 少亿元?
• 编程用以下公式计算圆周率,保留5个小数位:
pi 2 (1 2 2 4 4 6 6 P ) 133557 Q
递推算法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效率非常高,它的效率高于递归、 搜索算法。 递推算法通常和数学的迭代有密切的关系。
• 缺点:难以找到递推公式,找递推公式一 般通过归纳、试探的方式得到。
递推算法的基本框架
• 定义初始条件 • 根据递推公式,用循环结构求出后面的某
一项,特殊情况下,递推公式中不体现项 与项之间关系。 • 数据结构视需要而定,有时可能用到数组。
归纳和递推
递推算法
• 归纳递推是求解数学中数列问题的一个常 用方法,先看菲波那契数列。
• 如果在一数列中相邻的几项之间的数的变 化有一定的规律,并能写出它们之间的明 确的关系式,求解此类问题,可以采有递 推算法。
• 递推算法:由前面的若干项,根据相邻几 项之间的关系式求得后面项的一种算法, 该关系式称为递推公式。如果找到递推公 式,是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有点象“故 事接龙”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它基于递推关系,通过证明命题在某个基础情况下成立,并证明若基础情况成立,则下一个情况也成立,从而推导出命题在所有情况下成立的结论。
在数学中,归纳法广泛应用于证明等式、不等式、定理等各个领域。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1. 基础情况的证明:首先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这一步通常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或其他方法来证明。
2. 归纳假设的建立: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假设命题在前k个情况下成立。
3. 归纳步骤的证明:通过归纳假设,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这一步是归纳法的核心,通过递推关系将问题从前k个情况推导到第k+1个情况。
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形成一个闭环,从而证明命题在所有情况下成立。
二、递推关系的应用递推关系是数学归纳法的基础,它描述了数列或函数中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递推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根据具体的问题而定。
1. 线性递推关系线性递推关系是指数列或函数中相邻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情况。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一个典型的线性递推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是:F(0) = 0,F(1) = 1,F(n) = F(n-1) + F(n-2)(n≥2)。
通过这个递推关系,可以计算出斐波那契数列的任意一项。
2. 非线性递推关系非线性递推关系是指数列或函数中相邻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情况。
例如,阶乘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递推关系。
阶乘函数的定义是:n! = n * (n-1)!,其中n≥1。
通过这个递推关系,可以计算出任意正整数的阶乘。
三、数学归纳法与递推关系的应用举例1. 证明等式利用数学归纳法和递推关系,可以证明各种数学等式。
例如,我们可以证明1+2+3+...+n = n(n+1)/2。
首先,当n=1时,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k = k(k+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4
8
12 6
20 8
30
经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前面两个 圈中三个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5×12÷10=6 4×20÷10=8 根据这一规律,第三个圈中右下角应 填的数为:8×30÷10=24
知识要点:
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第一题,然后找出其中 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54= 12345679×81=
知识要点:
根据下表中的排列规律,在空 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2
18
6
8
15
7
4
8
经仔细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数可以发现: 12+6=18,8+7=15,即每一横行中间的数等于两 边的两个数的和。依此规律,空格中应填的数为: 4+8=12。
知识要点:
根据前面图形中的数之间的关系,想一 想第三个图形的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经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一个两 位数与交换它的十位、个位数字位置后 的两位数相减,只要用十位与个位数字 的差乘9,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差。
小热身
1. 在平面上画4条直线,最多会出现几个交点?
2. 在平面上画10条直线,最多会出现几个交点?
3. 按条件画出绳子的示意图: 条件
一条拉直 的绳子
对折1次
(1) 大正方形边长 3
绿色瓷砖块数 8
(2)绿色瓷砖用了 44 块。 (3)白色瓷砖用了 529 块。
4
5
6
7
……
12
16
20
24
……
练习4
用绿、白两种正方形的瓷砖拼成大的长方形图形,要求中间用
白色瓷砖,四周一圈用绿色瓷砖.
……
(1)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长方形长
4
5
6
第六讲
六年级寒假A版课件
递推与归纳
数学教研组 编写
知识要点:
乐乐,对于我们之前学过的找规律,你能
总结一些方法吗?
常用周期性分析法和递推法解决此类问题 周期性分析法:找出数量按规律的变化周 期,然后根据周期解决问题 递推法: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一步一步 推导到复杂的状况,然后归纳出相应的解 决方法或公式的一种思考方法 找出规律填数的方法常用观察法,即观察 相邻几个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
练习1
先观察规律再填空: 15²=1×2×100+25=225 25²=2×3×100+25=625 35²=3×4×100+25=1225 ………… 请你根据你的观察计算:95²=____________,125²=
______________.
例题2
把一根细绳对折,再对折,然后从对折后的中间处剪开,这根 细绳被剪成了多少段?
用绿、白两种正方形的瓷砖拼成大的正方形图形,要求中间用白色瓷砖,
四周一圈用绿色瓷砖.
(1)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正方形边长 3
4
5
6
7
……
绿色瓷砖块数 8
……
(2)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100块白色瓷砖,那么,绿色瓷砖用了多少块?
(3)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100块绿色瓷砖,那么白色瓷砖用了多少块?
这根细绳被剪成了3段。
练习2
把一根细绳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从对折后的中间处剪开, 这根细绳被剪成了多少段?
例题3
一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4部分, 5条直线最多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5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16个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练习3一块薄饼切6刀,最多可以切成几块?
例题4
题中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是12345679,它是有 趣的“缺8数”,与9相乘,结果是由九个1组成的九 位数,即:111111111。不难发现,这组题得数的规律 是:只要看每道算式的第二个因数中包含几个9,乘 积中就包含几个111111111。
因为:12345679×9=111111111 所以:12345679×18=12345679×9×2=222222222
对折2次
对折3次
小热身 1、6 2、45 3、
条件
一条拉直的绳子 对折 1 次
对折 2 次
对折 3 次
示意图
示意图
例题1
计算下列各题: 1+3= 1+3+5= 1+3+5+7= 1+3+5+7+9= 1+3+5+……+99= 1+3+5+……+(2n-1)=
1+3=4 1+3+5=9 1+3+5+7=16 1+3+5+7+9=25 1+3+5+……+99=2500 1+3+5+……+(2n-1)=n2
7
8
……
大长方形宽
3
4
5
6
7
……
绿色瓷砖块数 10
……
(2)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110块白色瓷砖,那么,绿色瓷
砖用了多少块?
(3)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110块绿色瓷砖,那么白色瓷砖用
选讲题
※ 思琪上楼梯,一步可以上一阶或二阶,那么9阶的楼梯,有多少 种上法?
有55种上法。
12345679×54=12345679×9×6=666666666 12345679×81=12345679×9×9=999999999
知识要点:
找规律计算。 1. 81-18=(8-1)×9=7×9=63 2. 72—27=(7-2)×9=5×9=45 3. 63-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