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效作业 ( 十九 )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30 分钟满分:60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每题 4 分,共32 分)1.(2019 ·包头市高三统考)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时节,量地力,则使劲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结论。

这反应了古代农业拥有()A.和睦一致的生态观 B .就地取材的生产观C.谋事在人的世界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分析资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应选 A;资料也重申因时制宜,因此 B项表述不全面,清除;资料突出要尊敬自然规律,清除 C 项;资料没关精耕细作,清除 D 项。

答案A2.(2019 ·合肥高三质检) 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特别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也与田户保持劳动力不缺少的需求有相互相证的合理性。

该资料能够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B.劳动力的缺少是限制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保持了古代中国乡村的次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业劳动力的增添分析此题观察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以为伦理观点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儿女能够知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因此选择 A 项; B 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表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表现限制小农经济发展的要素; C 项错误,题干未表现伦理同乡村次序的关系; D 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添促使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点睛此题要从题意中剖析出在观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3.(2019 ·湛江高三模拟)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当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肯或不可以亲自服役者,可出必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取代;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 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 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

4.(2015课标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课时作业24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

答案:C2.“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A.灌溉工程B.防洪工程C.蓄水工程D.综合水利工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蜀”“穿二江成都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为都江堰。

“辟沫水之害”体现了都江堰的防洪功能;“行舟”体现了都江堰的交通运输功能;“溉浸”体现了都江堰的灌溉功能。

故都江堰是综合性的水利工程,D正确。

A、B、C错误。

答案:D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小农经济。

根据材料,中国农民的农具,当欧洲用木制农具时,中国农民已经用铁犁耕田,但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而从未想着改善,由此说明小农经济同西方相比表现出极大的停滞性,D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自然经济的脆弱性,A错误。

材料主要在强调中国的小农经济渐趋落后,B错误。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反映的是现象,不是实质。

故选D。

答案:D4.南宋初年,社会对麦类的需求量空前增加,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一、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积极因素(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

(2)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3)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

2.消极因素(1)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2)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

(3)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年真题】1.(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①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③正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2020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二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二 第6单元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临汾高三训练)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 项正确。

]2、《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

……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

”这反映出周宣王时( )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C[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故B项错误;由于宣王忙于连年战事,无睱顾及农事,面对“公田”大量私有的社会现象,拒绝了虢文公的谏言,不再举行传统的“籍礼”仪式,这表明宣王已经认可了公田的私有化,也表明了长期推行的井田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再进行修复,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动摇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周的分封制,故D项错误。

]3、(2017·珠海高三质检)《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B[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C[通过表格内容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铁器的分布和存在并不能证明A、B、D三项。

] 3.(2018·湛江模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C[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政府重视耕战,故A项错误;由于分裂,北魏贾思勰不能对南方农业有深入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的交流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四川成都摸底)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根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含解析)

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速递1.(2019·天津高考·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幅青铜器插图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属于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题干地图中表示为③,故选C项;①为山东省,排除A项;②为河南省,排除B项;④为湖南省,排除D 项。

2.(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3)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

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A.粉彩瓷 B.黑瓷C.青花瓷D.白瓷【答案】D【解析】唐朝,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行销海内外,故选D项;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类型,排除A项;唐代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如浑源窑、交城窑、鲁山窑,排除B项;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类型,排除C项。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课时作业20: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20: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当时()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2.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下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表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5.《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8.“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A.封闭保守的特点B.精耕细作的特点C.耕织结合的特点D.艰难脆弱的特点9.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10.“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北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7·四川成都诊断)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

答案 C3.(2017·云南检测)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

答案 B4.(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解析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与材料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北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7·四川成都诊断)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

答案 C3.(2017·云南检测)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

答案 B4.(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解析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与材料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课时作业5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4·云南高三模拟)《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缘由是( B )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须要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解析:“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的大规模集体耕作,是由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确定的,故B正确;“千耦其耘”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A项“氏族公社”表述错误,解除A;C与集体耕作方式的缘由无关,解除;D项中“人口高度膨胀”不符合史实,解除D。

2.(2024·山西临汾第一中学校模拟)《诗经》中有10多首特地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具体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解析:由材料“有10多首特地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具体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可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受到关注,故选A。

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的生产技术问题,解除B;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起先产生,C项“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解除;材料并未就当时文学流派进行细致探讨,无法确知现实主义是否成为文学主流,解除D。

3.(202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下表是部分关于春秋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

A.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C.文献资料是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D.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冶铁业的旺盛解析:依据材料的四则文献中供应的关于与铁和铁器相关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铁和铁器特殊熟识和重视,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差距的信息,A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还原历史的最好证据是文物等一手资料,并不只有文献,C选项说法错误;铁器的出现和运用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D选项因果倒置。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发达的古代农业pdf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发达的古代农业pdf

2020-2021年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发达的古代农业1.《诗经》记载:周成王在祭天时,曾告诚农官率领农民播种百谷,开垦私田,大家一起来耕作,万人成对在田间。

据此可知此时()A.铁犁牛耕开始使用B.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濒临瓦解C.庄园经济迅速发展D.集体劳动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答案】D【解析】周成王为西周早期的历史人物。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颜临瓦解现象,排除B;庄园是指以佃佣为主经济基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西周奴隶制集体劳动的情景,故选D。

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

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

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3.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

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一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 40分钟一、选择题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

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2.[2018·河北沧州质检]《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3.[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为在陕西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下图可知()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4.《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6.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 万石。

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7.《甲子语溪闵雨四首》(其二)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

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

”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B.使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果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8.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

课时作业7: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7: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巩固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是指土地之神,“稷”是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3.《汉书·食货志》记载:“……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以下对材料中的耕作方法叙述不恰当的是()A.该耕作方法是垄作法的发展B.该耕作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C.使用该耕作方法后,一年两熟制形成D.这是一种保苗抗旱的耕作方法4.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增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5.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6.《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能力提升7.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8.“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作业时间:月日1.《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 A.不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B.推行抑商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是对井田制度的改革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题干所述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故A项错误;题干不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所述并非对井田制的改革,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柱状图体现出用于农业的工具多样化,有掘土工具、刨土工具等,体现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铁农具并非全部都是官营手工冶铁业所生产的,故B项错误;当时冶铁业产品应该是多样化,并不是以生产农具为主,故C项错误;D项中“全面”说法太绝对。

3.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

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耕作技术的提高C.水利灌溉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西域农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农牧业,对于西域农业来说水资源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利灌溉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题选择C项。

A、B两项确实对农业发展有利,但并不是对西域农业最重要的,因此排除;D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

4.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铁农具的发展。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农具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工具的发展。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但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故A 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反映了农业耕作工具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6.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到元代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与材料中“唐朝后期”“元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仰给江南”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其实是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经济所占比重更大,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不是政治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7.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青靛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

这一变化( ) 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D.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激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C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未松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南北经济对比。

从表格数据看,中唐以后,长江以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减少,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灌溉工程有的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项时间不符,错误;材料没有其他地方的经济数据,无法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项错误;南方灌溉工程数量多于北方的原因并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项错误。

9.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整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导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答案:A 解析:材料说的是江东地区,显然不是整个长江流域,并不能说广泛使用,A 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排除。

10.据南宋高斯得撰《宁国府劝农文》描述:“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

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B.粮食产量迅速提高C.经济中心地位稳定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江南地区的农耕技术。

“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故A项正确;“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没有涉及粮食总产量的内容,故排除B项;仅与蜀中地区农耕技术的对比无法得出当时江南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排除D项。

11.宋代立国后,不仅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还同时推行土地买卖的“官版契纸”(官方印制的土地所有权变更的证书和“标准契约”)。

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国家对土地的管理B.阻碍了土地所有权流转C.有利于当时农业的发展D.导致农业经济的衰退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农业政策。

材料体现的不是国家强化对土地的管理,而是土地买卖的规范化和法律化,A项错误;“不抑兼并”会加剧土地兼并,也就是加速土地所有权流转,B项错误;材料说明国家对土地私权的合法化作出规定,这顺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需要,C项正确;宋代农业持续发展,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12.史载,明代江南地区嘉定县,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农业经营方式。

从材料反映的情况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有种棉、种稻、养蚕缫丝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区域的分工合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本商末理念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作物品种增加的史实,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上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

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以上。

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稻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

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耕作方法。

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