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最新版)目录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正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以空气绝缘的最短距离来计算。

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通过空气实现绝缘。

爬电距离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通常以污秽等级来计算,其中零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14.8mm/KV,一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16mm/KV,二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20mm/KV。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基本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绝缘材料的带电现象而导致的最小安全距离。

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必须保证电气间隙大于等于爬电距离,否则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确定设备的最小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间或设备与地之间的打火现象,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同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是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总的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概述:在电力系统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爬电距离1.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如开关柜、绝缘子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其中,D为爬电距离;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爬电距离。

(2)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3)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1.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与爬电距离有所不同。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能,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其中,L为电气间隙;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气间隙。

(2)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3)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较1.定义上的区别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4、有关于布线工艺注意点:如电容等平贴元件,必须平贴,不用点胶如两导体在施以10N力可使距离缩短,小于安规距离要求时,可点胶固定此零件,保证其电气间隙.有的外壳设备内铺PVC胶片时,应注意保证安规距离(注意加工工艺)零件点胶固定注意不可使PCB板上有胶丝等异物.在加工零件时,应不引起绝缘破坏.5、有关于防燃材料要求:热缩套管 V—1或VTM—2以上;PVC套管 V—1或VTM—2以上铁氟龙套管V—1或VTM—2以上;塑胶材质如硅胶片,绝缘胶带V—1或VTM—2以上PCB板94V—1以上6、有关于绝缘等级(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2)、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3)、附加绝缘:除基本绝缘以外另施加的独立绝缘,用以保护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止电击(4)、双重绝缘:由基本绝缘加上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5)、加强绝缘:一种单一的绝缘结构,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其所提供的防电击的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各种绝缘的适用情形如下:A、操作绝缘oprational insulationa、介于两不同电压之零件间b、介于ELV电路(或SELV电路)及接地的导电零件间.B、基本绝缘 basic insulationa、介于具危险电压零件及接地的导电零件之间;b、介于具危险电压及依赖接地的SELV电路之间;c、介于一次侧的电源导体及接地屏蔽物或主电源变压器的铁心之间;d、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C、补充绝缘 supplementary insulationa、一般而言,介于可触及的导体零件及在基本绝缘损坏后有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零件之间,如:Ⅰ、介于把手、旋钮,提柄或类似物的外表及其未接地的轴心之间.Ⅱ、介于第二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穿过此外壳的电源线外皮之间.Ⅲ、介于ELV电路及未接地的金属外壳之间.b、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D、双重绝缘Double insulation Reinforced insulation一般而言,介于一次侧电路及a、可触及的未接地导电零件之间,或b、浮接(floating)的SELV的电路之间或c、TNV电路之间双重绝缘=基本绝缘+补充绝缘注:ELV线路:特低电压电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导体之间或任一导体之间的交流峰值不超过42.4V或直流值不超过60V的二次电路.SELV电路:安全特低电压电路.作了适当的设计和保护的二次电路,使得在正常条件下或单一故障条件下,任意两个可触及的零部件之间,以及任意的可触及零部件和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仅对I类设备)之间的电压,均不会超过安全值.TNV:通讯网络电压电路在正常工期作条件下,携带通信信号的电路.举例说明:有一个电气设备的输入端,是用裸露的铜排作为输入导体,这时把这两根铜 排在空间的最短距离称为电气间隙.在输入端子处,它们沿着输入端子的绝缘表面的最短距 离称为爬电距离,象PCB上两根铜箔间边缘的最短距离就称为爬电距离.如果把两根铜箔之 间的PCB挖去,这时就成为爬电距离了.两者的区别就是电气间隙是没有绝缘全作陪衬的,而爬电距离必须与绝缘体在一起.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理解在各电电器产品的国家强制标准里均涉及"爬电距离"和 "电气间隙"两个术语,从概念上讲,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分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它存在于两个平行的绝缘材料的连接处,它有可能存在于固体或者气体绝缘之间.而电气间隙则是"两导电部件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易触及表面的空间最短距离".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大地之间,当他们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些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气应该维持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的材料,因此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缘材料来决定.因为一般来说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是最弱的,所以两个导体间的爬电距离应该按照空间来决定.(ibaby-小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表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个相邻导体或一根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外壳表面之间沿空气测得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着两条相邻导体或一条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壳体表面之间的绝缘表面测得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根据测得的工作电压和绝缘水平,要求该电气线路的电气间隙可以确定主要方面。

参见表3和表4。

次级侧线路电气间隙的尺寸要求如表5所示。

通常:初级侧AC部分:保险丝LN≥2.5mm之前,Ln PE(接地)≥2.5mm之后,之后对于保险丝装置,没有要求,但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初级侧AC到DC部分≥2.0mm,初级侧DC到地面≥2.5mm(初级侧浮地接地)如果初级侧部分到次级侧部分大于或等于4.0 mm,则间隙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毫米,二次侧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毫米爬电距离的确定: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爬电距离可参照表6来确定。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接地≥2.5mm,保险丝后无要求,但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2)初级侧的AC到DC部分≥2.0mm(3)例如,如果初级侧到地面的DC接地≥4.0mm,例如初级侧到大地(4),则初级侧到次级侧≥6.4mm,例如光耦合器,y电容器和其他元件,应将脚间距开槽。

(5)二次侧应≥0.5mm1.在质量上有所不同爬电距离:沿着绝缘5261的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4102。

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1653带电,这会导致绝缘材料带电区域中的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换句话说,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获得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普通设备的污染等级为2);(5)确定电气间隙交叉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
1、本质不同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的带电区域出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保证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达到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按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5)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简单的说,爬电距离是要一步步爬过去的,而电气间隙是不用的,直接穿过去的,电气间隙是指带电导体在空间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带电导体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请问各位:灯具标准里面,灯具里面的极与极之间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量什么部件之间的?,是接线端子极间,还是灯座两触点之间.?,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
此外通常爬电距离有好几段,除了用到游标卡尺,还需要用什么呢,还是用游标卡尺一段一段的量,再将其全部加起来
在灯具里的爬电距离有二方面:一是空间距离即在二极或二极与金属(不包含孤立的用作固定的金属)之间无阻隔,二是表面距离即在二极或二极与金属之间有阻隔从阻隔表面量起的距离。

在不同的灯具里,爬电距离是不同的,如UL的153灯具和1598灯具就有所不同,UL灯具与欧规灯具又有所不同。

灯具标准里有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2大类要求
爬电距离:是指沿表面经过的最短的直线距离
电气间隙:是指空间中,无阻隔情况下的最短直线距离(点与点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两极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至少要满足基本绝缘要求,两极是指电源进线的两极,一般不是指灯座,开关等标准元器件上的两极,因为这些元器件的安全要求分别由其所属的标准规定,这里要求一般针对灯具中电源线和内部导线以焊接的方式连接的情况,比如软管灯串中,电源线与内部导线是以焊接连接的,再比如某些灯具内部有电子线路,电源线焊接在PBC 上等这样的情况。

在测试时,一般是从严要求,挑最短距离测量,电气间隙是空间距离,不叠加。

爬电距离则是有叠加的情况,比如从带电部件到可触及表面的爬电距离,因为经过的面不会在同一平面,那每段都需要量,而后相加得出。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摘要: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众所周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它们有哪些区别?在电力设备中如何应用?我国又有哪些相关规定呢?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它是为了防止电极化导致的绝缘材料带电现象而提出的。

电气间隙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它是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简单来说,爬电距离关注的是绝缘材料,而电气间隙关注的是空间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在电力设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带灭弧的隔离开关时,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触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灭弧罩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根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来合理设置。

这是因为距离太大了会浪费材料,使产品尺寸变大;距离太小了则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如下:1.0.4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20mm;2.1-3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75mm;3.6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00mm;4.1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25mm;5.1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50mm;6.2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80mm;7.3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300mm。

此外,爬电距离的计算则需根据污秽等级来确定。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摘要: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2.爬电距离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与应用1.测量方法2.应用领域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2.设计原则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2.确保安全防护五、结论正文: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1.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电容法、电感法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应用领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开关电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们用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电气性能,降低故障率。

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在某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替代爬电距离,例如在设计高压输电线路时,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来提高其耐压性能。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相互替代,如在低压电气设备中,需要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防止击穿。

2.设计原则: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情况下,电气间隙应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稳定和安全。

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合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确保设备的电气性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2.确保安全防护: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防止电弧闪络、击穿等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照明器具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照明器具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建议用 3.0 mm through air - mm over surface
隔离驱动要求2500V耐压,如果 用0.5/1.6来考核的话耐压可能会 不过,如果距离满足不了那么可 以打下耐压试试
隔离驱动主要距离要求
Y电容
三极管 电解电容
隔离驱动主要距离要求
L N
输出正极
Y电容引脚间距 输出负极
No 一般无响
Yes

气压(在一定范围内气压越小,电气间隙距离要求变大) 温度 (在材料能承受范围内,无断裂或者变形) 相对湿度 (影响绝缘电阻,加剧表面污染及腐蚀) 冷凝作用
Yes
No
NoNoNoຫໍສະໝຸດ 影响不大YesNo
Yes
灯具的主要距离要求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mm
I类灯具
II类灯具
III类灯具
(不超过的)最大工作电压V
定义
导电部件
A
B
绝缘材料
A
B
CCC
电气间隙 Clearance: 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 Creepage distance: 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必须比电气间隙距离长或者相等
最小距离要求
电流大于 0,5A在超 过2S,或 者烧坏
开路或者正常工 作时所能产生的 最高有效电压
基本绝缘 Cl.2,5 Cr2,6
美标UL8750
LVLE 主次极无直接电气连接,隔离变压器,低压限流,电 压小于42.4Vac(30Vac rms) peak or 60VDC.
277V~
1.5mm through air 3.0 mm over surface
120V~
0.5mm through air 1.6 mm over surface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属于电工电气产品安全距离的两种形式,在灯具、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安规检验中均不可或缺。

而实际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文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定义及测量谈谈几点理解。

定义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人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污染等级为1,爬电距离通常要大于电气间隙。

测量步骤步骤一)电气间隙的测量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二)爬电距离确定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

在日常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同的人往往结论有差异,首先要注意是否引入了过多的人为误差。

针对具体产品选用恰当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一、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指两个电介质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介质表面出现绝缘破坏时,导致电流通过破坏的路径形成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极之间的电压电场强度会超过气体的击穿电场强度,发生电介质击穿导致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电气间隙。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因素1. 材料特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受材料特性的影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越低,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也相对较小。

2.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材料的导电性增加,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湿度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材料表面水分增多,使电介质的导电性增强,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4. 外部介质外部介质的性质会影响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例如空气中的含尘量会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三、如何测试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包络法包络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一般通过在待测电缆或绝缘子上套上导体环,并施加一定的高压,观察导体表面是否出现电弧放电现象,以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2. 直流耐压法直流耐压法是指将待测绝缘体接地,然后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观察是否出现击穿现象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交流放电法交流放电法是一种通过施加交流电压引发绝缘破坏的方法,可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临界值。

四、如何改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材料,如优质塑料、橡胶等。

2. 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

3. 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电气设备和绝缘体表面,去除各种污垢和灰尘,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

4. 适当的绝缘距离设计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合理设计和控制绝缘距离,避免出现过小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五、总结通过文章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和改善措施。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重要性
3.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对电气安全的保障作用
5.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提纲】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在我国,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主要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标准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它是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击穿等故障的重要参数。

电气间隙则是指设备中带电部件与地(或设备外壳)之间的距离,它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防止电弧闪络和击穿的关键指标。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折算法和查表法。

直接法是根据设备的实际尺寸和电气参数进行计算;折算法则是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折算;查表法则是根据标准图表进行查询。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则主要依据设备的工作电压、频率、湿度等因素进行。

此外,我国标准还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检验和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
行操作,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总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是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

试论灯具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试论灯具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图& 表 一 中 862 项 测 量 时 ! 应 把 支 承 面 考 虑 为 不 接 地 的 可触及金属 ! 对 ! 类灯具带电部件与支承面之间的爬 电距离或电气间隙应按 +9*:6$$ 加强绝缘要求 $ 如果工 作 电 压 为 (($50 根 据 !"#$$$%& 中 表 &&%&0 通 过 在 &4$5 和 (4$5 之 间 进 行 线 性 插 值 法 ! 可 得 % 爬 电 距 离 !
:6$$
基本绝缘爬 %带电部件和易触及 电距离或电 金属部件之间 0 以及带 气 间 隙 +9* 电部件和绝缘部件的 !6$$ 或 +9* 外部可触及表面之间
:6$$
加强绝缘爬 电距离或电 气 间 隙 +9* !6$$ 或 +9*
:6$$
基本绝缘爬 电距离或电 气 间 隙 +9* !6$$ 或 +9*
!""# !" $ #
< 在本文中功能绝缘被理解为基本绝缘 #
!"
$%&’()*
!
!"#$%#&% ’ ()*+,"./ 0123" ,4%)!"&-
" % # $
在 !"#$$$%& 中表 &&%& 和表 &&%’ 中基本 绝 缘 一 栏 分 ()* !+$$ 和 ()*,+$$ 两 种 情 况 !()* 是 绝 缘 材 料 的 耐漏电起痕指数 ! 它越大 ! 绝缘性能越好 " 根据经验陶 瓷 # 玻璃和其它无机绝缘材料都可认为 ()*!+$$ ! 不必 经过 ()* 试验验证 " 在 !"#$$$%& 中 &&%’%& 中 对 材 料 的 ()*,+$$- 但 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基本绝缘:穿了一件衣服
附加绝缘:可能有点冷,在原来的衣服上再加一件
双重绝缘:两件衣服的统称,即第一件衣服+第二件衣服.
加强绝缘:就穿一件衣服,比较厚的保暖衣.此件衣服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或多层.
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
(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
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试验方法:
a)爬电距离:对于基本要求的合格性通过在灯具的接线端子不接导体或接上最大截面积的导体进行测量来检验。

可以用
游标卡尺、塞尺或塞规等量具加以检验。

1)小于1mm宽的的槽口,爬电距离仅计算其槽口的宽度,不考虑槽的轮廓,直接跨过槽加以测量;
2)不小于1mm宽的槽口,爬电距离不仅计算其槽口的宽度,还计算其轮廓;
b)电器间隙:1)小于1mm宽度的电气间隙,在计算总电气间隙时忽略不计,要求的距离是1mm或更小的除外;
c)对于带器具插座的灯具,用适当的连接插入后进行测量;
d)测量绝缘材料外部部件内的槽或开口的距离,要用金属箔与可以触及表面相接触;
e)永久性密封件内部的爬电距离不必测量;
f)表中的数值不适用于有单独IEC标准的部件,但适用于灯具中部件的安装和可触及距离;
g)电源接线端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电源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应该从接线端子内带电部件测量至任何可触及金属部件;
2)电源接线端子的电气间隙应从输入电源线量至可触及金属部件;---(外部)
3)电源接线端子内部接线一侧,电气间隙应在接线端子的带电部件量至可触及金属部件---(内部)H)确定衬套、软线固定架、电线支架或线夹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时,测量时应装配有电缆。

合格判定:
1)对于表中列出的数值之间的工作电压,可以采用线性插入法算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数值.
2)工作电压在25V以下的没有限值,通过“绝缘电阻和电器强度”的耐压测试足够;
3)起痕不会发生时,对PT I≧600材料规定的爬电距离数值应适应用于与不通电部件或不打算接地部件之间的距离(不管实际的PT I是多少);
4)承受工作电压时间小于60S的,PT I≧600材料规定的爬电距离数值应适应用于所有材料;
5)对于不易受粉尘或湿气污染的,PT I≧600材料规定的爬电距离数值应适用于所有材料(不管实际的PT I是多少);6)既承受正弦电压又正弦脉冲电压的,要求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表11.1和表11.2或表11.2和表11.3中指出的最高数值。

本标准要求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来源。

微观环境:指特别会影响确定爬电距离尺寸的绝缘的紧密(直接)环境.
宏观环境:设备安置或使用的房间或其他场所的环境.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该污染没有任何影响。

污染等级2:一般仅有非导电性污染,然而必须预期到凝露会而然发生短暂的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3:有导电性污染或由于预期的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为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的导电性污染(导电性尘埃或雨或雪所引起)
过电压类别:直接由低压电网供电的设备要采用过电压类别的概念----过电压是用数字表示瞬态过电压条件
过电压类别I:连接至建筑物固定电气装置的设备。

在设备之外采用保护措施,这中保护措施或者在固定装置中或者在固定装置之间,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的水平(连接至具有限制瞬态过电压至相当低水平措施的电路
设备上承受的过电压----具有过电压保护的电子电路)
过电压类别II:连接至建筑物固定电气装置的设备(由配电装置供电的耗能设备上承受的过电压---家用电器、可移动式工具及其他类似用途负荷);
过电压类别III:固定电气装置的一部分的设备以及期望有较高适用性的其他设备(安装在配电装置中的设备上所承受的过电压);
过电压类别IV:用于建筑物的电气设备的起始端或附近,在电源配电板的前端(使用在配电装置电压端的设备上所承受的过电压)。

a)电气间隙的确定原则
1)电气间隙应以承受所要求的冲击耐压来确定。

对于直接接至底压电网供电的设备,其所要求的脉冲耐压是额定冲击电压。

2)电气间隙应从GB/T16935.1表2中选取,且必须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冲击耐受电压、电场条件、海拔、微观环境)
3)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电气间隙应按GB/T16935.1表2规定各自对应额定冲击电压和冲击耐受电压予以确定。

4)加强绝缘电气间隙应按GB/T16935.1表2对比基本绝缘的额定冲击耐压高一级之值来确定。

如果基本绝缘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不是优先值,则加强绝缘应能承受基本绝缘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的160%来确定。

5)在绝缘配合的系统中,电气间隙大于要求的最小值对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而言没有必要,但是对于除绝缘配合以外的原因增大电气间隙是必要的。

在此情况下,试验电压仍应保持设备的额定冲击电压基础上,否则有关的固体绝缘可能出现过高的电场强度。

b)爬电距离的确定原则
1)爬电距离应从GB/T16935.1表4中选取,且必须考虑以下影响因素(电压、微观环境、爬电距离的方向和位置、绝缘表面的形态、绝缘材料、电压作用的时间。

2)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爬电距离应根据GB/T16935.1表3a中的第2栏和第3栏和表b第2栏、第3栏和第4栏中以对应于底压网标称电压给出的合理化电压和额定绝缘电压从该标准4确定。

3)双重绝缘的爬电距离是基本绝缘之值与附加绝缘之值的和。

4)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应按GB/T16935.1表中规定对应于基本绝缘所确定的电压之二倍。

C)对于普通灯具,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确定原则
表11.1和表11.3规定的最小距离除了考虑上述a)和b)的原则外,还要基于以下原则:
1)污染等级2;
2)对基本绝缘,用过电压类别I;
3)对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用过电压类别II;
4)对于分类为IPX1或分类更高的灯具,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确定原则。

表11.2和表11.3规定的最小距离除了考虑上述a)和b)的原则外,还要基于以下原则:
1)污染等级3
2)对所有绝缘,用过电压类别II
3)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关系。

表11.1和表11.2要求值的使用方法(使用步骤如下):
a)明确测试的部位;
1)不同极性的带电部件之间;
2)带电部件和可触及金属部件之间,以及带电部件和绝缘部件的外部可以触及表面之间;
3)II类灯具中由于功能绝缘损害而成为带电的部件和可触及金属部件之间;
4)软缆或软线的外表面和可触及金属部件之间,该软缆或软线用绝缘材料的软线固定架、电线支架和线夹固定
5)带电部件和其他金属部件之间,它们和支承面之间,或带电部件和中间无金属隔板的支撑面之间。

b)根据测试部位、工作电压和灯具的防触电型式,查表11.4(本标准附录M),以确定防触电保护的绝缘种类,是基本绝缘还是加强绝缘;
C)根据防触电保护的绝缘种类和工作电压,查表11.1或11.2得到要求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最小值。

定义:
1)额定电压(Nominal voltage/rated voltage):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电压是电器长时间工作时所适用的最佳电压)。

2)电气设备(Electrical Equipment):电力系统中对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断路器等设备的统称。

3)电压等级(voltage class)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的额定电压级别系列。

额定电压是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规定的正常电压,即与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某些运行特性有关的标称电压。

4)电压等级(voltage class)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的额定电压级别系列---中国电压等级:220V、380V、6kV、10kV、35kV、110kV、220kV、330kV、500kV(电力系统一般是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所、配电线路及用电设备构成)
备注:
线性插入法:第一个数5的值为0.3,最后一个数15的值为0.7,求中间任意数8的值C,则c=0.3+((0.7-0.3)/(15-5))*(8-5)=0.42,或是C=0.7-((0.7-0.3)/(15-5))*(15-8)=0.42.
按工作电压等级可分为高压电器和低压电器两大类。

a)3KV以上电路的电器统称为高压电器。

b)低压电器是用于交流50Hz或60Hz、额定电压在1200V及以下、或直流1500V及以下电路中的电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