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理性思考

合集下载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洞庭湖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四省的交界处。

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1.水资源短缺: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洞庭湖的水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水质受到污染,湖水水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灌溉困难,影响农业生产。

2.湿地退化: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3.土壤质量下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洞庭湖区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模式,导致了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二、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1.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湖泊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湖泊水质和水量,保障农业灌溉和生产水源。

2.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保护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4.多元化农业产业:政府应该多措并举,鼓励农民开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5.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对洞庭湖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促进农业深加工: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提升,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洞庭湖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西洞庭调研报告

西洞庭调研报告

西洞庭调研报告引言西洞庭,古称金口、湖口,在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此次调研旨在了解西洞庭的地理环境、生态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为进一步保护西洞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理环境西洞庭位于东经11315´至11340´,北纬2855´至2915´之间,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

其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水网纵横交错,区域内有不少小河流注入湖泊,洞庭湖与西洞庭相连。

该地区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100毫米,日照充足,气温适宜。

二、生态状况1. 湿地生态西洞庭地区拥有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河口湿地等。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湿地植被生长良好,水面上覆盖了大量的浮萍和野生花卉。

2. 动植物资源调研期间,我们记录了湖泊中的各类动植物资源情况。

西洞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都有大批候鸟在这里栖息和繁衍。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珍稀的濒危动物,如中华鲟、白鱀豚等,这些物种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水质状况通过对西洞庭湖水的采样测试,我们发现其水质普遍较好,无明显污染。

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水源,并提供了优质的养殖资源。

然而,我们也发现湖岸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问题值得关注,并建议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

三、当地居民生活情况西洞庭地区的当地居民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生,他们依托丰富的湖泊资源养殖鱼类和虾类,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当地居民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相对较为薄弱。

为了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改善交通网络,提高通讯设施的覆盖率,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为了保护当地的湿地生态,我们还建议居民加强环保意识,避免乱倒垃圾和污染湖泊水体。

通过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为西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

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

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第一篇: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洞庭湖地区是指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跨湘鄂两省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总面积为18780平方公里。

洞庭湖地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

两千年以前,洞庭湖只是岳阳君山附近的一块小水面。

由于长江泥沙的大量涌入,长江以北的云梦泽调蓄能力逐渐消失,洪水南移,致使洞庭湖逐渐扩大,南连青草湖、西吞赤沙湖。

全盛时期,也就是1640年至1825年间,湖面约600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

沧海桑田,随着洪水和泥沙的不断淤积,加之人类无节制的开垦,现在的洞庭湖湖面只有2625平方公里了。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永远留在了《岳阳楼记》里。

实现洞庭湖的人水和谐,是千百年来湖区百姓的不懈追求。

洞庭湖安澜,则湖区百姓安。

人给水让路:是尊重自然规律,是实现洞庭湖人水和谐的前提把洞庭湖治理好是祖祖辈辈的心愿,更是当代人的责任。

要实现洞庭湖的人水和谐,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的治理方针,坚持山、水、江、湖治理的结合。

治湖与治山相结合。

从洞庭湖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我们采取“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的办法治理洞庭湖,起到了抵御洪水的作用,效益是显著的。

这是对付现有泥沙的有效办法。

但是由于长江上游和湖南省境内“四水”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湖洲面积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增加,并生芦苇,致使湖床不断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0.03米,其中西洞庭湖区每年淤高0.07米,澧水尾闾的七里湖已淤高了13米,变成了七里山。

由此看来,治湖必须与治山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湖南省要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并且长期实行封山育林、封山植树,使森林覆盖率由51.4%提高到55%。

治湖与治河相结合。

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新墙河对洞庭湖来说,突出的问题是防洪库容不够。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

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

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

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

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

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洞庭湖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

洞庭湖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

洞庭湖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彭熙1盛世红2(1岳阳县生态环境监测站,湖南岳阳414100;2岳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岳阳414000)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十年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作为湖南省的母亲湖,洞庭湖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该文综述了洞庭湖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防治方法,以期为洞庭湖生态修复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富营养化;重金属;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4-0143-03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Dongting Lake PENG Xi1et al.(1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of Yueyang County,Yueyang414100,China)Abstract:Dongting Lake is the second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Dongting Lak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In recent decades,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has pollu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he mother lake of Hunan Province,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ongting Lake is immin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Dongting Lake and the research of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ongting Lak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utrophication;Heavy metals;Ecological restoration;Pollution control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洞庭湖_围湖造田_的文化逻辑分析

洞庭湖_围湖造田_的文化逻辑分析

2010年第6期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谭卫华[摘要]对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太湖流域区围湖建构固定圩田的一个翻版,从技术技能、资源利用方式、预期达到的目标都与太湖流域建造圩田别无二致。

其实,这也是汉族文化历史逻辑的结果,都是从汉文化出发,又以汉文化为归宿。

洞庭湖区与太湖流域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若使用相同的文化逻辑进行运作,势必使得洞庭湖围湖造田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并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关键词]洞庭湖;围湖造田;文化逻辑;汉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4;C912.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6-0102-06[作者简介]谭卫华(1978—),女,湖南城步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与环境适应研究。

(湖南吉首4160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扩大和稳定我国中西部水资源储养能力的文化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08AJY025);湖南省“百人工程”项目“云贵高原东南缘各民族生计方式多样性与生态维护研究”阶段性成果(05C701)。

[收稿日期]2010-10-30Analysis on Cultural Logic of Land Reclamation from Lake Marshes in Dongting Lake■TAN Wei-hua Abstract:The land reclamation from lake marshes in Dongting Lake area has begun from the Yuan Dynasty till the present time.As the copy of building fixed polders in Taihu Lake Basin,it has the same technical skills,resource use patterns and expected goals as those in Taihu Lake Basin.Actually,this is also the result of Ha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logics,which takes the Han culture as both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result.As Dongting Lake area is different from Tai Lake Basin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using the same culture makes the desired objective of reclaiming land from lake marshes in Dongting Lake difficult to achieve and results in a series of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Dongting Lake;land reclamation land from lake marshes;cultural logic;Han culture一在长江流域实施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若干次,但如下两次影响至为深远:其一是8至12世纪之间对钱塘江、长江环抱的太湖流域区围湖建构固定的圩田;其二是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对洞庭湖区实施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交界处。

为了深入了解洞庭湖的水利状况,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了解到洞庭湖的水利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的水位和水质出现了下降,部分湖区出现了干涸的现象。

其次,洞庭湖周边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有效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洞庭湖的水质和水位得到保护和恢复。

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其次,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应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堤坝和水渠,以确保湖泊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需要加大对于农田灌溉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最后,加强跨区域合作。

由于洞庭湖跨越多个省份,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合作,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一揽子的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共同解决洞庭湖的水利问题。

总之,洞庭湖的水利状况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的水资源,促进洞庭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是指洞庭湖水质的恶化和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建立和完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制体系,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进度。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监测、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和整治。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

第二,需要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建立并完善洞庭湖流域水质监测云平台,实现水质数据实时监测和共享,提高水环境监管的效果。

建立湖泊水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事件,预警和预防可能导致湖泊水质恶化的因素。

第三,要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质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严禁破坏湿地,加强湿地监测和管理。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持续水质净化能力。

第四,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生态受益者受益、资源受益者贡献”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第五,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提升。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

鼓励公众参与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湖泊保护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解决洞庭清波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污染防治、完善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实现洞庭清波的目标。

洞庭湖经济史话

洞庭湖经济史话

洞庭湖经济史话1. 引言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和湖北省之间。

自古以来,洞庭湖一直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经济史,探讨洞庭湖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2.古代洞庭湖经济在古代,洞庭湖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区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秦汉时期起,洞庭湖地区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和渔业发展。

洞庭湖周边的平原地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大米和其他粮食作物。

同时,湖泊中丰富的鱼类资源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3. 农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庭湖地区的农业发展日益繁荣。

古代农民利用湖泊的水源灌溉农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水稻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水稻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也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同时,洞庭湖地区的农民还发展了养殖业。

鱼类养殖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丰富的利润来源。

而同时期繁荣的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以洞庭湖为核心的农业城市群。

4. 渔业资源洞庭湖的渔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是重要的渔业中心。

湖泊中的鱼类品种繁多,包括鲤鱼、鲢鱼、鳙鱼、鳢鱼等。

渔民们利用湖泊的资源开展捕鱼活动,不仅为自己提供食物来源,还出售给周边地区的居民,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

在汉代以后,洞庭湖渔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当地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渔业管理政策,包括禁渔期等。

同时,渔民们还发展了渔具制造业,例如木兰船等,为渔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水运交通洞庭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水运交通的便利。

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

古代,湖泊的水路通行,成为货物贸易和人员流动的重要通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泊地区的水运交通也日益繁荣。

港口城市如岳阳、湘潭等迅速兴起,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通过水运交通,当地的农产品和其他商品可以迅速运往周边地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6.现代洞庭湖经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洞庭湖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5.血吸虫病盛行,疫区面积有扩展趋势。 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染病,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生活、生产, 影响湖区可持续发展。湖南省是血吸虫的高发区。根据政府最新公布的资料,2002年全 国血吸虫病患者数目是81万,其中湖南21万,占了25.7%,居第二位;钉螺面积260 万亩,占全国的一半,居第一位。洞庭湖区的益阳市7个县中有5个是灾区,全市500 多万人中,有120万曾经或者正在遭受血吸虫之苦,同样的情况在洞庭湖区域的其它地 区也相当普遍。由于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大量存在,原本风光秀丽的洞庭湖 也因此被喻成“毒湖”,八百里湖水成为“疫水”。 退田还湖主要在洪灾严重的湖区实行,洞庭湖区由于洪灾频繁而成为重要的退田还 湖地区。退田还湖使原来田地、居住地等在汛期被洪水淹没,从而使得钉螺有了扩散的 可能,疫区面积增大,这也是造成人、畜感染血吸虫病增加的原因之一。2000年居民粪 检阳性率比1998年增加了15.5%。 近年来泥沙淤积,水体面积减少,洲滩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分析, 已初步得出湖区枯水季节中芦苇约占1 200 km2,草洲约占820 km2,沙洲约占770 km2。 每年钉螺面积还以2 666~4 000hm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湖区近年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 钉螺向垸内大面积的扩散,或是通过引洪涵闸,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的钉螺反复, 难以灭尽。 6.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湿地资源减少,生态
4 350 km2,1995年己减少至2 625时,1949年以来减小了40%。洞庭湖区容积由1949
年的293亿m3减少至1995年的167亿in3,约减少了43%。 从1974年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3.7cm,其中西洞庭湖底平均抬高7cm,湖底高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远发展探析-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远发展探析-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远发展探析-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

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均是该区域重要的城镇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内功能互补性较强。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系统综合体,是多中心的国家级城市群,将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结合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因此,深入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环洞庭湖区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该区同时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但是,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以持续的突出问题。

一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由1985 年的32.73%降低至2012 年的30.80%[1].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耗投入的矛盾突出。

2012 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水平为5744.28 公斤/ 公顷,相比全国粮食单产水平仅高出10.1%,而同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为50 公斤/ 亩,相比全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高出60%,远高于发达国家规定的15公斤/ 亩警戒线[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

区域品牌多,成名牌的少,国家级、国际级品牌更少,农产品品牌普遍生命周期短,生命力不强,品牌杂、乱、小、散,品牌无规模、有品牌无市场、有品牌无优势、有品牌无质量现象突出,与国内其它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品牌数量、品牌经营成效、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2023年西北方向的武陵山区、西南边的雪峰山区、东部的罗霄山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少发生转变,基本维持稳定状态。

1∶1500000持续变化型反复变化型稳定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图3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布表3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及土地利用转化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稳定变化型持续变化型反复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转化类型林地—林地—林地、耕地—耕地—耕地、水域—水域—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水域—耕地—水域耕地—林地—林地、耕地—水域—水域、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草地—林地—林地、水域—耕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水域耕地—耕地—林地、耕地—耕地—水域、耕地—耕地—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草地—草地—水域、水域—水域—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水域3.2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3.2.1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形梯度效应经计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6.55%的区域处于低地形位,中低地形位占整个区域面积的23.03%,中高地形位、高地形位分别占总面积的24.16%、16.26%。

由图4可知,从地形分布上来看,耕地和林地在各个地形位等级上均有分布,其中耕地在第1~9地形位呈优势分布,在第2地形位分布指数最高(图4a);林地在第3~11地形位呈优势分布,在第10地形位分布指数最高(图4b)。

水域(图4c)、城乡建设用地(图4d)以及未利用地(图4e)多在第1~6地形位等级上有分布,在第7~12地形位上分布较少,且这3种地类均在第2地形位分布指数最高。

由于草地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低,草地在各个地形位上并不具有分布优势,地形位分布指数均小于1,且草地在第3地形位分布最低,在第11地形位分布指数最高(图4f)。

从时间时序尺度来看,2000—2020年,耕地在第1~5地形位的分布指数增加,在第8~11地形位的分布指数下降;林地则相反,其在第1~4地形位的分布指数下降,在第8~10地形位的分布指数上升,林地分布朝高地形位集中;水域在第1地形位的分布指数下降,在第2地形位的分布指数上升,这是受洞庭湖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造成水域与其他用地类型转化频繁;城乡建设用地在第1~5地形位上的分布指数逐渐升高,2020年第2地形位的分布指数大于1,城乡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上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高地形位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指数呈下降趋势;未利用地逐渐向第1、第2地形位逐渐集中,第3地形位的未利用地逐渐转为其他用地类型;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第9~12地形位,低地形位的草地受洞庭湖水位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少。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我家乡的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来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上世纪50-70年代的大量围湖造田,以及当前的芦苇、杨树面积增加,这样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失调。

同时,鸟类、鱼类的栖息地被侵占、破坏,加之乱杀滥捕,导致许多名贵鱼种和珍稀鸟类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其中,中华鲟、白鳍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鹳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专家称,由于多年来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已被分割为东、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个部分。

专家认为,这些实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一、现状1、排污对环境的破坏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体的排口27个,日排污水总量达129万立方米局部污染严重的地区和污染源是:东洞庭湖区的纺织化工业,日排污水量占东洞庭湖直接污水量的77.7%;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接排污水量的45%和95%。

2、采砂对环境的破坏湖南东洞庭湖最多时采砂船竟然有百十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岳阳县境内的东洞庭湖是该县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由于对东洞庭湖的无序开采,目前,东洞庭湖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据保守估计,砂石采挖,日吞吐量不下十五万吨,砂石资源开采的无序、无控,造成资源废弃,江湖淤阻,航船安全隐患增加。

同时,采砂船的密集采砂,使得东洞庭湖一带鱼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东洞庭湖一带的渔业资源大量减少。

3、洞庭湖鼠患洞庭湖区出现鼠灾,有关人鼠大战的新闻开始充斥各大媒体,人们从新闻画面中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成群结队的老鼠景象。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清波专项工作总结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之一。

为了
保护洞庭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开展了洞庭清波专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洞庭湖的水质。

我们加强了湖泊水质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些水质问题。

我们还加大了对湖泊周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湖泊生态修复工作,增加了湖泊的水生植物,提高了水质的自净能力。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洞庭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建立了湖泊周边的生态
保护区,禁止了一切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的行为。

我们还开展了湖泊周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加了湖泊周边的绿化面积,改善了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些居民和企业对我们的保护工作持有
异议,他们认为我们的工作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着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果。

总的来说,洞庭清波专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为洞庭湖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岳阳农业绿色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分析

岳阳农业绿色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分析

岳阳农业绿色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岳阳农业发展现状岳阳市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占据了该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岳阳市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蔬菜等作物,畜牧业和渔业也同样发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岳阳市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资源利用不均衡。

由于岳阳市地处鄂西南山区,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率低,且存在大量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

在追求高产量的农民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

岳阳市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直排农田,导致农田土壤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

岳阳市的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均衡、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和农田面源污染等问题,亟待制定相关对策,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1.2 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岳阳农业发展中,绿色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绿色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绿色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绿色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向岳阳农业领域倾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绿色发展对于岳阳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岳阳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岳阳农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岳阳地处湖南省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农业化学品的残留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威胁,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健康。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洞庭湖沱江流域是湖南省的重要农业区域,而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该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通过径流或者渗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为了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

我们需要对洞庭湖沱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面源污染源头调查:对流域内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农民施肥、喷药的方式和频率,以及是否存在过量使用的情况。

二、畜禽养殖污染情况调查:对流域内畜禽养殖场的分布和规模进行调查,了解养殖场的粪便处理方式,以及是否存在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情况。

三、土壤和水体污染监测:对流域内的土壤和水体进行采样和监测,分析土壤和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评估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和土壤的影响程度。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洞庭湖沱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了解了污染状况后,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以下防治对策:一、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鼓励农民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喷药方式,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导致污染。

二、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三、加强畜禽粪便处理:鼓励畜禽养殖场开展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粪便发酵堆肥和沼气发电等技术,避免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水体。

四、提高土壤和水体保护意识:加强流域内农民和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提倡勤俭节约,避免随意排放废弃物,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

五、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和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

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摘要】洞庭湖沱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域,但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技术应用。

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评价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则提出了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的实施建议,探讨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进行了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好地认识洞庭湖沱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并为其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分析、防治对策、技术应用、监测、评价、实施方案、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沱江流域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域,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水和农田径流等,都可能导致水体污染。

在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当地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对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保护当地水资源、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洞庭湖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现状,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洞庭湖沱江流域位于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全面了解各种农业活动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2. 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深入挖掘污染源头,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思考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思考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思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结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具体情况,对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罕见的水稻和渔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这里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支持。

而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力资本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的条件和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大量优秀的人才选择外出发展,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问题。

二是人力资本培育不足。

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培育不足,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是人才配置不合理。

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企业多为传统产业和地方性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而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相对匮乏,导致了人才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调整。

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该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等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地方发展。

可以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地区工作和生活。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覆盖面,培养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可以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优化人才配置结构。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资源倾斜,引导企业加大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配置结构,提高地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人才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人才发展环境的改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人才发展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促进人才的留下和发展。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

本文将揭秘洞庭湖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特征洞庭湖地处湖南省中部,北纬29°10’至30°40’,东经111°30’至113°40’之间。

湖面总面积为260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573公里。

洞庭湖水深平均为2.5米,最深处可达9米。

二、生态环境1. 水质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水质优良。

湖水富含矿物质和有机物,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

2. 湿地洞庭湖周边是大片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湿地是珍稀的鸟类、鱼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 物种资源洞庭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之一,拥有大量珍稀鱼类品种,如淡水虾、鲶鱼等。

此外,湖区还生长着许多荷花、芦苇等湿地植被,景色秀丽。

三、经济意义1. 渔业资源洞庭湖是湖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青鱼、鲢鱼、鳙鱼等品种广受市场欢迎,对当地渔民的生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农田灌溉洞庭湖水可用于灌溉周边农田,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3. 旅游业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览湖面,欣赏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体验湖区独特的水乡魅力。

四、文化价值洞庭湖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洞庭湖周边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他们以船居渔舟为家,依湖而居,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在洞庭湖周边的古村落中,可以欣赏到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作品。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洞庭湖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五、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加强对水质的监测与治理,限制过度捕捞行为,推动湿地保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理性思考刘沐华(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 近年来,随着洞庭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之一,日益受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通过对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农业生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依据十三五规划要求,为促进洞庭湖区的农业生态发展提出六点举措。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农业生态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00-011 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现状日前,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并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这就要求我们走农业生态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与农业、生态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层面上做到了对农业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

现阶段,洞庭湖区农民大多能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并施用化肥、农药以及机械作业等方式,通过栽培管理、良种选育等技术,较大地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但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推广途径局限,农业生态发展仍未再全国范围内形成成熟的气候。

2 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2.1 缺乏完善理论技术体系就理论技术层面来说,农业生态发展是一项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获得包含农学、生态学、经济学在内的多类学科的支持。

而现有的研究通常是单一学科的,因此,虽然每一个单独的学科都有较为系统且深层次的研究,但其所需要整合的之间联系现在却所知甚少。

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健全,进一步引发技术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通常,农民作为农业生态发展的实际操作者,若无完备的理论基础以及健全的技术体系,单凭农民一己之力与经验之谈,则无法更加科学有效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常常使农业生态环境朝着不理想的方向发展。

2.2 缺乏合理配套设施服务就目前洞庭湖区的现实情况而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农业示范区建设还不够完善,已成为农业生态发展的障碍。

同时,农机服务机构、农资销售网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田林网建设等机构设施建设常常未能真正普及在广大洞庭湖区。

这就缺乏渠道与手段为农民保障优质的农产品品种、幼苗、肥料、技术培训、信贷与信息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造成了农民“盲种”现象难以改善的问题,如此,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

2.3 缺乏规范农业产业链目前,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还有着生态农业产业链少、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农业生态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洞庭湖区,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业的产品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目前,在大多农村地区,由于受人口压力大、耕地资源紧缺、生物资源不丰富等因素影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成为了最常见的现象,而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生态农业产业链常常难以生根发芽,这就导致即便牺牲生态效益来寻求经济效益,其成果依旧是不容乐观,这就与农业生态发展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3 促进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举措3.1 创建农业生态发展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国务院于2014年12月29日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预案》,要求各地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以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

因此,创建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步暴露,洞庭湖区各地已出现不少不同形式的生态安全问题,诸如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农田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入侵等现象已造成农业生态危机。

通过创建农业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就可以在农业生态系统面临危害与威胁之前,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与环境风险程度、污染种类等相匹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农业生态不安全的因素或迹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以确保生态农业安全。

3.2 建立农业生态发展理论体系提升科技水平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要求农业生态发展就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生态发展科技水平,是化解农业生态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科技的现状,一方面无法满足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远远被国际上不少国家的农业生态发展科技水平甩在身后。

现今,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科技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应用缺乏市场激励条件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态发展科技的研发、普及和应用效果。

3.3 推行绿色农业生态发展方式由于洞庭湖区受到各类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完善的限制,随着时间迁移,各类环境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喷洒农药毒效大、残留高、化肥污染、污水灌溉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

因此,工业生产中开发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其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且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放量,对各种化学制品要遵循“少用、适用、慎用”或“最好不用”的原则,尽可能使用有机肥、利用生物防治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行绿色农业生态发展方式、扩大生态种植面积就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农业生态发展。

3.4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洞庭湖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就常常即便牺牲了生态效益也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无法通过更好的发展经济效益来改良农业发展方式,从而影响湖区农业生态发展。

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结(下转第31页)4 加快土地流转的对策4.1 加强重视,大力宣传一方面要提高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对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

对土地流转工作,坚持开展学习、培训、考察等活动,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重视分类指导;多路探索,不拘形式地往前推进。

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不规范行为,制定乡村干部农村土地政策法规宣传计划,引导土地流转规范运行,以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培训,将土地流转的基本规范宣传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遵循原则,使用规范合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以减少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发生。

4.2 完善流转服务平台,补充专业人员要继续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尤其是要积极发挥其实践功能,将其真正运行起来,具体做好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与普及、印制与发放规范合同文本、指导合同签订、开展流转合同备案等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行为是在村一级进行,所以尽快建立健全村一级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有专门的流转交易中心,进行流转信息的发布与收集,还要指定专门懂政策、会引导的村级流转服务人员,以服务于农村土地流转事项,使得农村土地流转能够顺利规范进行。

4.3 采取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对于流入土地的经营主体来说,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甚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收益不甚稳定,再加上农业的平均利润又低于其他产业,因此,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就必须有相应的政府政策支持,如资金补贴、金融借贷倾斜支持、农耕奖励、风险补贴等等,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保障一定的收入。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规模经营主体流入土地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对于流出土地的农户来说,脱离土地首先要有非农业收入做为保障,做到能流转、敢流转、放心流转。

政府可以采取技术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农户的非农技能,使的农户脱离了土地也能从非农行业找到工作。

规模经营主体可以和农户协商约定在自己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内就职,或者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户更有效的参与到规模科学种养中,获得比自己独立种植更多的收益。

以此,增加他们脱离土地的安全感,从而加快土地流出。

4.4 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其引领能力要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的社会氛围,重视对这些带头引领作用人的培养。

在农业技术方面,坚持持续不断的提供培训、学习、经验交流的机会;在资金、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扶持方面,要做到优先考虑该部分经营主体;在注册准入方面,要价低门槛,简化手续。

合洞庭湖区农产品的现有特点,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初级产品提高优良率,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培养极具竞争力的明星品牌,从而推进洞庭湖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好生态效益。

3.5 完善农业生态发展法律法规制度2014年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长河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但是,我国现有有关农业生态发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零碎,不够全面并且适用范围不广泛,没有专门针对促进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的法律法规,无法达到促进农业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

因此,近年来我国虽已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农业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善不少,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将会给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为确保未来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农业生态发展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3.6 健全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治理机制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洞庭湖区已经遭受破坏和受到污染的如大气、水体、农田土壤和工矿区,要健全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治理机制,一方面要依照十三五规划切实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一方面就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将农业生态发展环境的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农业生态发展环境的监管,改变“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态发展环境运行模式,运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多种学科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态发展综合环境质量,以统筹发展来促进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1]周栋良.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6-22.DOI:10.3969/ j.issn.1009-2013.2011.02.003.[2]严立冬,屈志光,邓远建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2-17.DOI:10.3969/ j.issn.1674-8255.2011.04.004.[3]王光忠.论我国生态农业法制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9.[15]骆世明.构建我国农业生态转型的政策法规体系[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5157-5167.[4]程铭.欧美日农业环境政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启示[J].经济师,2014,(11):101-103.DOI:10.3969/j.issn.1004-4914.2014.11.044.指导老师:刘志成(教授)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接第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