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5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5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制作:王志强校对:解山丽使用时间:2016-9 领导签字:一、自主学习案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燕赵侠风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
其实,古代的 "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四县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燕赵周边部分地区。
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p-314764663890.html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view/76130.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填空《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⑨丹不忍以己之私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二、课文探究检测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秦凤云语文工作室《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编者张照琛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
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
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三、文言知识点积累2.函封之( )3.太子迟之 ( )4.皆白衣冠以送之( )5.又前而为歌曰 ( )6.发尽上指冠( )(四)指出以下句子为哪一种文言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取之百金( )5.欲与俱( )6.待吾客与俱( )7.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常痛于骨髓(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一词多义,请写出以下多义字的意义、用法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②恐惧不敢自陈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乃遂私见樊矜期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六)写出以下虚词的意义、用法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四、巩固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学习重点】:自学文言科学知识,累积和概括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自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作家作品《战国策》就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关键的国别体历史着并作,也就是一部关键的散文集。
最初由《国策》《国事》《短长》《事语》《短书》《奏议》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述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展开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犯罪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故事情节,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备关键的地位。
2、有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华诸侯之地”;或者暗杀秦王嬴政,并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手诸侯共同溃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出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就是齐国人,后移居卫国。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2011-2012年高一上学期导学案第5课荆轲刺秦王科目:语文必修1 主编:审核:编号:5使用时间:2011/9/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写到“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学会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3激情投入,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学习荆轲的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案一、走进作者:《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候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国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王之遇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御秦的强大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挟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高中语文 5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掌握1-9段重要文言实词虚词2、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3背诵并赏析易水诀别一段【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揕()变徵.( )之声()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以药囊提.()轲被八创.()目眩.()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请辞决矣(4)燕王拜送于庭(5)秦王还柱而走(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往而不反矣(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9)图穷而匕首见(10)卒起不意3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第一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第二段:微.太子言今行而无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必说.见臣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右手揕.其胸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太子迟.之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第九段: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终已不顾.二、基本技能铺路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word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布金海◆我记我会——知识简说《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我练我强——能力训练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通______,____ _4.往而不反者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卒”“猝”突然 2.“还”“环”环绕3.“振”“震”震颤,惧怕4.“反”“返”返回5.“说”“悦”高兴二、解释指定词语的意义。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新人教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学习难点】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过程】问题一《战国策》是西汉学者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策。
问题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字注音淬()怜()徵()陛()卒()提()创()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2、划分文章大致的结构。
问题三、研习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4.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问题四、问题探究:(一)问题一: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1、荆轲:2、太子丹:(二)问题二、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拓展提升】有人说荆轲是一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徒、一个十足的恐怖分子,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请同学们展开辩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参考答案问题一刘向国别十二问题二1、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问题三、研习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5 荆轲刺秦王 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一、考纲要求1。
了解《战国策》,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学习结合现实,依据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二、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蠡县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
版必修1
二、介绍《战国策》
名称:《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
编订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
后来西汉的刘向将它整理编订,定名《战国策》。
整体把握
1、注意课文节奏和以下字词的读音:
虏赵王谒之邑万家戮没骨髓揕其胸
切齿拊心自刎淬之忤视变徵瞋目
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
2.《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
开端:太子丹在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情势下,找荆轲商量退秦之计——行刺的缘起。
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取得信物,并准备利刀,在配备助手与太子丹有分歧的情况下仓促动身以及易水诀别——行刺的准备。
高潮:荆轲厚遗蒙嘉计见秦王,并且以自己的镇定自若掩饰副手因恐惧露出的破绽,借献图之机勇刺秦王——行刺的过程
结局:荆轲行刺失败被斩——行刺的结果。
3、研习1-2段:
解释加点词语
进兵北略地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秦王必说见臣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4.解释3-9段词语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常痛于骨髓
樊於期乃前曰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日以尽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发尽上指冠
翻译重点句子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人物形象的把握:
太子丹:有反抗精神,面对强大秦国的侵犯,不因燕国弱小无力而就坐待灭亡,而是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有仁慈心,但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迟之”“疑”“复请之”就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和急于求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特点。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文章给我们刻画出他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对荆轲非常理解和信任的性格,他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英雄。
5. 解释10-18段重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者以闻大王以次进
群臣怪之前为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箕踞以骂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左右既前
翻译重点句子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
人物形象的把握:
秦王: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专横、凶暴。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又是何等外强中干。
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外勇内怯的少年形象。
荆轲:
荆轲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他提出要取得秦王的信任,非献出“樊将军首”“燕督亢地图”
不可,表现出他勇而有谋,虑事周密,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他果断的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他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有个计谋可一箭双雕;最后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之下说出自己的具体计谋。
荆轲此举此言,一个果敢勇决,善于辞令,老于心计侠士形象跃然纸上。
荆轲“有所待”而太子疑其“有改悔”,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厚遗蒙嘉”再次表现了荆轲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又表现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
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秦廷搏斗”很好地表现了荆轲的神勇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总之荆轲是一个勇而有谋、虑事周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性情刚烈、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侠士形象。
课后操练:
一.古今异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
今: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物。
今: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处境困难。
今: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二.词类活用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嫌……行动迟缓。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感到……奇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箕一样。
三.常见文言句式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秦王购之金千斤欲与俱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积累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事物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