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1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大班化教学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课本剧表演活动能够很好的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而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向服务型转变。
摘要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个性化学习;服务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更多的是用同一本教案,在同一间教室,用同样的方法教着一群个性鲜明,层次不同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大班化教学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我们应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呢?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笔者发现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式、体验式的课本剧表演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一、历史课本剧表演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历史课本剧表演的优势在于可以把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以学校课本剧表演为例,教师常用的组织形式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出编剧和导演各一名,其余学生均为演员;每两周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一组学生表演完毕,由其他三组学生对剧本、演员等演出情况做点评;每学期期末评选出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演员等奖项。
这样,全班学生都可以带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让“零”兴趣的学生热爱历史。
由于部分教师在
历史课堂上基本上照本宣科,学习历史主要以背诵为主,导致学生“零”兴趣,抵触历史学科。
以A 生为例,
他所在的小组在表演课本剧《西安事变》时欲请他扮演周恩来这一历史伟人(主演),一开始他拒绝演出,因为他觉得学习历史没什么意思。
笔者鼓励他:周恩来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学们觉得你比较稳重,认为让你演很合适。
于是他决定试一试,课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了《周恩来传记》,对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物角色,他还看了电视剧《海棠依旧》,对其中所表现的周恩来的性格、生活习惯、动作
等有了研究,为扮演好角色做了充分的准备。
尽管演出的时间不长,却把周恩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把握的十分到位。
课后,他写了心得体会,提到了过去对历史学科有偏见,通过演出发现历史是鲜活、立体的,没有想象中枯燥无味,最终由一个历史课的抵触者变成了积极参与者。
2.让历史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主动建立知识体
系。
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没有建立知识系统,因此对知识内容往往一知半解,全靠死记硬背。
B 生即是如此,但这学期他担任了编剧这一职务,笔者有意引导他围绕一个中心搜集、删选史料并编写剧本。
于是,他逐步学会了借助互联网或者相关书籍自主查资料,遇到问题还经常与负责导演的学生讨论。
年段课本剧比赛时,该班的剧本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试演时发现剧情冗长,对中共一大成立的背景表达不清。
B 生查阅资料并做反复修改,决定改为《中共一大》,省去其他枝节、重点演绎党的一大召开过程中被敌人发现立刻转移的史实。
这样剧情集中,情节更为激烈、有表现力。
B 生也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系统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并将自主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3.让爱偷懒的学生充满热情。
一些学生聪明活泼、爱表现,但上课不爱思考,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逃避。
遇到这种情况,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以C 生为例,该生是艺术生,擅长画画,本学期笔者挑选他担任导演,几次演出中用到的历史地图都是他认真翻阅历史地图册、结合课本知识绘制的,如《红军长征》路线图、《攻打冬宫》路线图等,在课本剧的演出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历史课本剧导演活动不仅让C 生发挥了艺术生的特长,同时改变了他懒惰、不爱钻研的毛病。
课本剧表演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探析
徐金花
(莆田哲理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基金项目:莆田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JYKT16017)。
教学研究
2017·114.让不认真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
生热爱历史但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以D 生为例,在排练《甲午中日战争》时,他仅知道邓世昌是一位民族英雄,就匆忙表演,还总是笑场,其他成员都批评他,事后他惭愧不已。
后来,他认真阅读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篇课文中描写邓世昌的片段,进而又研究了新、旧版《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剧情,反复琢磨人物。
在正式演出时他全身心投入,将邓世昌为了国家民族愿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演绎到位,赢得学生们阵阵掌声。
这深深地影响了D 生,此后上课前他总是专注的预习课本,课后还及时巩固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历史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二、历史课本剧表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做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服务者,而非教材知识的机
械传授者。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首要考虑因素,“填鸭式教学”也就司空见惯。
但课本剧表演活动要求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例如,在岳麓版必修二《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一课中,课标要求“以欧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教学难点设置为“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但经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对于欧洲联合的背景更加把握不准,尤其是法德和解部分。
这是因为课本上对于法德矛盾以及如何走向合作的描述性语言太少。
为此,教师布置学生创作剧本《法德和解》,通过课本剧表演,表演者和观看表演的学生对法德和解的原因和过程都能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2.做学生行为的欣赏者,而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
课本剧活动是希望学生通过参与创作、表演、观看、点
评的过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学习的启发。
因此,即便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要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引导。
比如在课本剧的点评环节,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课本剧解决了哪些问题,对剧本、导演、演员的出彩之处给予肯定;对于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更要从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的角度进行现场探讨。
如课本剧《甲午中日战争》是根据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创作的,在剧情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定《马关条约》那一刻,演员把李鸿章演绎的比较卑微,而把伊藤博文演绎的比较嚣张。
点评时候大家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评价争执不下。
有的学生说李鸿章是卖国贼,有的学生表示反对。
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是伊藤博文的偶像,因此签
约的时候应该没有演出的时候那么嚣张。
此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在下一节课中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3.做历史价值观的引导者,而非说教者。
对历史的
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①那么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如何形成呢?很显然,贫乏的说教是不够的。
比如,在讲“五四精神”时,课本上的总结性语言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五四惊雷》,让学生在查找资料中了解20世纪中国的内忧外患,在编写剧本中凝练青年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在剧情演绎中表现积极创新、科学探索的激情,这样的“五四精神”才是鲜活的。
再如教学鸦片战争的性质,在一些观点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鸦片战争是一次商业战争的认识,这显然没有认清英国侵略本质。
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演绎课本剧《虎门销烟》,在剧情中理解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理解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理解英国纵然有商业的目的,但依然是完全无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侵略行为,从而理解这是英国的一次不折不扣的侵略战争。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应把握的四个原则
历史课本剧表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注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不能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学生在剧
本创作中时常会出现为了演出效果故意歪曲历史的情况。
如课本剧《巴黎和会》,学生为了体现中国人的义愤填膺,扮演顾维钧的演员给自己多加台词以强化自己愤怒之情。
这不符合顾维钧冷静理智的外交官作风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因此教师要严格审核作品,引导学生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进行创作,不可以为了表演而偏离历史事实。
2.要恰当把握排练时间。
全班分为四个剧组,两周表演一次,每一位学生演出的机会大约是两次,同时有
充分的点评时间,保证了表演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但也出现个别同学投入过多,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的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课本剧活动之前要把原则和纪律交代清楚,如课本剧的创作和排练不得占用自习课、体育课等学习时间,要提高课本剧排练的效率等。
3.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
史评价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部分学生对人物认识不到位,不愿意出演反面历史人物。
如《西安事变》一剧中E 生拒绝演蒋介石,笔者引导他(下转90页)
教学研究
2017·11每周定时定量测试、反馈、调节。
这样潜能生就能更好地控制学习进程,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3.执行监控的训练
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业提升有赖于学习计划的完成。
许多潜能生自我约束能力偏弱,调动元认知水平较弱,教师要及时监控、适时督促潜能生执行、调节计划,不断进行元认知体验。
对能够按照计划执行,无论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的潜能生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对给予帮助。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监控下,潜能生不断调节学习方式方法、调整学习计划、目标,提升元认知水平,就能促进有效学习。
4.补救措施的训练
潜能生要对照学习计划,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反省,坚持适合的学习策略,积极改进低效、无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要依据潜能生学习情况、学业成绩,督促潜能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元认知水平。
在具体训练中,可以要求潜能生准备一本学习日志,作为评估审示自己的一个抓手。
如今天上了哪些课程,晚上把今天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作简要记录和反思,教师在一个时间段后通过查看潜能生学习日志进行点评;还可以形成一个书面报告总结归纳,与教师进行交
流,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学习的方法。
错题本是发展元认知调节进行补救学习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指导潜能生把错题分类整理,悟出技巧和方法,通过自我调节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三种方法能很好地促进潜能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对学业提升切实有效。
在学习活动中,元认知的知识、计划、体验、监控和调节并不是相互隔离、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交叉,循环反复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培养潜能生改善元认知缺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元认知水平,就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提升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美〕J ·H ·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邓赐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连榕.认知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焦秋生,徐志梅.内隐元认知的概念及其获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责任编辑:徐小敏)
教学研究
(上接87页)
分析了蒋介石在近代历史中的作用,同时从表演技巧和敢于挑战困难的角度进行激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无论担任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应去伪存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评价。
如课本剧《红军长征》中,F 生饰演王明,他反复研究角色,并查阅相关史料,认为即使王明在长征过程中犯了“左”的错误,但是也不能彻底否定他。
特别是王明临死之前对党和革命的忠诚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4.要区分史书、传记和影视资料的史料价值。
对学
生的业余表演教师不能用苛刻的眼光去审视,但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必要的。
历史课本剧编演尤其要注意培
养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不同、正史与影视作品在史料价值上的区别等。
例如,在课本剧《苏格拉底之死》中,学生用课本中的图片《苏格拉底之死》演绎了剧情,应该说来源可靠,但教师仍要为学生说明课本中的图片《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1787年创作的油画,是画家在时隔多年之后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研究及诠释,是二手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相对于一手史料(比如文物、古迹、文人遗物等)来说它的价值要低一个等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Z].2015.
[2]丁春梅.诏书——中国古代的“中央文件”[J].秘书工作,2012(2).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