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1-20章 内容与思考
《老子》第十一章解读
《老子》第十一章解读——关于《老子》第十一章的解读与感悟完满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把“无”、“有”关系处理得当的人生。
没有给予“无”以足够重视,并为其留足位置的人生注定是残缺的人生。
工作是“有”,休息(闲)则是“无”。
一个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有”的人就不会有时间(“无”)去与家人分享快乐,也没有时间(“无”)去照料自己的身体,虽小有成绩,但无福消受,家庭破裂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一个满脑子都被欲望、嫉妒、仇恨充塞(“有”)的人,心中绝对不会有快乐、友善和爱的位置(“无”);一个为富不仁(死守“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减少亦即“无”)的人,必然为社会所唾弃。
为什么有些企业愿把股份分给员工?为什么有些企业主不停地办慈善、搞赞助?《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财散人聚(“无”——“有”),财聚人散”(“有”——“无”)。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雕塑就是把石头上多余的东西去掉。
”雕塑的过程就是一个去“有”为“无”的过程。
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减肥瘦身,也是一个去“有”为“无”的过程。
党政机关转变作风、追求实效、清理“文山会海”,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去除“大包大揽”无不是删繁就简、化“有”为“无”辩证原则的体现。
去繁就简、化“有”为“无”也是企业管理的精髓。
知名汽车配件生产商美国丹纳公司,麦克弗森就任总裁的第一项管理行动就是废除了厚达32.5英寸的现有的管理规章,代之以一页纸的企业宗旨;服装零售业世界排名第二的英国马克斯·斯潘塞公司,马库斯·西夫在就任总经理的第一年中,一把火烧掉了2700万页、重达5吨的管理文件;在约翰·麦克内尔担任总裁的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里,竟然找不到任何工作程序手册和汇编,只存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
重视“无”的研究,发挥“无”的作用,是通向“无为”式管理的必由之路。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
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欲行不轨。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而不求耳目享受。
因此要去掉耳目享受而只求不至于饥饿就行了。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宠惊喜而受辱慌恐,这是把灾祸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会把灾祸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灾祸呢?所以只有那些看重自身的人,才会看重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那些爱惜自身的人,才会爱惜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态度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第十一章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努力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只有通过无为而得到的内在和谐,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第十一章提醒人们要谦逊恬淡。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而是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只有谦逊恬淡的人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合,获得道的庇佑。
再次,第十一章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成功,而是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深度和真正的自由。
只有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够真正得到满足和安宁。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强调无为、谦逊恬淡和无欲等道德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
只有遵循这些准则,人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20章)(值得收藏!!)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20章)(值得收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
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第十二章[原文]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
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11章理解及感悟摘要:1.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概述2.道德经第11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4.总结正文:道德经第11章的理解及感悟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主张在治理国家、处理事务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本章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本章开篇即提出“大象无形”,意味着世间万物皆遵循道,而道是无形、无名的。
这里的大象并非实指动物,而是用来形容世间事物的总体。
这一概念告诉我们,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老子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地去行事。
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应顺应民意、遵循自然规律,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的。
这一观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领导者应为民谋福祉,保障人民的权益。
再次,本章还论述了道家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道德高尚的领导者能够感化民众,使国家和谐稳定。
而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导致国家动荡,民众离心。
因此,领导者应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最后,我们要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第11章的智慧。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非完全消极,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在面临问题时,我们应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顺势而为,不强行干预。
其次,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尊重自然规律,与他人和谐共处。
总之,道德经第11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通过理解、感悟这一章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得到启示。
2024年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范本
2024年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范本《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论述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其中的第十一章被认为是《老子》的精华之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在读完《老子》第十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深受第十一章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的思考启发。
在第十一章中,老子强调了“三十辐共一毂”,即在轮胎的周围有三十个辐条,但是都从一个毂上出发,这个毂就是空的中心。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形的空中生发出来的,自然规律万端都源于一个无限广大的无源之地。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当保持谦逊和敬畏的心态,不要过于自大和狂妄。
我们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宁和自由。
其次,我对于第十一章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深感触动。
在这一章中,老子讲述了一个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通过不争不抗的方式,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并不是消极懒惰或者放弃努力,而是指我们应该充分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其中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过度的争斗和冲突只会带来矛盾和伤害,而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摆脱这种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这种思考方式,我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三,我通过第十一章对于虚无和实在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虚无并不是真正的不存在,而是没有固定和永恒的存在形态。
在虚无之中,万象纷杂,变化无常,事物的本质被发掘和体现。
而实在则是相对永恒和不变的存在。
在这个无尽的宇宙中,我们每个个体都只是短暂存在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说意义重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奉献和努力,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通过阅读《老子》第十一章,我对于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我明白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学会了谦卑和敬畏;我懂得了无为而治的智慧,学会了放下和接纳;我认识到了虚无和实在的辩证,学会了珍惜和奉献。
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范文
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文化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
其中的《老子》是《道德经》中的第一篇,被认为是作者老子的代表作。
《老子》第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章,本文将对该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
《老子》第十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宇宙之道的无为而治。
篇章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作为开头,表达了对于宇宙万物的无为而治的态度。
文中提到,宇宙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万物能自然达到和谐与平衡。
作者通过比喻宇宙中的车辐与车毂的关系,来说明宇宙的本性是无为而治的。
车辐虽然看似存在,但它们的存在只是因为车毂的存在,而车毂则是空荡无物的,这表明宇宙的万物都是依托于无物之中的。
另外,文中还通过描述无形胜有形来说明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鸟之将患于高而走,湖之将汎于四方”,表达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宇宙的万物都能在自然中完成它们的使命,当它们越违背自然而行则容易遭受到灾难。
只有无为而治,才能够让万物返璞归真,达到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阅读《老子》第十一章,我获得了很多启发。
首先,作者对于宇宙的无为而治的态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于干预。
过度的干预常常会导致事与愿违,而顺应自然则能够让事情更加顺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无为而治的理念也适用于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和无为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最后,读完这一章我也感悟到,人生的成功不一定是通过努力而来,有时候它可以是“不努而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总结起来,《老子》第十一章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篇章,它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理论阐述了宇宙之道的无为而治。
通过阅读该章,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秩序,还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宇宙万物,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与忙碌,但是适时的放松和顺应自然的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点解读】《老子》十一章解读
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其无,有室之用
阐述“有”与“无”的关系
故有之以为利, 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无之以为用。
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
二者缺一不可。
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老子》十一章解读
引申理解
今义:认为。 埏埴:陶土。
…… 因此有了车子、器皿、房屋等物是一种便利,但恰 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老子》十一章解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和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老子》十一章解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为万物的本原。 “有”是由“无”产生的,而“有”不能生出“无”。 “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没有”。 “没有”也是“有”的一种。 如,空集没有元素,但空集本身又可以是个元素;反物质本身也是物质。 “无”就是“始” 。
再见
《老子》十一章解读
文言文阅读 要点解读
《老子》十一章解读
《老子》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毂中间是空的,
古义: __把__…__…__作__为__。_____ 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一章反向思维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一章反向思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指有形物质的味道。
大象无形,目不可视,只因五色乱目,使人迷失了心灵的家园。
尽管有形世界,风光无限,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
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界,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
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
大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
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
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
爽,是违背的意思。
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
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违背了“利”和“用”的辨证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心灵过早地枯竭,肉体过早地腐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骑马奔驰,喻动之极。
畋猎:猎取野物。
发狂:心理失常,处于疯狂状态。
追逐野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需求,这样会使人失去平静,以至心情狂乱,不能自抑。
难得之货:从正常渠道,以正常手段很难获取的东西。
令人行妨:“难得之货”的诱惑力使人心生奸诈,行为不端。
心灵本是宁静、充实的,一个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必定会不停地追求外来刺激和身外之物。
这是迷失心灵的缘故。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通过返观内视即神视来认识大道。
神视是反向思维,是对本体世界的客观反映。
认识的条件就是通过修练道德功进入道境,只有进入这一境界,才能知常人所不知。
为目:通过目视来认识现象世界。
目视是扩散思维,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一功能,为人人所具备。
“为腹”的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直接把握普遍规律,“为目”则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具体事物的认识来总结规律并通过实践来检验。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解读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解读]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乘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盛物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房屋才有了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在本章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作用。
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
这车、器、室给人以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
然而,如果车子没有中空的地方,可以把轴放进去,就无法行驶;器皿如果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中间空的地方,就无法住人。
可见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心灵药方]
一个人要虚怀若谷,把心灵放空,才能够包容一切;也才能够不断吸取各方面的知识,采纳各种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生命不能空度,但却要不断地进取,永不自满,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要能舍得丢掉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一切从零开始。
执著必带來痛苦,放下是良方;虛空妙用,才得无穷!。
老子全译第11章~第20章
老子全译第11章~第20章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
【题解】本章说明“有”“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目的在于强调“无”的作用。
注释:(1)王、傅及一般通行本均如此。
马王堆本乙本“辐”作“福”,“共”作“同”。
甲本只残存“卅”。
共,即拱,有拱卫、集中的意思。
辐,本作輹,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毂,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里边贯轴,外边承辐。
(2)王、傅及一般通行本均如此。
马王堆本乙本句末有“也”字,甲本只残余“其无”及“之用”四字。
毕沅《考异》:“本皆以'当其无’断句,按《考工记》'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是应以'有,字断句,下并同。
”近人马、高、朱、劳均从之。
高亨说:“'当’犹'在’也,'无’谓轮之空处,'有’谓轮之实体,言车之用在其空处与实体也。
”蒋锡昌《校诂》:“《考工记》无、有为二名,'无’指车毂内外空间而言,'有’指车毂而言。
有车毂而无空间,固不能利转,有空间而无车毂,亦不能利转。
”张松如说:“老子以'无’、'有’为二名,且为对立统一之二名,正是统一物之分为二,矛盾的两个侧面。
二章'有无相生’,正说明'反者道之动’的道理。
本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说明了'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3)河上、王、傅及诸唐本均如此。
马王堆本乙本“埏”作,“以”作“而”,末句作“埴器之用也”。
甲本“埏”作“然”,无“而”字,“之用也”三字损掩。
毕沅说:“埏,王弼作'挺’。
”开元、《释文》及范应元“埏”均作“挺”。
马叙伦说:“《说文》无'埏’字,当依王弼作'挺’,而借为'抟’,《考工记》'搏埴之工二’,《释文》'搏’亦作'抟’,李轨音团。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思想性的著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十一章是其中一章,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一章有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老子》的十一章以“三十辐,共一毂”做为开头,表达了对于道的理解。
道是宇宙的最高原理,是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道的存在就如同车轮的轴心,万物都围绕着它运行。
而车轮的构造正好也能体现出道的特点,轴心固定不动,而辐条则不断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但不会影响到道的本质。
道无形,无物,无名,但它能产生一切,支配一切。
它是透过虚无的形态来体现无限的力量。
在生命的方面,道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一种永恒的存在。
比如说天地万物都有生命周期,从生到死再到新生的过程。
这里提到的“生”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人类的诞生,也可以理解为化生雅教语境中人身的出世。
换句话说,人应该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另外,《老子》的十一章还存在一些描绘人性的片段。
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人应该以自然界为榜样,要追随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人应该像大地一样广大包容,像天空一样无所畏惧,像道一样无为而治。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顺应自然,因为只有与自然共处,人才能找到生存的平衡。
对于《老子》的十一章,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于道的理解。
道是宇宙的原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理想,它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向往。
它是一个超越于世俗的存在,它是一个富有智慧、无所不知的存在。
正因为道的存在,才能实现一切的和谐。
所以,人应该以道为主导,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谐,追求真正的自由。
《老子》的十一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社会发展如此快速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追逐物质、忽略了精神的追求。
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寻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只有心境平和,才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才能体会到万物皆有它的规律。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
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
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
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2024年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标准版本《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书中诠释了道家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其中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是《老子》中深奥的一章,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领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我对于2024年读完《老子》第十一章的读后感标准版本,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与指教。
《三十辐共一毂》这一章以隐喻的手法,表达了道家的核心观念——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与自然相融合。
从道家的角度出发,作者以车輪为喻,引出“空”的概念,将之比喻为车轴的中心或空洞。
在这个章节中,老子通过运用隐喻和比喻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一章中,对于自然界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老子通过描述车轮的组成与旋转,表达了自然中的互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无论是车轮上的辐条还是车轴本身,都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各司其职,相互共存。
车轮的旋转必须依靠中心的虚无,也就是空洞的存在,才能实现。
这样的描写让人联想到天地间的万物,它们在自然的秩序中各自发挥着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这一章中,老子将互补与相互依存的观念引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他提出了“三十辐共一毂”的观点,意味着每个个体都不同,但又都是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
这是一种强调个体价值和整体和谐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尊重,但也容易忽略了整体的利益和和谐。
而《三十辐共一毂》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这一章还表达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喜欢追求事事表现出色,追求结果的完美。
然而,《三十辐共一毂》告诉我们,过分的追求会造成事物的不平衡。
车轮的顺畅旋转,正是因为车轴的空洞和辐条的平衡,而不是因为辐条的数量或者其他因素。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学会放下过于繁重的追求,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生活的和谐。
读完《三十辐共一毂》,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一章的阐释,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家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老子》第二十章解说
《老子》第二十章解说二十章绝学无忧。
唯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大牢而春登台,我博焉未佻,若婴儿未咳,儽兮,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憃憃兮。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兮;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兮。
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闶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读这一章,要想在每字每句上都得到公允,怕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荒兮”起,全部后文都是诗,而诗是无“达诂”的,何况还有字的通假和版本的取舍问题不好解决。
所以我建议读者,把握到这一章的主旨和基本观点就行了,个别词、句的“微言大义”,就留给爱钻牛角尖者去发现吧。
——因此,“荒兮”以后的一大段话,我不做解说、辩析和翻译了。
【解说一】绝学无忧。
1、关于本章这头一句,高明先生说,“经学者考证,多认为当属十九章之末。
”最初提出这个看法的可能是马叙伦,高亨则作了最详细的论证,他在讨论十九章时说:“亨按马说是也。
请列三说以明之:‘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说一也。
‘足’、‘属’、‘朴’、‘欲’、‘忧’为韵,若置下章,于韵不谐,其说二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义一贯,若置在下章,则于文意远不相关,其说三也。
《老子》分章多有乖戾,绝非原书之旧。
”——我以为,只有第三条理由作为理由是过硬的,但又正是这一条本身未必能够成立:我认为这一句与下文不是“远不相关”,而是密切相关,并且此句正是全部下文论说的主旨。
2、“绝学无忧”究是何义?这要从后文获知,就等到解读完接下几句后再讨论吧。
【辨析】1、“绝学无忧”,任先生翻译为“抛弃所谓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患。
”他像是处理为条件复句,即以为“绝学”后略去了一个“则”字。
《今注》翻译为“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也像是看作条件复句,又认为“忧”为“扰”的借字;“学”为什么是指“异化之学”,“异化之学”又是什么,译者未作说明。
《老子》全文解说第十一章:有无相对性之于德容器
《老子》全文解说第十一章:有无相对性之于德容器我们可以用较为轻松的心情进入到人生的第十一个年头,原因是10岁孩童的人文系统在这一年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
这个系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的德容器,使其可以储存更多的道。
而对于一个刚刚出现的重要部件来说,最为典型的特征是相对性的出现。
就如同第二章,在人刚刚出生后的一年里,出现了诸多相对性因素。
可以说这一章是第二章内容的扩展和延续,不仅如此,这一章所处的位置也与第二章相类似。
第二章处在人的肉体脱离母体(断开脐带)后的第二年。
而这一章所对应的人生第十一个年头又是人的精神脱离母体(天门关闭)后的第二年。
在第二章我们接触了许多相对的概念,它们因与对方比较而存在,但这只是相对性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介绍相对概念的特点。
除了因对方而存在之外,相对的概念还具有内容的相对性,即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样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就会清楚了。
在第二章我们接触了“有”和“无”,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它们因和对方比较而存在。
在第二章中我们说宇宙、万物诞生时是“无”,诞生后就是“有”,在这里“无”和“有”各自代表一个事物还没有创生时和创生后的状况。
但是,这只是使用“有”和“无”这两个相对性概念时的一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它们所代表的内容。
例如用三十辐木条可以做一个车轮,这些做成车轮的木条就可以定义为“有”。
但是仅仅有这些木条还不够,车轮中间需要有一个园洞用来放置车轴,这个洞是空的,与那三十辐木条相对应,它就是“无”。
正是因为这个“无”(洞),车轴才可以放置,才有了车的功能。
再比如用陶土来做碗、罐等容器,一定要在陶土中间留出或大或小的空间。
在这里,陶土是“有”,容器中的空间就是“无”。
也正是由于这个“无”,才有了容器的功能。
还有,我们用砖瓦木材来盖房子,不能盖一个实心的,一定要有空间。
于是,我们可以定义这些盖房的材料是“有”,而房子中的空间就是“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 1、宠与辱 • 2、心与身 • 3、个体与天下
第十四章
原文
思考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 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
• 1、道的不可感 • 2、道本身 • 3、人与道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十七章
原文
• 大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 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 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 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 然。
思考
• 1、政治信任 • 2、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第十八章
原文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 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思考
• 1、无道 • 2、儒家之批判
思考
• 1、道之难识 • 2、 道之难言 • 3、为道者 • 4、道:动与静、有与无
第十六章
原文
思考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 1、致虚守静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 • 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
2、观复 3 知常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
乃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没身不殆。
1、世俗与“道” 2、众人与“我”
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
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
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 若无止。)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 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
• 2、欲与贪欲
取此。
第十三章
原文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 宠辱若惊﹖宠为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 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 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 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 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一章
原文:
思考: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 • 1、有与无
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
• •
2、空间问题 3、有无与利
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原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1、人与物:五色、五味、五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音
第十九章
原文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绝学无忧。
思考
• 1、儒家批判 • 2、自然无为
第二十章
原文
思考
•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
•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原文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 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 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 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 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 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 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 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 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 不盈,故能蔽不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