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的冲击及对策
浅析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的冲击及对策网络新媒体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个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时代,网络新媒体文化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冲击和影响入手,分析其造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冲击1.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行业成为了吸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热点领域。
由于行业门槛低、创业成本较小,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在就业时也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
2.就业机会多样化网络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岗位和行业。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推广和创业,也可以选择从事新型的互联网行业。
这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困惑,需要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价值观念变革网络新媒体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观念,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具有创意和影响力的工作,而不再追求传统的稳定和高薪岗位。
这也带来了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更加愿意从事创业和创意行业。
二、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影响1. 带动了创业浪潮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兴起,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浪潮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创业活动,推动了创业文化的深入发展。
尤其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 提升了创业就业能力网络新媒体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和实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创业和就业中取得成功。
2. 注重个人品牌建设在网络新媒体文化浸润下,大学生需要注重个人品牌建设。
国内外校园媒体文化研究述评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内外校园媒体文化研究述评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文/广州工商学院曾春龙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李德富校园媒体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 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在目前自媒体兴起繁荣的新时代,校园媒体文化越来越其校园 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着广大师生的 和行为”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 资 ,并未发现“校园媒”为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我们对“:” 的 由来已久,“媒 ”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的,中国则稍晚于国外”一、校园媒体文化的演进与厘定园媒师的媒体, 是运用社会媒介工具 园内 播,主要指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杂志、、直邮播媒介”据《辞海》解释,媒体是“使双 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资料显示“媒体”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 ”, 为两者之间”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 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与获取的工具、 、 、中介 技”因此,我们可以把媒体看作是 从 源 到 的一切技 ”媒体,是一种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媒介, 说就是宣传的台,能为信息的传播 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至于媒体的内容, 该根据国家 的 ,结合广告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园媒体按种类划分,目前主要有 纸、 广播、 电 、 网、 杂志、机媒体、直邮;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还应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 媒体,以终端、APP 为主的校园自媒体发展相当迅速,他们媒体的发展起来,但与媒 着的 别”按 的先后顺序,报纸刊物为第 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 网则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为第五媒体”目前 网、 网 络属于新媒 ”按 式来划分,媒体可划分为:、电波、网络三大类”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 )等,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动画、等”代高校媒超越传统局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高的特点” 与国际高轨的开放性的大理念,体现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适 的 代 , 与 科技步的全 大 念,满足公民需求、提高全民 养的大目”综上分析,现代高 园媒体以 括为: 代高内与社会之间以校园报纸、广播、 电视、 网、杂志、 、直邮播工具为媒介,在全校师生长中孕成的具有校园本土特色的精神的总和”这个概念厘定了校园媒体的外延是师 的媒 , 是运用社会媒介工具在校园内播”校园媒体文化中的师生不再是简单的 和媒介 产品的 费者,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积极创造者,在互 与矛盾激荡中,全校师过长、积淀和孕 成的 念、审美趣、思维方式等, 承与新的 成过 ” 展人的 本土精神象征,又有师生长和培 新生长的精神 ,这是 园媒 的内 要求和精神所在”二、国内外研究述评(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最 和 “媒体文化”的是美国的凯尔纳(Douglas Kellner), 尔纳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大众文化”就 包括媒介 ,也包括消费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 Birmingham schoole 的先驱威廉斯有意开始着手媒介 的 ” “当代 中心”(Cener fur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 t 的论文《编码,解》 ( Eehuireh , Drhuireh , 成为媒介的经 之 ” 但媒介 为一个概念到稍晚时才 ” 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nKovach )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Tom Rueu- stielt 在合著的《极速》中提出,“今天是一个混合媒介时代”” “媒:动 和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88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1期GUANG DONG JAAO YU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闽教科[2014]43号附件2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专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专项)课题立项名单
项目编号 JBS2014528 JBS2014529 JBS2014530 JBS2014531 JBS2014532 JBS2014533 JBS2014534 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 起止年限 负责人 2014年7月 陈小红 -2015年9 月 2014年7月 柯凤华 -2015年9 2014年7月 林 琳 -2015年9 2014年7月 侯利民 -2015年9 2014年7月 杜谷文 -2015年9 2014年7月 郭青华 -2015年9 2014年7月 周建姿 -2015年9
JBS2014517 福建中医药大学 网络热点事件中大学生意见领袖网络素养研究 JBS2014518 福建中医药大学 JBS2014519 JBS2014520 JBS2014521 JBS2014522 JBS2014523 JBS2014524 JBS2014525 JBS2014526 JBS2014527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闽江学院 三明学院 龙岩学院 武夷学院 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以大学城两 医院校为样本的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心理生 成机制的三维向度研究 闽南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 径研究——基于韩剧热潮的启示 泉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与非法宗教辨识度调查研 究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视域下榜 样教育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安定稳定的工 作体系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三明学院为例 “红·土”文化在防范高校宗教渗透中的作用 研究 武夷山世界双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泛化问题及
2022/11上自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泛化问题及应对策略阴谢晓东摘要: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参与新闻传播的门槛降低,高校也出现了新闻传播泛化的现象,并随之引发了一些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创新性地引进系统论理念和工具,对校内新闻传播组织及其活动格局进行重构,使其更好地实现职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泛化新媒体系统论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科技的广泛运用,技术赋权使得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传播的技术、工具和渠道,使参与新闻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随之也就出现了新闻传播泛化的现象,甚至在当前的中国高校里也出现了新闻传播泛化的趋势。
高校校园里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组织和团体数量越来越多,原来由校报等独家从事新闻活动的局面被打破。
新闻组织的泛化在活跃信息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对高校运行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新闻传播泛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对策思路,以解决因泛化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使校内新闻传播的活动得以规范、潜力得以开发、发展更加健康,保障学校良好运行。
高校新闻传播泛化现象的分析当前高校新闻传播的泛化现象,可从主体、行为、媒介、内容及客体五个方面进行阐释,下面将具体进行阐述。
其一是传播主体的泛化。
过去由于新闻传播技术和媒介的独享性,高校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只有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等官方媒体,而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非正式新闻组织涌现出来,成为新闻活动的主体。
目前高校校园里比较活跃的非正式新闻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团学类新闻组织,即校、系(院)、班级等各级共青团及学生会组织中设立的宣传机构,另一类是社团类新闻组织,即学生自发成立的新闻、传媒、影视、摄影、文学、公益类主题的学生社团以及其他社团中的宣传团队等,这些非正式的新闻组织都经常地围绕各自的工作领域和活动领域进行新闻发布。
其二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泛化。
这不仅表现为校园新闻活动的数量大增,也表现在时间的泛化。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对策探讨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对策探讨自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娱乐交友的重要渠道,如今高校大学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生力量。
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管理应以引导为主,监管为辅,自媒体环境下应注重传播正能量,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路径做好高校学生群体舆论的引导,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生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标签:自媒体;网络舆情;驻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依賴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人人在网上都可以发声,人们不能够再认同被一个个所谓“主流媒体”“统一的声音”传递的信息。
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群体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关的系统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这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当下高校自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面向驻泰4所高校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8份。
问卷涉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网上关注焦点内容、对网上关注信息的处理方式等。
基于网上问卷调查,笔者又采用随机选取走访调查的方法,样本选取了30名驻泰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7.3%的同学表示会理性对待互联网上的信息,18.6%的同学表示喜欢关注主流媒体声音之外的“小道媒体”,4.1%的同学表示曾在互联网上发帖,表达过对媒体信息不同的看法,因此能够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互联网信息,做到自媒体行为自律,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由此衍生出系列问题。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学校和学生之间矛盾重重,此时网络就扮演了放大镜的角色,将负面舆论推向顶峰。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承载于校园文化。
随着网络社区的日趋多样化,校园文化展示不在是传统的单一模式,已经实现了高校网络社区从有形化到虚拟化的转变。
通过一系列社交网络平台,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否。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空间,而是进入了虚拟空间。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文化开始崛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也孕育了网络文化创新的新生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创新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网络文化的新特点1、去中心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再受到某个中心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和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文化空间,从而使得文化创新的门槛更低。
网络文化创新者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不需要依靠传统出版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即可直接发布和传播信息。
2、互动性强网络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趣味性强网络文化创新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趣味性强。
网络文化创新者更看重的是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趣味性等方面,注重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以表情包为例,表情包通过独特有趣的表情和标语表达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成为人们日常聊天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化形式。
二、网络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1、内容更加多样化网络文化创新未来的趋势之一就是内容更加多样化。
这是因为网络文化创新具有去中心化,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容易产生各种类型的内容,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VR、AR等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创新的形式也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到音频、VR、AR等新型文化形态,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些新型文化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一些概念和观点,使得网络文化创新更为丰富和有趣。
全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引导机制研究
2020年12月第22卷第4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Dec.2020Vol.22No.4全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引导机制研究李伟(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全媒体时代,广泛的媒介融合催生了大学生媒介化生存方式,多元开放的媒介平台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活跃,然而,全媒体构建的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原貌,而是由媒介所提供的加工、重构之后的“拟态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走向往往与“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全新课题。
对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议程设置和大学生“意见领袖”培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全媒体“拟态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全媒体;拟态环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26(2020)04-0020-04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信息交流的结构与模式,甚至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网络技术的助攻下,媒介逐渐从信息交流的工具、中介演化成为现代人的“精神伴侣”与“器官性存在”,媒介传播已经进入包括自媒体、平台媒体在内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环境下,公众能够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更多方式的媒体体验,而且网络开放性程度更高,信息获取渠道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娱乐性服务更突出,互动性更强。
因而,在人人皆媒体、时时有媒体、处处是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参与公众事务讨论的愿望更加强烈,高校网络舆情活跃度达到顶峰。
然而,浸润在全媒体加工、重构之后的“拟态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拟态环境”与现实客观环境之间的界限。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媒介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跨越时间、空间的距离,感受更多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全时空多渗透的全媒体环境下,假新闻和网络谣言扩散的广度与速度大幅提升,所产生的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容易在大学生思想与精神成长上制造迷茫与冲突,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理性行为建构”研究
( 一) 盲 目从 众行 为
。
然而 , 现实生活 中 , 大学生 在使用 网络 时却存
临 的一个重要 问题 。
一
大学生精神世界归宿 的缩影 和生 活的 “ 拐杖 ” , 成
为大学生世界 观 、 人 生观 、 价值 观表达 的渠 道 , 成
为大学生社 会 化成 长 中 日渐 重要 的影 响 因素 之
一
、
高校大 学生网络行为存在 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 “ 主导受 众型 ” 的方式不 同 , 网络
就业 , 看待社会事实 , 出现网络道德行 为的偏差或
J o u r n a 1 o f Gu i z } . I l i Mi u z  ̄ 】 l l f i f v e r s i t  ̄( P h i l o s o p h y a r I f 】S . c i a l S c i e n P )
‘ 1 . 1
健康成长的后果 。如许多大 学生沉 迷 网络 , 成为 著名学者莱 恩 格尔 德虚 拟社 区l 3 研 究 中的 网
络人 。在虚拟的 网络 社 区中 , 网络沉迷 聚集 的一 群人通过 网络媒介彼此 间交流 , 蜗居在 网吧 、 寝室
成 为大学生新 的生存方式 , 不 良的生活方 式一旦
在当今 “ 商用互联 网时代” 向“ 全 民互联 网时 代” 迈进 的社会 时空 中 , 网络 使用 从 精英 走 向平
民, 成为大众刚性需求结构 中的生活必需品 , 从某
“ 暴 民” 行 为等等 。表面上 看来 , 大学 生 的网络行 为, 是大学 生 跟着 媒体 的 网络 环 境 、 网络话 语 在 走, 根据 媒体对 社会 的关 注点来 发表 自我 言论和 观点 ,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 大学生 的网络行为不仅 仅 只是 网络环境 的产 物 , 大学生 同时也是微博 这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信息,网络圈子文化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进行探究,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网络圈子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和碎片化。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这些小圈子往往聚集了具有相似兴趣和观点的人,在这个圈子里,人们可以自由交流和交流。
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利益追求不同,网络圈子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价值观。
网络圈子文化的特点之二是虚拟性和封闭性。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建立自己的圈子,和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圈子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探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网络圈子也具有封闭性,只有符合某个圈子的标准或符合某个特定利益的人才能进入,这也导致了网络圈子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网络圈子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个人来说,网络圈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得个人可以通过发布内容来获得认可和关注。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也鼓励了人们积极参与网络圈子和自媒体的创作和传播活动。
也有部分人因为过分追求关注和认可,可能会发布一些不负责任或者不客观的信息,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圈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网络圈子成为了舆论的阵地。
借助网络圈子的力量,一些热门话题和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网络圈子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谣言的传播和网络暴力的产生。
由于网络圈子的封闭性和虚拟性,很多人会在其中表现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行,给社会治理造成不小的困扰。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体表达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发声平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对网络圈子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网络圈子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媒介,由用户自主组成的一种社群形态。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首先体现在信息传播上,通过自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筛选和控制。
这种自由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圈子文化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各种个性化、特色化的圈子应运而生。
影评圈子、美食圈子、旅游圈子等,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氛围。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的圈子,与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个紧密的网络社群。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还体现在价值观传递上。
传统媒体受到商业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报道一些敏感话题或者特定的观点。
而自媒体平台则能够更加自由地传递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一些自媒体人通过个人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引领着一股独特的价值观潮流。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表达,影响着广大用户的价值取向。
这种在网络上形成的价值观传递,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圈子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还带来了一种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模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创作者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而受众则基本上只能作为被动接受者。
而在自媒体时代,双向传播成为了主流。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创作者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互动模式使得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更加活跃和互动的网络社群。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自媒体的门槛相对较低,很多没有专业素养的人也能成为自媒体人。
这导致了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不负责任的信息会误导用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虽然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选择,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使得用户只接触到一种或者少数几种观点,缺乏多样化的信息获取。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逐渐兴起,网络圈子的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趋势。
网络圈子是指一群人通过互联网组成的交流、分享、互动的虚拟社群。
这种虚拟社群的形成与发展让人们更容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网络圈子文化则是这种社群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本文将探究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圈子文化。
一、网络圈子的形成网络圈子的形成基于人们的相似性和价值观,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起来。
例如,一些社会群体、行业专业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人们,在相应的网站和平台上组织自己的网络圈子,自由地进行交流和自我表达。
许多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通过人工或机器推荐、用户互动、标签等方式,帮助用户找到相同兴趣爱好或相似生活态度的人们,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例如,有些人喜欢美食、旅游,他们会在美食、旅游等网站中加入自己的兴趣小组,发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二、网络圈文化网络圈子文化是指网络圈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共同信仰的文化模式。
网络圈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以及行为方式。
1. 生活态度网络圈子文化中体现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特色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网络圈子中,人们会提倡并鼓励分享,关注自我表达,对多样性持支持态度,并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性。
例如,美食小圈子中的人们不仅关注美食本身,更关注餐桌上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立。
2. 行为规范网络圈子中的行为规范相对比较宽松,但一般还是会有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不恶意诋毁、攻击他人;不能发布违法、色情或不健康的图片或内容。
并且,在一些专业圈子或商业平台上,一些类似的行为规范也非常具体和严谨。
例如,科技领域的人们会在信息交流中遵循一些技术规定和行规;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商家们也会遵循一些规则。
3. 共同信仰网络圈子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共同信仰,这些信仰可以从圈子的主题、社群共同经历等方面而来。
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关键词 】 大学网络 文化 ; 微博 ; 社 交媒体
大学 网络文化伴 随着计 算机 、互联 网在大学校 园中 的运用 而产 2 加 强 大 学 网 络 文 化 建设 的途 径 生, 从 最初 的 B B S 论坛 、 虚拟社 区 , 到现在 的博客 、 微博 , 甚至手机 上 大学 网络文化成长于大学校园 . 在 网络这个多姿多彩 的世界 中迅 网, 网络 的迅 猛发展让大学生 的学 习 、 生活 、 交往方式 发生着改变 , 影 猛发展 , 要想摆脱 “ 新 新媒介” “ 欺凌 、 攻 击、 煽动” 、 网络 流言 、 “ 网络 盯 响着大学 生的行为方式 、 思维 习惯和价值 理念 和精神追求 . 也给 大学 梢” 等 阴暗 面的影 响 , 就要唱响 网上 主旋 律 . 用先进 的文化 、 和谐 的理 网络文化建设带来 了诸多 的挑战与机遇 。 念 占领网上传 播的主阵地 , 建设 高雅 、 有益 、 创新 的大学网络文化。 1 大学网络文化构成解析 是. 要 用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引领大学 网络文化建设 党的十 八 大报 告指出 , “ 倡导 富强、 民主、 文 明、 和谐 , 倡导 自由、 平等 、 公正 、 法 “ 在信息化 时代 , 互联网和大学 文化相互 结合 、 相互作 用 、 相互促 治, 倡导 爱 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 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 进. 产生 了一种大学亚文化 . 即大学的网络文化。 ” _ 1 ] 大学 网络文化作为 观。” l 2 } ‘ I 富强 、 民主、 文明、 和谐 。 自由、 平等 、 公正 、 法治 , 爱国 、 敬业 、 诚 大学文化的一种“ 亚文化” . 其建设必然会 打上大学文化的烙印 。我们 信、 友善 ” 2 4 个字, 从 国家 、 社会 、 公 民三个 层面提 出了既有深 厚的传 般从大学 的物 质文化 、 制度文化 、 行为文化 和精神文化 四个 层面来 统底蕴 又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 理解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网络文化的理解也要从这四个方 面着手 价 值观引领我们 的大学 网络 文化建设 , 能够产 生广泛 的感 召力、 强大 大学网络文化的“ 物质” 应该是计 算机、 互联 网软硬件的建设 。物 的凝聚力 和持久 的引导力 :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发展方 向. 质是事物存在 的基 础 . 没有大学校 园内的计算机 和互联 网建设 . 就不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 的主旋律 ; 能够传播先进文化 、 倡导科学精神、 塑造 可能产生如此丰富多彩、 内涵深刻 的大学 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 的迅 美好心灵 。 速 发展 , 大学 网络文化 的“ 物质” 也在 不断发 生着 变化。 如果说 电脑 、 互 二是 . 把 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作为大 学网络文化建设 的重要源 联 网是基 础“ 物质” . 那 手机 就是网络物质 文化的“ 新 生力量” 。 中国互 泉。 大学是文化的聚居地 . 是文化传 承创新 的重要场所 . 为我们提供了 联 网络信 息中一 I  ̄ , ( C N N I C ) 发布的《 第3 O 次 中国互联 网络 发展状 况统计 丰厚 的文化积淀 。 将这些优秀文化数字化 、 网络化 , 加强 高品位 文化信 报告 》 ( 以下简称 “ 报 告” ) 显示 , 截至 2 0 1 2 年6 月底 , 中 国网民数量达 息 的传播 .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的开展 : 有利于提 高大学 到5 . 3 8 亿. 增长 速度更加趋 于平 稳 ; 其 中最引人 注 目的是 , 手机 网 民 网络文化滋润心灵 、 陶冶情操 、 愉悦身心的作用 : 有 利于形 成具有 独特 规模 达到 3 . 8 8 亿, 手机首次超越 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 网终 端。《 报 精神 的大学 网络文化 告》 还 显示 , 在2 0 1 2 年上半 年 , 通过手 机接人互联 网的 网民数量 达到 三是 .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网络文化建设提 出新挑 战。博客 、 微 3 . 8 8 亿. 相 比之下 台式 电脑 为 3 . 8 0 亿, 手机成为 了我 国网民的第 一大 博、 推特 网. 这些新媒体 的出现让“ 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 0 1 。我们 上 网终端 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 . 手机微博 、 飞信等即 可 以掌握 自己所写的 内容 .我们可以选择 自己喜欢 的媒介 自由浏览 。 时性 的特点 吸引着 大学生运用这些功能 . 方便 自己的沟通 与联 系 . 更 发表言论 。 在这种“ 自媒 体” 时代 , 大学生找到 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 。 好地 发挥 了 自媒体 的优势 . 显示 了“ 自 媒体 ” 、 “ 微 时代 ” 发展 的强 大后 掌握网络媒体的“ 话语权” 就成为教育者必须思考 的问题 。 劲。 “ 议程设置功能” 、 “ 把关人” 等大众传播 的理论虽然在 自 媒体 时代 制度文化建设就是 围绕环联 网发展所制定 的一切制度 的综合 . 并 受到 了巨大 冲击 . 但是在大学 网络文化建设 中. 我 们还要充分利用这 将这些制度 内化为我们 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 些理论在传播教 育的积极作用 . 将 教育者的议程 、 被教育者的议程设 于互联 网发展 的规章制度 . 这些对于大学 网络文化建设 同样具有 约束 置在 同一起跑线 . 以达到我们人才 培养的 目标 . 用先进 的技术和文化 力 .可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还是让我们的制度建设滞后于技术 的发 展。 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服务 强化制度 建设 . 应从高校 自身的网络建设 出发 . 制定 符合大学 网络文 四是 . 社交媒体 的红火发展改 变着大学生 的交往 方式 . 为大学 网 化发展 的规范 。 络文化注入 “ 新鲜 血液” 人民 网发布{ 2 0 i 2 年 中国互联 网发展 1 O 大 行为文化 强调它的示范 和引导作用 . 著名教育家 、 原清华大学 校 动 向》 , 微 博微信领跑 2 0 1 2 年, 中国有多少人在用社交网络? 答案是超 长梅贻琦先 生在《 大学一解》 中说 : “ 学校犹水 也 , 师生犹 鱼也 , 其行 动 过4 个亿 . 接近全球 社交网络用户 的 1 / 3 . 微博走到 2 0 1 2 年. 已经拥有 犹游 泳也 . 大 鱼前导 . 小鱼尾 随 , 是从 游也 , 从游既久 , 其濡 染观摩 之 了 N个平 台和逾 3 亿 用户。人人 网、 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进入大学生 效. 自不求而至 。 不为而成 。”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需要有“ 大鱼引导 , 小 的生活 . 让大学校 园中多了更多 的“ 宅男 宅女” 的同时 . 也 在方便着大 鱼从游” . 大学 网络文化建设更应如此 。在网络发展 中, 这种示范 和引 学生的沟通交流 , 改变了他们 的交往方式 。 微博 , 一种 1 4 0 字的即时通 导作用尤其 明显 。网络作为一种便捷 、 快速 、 高效的交流沟通方式 , 带 讯媒体 . 其短信 的收发与构思几乎 同时进 行 . 远程 的传播 就如近距离 给 了我们 丰富的信息 . 加速 了知识 的更新换代 , 它在现代 社会发展 中 的交谈 一样轻而易举 由此 . 它也以一种“ 核裂变式 ” H 的方式进行爆炸 起到 的良好作用不言而喻 .它的行为引导作用促进了社会 的大发展 。 式增长 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讲老师的教学内容不断通过微博传送 同样 . 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 . 出去 . 那么他 的关注者( 即同学 ) , 即使不去教室 . 也能掌握老师讲授 的 我们要“ 加强和改进 网络内容建设 . 唱响 网上主旋律。 ” 用先进 的文化 、 内容 微博 是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的新载体 . 建设体现“ 微时代” 特征和 高 尚的道德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特色的大学 网络文化 , 应 当纳入高校管理工作之中 。济南大学共 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 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 . 只有将所有的文化 内 青 团官方微 博 自2 0 1 2 年2 月底开通 . 已发布微博 4 8 9 条. 开通 3 个月 化为我们的 自觉行动 . 才会达到文化的真谛 。大学 ��
201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立项
唐山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 防灾科技学院 西藏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 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蚌埠医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滨州学院 长安大学
尹晨曦 贾海燕 唐圣华 朱华鹏 刘冬梅 胡文靖 杨 军
何婷婷 荣梅生 魏 朋
刘科生 宋吉红 边小玲 武永江
郑 李
皓 健
刘淑媛 李海波 童志祥 张彦坤 李小琼 邬丽群 卢浩宇 宋秉华 骆 赵 李 清 菡 玲
张海兵 马 旭
才立琴 吴 斌
张慧春 刘 张 洁 莉
李建耀 张 罗 莉 勇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湖南大学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吉林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聊城大学 内蒙古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高校辅导员工作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高校学生利益诉求制度化表达实证研究 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及培育机制研究——以广西已创 业成功的50名毕业生为个案 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挖掘和决策研究 专业化视阈下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设计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 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公益团队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教育路径探析— —基于上海若干高校的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研究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教育 辅导员胜任力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 完善高职院校助困体系研究 “全程践责”机制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培养探究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探析—— 以高校公益性社团为例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研究 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精准化测评模型研究 劳作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
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一览表
创业训练项目
胡心莲
张学谦
20
2
“徽韵”地域产品设计工作坊
创业训练项目
代立康
汪惟宝、王炳江
21
2
大学生社会实践O2O应聘服务平台
创业训练项目
许凌峰
唐叶剑
22
2
医疗美容咨询平台
创业训练项目
汪慧敏
谢鹏
23
2
“大家好”学生自营超市
创业训练项目
赵俊
朱小丽、周淑芳
24
2
私有衣橱·电子商务工作室
创业训练项目
教学团队
孙亮
一般项目
9
2017sjjd095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市安徒生幼儿园实践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吴成龙
一般项目
10
2017jxcgj113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bapc模块化教学平台构建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奖
孙亮 刘玉龙 刘力 李智 项雯
一般项目
11
2017jxcgj569
特色舞蹈表演专业的建设与研究
叶婷婷
32
2
“小饭桶”外卖分拣机
创新训练项目
时海波
33
2
“轻”生活畅游吧
创业训练项目
李斌
34
2
众创艺术设计广告公司
创业训练项目
陈祝
2017年省级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人
项目级别
1
gxfx2017154
国内访学
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
李茜
省级
2
gxfx2017155
自媒体时代四川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识 》中首 次引入媒介 素养 ( 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 的概念 。美 国媒介 素养研究 中心定义 的媒介素养 ,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
时 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 、创造 和制 作能力 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 。 英 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 ・ 帕 金翰 博士 ( D a v i d B u c k i n g h a m ) 则认 为 : 媒 介素养是指 人们使 用 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 的知识 、技巧和能力。在前 人研究 的基础上 ,笔者将本文所研究的 网络媒介素养界定为 : 人们
些前 瞻 陛,少一些 马后炮 ; 多为 民众谋万世之福 ,少为 眼前 利益所诱 惑。城市是 国家 的基本组成单位 ,建设城 市不 能盲 目追求经济指标 ,不能 以破坏和牺牲地方生态和城 市安 全为 代价。当然 ,在提 出意见 的同时 ,我们仍 旧要考虑到城 市管 理者 在实 际操作 中的种种难处 , 就如 同人无完人的道理一样 , 我们 的城 市也不 可能一次就达到完美 的标准 ,任何事情 都需 要循序渐进的一个 过程 ,而每个城市 的建设更是存在着各式 各样的差异 ,所以城市建设 管理不能 随意采用 “ 拿来主义” 。 好在政府和群众正在不 断发 现到此类 问题 的严重性并加以改 善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 由相信 ,在城市化 的进程 中,我们的 城市建设者和城市管理者必 定会在历史教训 中吸取经验 ,打 造更全面的城市 ,构建 更统筹 的城市应急 系统 ,让城市真正 实现其职能 ,为民造福 。 参考文献 [ 1 ] 崔树 勋 . 疯狂 的 “ 飞碟 ”一台风 [ M】 . 北京 : 海洋出
题 ,而如何处 理就是关键 。城 市道路 可建 设成两边低 中间略 高的样式 , 使 雨水 自 然 流向车道两边 ,而车道边则需设置形 状 、大小 更科学 的排水 口。 学 习中外精华 ,更新排水系统 。古人在构建城市整体布 局之际 ,首要 工作就是建立地下排水系统 ,排除城市水体隐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圈子文化也愈加繁荣。
网络圈子指的是一群人在网络上形成的群体,他们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信仰。
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论坛、群聊等形式交流、互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
网络圈子文化的特点是高度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网络圈子文化是大众文化,不受地域、时间和社会阶层等限制。
网络圈子文化的诞生是和自媒体息息相关的。
自媒体指的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内容的媒体形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B站等。
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内容创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发布内容的时间和方式,同时也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内容传播的主要平台。
由于信息的便捷传播和接受,自媒体的粉丝数量空前增长,这也为网络圈子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网络圈子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高度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网络圈子内部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认同感,这是因为网络圈子成员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信仰而聚集在一起的。
在这个圈子里,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都是被赞同和认可的,这让成员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并且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二、社交化和互动性强网络圈子的成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社交关系,通过各种平台进行联络和交流,形成了强烈的互动性。
网络圈子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趣味分享、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这些互动,圈子逐渐成长壮大,成员之间的社交网络也在不断扩大。
三、流行性和时尚化网络圈子文化是高度流行和时尚的文化形式,因为网络圈子的成员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资讯和知识的交流,而网络圈子内部也经常有热门话题和流行趋势的出现。
这些流行话题和趋势引领了网络圈子内部的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让网络圈子文化变得更加新颖和时尚。
四、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圈子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属的圈子,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群体。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圈子也不再受制于地域和社会背景,这让网络圈子文化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文化研究模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面临诸多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旨在探索新的文化现象和传播模式,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如何积极参与并塑造文化,以及新媒体如何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平台。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现象,探究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参与特征,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并尝试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参与式文化研究框架。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新媒体时代文化参与的本质和规律,为文化研究和传播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公众对新媒体时代文化现象的理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产和消费,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
这一特点使得文化现象、社会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讨论。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更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传统媒体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而新媒体则提供了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方式。
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者,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和传播。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不仅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传播范围的全球化:新媒体的跨地域性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可以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
这一特点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也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研究作者:白晓宁来源:《成才之路》 2016年第4期摘要: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政治情绪化表达多发,群体性极端行为容易爆发;网络娱乐热点备受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较大。
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基本特征是:表达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网络表达引导困难,传播过程参与者众多。
文章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滞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从众心理较强;网络信息法律规范缺失,网站监督管理缺位等方面,分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根本原因。
并从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植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两个方面,研究推进大学生网络理性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24-02自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网络传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然而,人们表达意见时不一定都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
当人们的情绪不受自身意识控制时就可能出现非理性的表达行为,甚至会出现谩骂诋毁等恶性的网络评价行为。
网络非理性表达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受理性思维支配的情况下不自觉、情绪化、无逻辑性地表达自身认识和情感的行为。
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行为越来越频繁。
在网络表达过程中,现实状况与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表达自我与个别新闻媒体有时报道不充分的矛盾等,使部分大学生有时容易产生情绪化、群体性的表达行为,这种不理性的表达行为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在参与自媒体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容易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认定事实的真伪、表达自己的好恶,这种缺乏理性认知的行为很容易走向极端,并演化成诽谤、诋毁、人身攻击等不理性的网络行为。
从网络角度谈
从网络角度谈郑柔澄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兴起,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方式。
然而,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校、社会对于网络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的脱节,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害,或非正当使用网络。
鉴于此,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亟待提升。
本文从社会事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和成因,并依此提出了高校网络素养提升工作的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网络教育创新;新媒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正在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延伸和扩张。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形象,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当今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大学生也成为了高校中使用网络的主要力量。
无论是课内学习、课外技能掌握还是人际社交等,网络已经渗透进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其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学生理解并学会正确应用新媒体的速度。
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教育、课程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还仅限出于个人意愿去于接收和传递信息,对于网络上的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并不会去独立思考和核实,甚至会使用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
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这就说明教育工作不仅不能脱离网络和新媒体,反而要更加充分地使其发挥能效。
如何在信息化的前提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壮大思想舆论”和“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保证其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1、使用自主性较强。
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为18-25岁的青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于新兴网络媒体的上手速度相对而言更快。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圈子文化探究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氛围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圈子,作为自媒体时代中的一种集体交流形式,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
本文将从网络圈子的起源、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网络圈子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圈子的起源。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开始在网上建立社
交关系,形成各种网络社区。
这些社区以共同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为基础,通过互动、
分享信息、讨论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互帮互助的小圈子就是网络圈子。
网络圈子起源于互
联网的发展,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圈子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网络圈子的特点。
网络圈子具有较强的内聚力,成员之间的联系
比较紧密。
这些小圈子常常都是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思维方式
甚至是生活习惯。
在交流过程中,彼此间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
网络圈子还有很强的独立性,成员们通常不受任何维度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网络
圈子。
此外,网络圈子具有高度互动性,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
总之,网络圈子作为自媒体时代中的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网民参与性、传
播性和延展性。
它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分享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网络圈子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时代中人们价值观、审美观、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它
是数字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华电生活说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和传播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自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自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成为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自媒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时代下自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信息、发表言论、融入社会的平台,自媒体在生活和学习上带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影响其思想和行为,也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高校面对自媒体带来的挑战应该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1]。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自媒体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监管更加复杂
多元文化在自媒体中的渗透导致了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冲击。
西方政治文化渗透也影响了校园中的学生群体。
而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自媒体平台频繁曝出一些社会问题,如政府腐败、社会矛盾、环境影响等,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理性对待问题导致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出现偏差,以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困难。
(二)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必须具备更强的导向性
自媒体有着自由、开放式的传播特性,使得大量信息在虚拟平台上分散式的传播,由于较难控制使各种各样纷杂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大学生缺乏主见和自我判断,而且喜欢追求个性刺激,极易摆脱伦理的束缚而盲目跟风,容易被人利用,被动的成为网络事件的帮凶。
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无疑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增强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思想
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讲座,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华电生活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渗透,包容多元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网络安全一直都是网络监管中的难题,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网络监管变得更加复杂。
高校应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体系,做好自媒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网络平台建设[2]。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备案制度、信息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督制度和网络应急处理报告制度等。
高校应明确各自媒体平台的职责,使其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监管,同时建立自媒体网络文化平台维护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师生自觉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设者、维护者和监督者,成为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参与者。
3.增强学生自律行为,提高网络素养
高校应加强学生在虚拟网络中的主体性,帮助他们了解复杂的网络文化现象,使学生学会正确识别和选择网络文化信息,对于网络文化现象能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取对网络文化信息的知识管理能力。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学生自律行为,遵守网络文明的公约。
要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从自媒体中能够理性地对待社会矛盾,积极传播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的主题。
(二)加强自媒体平台网络文化宣传队伍建设
1.建立网络文化宣传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思政教育能力强、网络媒介素养高、以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教师等思政工作者的为骨干,辅以其他科任教师和行政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的宣传网络文化的工作队伍,在自媒体虚拟平台上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3]。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于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培训以及培养网络文化意识,努力创建既熟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又掌握网络应用软件和网络文化以及拥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专职教师开通了个人微信、QQ和微博等网络虚拟账号并且向学生公开,利用自媒体的虚拟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关注新的网络事件以及学生微信、微博的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思维和生理上良好的指导以及判断。
2.发挥学生自治能力,培养大学生领袖才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先进思维、优秀品格和学习骨干的力量,创建大学生自媒体虚拟平台中网络文化的宣传组织,发挥大学生的自治能力形成有组织、有目标、有纪律的大学生宣传组织。
对于该组织成员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学生队伍在自媒体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领袖”作用在自媒体中传播正能量,让主流思想引导舆论走向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论
网络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应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建立健康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杜蕊.自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杨晓婷,杨丽英.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应对[J].前沿,2014(Z9):170-172.
[3]何燕玲.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