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阴阳理对书法的影响
“阴阳和谐”理论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的作用
“阴阳和谐”理论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的作用作者:梁瑶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易以道阴阳”,《周易》实际是向人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书。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
“阴阳和谐”理论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性格,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和理想,指导了我国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
因此,可以说,“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阴阳和谐;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法则一、“阴阳和谐”理论“阴”“阳”作为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阴阳”的概念在西周末年才开始出现。
此后,真正开始认识、发人深省,并在历史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则是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
正如《庄子·天下》篇所云:“易以道阴阳。
”一部《周易》实质上是向人揭示宇宙阴阳对立统一客观规律的书,“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周易》的“阴阳和谐”理论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入血脉的性格,同时也对古代的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阴阳和谐”思想理论的影响下,大多的文人学者都十分推崇中和美。
这主要是由于“阴阳和谐”的美学特点,使得中和美既不像软弱的“阴柔之美”,也不同于刚硬的“阳刚之美”,更加符合中国几千年来宣扬的儒学思想,中国文人雅士坚持的守中守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因此,纵观整个中国美学发展史,“阴阳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终极理想和传统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它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并在各个艺术门类的作品当中都有极为精彩的表现。
二、“阴阳和谐”理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表现“阴阳和谐”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贯通于中国传统美学之中,体现在传统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的中和与均衡的美学追求中。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之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属于儒释道的文化,儒家占主导地位。
孔孟把“仁”作为儒家的最高精神追求,倡导“入世”的哲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佛家自唐代六祖慧能改良以后,彻底改变了佛教的修为方式,把“心性”作为佛家的本源,倡导“即心即佛”,注重人与人的顿悟问题;道家虽与道教鱼水不分,但道家更强调思想的阐发,老庄把“道”归为至高真理,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出世”的哲学。
道家学说既然探索的是一种“出世”的哲学,在思想审美上自然也就追求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状态。
道家美学追求“自然”“朴拙”,它不同于儒家美学是建立在礼教规范之上的审美。
道家以在“无为”中追求“有为”为审美特征。
就艺术本质而言,道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为人们营造了平静自然的审美心态。
道家认为“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体,“道”的运行要遵循自然规律,以“道”为本原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道家认为自然中无为地存在着最高的美,从自然的本原来审视美,是道家审美的追求。
王羲之《远宦帖》一、道家思想对书法审美影响的历史渊源道家思想对书法审美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被打破,社会发生剧变。
一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四处游说,纷纷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道家思想既不过于积极,也不过于消极,正好与人民的生活相契合。
特别是在西汉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和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唐玄宗时期,都以道家思想治理国家,一改前朝之苛政,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是道家思想治国成功的政治实践。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书法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书法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书法,是指中国书法中的阴阳对立关系。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代表着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事物,如天地、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等等。
而在书法中,阴阳之道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指导意义。
首先,在书法艺术中,一阴一阳的对立关系代表着平衡与和谐。
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筆劃的使用必須合適,使字形与布局达到平衡。
阴平阳秀,阴柔阳刚,字符之间的阴阳关系必须相得益彰,才能显得和谐有力,产生艺术美感。
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及其心境的平衡与和谐是书法创作中的关键点。
其次,一阴一阳的对立关系在书法中寓意着循序渐进与协调发展。
在书写一个个字形过程中,每一笔的运用都需有条不紊,循着一定的规律与节奏,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字形的风韵特色。
这也正是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所要学习和追求的,即培养习惯于秩序与步调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文更加流畅和严密。
再者,一阴一阳的对立关系意味着刚柔相济与兼收并蓄。
在书法中,字体的运笔必须有力而刚硬,但同时也要注重笔画的流畅与柔和。
只有刚柔相济,才能使字形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启示我们,在书法中,我们要学会在刚Soft和柔媚中找到平衡,兼收并蓄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与技法,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最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书法也告诉我们,在艺术创作中需要有对立与对比。
阴阳对立的概念提醒我们,在表现艺术作品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对比效果,通过对比突出重点,给作品增加层次感和冲击力。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可以运用粗细、浓淡、阴阳等因素的对比,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书法,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的智慧,也对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提供了指导意义。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要追求平衡与和谐,循序渐进与协调发展,刚柔相济与兼收并蓄,以及对立与对比等方面的境界,才能体现出一阴一阳之道的真谛,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中的道家思想探究
书法艺术中的道家思想探究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其中,道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道家强调自然、随遇而安、无为而治等思想,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书法家的墨宝创作、墨意表达以及艺术追求。
本文将从书法艺术的墨意、笔墨运用、艺术表现等方面,探究道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一、墨意表达中的自然观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常常通过墨意表达来体现自然之美。
他们以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云雾等元素为灵感,运用毛笔、墨汁,以及纸张的质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自然韵味的作品。
在书法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书法家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
以草书大家张旭的作品为例,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同大自然中的山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张旭擅长以“潇洒豪放”的笔墨表现自然景观,将道家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灵气和生动性。
二、笔墨运用中的随遇而安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强求不固执。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们也常常秉持这一理念,灵活运用笔墨,顺势而为,不拘泥于形式。
他们在书写过程中,随着心境的变化,随着毛笔的起落,随着墨汁的浓淡,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大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潇洒随意”著称。
王羲之在书写时常常随心所欲,毫不刻意,以达到笔走龙蛇、气韵生动的境界。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等理念,体现了书法艺术中的自然、随性之美。
三、艺术追求中的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干预。
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也常常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艺术境界。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尊重毛笔、墨汁、纸张的特性,顺势而为,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顺其自然,任由墨汁在纸上自由流淌,任由笔尖在纸上舞动,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灵动感的作品。
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治”的艺术追求。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王焱莹摘要:“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著名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那么带有“阴阳”观念的审美思想必然对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
文章通过分析探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并将其中“阴阳互用”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营造出“阴阳相生”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阴阳观;中锋;侧锋;中和;书法艺术一、“阴阳观”的基本内涵早期的“阴阳”只是简单的对自然现象的表述。
随着哲学、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阴阳”观念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其内涵逐渐抽象化。
“阴”与“阳”发展成为两种具有对立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具有表征意义的哲学概念。
据《易传》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即“阴”和“阳”为生成自然万物的两个基本元素,“阴阳”二者的变化推动宇宙的运行和发展。
“阴阳”观念具有普遍性和比附性,“阴阳”所涵盖的范围日益扩大,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但各个领域的“阴阳”都有其独特性,表现内容、表达方式等均存在差异。
故本文将从艺术的角度挖掘剖析书法中具有个性的“阴阳”观念,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认识书法中的对比关系,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指导我们对碑帖的临习和书法创作。
二、书法中浅层次的“阴阳观”东汉蔡邕提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老子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可见书法源于自然,而“阴阳”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阴阳”二气的变动是自然万物运行的普遍法则,故“阴阳”观念为书法的根本观念,书法的形式表现是由形与势的“阴阳”变化构成的。
我们对于书法艺术中“阴阳观”的认识多停留在表象层面,即从字法、墨法、章法等角度探寻书法中所包含的“阴阳”观念,如: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书写节奏的快慢疾涩,形态的斜正、宽窄、高低、大小,用墨的浓淡枯湿,单字结体与整体布局的疏密聚散等。
书道有“道”——道家思想对书法的核心影响
宇宙 间所有 的一切 , 哪怕是 现各 时代精神的 中心艺术 。” 从某种程 度上讲 , 书法艺术 的发 我们的丰富的资源。在 他的眼里 , 不 晓春秋的蟪蛄 都是 有意义 和价值 的。 所谓 展, 也能代 表相应时期 的艺术发 展 , 以及社会 风气 、 艺术追求 不知晦朔的朝菌 、 等等。 书法已经成 为中国艺术的 中心线 , 贯穿着整个 中国艺术
己的风格 。假使单一 的去研究某种艺术形式 , 无论是书法 、 国
老子讲 “ 复 归于无极 ” “ 复归于婴儿” “ 复归 于朴 ” 等等 , 都是 强
最 自然 的 、 最初的、 最纯 粹 、 最纯 净 的艺术 状 画、 文学 、 戏 曲等等 , 到头来 , 只是技巧娴熟而 已。若没有其他 调 其最原 始 的、 态。 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所无法达到 的最理想的状 态 , 所 以这种 多方面的给养 , 虽是精熟有余 , 却与工匠无 异。
止, 那种魏晋风度 , 一直都是被人所 向往 的。 魏 晋时期 , 被誉 为
是中国书法 艺术 的黄金 时期 。尤 以文人 士大夫引领了这个 时
而引导这风气的 , 便是 当时所处高官贵位 的 期的书法潮流。明汪珂玉在《 墨花阁杂志》 中说 : “ 晋人书虽非 个全社会 的风气 。
名法之家 , 亦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态 , 缘当时人士以清简为尚,
子的对艺术核 心的影想 之一 。倘 若是刻意的要去抒发某种情 感, 多少会有做作之感 。艺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 , 但是其更能
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 ,而其最与众不 同的是无论任何一
试论道家思想对中国书画创作的影响
“ 有无 ” 黑白” 动 静” 、“ 、“ 等道 家思想 为变化 之道 , 灌注于书画 布置 经营之 中。 此道, 蕴于他 们 对自然物象 、 社会文化、 笔墨技艺 、 人格精神
相 互关 系作用的体认与对作 品所表现 的 “ 天人
擦, 施墨 的浓 、 干、 淡、 湿等等 , 生意 于依据 均
试论 道 家思想对 中国书 画创作 的影 响
◇ 卢 荻
他们 的书画观念 落实到线条的运 中国书画的表意性源于道家的 关 系的界定。 用, 不仅仅是 表现 在线 条的可粗可 细、 可刚可 “ 天人合 一”理 论
一
求, 定笔墨 的构成 方式 及情 感影响 , 决 决定作
品的文化品格、 美境 界、 审 人格精神的含量 。 中 国书画 的笔 墨不 单单是 “ 材料”的 意 义, 而是 把笔墨 作为独立的审美 价值 ; 不仅仅将 其作为
关系是 “ 有无相生” 老子》 。《 第五十二章注云:
“ 无”是 “ 本”, 是母 ;“ 是 “ 有” 末”, “ 是 子”。 只有抓 到 “ 本”, 能得 到 “ ” 才 末 。此种理 念作 为中国书画哲学 的基础 则表现 为 “ 计白守黑”、 “ 虚实相应 ” 它 对中国书画 的意义在于: 。 由于
的“ 可阴可 阳、 可黑可白、 可有无无 、 可动可静、
可文可武 、 可虚可实”的 哲理层面 。 此看, 如 他 们认可的表现 为 “ 之 质的 线条只 是具象 的 器” 用笔 方法 , “ 阳”、“ 而 阴 黑白”、“ 有无”、“ 动
抽象描摹 物象的手 段, 更重要的是将 其作 为作
品评 价的标准 。 它是站在 “ 气韵本乎游心 , 神采
生于用笔 ”( ・ 若虚 Ⅸ 宋 郭 图画见 闻志》) 的高 度, 审视笔墨对于作品的根本意义, 追求 “ 以笔 墨之精妙论 , 山川不如画” ( 则 董其 昌语) 的境
书法创作中的阴阳契合
书法创作中的阴阳契合背景介绍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的书法中,阴阳契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表现形式。
它可以表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阴阳契合的意义在于将物质和精神互相交融,形成一种新的空间和氛围。
在书法创作中,阴阳契合的运用具有很高的创意和审美价值,可以帮助书法家表现出最好的艺术效果。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
阴与阳相对,是对不同的事物在特定情况下的某种属性的称呼,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生与死等。
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与世界本身的有机生命现象是相一致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一种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
它被广泛地运用于诸如书法、绘画、音乐、文学和哲学等艺术、学术领域。
书法中的阴阳契合书法是一种表现文字书写美的艺术,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阴阳契合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相应的阴阳平衡,才能真正表现出其美学价值。
1.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在书法创作中,使用阴阳相对的笔画,产生作品本身就具备阴阳平衡的特质。
例如,在书法创作中,用粗、大、宽、高的笔画来表现阳气,用轻、细、曲、险的笔画来表现阴气。
这种阴阳平衡的表现,可以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舒适。
2.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在书法创作中,随着作品的不同发展过程,阴阳之间的转化变化。
例如,当书法家初步完成画作时,这种作品本身的阴阳气息还不够强烈。
随着制作过程的不断深入,笔法的不断变化,作品的阴阳感逐渐显现,从而让作品更加有趣、充满生命力。
3.阴阳历程阴阳历程是指在书法创作中,阴阳之间的循环变化。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可以使用阴阳的循环变化,来刻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这种阴阳历程的表现,可以加深作品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4.阴阳互通阴阳互通是指在书法创作中,阴阳之间的互相渗透。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需要通过对阴阳的理解来创作出符合自己思想、风格、情感的作品。
道家思想与书法艺术
力度感不仅仅专属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也必须建立在力度美感之上。 道家崇尚“静”、“慈”、“柔”、“虚”、“无为”等,表现在 书法美学中,就是倾向于通过书法艺术表现线条的阴柔之美。后汉 蔡邕《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 丽。”所谓“肌肤之丽”就是阴柔之美。卫夫人《笔阵图》说: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若乎银钩。”“银钩” 所意象的也是饱含力度的柔性一面。美是阴阳互动平衡的结果,所 以在魏晋书论中阳刚之美虽然占据着审美的主导地位,如“陆断犀 象、万岁枯藤、百钧弩发、崩浪雷奔、状如龙蛇、壮士佩剑、深林 之乔木、曲折如钢钩”即是阳刚的一面,但也不乏“妇女纤丽”之 形容。在书法艺术实践方面,王羲之更是一改古质而今妍,而王献 之尤为重之,所以《晋书》中说王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 趣”。
以“道”的理念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
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 之《笔阵图》,反思了 当时书法现状,指出其 原由是“殊不师古,而 缘情弃道,才记姓名; 或学不赅赡,闻见又寡, 致使成功不就”,这是 把“道”置于“情”之 上。
再如王羲之的《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记述了 天台紫真所说的书法理论:“书之气必达乎道, 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 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 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 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 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 书妙尽矣。” 其中关于阴阳的论述,贵盈、贵虚、惟逸、惟 静,以及笔力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均凸显出道 家的核心思想。同时,用一个“妙”字来概括 书法的至高境界,也契合了《道德经》中“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路。而所谓“书之气 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即是用“道”的思 想来统领书法艺术的本质研究以时期的书法理论中,“意象”思维随处可见,并成为 后来书法理论的主导性思维方式。首先是卫夫人关于点画的美学意 象,奠定了“永字八法”的理论基础,如《笔阵图》中的拟象内容 就是通达书法点画之美的重要途径,其后关于点画的美学理论基本 上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其次是“力为骨体”的概念,就 是用“骨”的意象来表征线条的力度美感。卫夫人提出了线条力度 美感中的“骨”、“肉”、“筋”意象,经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 二意》的阐释,到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完善,“力为 骨体”的思想最终在书法线条质感中得到确定。直至苏轼提出“书 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线条质感的 复合意象则更趋完整。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开书法美学意象之先 河。
书法之道,贵在阴阳和谐
书法之道,贵在阴阳和谐开宗明义:书法者,章法、技法、笔法、墨法也;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阴阳者,宇宙、时空、能量之对立统一也。
一言以蔽之,书法之道、之妙、之境界,在于书法之形神、主次、大小、奇正、疾徐、刚柔、黑白、浓淡、轻重、方圆、起止等等,和谐共生,对立统一,移形换位,变化无穷。
何谓阴阳?阴阳是宇宙、时空、能量,万事万物之本源。
盘古开天地,分阴阳,定时空,显能量,以阴阳为本,时空为象,能量为源。
万事万物,至宏至微,皆含阴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相生相克,此消彼长。
因此,阴阳乃万事万物本身所固有之属性,并由此生成宇宙之基本规律。
世界是阴阳的。
阳代表事物具有运动、活跃、刚强、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精神、上升、外露、轻清、温热、增长等属性;阴代表事物具有静止、死板、柔和、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物质、下降、内在、沉重、冰冷、减少等属性。
诸如,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冷为阴;快为阳、慢为阴;白为阳、黑为阴等。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之基石。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互易,时空互行,能量互化,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至阴之中,当有一阳升起,至阳之中,亦有一阴尚存。
因此,阴阳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抽象化概念。
必须指出的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以此推之,无限可分。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变化的、对立的、统一的,任何事物皆可以阴阳属性区分之,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区分才符合哲理本义。
气化天地,道分阴阳,刚柔相济,无限变化。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一切时空和能量,皆以阴阳为本源。
可谓,阴阳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
阴阳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道法自然,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书法发展
道法自然,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书法发展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发展基因中蕴含了各方力量博弈的痕迹,其中宗教因素便是其中之一。
汉字书写一直徘徊于文字教化和才艺抒发的两者之间,而因为历朝历代官方对书法的多元管控和深刻性介入,书法不仅成为国家层面教化的隐形形态,更受到了多种宗教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批与佛道关系紧密的书法家群体。
而道教做为中国本土自生的宗教,传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书法跟道教的联系是割舍不掉的。
我们经常说某某的书法有庙堂气象,其出处便是于汉代时期的道家神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
黄庭经道教思想在中国文化史,哲学史,宗教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老学说,老庄之道,黄帝,老子,庄子三人的思想为道教学说的核心。
而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的观念一度渗透到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道家的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
如艺术理论中经常提及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对道家思想学说的一种折射。
而书法的自然观从本质上说和道家学说中的自然观具有同频共振的效果。
灵飞经道教与书法最为直观的联系便是我们在学习书法时用到的一些字帖。
练过小楷的朋友一定会很熟悉诸如这样的帖子,东晋王羲之的《黄庭经》,唐朝钟绍京的《灵飞经》,元朝赵孟頫的《道德经》等等,这些字帖的内容就是道家的经典。
这种道教家元素的显现,只是道家学说对于书法影响的一个侧面展示。
更为深层的影响表现在书法艺术建构之上的。
道教道家学说的精髓是对自然理性的全方位推崇,尚自然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理念不仅将道与自然当成了高等级的尊崇对象,还将两者看成了一种具有互通性的观念体系。
道的本质仍是自然。
书法的产生便于自然有着直接关系。
早期的甲骨文就是对于自然中实物象形的演变。
道法自然而以自然为上的观点对书法而言则另具新意,它构成了一种书法审美观,书家对于自然美的推崇和追求会直接导致对书法本体的准确定位。
明代的傅青主,晚年出家为道士,他长期信仰道家学说,他所主张“四宁四毋”的书法就是对于自然的追求,清净无为,达到自然而然的境地。
试述佛道儒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试述佛道儒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试述佛道儒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书法是文化、是艺术、是瑰宝,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综合性的学问,它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力学、运动学、造型学及心理学等。
自有文字以来,书法就伴随而生,它由自发的实用美逐步上升为自觉的艺术美,这是质的飞跃,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佛、道、释哲学思想的浸润,特别自汉朝当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时,佛、道、释的哲学思想就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渗透于书法艺术的各个领域。
姜澄清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一切艺术的核心。
……书法把中国的哲学理念、空间理念、线条批评、阴阳观念都包括到了里面,接纳得很丰富。
”(见2008年1月16日《书法导报》第九版)现分别谈谈佛、道、儒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刻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佛家修行强调“空”,就是说对常人的私欲和执著要修得无漏,使其心境空灵、纯净,成为一个不带俗气的纯真的功成圆满的觉者。
这个思想对书法界影响深远,它要求书法家人品和书德都要高尚。
出家人若有了私心杂念,俗根未尽就不能成正果。
书法家若满脑子的私欲,如学书法不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加强自己的修养,而是想以它来追名逐利,或是被市场经济所左右,把书法作品作为商品,为了卖个好价钱而迎合买主,作品就必然丧失纯真的艺术性而追求实用性,如此等等,作品必然充满俗气,书家也必然堕为俗夫,可知,俗不可医呀!书法家要求德艺双馨,德高,作品的意境才高,给人以纯真的清新的震撼的感觉。
人俗其作品也必然俗,因为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心电图。
再者, 佛家的“法无定法” 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尤为重要. 无法之法是更高的法. 书家不为法所囿。
又不能不遵守不同层次的法。
由于书家层次的不同, 对法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也不相同。
不同层次的书家虽书写同一内容的作品, 其效果亦不尽相同。
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法, 而有的法只能领悟, 不能言表。
这就要求书法家基本功要扎实, 善于继承, 善于创新, 有强烈的精品意识, 不断地出精品, 才能随着“法无定法” 的每个层次的阶梯不断地上升上升。
中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关系刍议
学术论丛丨 U7中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关系刍议/任会玲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主义美学基础,书法创作讲求“意到笔随”,让毛笔成为 书家内在思想的表达工具,要求书家创作时要摈弃具体形象,浑然天成地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状态,让自己几十年的书法美学功底成 为创作的工具和规矩,让笔锋与创作者的心神想通,实现笔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心合的融合境界,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朴素哲 学思想吻合,虽然不是中国书法美学精神的全部,但也是重要核心之一,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之间有深厚无比的渊源。
关键词:书法艺术道家哲学思想关系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一、i s法艺水Aim家ff学思想 灯K N的文化上壤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众多载体 中的核心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五千 年文化传承中,写字从最初的单一 记事的功能性逐步自然地衍生成了 富含艺术性的书法,这是一种文化 演进的蜕变和升华,而后又反作用 于书法自身,促使它发展得更加完 善,更有内涵。
这种文化上的变化 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必然出 现的结果,因为物质文明发展到一 定程度后自然就会催生出人们对精 神层次的追求,书法的出现正是这 种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完全是本土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与孕育它的独特的文化土壤有着 源与流的密切联系。
中国历史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氏族社 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几大阶段,书法的本源正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的原住民,在他们灵智初开时是用 声音语言完成记事活动,随着原始 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演变成结绳记事,直到后来社会发展需要用文字来记事为止,文字诞生了,原始的书法也就诞生了,只是些简单的线条刻画。
再到后来,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文字记事曰渐普遍化、专人化,逐渐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再到后来衍生出了追求表达完美、返璞归真的毛笔书法。
这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与道家自然与宇宙的融合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与道家自然与宇宙的融合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古代书法家们对书法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书法与道家自然与宇宙的融合。
他们相信书法的宇宙观与道家哲学相通,通过描绘万物生灵和自然规律的表现,书法成为了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媒介。
古代书法家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道家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表现手法。
比如苏轼的枯藤老树,写出了岁月流转间的生生不息;米芾的铁石归田,描绘了大地的肥沃与生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书法家对自然的敬畏、对大自然规律的深思熟虑,并将这种感悟融入了作品中。
道家的哲学主张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动皆遵循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而生。
这与书法的创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契合。
古代书法家在创作时,常常追求自然流畅的笔画,追求墨色与宣纸的相融合,追求用笔的顺畅与意境的升华。
正如道家追求和谐自然,书法家也追求用笔顺应自然、与宇宙和谐统一。
除了在笔画上体现自然与宇宙融合的理念,书法家们对书法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道家认为大道至简,书法家在追求书法之美时也常常追求简洁明快的笔触,追求用笔的恬静与自然。
他们在创作中,通过减去多余的修饰和繁琐,追求一种意境的凝练与空灵,将书法作品的墨意与宇宙的无限和谐统一在一起。
古代书法家们对书法与道家自然与宇宙的融合的探索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反映在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心灵境界上。
他们常常以书法为媒介,与自然相结合,汲取自然的灵感和能量。
他们在书法创作之余,也常常独处山林,沐浴自然之气,以此洗涤心灵,达到与宇宙共鸣的境界。
总而言之,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与道家自然与宇宙的融合,是一种表达心灵与宇宙和谐的艺术形式。
通过描绘自然万物和自然规律,书法家们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联系融入了书法创作中。
他们用笔墨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将道家的哲学思想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审美观念。
浅析与书法艺术中的阴阳之道
浅析与书法艺术中的阴阳之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按各自发展规律不停地运行着,书法做为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瑰宝,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延革,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研究她的产生与发展,对于继承文化传承文明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阴阳学说”始于《周易》。
所谓阴阳,其含义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同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即为阴阳。
正如《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阳性是代表事物的动的、活跃的、刚强的一面,而阴性者代表事物的静的、不活跃的、柔弱的一方面。
它运用一种对立与共存的观点来剖析世界万物,“尚意”书风的兴起,其实就是将“阴阳学说”发挥到书法中,例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
在强烈对比直抒胸臆上开创了先河,将自己的情感极致的表达。
(一).白纸黑字中的阴阳对立。
中国五千年的书法绘画艺术中,以墨入纸的书法和绘画居多,中后期才出现彩色的,多种颜料混合的彩色的绘画艺术盛行。
相对西方而言,西方的绘画相对书法而言更加兴盛,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相对比,如西方的古典主义,注重彩色颜料真实的勾勒出现实的意象与事物,注重模拟,逼真的评判标准,背后是多元的对立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念。
但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则是白色宣纸与黑色的毛笔墨水写出的字体并不强调和现实生活和意象的相似和模拟,虽然在甲骨文时期以及之后的小篆等书法之中,都还是存在有模拟现实的具象的事物,试图绘画描摹出事物原本的摸样,但是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则开始越来越抽象化。
色调来看,白纸黑字,无论是字体大小,都体现着阴阳的二元的对立,黑与白的强烈的色彩冲突和演绎,在冲突与矛盾中形成和谐之美。
黑色字体在白色的纸张整体而言,肃穆性更强,更加的明显,冲突更加的强烈。
白色纸张则使得整体的作品更加的干净,纯粹,简单。
而其中体现的阴阳的二元的对立,即古人的哲学的思想则更加的深刻明显。
阴阳在书法中的体现
阴阳在书法中的体现
阴阳在书法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笔画的阴阳对比:书法中的笔画可以分为阴笔和阳笔。
阴笔指的是墨色较重、厚重的笔画,而阳笔则指的是墨色较淡、轻盈的笔画。
阴笔和阳笔的对比,使得书法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了阴阳互补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层次和立体感。
2. 纸张的阴阳对比:在书法作品中,纸张也可以体现阴阳的对比。
一方面,纸张可以与墨色形成明暗、深浅的对比,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纸张表面的纹路也可以与墨迹形成明暗、厚薄的对比,增加作品的质感和立体感。
3. 动静的阴阳对比:书法作品中的笔画可以分为动笔和静笔。
动笔指的是用笔快速划过纸面,产生流畅、灵动的笔迹;而静笔则指的是用笔缓慢地在纸面上停留,产生稳重、沉静的笔迹。
动笔和静笔的对比,使作品在动静之间产生了阴阳的交替,增加了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
4. 形体的阴阳对比:在书法中,字的形体也可以体现阴阳的对比。
一方面,字的结构、构造可以有阴阳对比的关系,比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等;另一方面,字的笔画也可以有阴阳的对比,比如弯曲的弧线与直线的对比、厚重的直笔与轻盈的弯笔的对比等。
总之,阴阳在书法中的体现是通过笔画、纸张、动静和形体等
方面的对比来实现的,使作品产生了层次、立体感和韵律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与道家的哲学思想.doc
中国书法与道家的哲学思想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书法的起源就是中国哲学的滥觞,这体现在我国上古时代的伏羲氏所创作的“八卦图”上,它既是一种书法形式,也体现着哲学思想。
提起道家的哲学思想,“阴阳鱼太极图”不禁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它体现着宇宙万物对立统一,也时刻警醒着人们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事物中寻求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笔者力图阐明中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的联系。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是我国首位发现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之间联系的人,他认为凡是专心搞哲学研究的人,都能从书法的线条笔画走向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同理,一个专心研究书法的人一样能得到更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
随着我国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正更加深刻地钻研其中的奥秘。
一、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内在含义的阐述书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创作者对自己心里情感的书写展示。
用道家的哲学思想来说,中国书法就是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物体,通过书法家的运作所留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符号、线条,符号和线条之间的组合搭配就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
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书法艺术也有体现。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发展突破的过程,从生活的需要而被创造,到人们对美观的要求提高而逐渐升华;又是从人们对事物形态的具象模仿,到进一步的文字创造;从毫无约束限制的天马行空,到开始有条款制度进行遏制;还从追求精致完美,到追求最真实的情感抒发。
中国书法一直追求着本质美,即摆脱掉世俗繁雜的一切,去寻求一种真实的艺术境界,这便是道家老子的“大巧若拙”思想的体现。
道家哲学中以一种“循道全天,自然全美”的思想。
书法艺术是中华先民根据自身平衡对称的特征而创造的,其中也掺杂着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审美感受。
或许会有人说,中国书法的字并不是对宇宙世间万物的一种体现,但书法是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展现出来的艺术形态,人们的思想和情绪又是依据自身对世间万物的感受与体验而来的,因此中国书法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阴阳理对书法的影响
阴与阳,相悖相生,最初的涵义极为朴素,背日为阴,向日为阳。
中国书法表现了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理性、情感、想象、感觉等。
中国哲学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书法中刚柔动静变化,正是自然中生命运动的体现。
中国书法把自然和心灵融合在一起,可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
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也就是说阴阳其实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阴或者阳。
阴阳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也是宇宙的基本客观规律。
书法艺术在简单的黑白线条中,包含了太多的阴阳对立统一,书法之美,讲究内揠与外拓,重笔与轻笔,藏峰与露峰,中峰与侧峰,流畅与晦涩,浓墨与枯笔,柔媚与苍劲……这些都充分体现和验证了阴阳平衡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以达到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它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它仅使用净化凝结的线条,不作物象的具体摩拟和真实写照,而是抽象把握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和规律,使书法具有了丰富表达力和深刻内涵性。
通过书法,体现出静动、虚实,简繁的阴阳交合之道,折射出对自然万物规律和人生感悟的真理性追求与探索。
欧阳询在《传授诀》里写道:“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
”书法中的阴阳不仅仅指细与粗,柔与刚,还有快与慢,窄与宽,大与小。
书圣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
密胜于疏,短胜于长。
作字之体,须道正法。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
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
此乃大忌,不可不慎。
”这里可以看出笔画与字的结合必定要适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
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
”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
做到阴阳统一、和谐,使书法艺术美妙无比。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已如此,以自已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
“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看来表现为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要顺应自然之道,就应该“无为”,而“无为”就可以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德论基础上,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精
神世界,就是他所感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自然合为一体。
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多的具有审美意义。
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审美意蕴更多来源于庄子等“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开创了书法审美的新境界。
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最大的魏晋书法,追求笔墨生情,崇尚自然妙趣,秀丽不失端庄,飘逸俊雅,开创了书法的新时代,被后人尊称为“魏晋风流”。
纵观上述书作经典作品,无一不是达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阴阳的自然调和,折射出宇宙的规律,生命的现象与人生的感悟,书法也因此成为了“我们民族最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