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能力卷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专题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演练(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年珠海一模)1820年前至1845年我国白银与铜钱的兑换如下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清政府滥铸铜钱,导致银贵钱贱D.白银是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解析:A从材料的时间可知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现象愈演愈烈,说明白银外流严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是鸦片走私严重。
2.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与此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B材料描述的“奇迹”是指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致“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3.(2018年武汉联考)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其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解析:D从材料中的“其中外办罪……不得其平”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领事裁判权”造成的不良影响。
4.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以下历史事件中,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A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显然是革命史观,四个选项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封建不是其主观目的,可以排除。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4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4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一】选择题1、(2018·佛山高三质检)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开埠通商、入超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鸦片走私、出超2、(2018·浙江宁波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说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2018·浙江杭州模拟)某部历史电影剧本表达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某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4、(2018·辽宁沈阳一模)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与此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2018·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那么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6、(2018·湛江调研)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以下内容说明了()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7、(2018·江苏无锡高三期中)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
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可自主编辑word)
第七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1843—1860年,全国出口的茶叶,1843年为132 958担,1853年为788 127担,1860年达到910 638担。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兴起B.日益卷入国际市场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D.茶叶产量急剧增加答案 B 1843年到1860年,全国的茶叶出口量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 项;农产品日趋商品化是材料中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C项;茶叶产量急剧增加的结论无从得出,故排除D项。
2.(2019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下表为1840年前与1894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这从侧面反映出( )国产粮食商品量国产粮食商品值亿斤占产量(%) 万两1840年前233.0 10.0 15 533.31894年372.5 15.8 37 250.0A.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答案 C 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A项排除。
B项可以直接从表中数据得出,与题目要求“侧面反映”不符,B项排除。
国产粮食商品量所占产量比重增加,商品值增加,从侧面反映出粮食生产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商品交易,这从侧面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C项正确。
题中时间为1840年前至1894年。
在整个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故D项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错误。
3.(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1853年,清政府下旨允许各地“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允许各省征收贸易税——厘金,厘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厘金税率由各省决定,洋货免纳厘金,1931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废除。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专题三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含解析
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北京文综)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
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 )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3.(2018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4.(2018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下面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5.(2018课标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9.(2019·兰州市高三一模)1878 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 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 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女子出席 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
A.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B.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C.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 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第17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 欢而散”“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可 以得出: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 不正确,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B 项,“中国传统 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的说法不正确,材料只涉及女子出席宴会一种现象,不 能说明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排除;C 项,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比材料中 的时间要晚,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答案 D
第2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12.(2019·武汉市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 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角度出发的,并 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 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第11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解析 材料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 无复有心种菽粟”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冲击了中国自然经济,加速了其解体, 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的主动开放,故 A 项错误;“遂使家家置纺车, 无复有心种菽粟”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晚清中国社 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是无法说明复杂性,故 D 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能力卷
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
依据材料可推知( )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2.[2018·天津市和平区高三期末]“(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准许设厂 B.协定关税C.驻兵使馆 D.割占香港3.[2018·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史料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4.[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5.[2018·福州高三期末]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6.[2018·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模块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
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
经济上 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
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
表
迈进
现
思想上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 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 B
从知识比较联系 概括 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角度考 考向3
查
考题 统计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归纳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 近代化 2011福建文综:归纳材料中鸦片泛滥的危害
[命题立意] 本题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考查清朝的外交,考 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 维能力。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 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 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 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 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洋纱进口日多的问题。从 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可知A表述错误;由“洋 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 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选项的结 论依据题干材料得不出。C选项“江、皖、川、楚等省,或有 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不能说明长江流域传统 织布业逐渐消失。故正确答案选D。
3 太平天国运动
起 主要原因 民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因 直接原因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时间范围 过
1851~1864年
程 主要人物 洪秀全 陈玉成 李秀成 洪仁玕 石达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 1 课时考纲要求一是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是重点关注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是注意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萌发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重点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心发言人李兴万难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教具多媒体等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6 课时教法点拨引导等学法合作探究等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③思想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3)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二、太平天国运动1.起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2)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高考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5、小农经济的瓦解
•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主要原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 2、过程:
• 3、表现:①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棉纺织业;
•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开始受国际市场影响;
•
③对华贸易的洋行增加,买办阶层出现;
•
④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 4、影响:①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
•
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
③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8、西学东渐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 表现 • 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 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
学技术知识 但在思 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洋务 运动的兴起 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
• 3、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满汉力量对比变化——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 1)原因:
•
①汉族地主武装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并得到外国列强
的支持。
•
②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堕落,慈禧太后为巩固统治倚
重汉族官僚。
• 2)表现:
•
①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其中曾国藩的湘军、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 2.不平等条约体系:
•
(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
(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4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突破-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考点导图历史特征1、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表达最明显。
(3)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近代中国革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新思潮。
考向一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典例1】 (2018·海南单科,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题情境切入,考查外国的宗教侵略,实质考查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宗教行径所反映的实质。
首先材料中的宗教行径都是对中国人进行侵略的罪行,这必然激起中国人的反抗,是教案出现的根本原因,也表达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
故答案选B项。
答案B【变式训练1】(2018·青浦质检)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整体感知]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政治上——在战争推动下被动变革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①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朝鲜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3)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①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阶段,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通史版历史·第一部分通史整合突破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①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③1856天京变乱是转折点④《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历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关键字】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制度。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得出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技术力量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少。
②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或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较发达。
西方的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要与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外来侵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有关。
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社会习俗变化不大。
误区警示1.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前提,近代化是最终目标。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发展,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民族独立是前提,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
《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它只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事实上并未实施。
3.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主流思想【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课件:专题七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 (共27张PPT)
-7-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提取核心信息:19世纪后期,清政府逐渐在世界多个 国家或地区设立领事馆。 ②核选项,辨正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不平等条约相关的内容, 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外交形式的变化,即清政府在形 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 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怎样,D项 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C
-5-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 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 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 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全面认识近代以来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 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由欧洲 列强占主要优势发展为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 洲(大西洋)为中心到向美国(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 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 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只有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其他抗争都失败 了。
高考历史 二轮专训: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含解析)
提能专训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解。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王朝并没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故选C项。
2.“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题干材料出自不平等条约《虎门条约》,可直接排除A项。
在条约中,清政府对五港口英商的入境旅游、贸易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排除B、C两项。
但是,清政府主动把对违法者的制裁权交给英国领事馆,这说明其忽视了对司法主权的维护,是不熟悉近代国际外交原则的体现。
故D项符合题意。
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影响。
“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即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工具。
例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例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例1】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此题以近代中国一外交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阻止琉球国进贡这一事件属于涉外事件。
地方督抚在上奏中提议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日本阻止琉球国进贡这一事件,说明当时国人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
故D选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日本阻止其向中国进贡。
这说明当时朝贡体系依然存在。
故B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督抚只是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这一事件奏提建议,并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干预”说法错误,故C选项错误。
鸦片战争前,受“华夷观”思想影响,清政府实行朝贡外交或者宗藩外交。
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体系”迫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纳入世界市场,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晚清时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例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史料一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
依据材料可推知(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2.[2018·天津市和平区高三期末]“(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准许设厂 B.协定关税C.驻兵使馆 D.割占香港3.[2018·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史料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4.[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5.[2018·福州高三期末]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6.[2018·湖南省高三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7.[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估计福建每年对进口棉织品的消费,应在200万匹以上,但是实际上通过海关在福州上岸的,只有几百匹。
这一现象表现出( )A.上海海关阻碍英国棉布进入福州 B.远洋交通不便导致棉布进口受限C.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 D.自然经济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868年,上海机器制造局所设的翻译馆正式开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这些书籍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
这一现象体现了( )A.民用企业的市场导向 B.列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C.洋务运动的主要宗旨 D.政府在文化上管理严格9.[201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14.[2018·湖北武汉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
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能力卷1.A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现象损害到了小民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鸦片走私,据此推知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A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D 项错误。
2.B 从材料中的“虎门销烟”可知,英国对这个国家的“教训”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B项正确;准许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A项错误;驻兵使馆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割占的是香港岛,香港要比香港岛大得多,D项错误。
3.B 题目中关于丰岛海战发生的时间,中国史学研究者“首先发炮的是吉野……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可知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中国政府属于自卫,日方的说法是错误的,是歪曲历史史实的,B项正确;题目不能体现出日本蓄谋已久的企图,排除A项;题目只涉及丰岛海战发生的时间问题,C项中“受害者”、D项中“占据优势”都不是题目的主旨,排除。
4.C 由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本,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昧、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表明晚清政府不谙近代外交,C项正确;舆论不可能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侵华的目的是获得更大利益,不是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D “1855~1858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战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D项正确;“1855~1858年”江西人口的变化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A、C两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并未进入江西,B项错误。
6.D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材料表明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并未能畅销,其原因是鸦片贸易降低了中国民众对商品的购买力,D项正确;材料表明英国商品在中国并未畅销,“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也表明英国并未有明显优势,A项错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说明中国并不是处于出超地位,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信息,且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小,C项错误。
7.D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虽被打开,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对外国商品具有顽强抵抗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上海海关无权阻止英国棉布进入福州,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轮船的出现使远洋交通不再是致使棉布进口受阻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会有利于其销售,这不是其滞销的原因,C项错误。
8.C 材料中翻译的西方书籍中“以工程技术和军事类为多”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即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才开设近代民用企业,A项错误;能够翻译工程技术类书籍说明列强没有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在文化上的管理严格,D项错误。
9.D 由材料可知,作为政治中心周边地区的华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并不高,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D项正确。
10.D 图表是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这些企业中采用了近代机器工业生产,可见西方工业化成果影响了晚清企业,D项正确;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图表中的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能推出洋务运动的影响,A项与题意不符;B项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题目时间不符;自然经济的瓦解是指农业、手工业相分离且日益商品化,C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11.C 从材料中信息可知,魏源主张进行变法革新,这是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所致,据此可知,民族危机激发先进士人探索,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魏源主张改革,但清政府并未在此时进行政治改革,清政府正式进行政治改革是在戊戌变法之时,A项错误;魏源在当时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B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魏源主张改革,没有向西方学习的体现,D项错误。
12.B 本题主要考查张之洞。
由材料信息“第其高下,查其好恶,巧者多销,拙者见绌”可知,张之洞设立劝业场的目的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就已破产,A项错误;张之洞设立的劝业场是商场,不是工厂,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确立市场规则,D项错误。
13.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的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府的影响。
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破产;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在概括“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时,通读材料一,逐句提取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如“定期贸易”“神农氏”“日中为市”“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交通诸侯,力过吏势”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概括“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时,要在材料二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正规市场”“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大批商人”“为价格争执不休”“竞争是激烈的”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关系,是比较浅的”和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在分析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关系,是比较浅的”原因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官营工商业、政府垄断等角度作答;分析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时,要从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和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角度作答。
14.答案:示例:论题:1840~1880年,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迅猛增长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阐述: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
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的茶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日益殖民地化。
总之,茶叶大量生产和出口,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解析:作答时,可任意选取某一时期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
如:1840~1880年,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迅猛增长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或1980年后茶叶生产和出口量大增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联系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要做到观点明确、史实翔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