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成都为例
与 20 年基本持平 。 o3 ( 收人情况 四)
据统计 ,04年 外 出务 工 人员 人 均 收入 为 63 8元。 20 8
和家政服务等传统第 三产业 和新兴第 三产业 。大力发 展休 闲观光农业 , 如锦江 区 三圣 乡打造 “ 五朵金 花 ” 新 津 打造 ,
的“ 川西 坝农 业博 览园 ” 等等 , 不仅 解决 农 民就业 问题 , 而 且还发展观 光农 业 ,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为今后 的发展提 供 了可借鉴 的模式 。 ( ) 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事业 , 提高劳动力素质 要有效 提高农村劳动力 素质 , 键在于 提高其受 教育 关
农 村剩余 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
参考文献 :
们 所能选择 的就业 机会 十分 有限 , 主要 集 中在苦 、 、 脏 累等 简 单劳动 岗位 上 , 入水 平受 到 限制 。20 收 04年 , 市农 村 我 外 出劳动力收入水平与城镇单位在 岗职工从业人员人均 工 资比, 其人均 收入 低 1 6 118元 , 为城 镇单 位在 岗 职工 的 仅
( )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有待提 高
我市农村外 出劳动力 7 . %是初 中及 以下文 化程度 , 40
争 、 的劳 动力市 场 。农村 剩余 劳动力之 间的跨 区域 流 有序
动, 促使农村 劳动 力转 移 的组 织形 式 、 培训 方式 等不 断创 新, 劳务输 出成为 致 富农 民 的优势 产业 。随着 2 1 00年 1 1
外出务 工人员 的受教 育程度普 遍不 高 , 研人数 中小 调
学及以下的人 数 占到 1. % , 20 4 7 与 0 3年 同期 相 比基 本持
平; 受过初中教育的5 .% , 20 年相比下降 42 高 93 与 03 .%; 中及以上占 2 .% , 20 6O 与 03年同期相 比增 长 4 1 从数 .%。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8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0-22 10:41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1999年2月26日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重重困难,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扭转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状况,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1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全国从业人员699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2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
再就业工程有了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使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末持平。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45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51亿美元。
年末1美元兑8.2789 元人民币,比上年末略升9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多年重复建设,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偏大,产品供过于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1998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成府发[1998]20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宅建设发展的通知》(川府发[1998]7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四)1998年12月31日全市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从1999年1月1日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为做好房改新老政策的衔接,1998年10月1日起,对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计划部门不再审批新建住房立项计划,国土部门不再审批新征土地自建住房,财政部门不再拨款新建、新购住房。
此前已报批立项或已开工的单位自建住房,1999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可按照原房改政策规定的办法向职工出售,也可按住房分配货币化有关规定执行。
停上实物分配住房后,单位不再向职工分房,职工住房主要依靠个人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和有条件的单位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补贴等直接向市场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商品住房。
郑州市统计局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郑州市统计局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郑州市统计局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市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综合1998年在各种困难和矛盾交织出现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
据初步统计,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327.8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250.3亿元,增长12.9%。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8077元,比上年提高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958.5元,比上年增长8.7%。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农业基础较脆弱,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大,治理环境污染任重道远。
二、农业农业获得好收成。
1998年我市认真贯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使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1998年粮食生产在夏季遭受旱灾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77.8万吨,比上年增长21.3%,夏、秋两季获得全面丰收,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夏粮播种面积213.8千公顷,夏粮总产量90.7万吨,比上年增长0.73%;秋粮播种面积200.6千公顷,秋粮总产量87.1万吨,比上年增长53.8%;在粮食总产量中,谷物产量161.1万吨,增长19.5%;豆类4.2万吨,增长74.0%;薯类12.5万吨,增长32.3%;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油料产量10.79万吨,增长54.4%;棉花、烟叶生产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种植面积减少,全年棉花总产量0.6万吨,减少20.8%;烤烟产量1.1万吨,减少2.6%;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量持续增长。
199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全市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综合1997年,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
国内外贸易同步增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物价平稳;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0.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6.4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30.0亿元,增长11.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24元。
市场物价涨势得到有效抑制,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7%,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9%,回落3.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0%以上。
国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保险金收缴率均在90%以上。
全市有87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建立了15个再就业服务中心,共安置下岗待业职工4.2万人。
富余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率达46%。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按照“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已完成了9个扩张型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和43个企业的破产结案工作;选择了13个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完成和正在进行兼并的企业有67个,到年底已有671个国有小型企业完成了改革。
年内共有6家股份制公司在上海、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融回资金10亿元。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投入不足;部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
农业1997年,我市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全年建设“三高”农业项目12个,改造中低产田土27.8万亩,修复江河堤防工程18.3公里。
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7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0-26 15: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3月4日199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国内市场平稳运行,重要商品储备充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全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637元,比上年提高7.5%。
市场价格涨幅持续走低,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3个和5.5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农业连续丰收;买方市场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69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0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147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669万人,增加340万人。
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480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年末达到1399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349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稳中略升,由年初的1美元兑8.2984元人民币上升到年末的1美元兑8.2796元人民币,升值188个基本点。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局关于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4个实施办法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局关于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4个实施办法的通知【文 件 号】成办发[1999]83号【颁布部门】成都市政府【颁布时间】1999-09-06【实施时间】1999-09-06【时 效 性】有效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是我国多层次的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务院、四川省政府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和部署,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社会保障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从1992年和1996年起,组织开展了建立两项补充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一批用人单位和职工试行了两项补充保险,使职工在享受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待遇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保障,受到普遍欢迎,试点成效明显。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市劳动局对两项补充保险的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
修改后的《成都市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成都市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之一》、《成都市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之二》、《成都市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之三》4个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符合规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两项补充保险所需费用的额度和列支渠道,分别按《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通知》(川府发〔1997〕15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意见〉的通知》(川府发〔1999〕3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成都市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之一 第一条为了减轻职工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之后的住院医疗费负担,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含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下同)可以自愿参加本补充医疗保险。
除前款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户籍关系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也可以自愿参加本补充医疗保险。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1-10-22 10:41:08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1999年2月26日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重重困难,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扭转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状况,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1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全国从业人员699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2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
再就业工程有了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使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末持平。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45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亿美元。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
棉花因调减播种面积和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洪涝灾害的影响,产量为440万吨,比上年减产20万吨。
油料、糖料、茶叶和水果等作物产品产量有所增长。
全年油料产量2292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6.3%;糖料产量9765万吨,比上年增加379万吨,增长4.0%。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 数学建模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摘要宜居城市最早是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市特色遗失等,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提出来的。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将面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合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无疑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参考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
而近年来成都市的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不断加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如城市环境不断下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在这种形势下,成都市却屡获“宜居城市”的称号,对此,针对各方的质疑,我们展开了成都是否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相关分析,同时探讨哪些因素对成都的宜居性影响最大。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宜居城市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从城市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成都市的宜居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最终得出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结果。
问题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宜居城市所具有的相关因素,从中选取一部分指标作为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
在对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宜居城市判断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和依据,根据研究对象成都市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所需要的数据,我们主要从成都及各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以所选数据均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考虑到短期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了成都2002年至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纵向的比较成都历年的各项数据。
得到数据后,我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成都理念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主要成分的影响指数以及各年的综合宜居指数。
199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是我市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政方针,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5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全省3.9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23%、全省的20%,整体综合实力增强。
一、二、三产业稳定、协调发展,一产业增长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4%;二产业增长20%,占45%;三产业增长13.5%,占41%。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物价涨幅过高;部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业生产中潜伏着较多的不稳定因素;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一、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
1994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设了一批粮油高产、高效,优质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
粮食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397.3万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
多种经营稳步发展,油料生产在连续两年减产情况下增产11%。
养殖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80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农业增加值7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
主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和牧畜头数如下:单位1994年比上年±%粮食万吨397.3-0.06其中:稻谷万吨245.8-2.07小麦万吨99.125.78油料万吨15.710.95蔬菜万吨271.35.11水果万吨24.714.31生猪出栏数万头617.946.24肉类总产量万吨49.458.59其中:猪肉万吨39.495.59家禽万吨8.1918.70牛奶总产量万吨3.944.51禽蛋总产量万吨10.3612.6水产品产量万吨3.2710.85年末生猪存栏数万头532.872.37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3/21)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围绕“三新三最”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同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全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2004年,我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2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2.0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5.7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 46.8 45.5。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上涨。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
分项目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7.6%、6.0%、4.1%、0.2%和2.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9%和2.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0.1万人,增加21.3万人。
截至2004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全市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8122人,比2003年末净减少2605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99.5亿元,增长2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499.3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3.6亿元,增长15.4%。
成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2.0点和124.3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33.3点和36.0点。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223.3亿元,增长3.5%;牧业实现产值190.9亿元,增长3.0%。
200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两大基本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4.9亿元,增长13.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4:45.6:4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39元。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
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分别下降1.6%、2.0%、1.0%和0.8%,交通通讯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下降1.7%,居住下降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6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6.6万人,增加10.0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和帮助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年末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当前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27.6亿元,增长6.6%。
其中种植业产值127.9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4%下降为56.2%;牧业、渔业产值95.4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0%上升为42.0%。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的大环境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扩大开放年”各项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85.3亿元,增长11.8%。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1:44.7:50.2。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0%;其中税收收入372.2亿元,增长3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增加24.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3.0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下降5.5%,交通与通信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8%。
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6点和135.2点,分别较上年末提高10.6点和11.0点。
1998年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
1998年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10分)1.(1998年研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 (1998年研文)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3.(1998年研文)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4. (1998年研文)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B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C.级差地租D.垄断地租5.(1998年研文)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思6.(1998年研文)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说B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7.(1998年研文)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同共产党人主张相近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是AA.邓演达B.谭平山C.廖仲恺D。
陈友仁8.(1998年研文)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赂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BA.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接近国民党军队B.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占明显优势C.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民党军队D.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明显劣势9.(1998年研文)我国价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CA.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B.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C.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D.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10.(1998年研文)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特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统计局•【公布日期】1998.02•【字号】•【施行日期】1998.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2月)199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两个转变”,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全省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
一、综合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基本省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思路,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工业增效减亏;根据“大开放促大发展”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各种经济成份蓬勃发展,农业喜获丰收,粮食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市场物价稳定,涨幅进一步回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多年未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局面。
初步统计,1997年丛省国内生产总值3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9.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15.4亿元,增长9.4%。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涨幅继续回落。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9%,比上年涨幅回落4.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1978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亿元,增长13.4%。
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房地产开发投资3580亿元,增长12.6%。
房地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较快。
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791亿元,竣工面积5506万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16.03‰;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6.50‰;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自然增长率9.53‰,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6%。
0-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
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
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亿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1998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成府发[1998]20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宅建设发展的通知》(川府发[1998]7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四)1998年12月31日全市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从1999年1月1日起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为做好房改新老政策的衔接,1998年10月1日起,对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计划部门不再审批新建住房立项计划,国土部门不再审批新征土地自建住房,财政部门不再拨款新建、新购住房。
此前已报批立项或已开工的单位自建住房,1999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可按照原房改政策规定的办法向职工出售,也可按住房分配货币化有关规定执行。
停上实物分配住房后,单位不再向职工分房,职工住房主要依靠个人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和有条件的单位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补贴等直接向市场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商品住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城乡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一、综合1998年,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97.3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81.8亿元,增长1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03元。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3%,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98.4%,回落4.5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普遍下跌,是影响价格总水平走低的主要原因(见附表一)。
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分流安置9.1万名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率达63%;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已覆盖16个区(市)县,19&12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以支柱产业、重点产品为依托,大力推进资产重组、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年内大型企业调整公司制改造7户、规范完善已改制企业18户,改制面达50%以上;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面达42%。
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三级管理监督体系正在建立。
全兴集团、中际集团、托管经营公司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进展顺利。
新批股份有限公司51家。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乏力,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
二、农业1998年,我市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902.0亿元,增长22.6%。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403.9万吨,比上年增长0.4%,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它农副产品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居民的“菜蓝子”更加丰富(见附表二)。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8%;大中型拖拉机2118台,增加287台;化肥施用量(折纯)20.0万吨;农村用电量达19.5亿千瓦时,增长7.7%。
全年改造中低产田土25.1万亩;完成江河堤防工程整治10.9公里;汛末蓄水量达2.0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199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轻工业完成229.0亿元,增长12.0&127;%;重工业完成188.0亿元,增长6.9%。
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72.8亿元,增长6.6%;实现利税46.0亿元,增长10.0%;产品销售率95.2%;综合经济效益指数82.2%。
在盈利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6家,实现利税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7家。
重点优势企业继续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38户重点优势企业中有10户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
1998年,我市38&127;户重点优势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4.1%;实现利税36.0亿元,占78.3%。
树立“成都造”品牌意识,名牌战略取得成效。
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成都品牌工业产品出现较快增长(见附表二)。
随着投资力度加大,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49.2亿元,竣工产值175.7亿元。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32.2亿元,竣工产值91.1亿元。
房屋建筑优良品率45.5%,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1998年,我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0%。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投资率为36.7%。
新增固定资产203.7亿元,交付使用率54.8%。
全市施工面积3161.8&127;万平方米,竣工率51.7%。
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39.8&127;万平方米,竣工率60.8%。
随着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呈现新的变化。
1998年,基本建设投资169.3亿元,增长41.1%,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0.2亿元,占基建投资的71%。
更新改造投资46.9亿元,增长34.8%,其中邮电通信行业完成26.8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57%。
在全市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205.9亿元,增长39.0%,市及市以下投资291.1亿元,增长20.0%。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市房地产市场活跃。
199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8.6亿元,增长7.7%。
其中,住宅投资升幅较大,全年完成45.7亿元,增长30.9%,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达58.1%,较上年提升10.3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324.2万平方米,增长10.9%,其中住宅销售299.7万平方米,增长14.2%。
商品房销售额49.1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41.9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交通、邮电业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1998&127;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
1998年末拥有民用汽车24.3万辆。
全年新、改建二级以上公路369公里,桥梁102座,年末公路总里程1万公里,全市通公路村达99.8%。
全年货物运输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03.5亿吨公里。
其中公路货运量1.4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8.6亿吨公里。
全年旅客运输量3.6亿人,旅客周转量214.4亿人公里。
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3.4亿人,公路旅客周转量92.8亿人公里。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较快,全年民航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9亿吨公里、74.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9.2亿元,比上年增长48.2%。
年末城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3.3万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5万门。
年末全市电话用户9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9%,其中住宅电话用户68.2万户,增长32.0%。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2.4万户,年内新增21.8万户;寻呼台站42&127;个,寻呼机用户数达196.1万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6万户,增长1.2倍。
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1.2部/百人,较上年水平上升8.3部/百人。
年内新增长话业务电路3.6万路。
全市96%的村实现通电话。
全年发送信函8207万件;国内外特快专递110万件;发行各类报刊9683万份。
六、国内贸易1998年,我市市场消费品货源充裕,但消费需求乏力。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零售额完成277.0亿元,增长15.8%。
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市场,全年市的零售额292亿元,增长6.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9.2亿元,增长16.8%,高于城市市场10.1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企业结构调整,零售商业和批发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改扩建及新建了商品交易市场29个,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28个。
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4.9亿元,增长14.5%。
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25&127;个,其中上10亿元市场7个。
全年承办了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服装服饰博览会、成都电脑节等大中型商品交易会15个,活跃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了我市全国商贸中心试点城市的作用。
七、对外开放和旅游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
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34项;协议外资3.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0%。
年末“三资”企业2301家。
全年外贸收购总值12.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3.1%。
在对亚洲出口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保证了我市对外出口增长。
全年出口3.6亿美元,增长1.7%。
其中对欧美出口1.6亿美元,增长30.0%。
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全年进行了12项国际交流活动,经济技术合作8项。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全年共接待境外来蓉海外游客1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外汇收入6832万美元,增长10.1%。
接待国内游客2250万人次,增长12.5&127;%;国内旅游收入70.2亿元,增长15.9%。
成都及都江堰市在全国首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八、金融和保险业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人民银行全国九大区域分行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成立,确立了成都在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
1998年末,全市共有国内金融机构2396个,外资金融机构在蓉代表处12个。
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2%,其中银行存款余额880.6亿元,增长20.0%。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6.1亿元,增长20.1%,其中工业短期贷款167.9亿元,增长4.1%。
现金收支状况良好,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425.9亿元,现金支出2258.3亿元,货币净回笼167.6亿元,成都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资金、货币集散中心。
投融资方式趋向多元化,证券市场稳步发展。
全市年末证券机构达67家。
年内推荐并完成了华神科技、第一纺织两家股份制公司的上市工作,在深、沪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公司共达18家,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年末共有保险机构129个,全年保费收入17.2亿元,比上年增长7.4%;承保额3103.5亿元,增长90.2%;赔付支出5.6亿元,增长12.2%。
全年新设险种51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1998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5万人,拥有21&127;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6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县以上科研机构121个。
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
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60项,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等科技计划项目235项。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创立了1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3个省、市级科技示范乡(镇),10个试验示范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