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学九上拓展资源:估计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思想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 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教案
第2课时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1.能根据实际问题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2.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重点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难点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一、情境导入教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两个一元二次方程:(8-2x)(5-2x)=18,即2x2-13x+11=0;(x+6)2+72=102,即x2+12x-15=0.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是否已经得以完全解决?你能求出各方程中x的值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二、探究新知教师:对于前一节课第一个问题,你能设法估计四周末铺地毯部分的宽度x(m)吗?课件出示一元二次方程(8-2x)(5-2x)=18,提出问题:(1)x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4吗?可能大于2.5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进行交流.(2)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你能确定x的大致X围吗?(3)完成下表:x 0 1 2(4)你知道所求的宽度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分析:因为x表示的是所求的宽度,学生能意识到x不可能小于0;学生大多数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分别使地毯的长或宽小于0,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在利用计算器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当x=1时,代数式2x2-13x+11的值等于0;所求的宽度为1 m.教师:在前一节课的问题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6)2+72=102,把这个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x2+12x-15=0.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 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 m吗?可能是3 m吗?为什么?(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X围吗?(4)x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在此题中,梯子滑动的距离x>0是显而易见的,在下图中,求得BC=6 m,而BD<10 m,因此CD<4 m.所以x的取值X围是0<x<4.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教师:没能在这些整数取值中找到方程的解,但却通过表格分析发现,当x的取值是1和2时,所对应代数式的值是-2和13,而且随着x的取值越大,相应代数式的值也越大.因此若想使代数式的值为0,那么x的取值应在1和2之间.从而确定x的整数部分是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1和2之间继续找方程的解.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做法.甲同学的做法:所以1<x<1.5.进一步计算:所以1.1<x<1.2.因此x的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是1.乙同学的做法:所以1.1<x<1.2.因此x的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是1.注意:对于这两种做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鼓励,并可将二者加以比较.教师: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方程的解的大致X围,进而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一般采用“夹逼法”.采用“夹逼法”求近似值的一般步骤:(1)将方程变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程的解的大致X围;(3)根据方程的解的大致X围,在这个X围内取一个整数值,然后把这个值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进行验证,看是否能使方程左边代数式的值为0,如果为0,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如果不为0,则再找出一个使方程左边的值最接近于0但小于0的整数,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的整数部分;(4)保留整数部分不变,小数部分可参照整数部分的方法进行,以此类推可得出该方程更准确的近似根.三、练习巩固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你能求出这五个整数分别是多少吗?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利用“夹逼法”求近似解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五、课外作业教材第35页习题2.2第1~3题.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体会“夹逼”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真正经历“夹逼”数学思想解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夹逼”思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探索交流,分析此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概括出这种方法的实质及解题步骤,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数学解方程思想总结
数学解方程思想总结数学解方程是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
无论是在代数、几何还是在其他数学领域中,解方程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解方程涉及到一系列的思想和策略,通过运用这些思想和策略,我们可以找到方程的解。
下面,我将总结数学解方程的思想,包括分析思路、转化等方法。
首先,对于解方程而言,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解决方程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表达式,难以直接得到方程的解。
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技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因式分解、公式代入、数学性质等方法,将方程转化成一个更简单的形式。
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方程的解。
其次,在解方程时,还要善于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观察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方程的思路。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中,方程的解就是方程的等号两边的值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方程的特点,判断方程有几个解,或者方程有无解。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提前了解问题的一些特点,并从中得出解方程的方法。
另外,解方程还需要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
等式有一系列的性质,如加法性质、乘法性质、对称性质等。
通过运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方程进行各种操作,使问题更加简化。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配方法,将方程转化为一个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再解方程。
这种操作既利用了等式的性质,又简化了问题的求解过程。
在解方程时,还要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效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利用求根公式或配方法等知识,得到方程的解。
在解线性方程组时,可以利用消元法或代入法等技巧,解得方程组的解。
这些数学知识和技巧,为解方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最后,解方程还需要进行验证和讨论。
解方程不仅仅是找到方程的解,还需要对解进行验证,确保解符合方程的要求。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验证可以通过将解代入方程进行验证。
初中数学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初中数学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是指对于无法精确求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近似方法来获得一个接近于真实解的估计值。
在这里,我将详细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实例和解题技巧。
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其中a、b和c是实数,且a不等于0。
对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能无法通过精确求解得到方程的根。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近似方法来获得一个接近于真实解的估计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得:方法1:图像法通过绘制方程的图像,我们可以观察到方程的根在哪个区间内,并获得一个近似解的估计值。
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或手绘图像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方程的根所在的位置。
例如,考虑方程x^2 - 4x + 3 = 0。
我们可以绘制方程的图像,并观察到方程的根位于x=1和x=3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估计方程的近似解为x ≈ 2。
方法2:二分法二分法是一种常用的近似求解方法,适用于对于一个在某个区间内连续的函数进行求解。
我们可以通过迭代的方式逼近方程的根。
具体步骤如下:1. 选择一个初始的区间[a, b],确保方程在这个区间内连续。
2. 计算区间中点c = (a + b) / 2。
3. 计算方程在中点c处的函数值f(c)。
4. 如果f(c)接近于0,我们可以认为c是方程的近似解。
如果不是,则根据f(c)与0的关系,更新区间[a, b]。
5. 重复步骤2至4,直到我们获得一个满足要求的近似解。
例如,考虑方程x^2 - 4x + 3 = 0。
我们可以选择初始的区间[a, b]为[1, 3]。
计算中点c = (1 + 3) / 2 = 2,然后计算f(c) = (2)^2 - 4(2) + 3 = -1。
由于f(c)不接近于0,我们可以更新区间为[a, b] = [2, 3],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获得一个满足要求的近似解。
方程的近似解
方程的近似解方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用于描述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
d复杂的关系,往往很难精确地表达,这时,我们就需要寻求方程的近似解。
近似解是指可以精确拟合一个方程的数值解,但它可以通过求取一些近似值来获得更好的逼近精度,这也是近似解的重要意义所在。
近似解的计算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1)有理函数法有理函数法是指用一个多项式表示方程的变量,这样可以通过多项式来计算方程的近似解。
例如,用如下有理函数表示y=f(x):y=ax^2+bx+c可以使用拟合的参数a,b,c求出方程的近似解。
(2)分段函数法分段函数法是指在每一段函数内,我们用不同的多项式表达式来描述函数。
这样,便可以用拟合参数a,b,c等来计算函数的近似解。
例如:y=f(x),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0,1]。
我们可以分段,计算方程的近似解:当x取值为[0,0.3]时,可以用多项式y=a*x^2+b*x+c来表示,得出参数a,b,c。
当x取值为[0.3,1]时,可以用多项式y=d*x^3+e*x^2+fx+g来表示,得出参数d,e,f,g。
(3)样条函数法样条函数法指在一段有限范围内,使用多项式表示函数,但对不同段使用不同的多项式表达式。
例如:y=f(x),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0,1],我们可以分段,利用拟合的参数a,b,c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当x取值为[0,0.3]时,可以用多项式y=a*x^2+b*x+c来表示,得出参数a,b,c。
当x取值为[0.3,0.7]时,可以用样条函数表示,得出参数d,e,f。
当x取值为[0.7,1]时,可以用多项式y=g*x^3+h*x^2+ix+j来表示,得出参数g,h,i,j。
总的来说,方程的近似解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它能够得到精确的解决方案,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它的实用性,把它作为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从而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方程的近似解的介绍,此外,方程的近似解还可以用于计算复杂方程的精确解,这一点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估计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思想
估计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思想“估算”在求解实际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时应用广泛。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会用“夹逼”的思想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的方法。
其具体的指导思想是: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ax2+bx+c=0,分别将x1,x2代入等式左边,当获得的值为一正、一负时,方程必定有一根x0,而且x1<x<x2。
这是因为,当ax12+bx1+c<0(或>0)而ax22+bx2+c>0(或<0)时,在x1到x2之间由小变大时,ax2+bx+c的值也将由小于0(或大于0),逐步变成大于0(或小于0),其间ax2+bx+c的值必有为0的时候,此时的x值就是原方程的根x。
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建议老师们能够讲述如下例题,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的指导思想。
例:不解方程,估计方程x2-4x-1=0的根的大小(精确到0.1)。
解:分别取x=-0.3与x=-0.2时,有(-0.3)2-4×(-0.3)-1=0.09+1.2-1=0.29>0,(-0.2)2-4×(-0.2)-1=-0.16<0。
于是,方程x2-4x-1=0必有一根在-0.3和-0.2之间。
分别取x=4.2与x=4.3时,有4.22-4×4.2-1=-0.16<0,4.32-4×4.3-1=0.29>0。
于是,方程x2-4x-1=0必有一根在4.2和4.3之间。
注:如若不能选准所取的x的值,也就无法实行估算,所以,本例中x取的值-0.3、-0.2以及4.2、4.3,是在多次实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在估算根的范围时,要进一步提升精确度,这里能够分别考虑取x=22.03.0--=-0.25和取x=23.42.4+=4.25时,x2-4x-1的正负情况,这样根的估计就缩小了范围,持续重复以上工作,精确度就会逐步提升。
当然,在估计之初,你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数据的,你一般能够随便估计一个数,如0,发现0的时候,左边小于0,而x正得很多或者负得很多时,对应的左边的值大于0,所以能够再选择两个绝对值比较大的数,这样能够估计出两个根的范围,再逐步逼近。
方程的近似解
方程的近似解方程是现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不仅广泛应用于数学研究,而且还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解决方程是研究者们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解决方程可以得出解析解,是研究者们更深入认识自然现象的方法之一。
传统的数学研究方法是把方程分解成一系列的计算问题,用诸如求根、微分、积分、求极限等不同的技术,来有效解决方程课题,而且现在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只要是建立了某一种数学模型,就可以把所有的方程都统一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方程课题。
然而,由于复杂的方程通常难以求解,所以人们就开始探索如何找到这些方程的近似解。
近似解的最基本定义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原方程的真实解,但是它的误差比原方程的真实解的误差要小得多,也就是说它可以得出精确的解,但是有精度要求。
近似解技术有一些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是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是将复杂的方程构建为一组简单的差分方程,它将复杂的方程按一定的步骤解析成多个简单的离散方程,然后按照算法的要求进行数值计算,最终得到方程的近似解。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法。
它属于有限元素技术,通常用来解决较复杂的几何结构问题,它采用有限元素技术,将一个复杂的几何结构简化为由几何元素构成的网格,然后基于这种网格,用数值分析方法求解复杂几何结构的方程,最终得到方程的近似解。
近似解技术在现代数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复杂的方程,而且可以简化许多复杂的计算过程。
近似解技术的发展是根植于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它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复杂的数学模型,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求解复杂方程,为科学发展给出更多的有益结果。
总之,方程的近似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将会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许多有力的支持,丰富现代数学的研究领域,帮助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方程。
方程的近似解
方程的近似解大家好,我今天要谈论的是“方程的近似解”。
令()为有限多元函数,求解()=0的根,称为求解方程。
求解方程的方法很多,但它们能够准确求得根却不多。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寻找近似解。
近似解指的是某个方程的接近解,但不完全等于0。
近似解的意义在于它们比根更容易求得,但仍可以用于算法的一些计算和应用。
通常来说,要找到近似解,就需要定义某个误差量来度量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可以将误差量作为近似解的公式来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近似解求取方式:(1)平方根法:平方根法是其中一种最古老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一个方程的近似解。
它使用迭代法求出方程的近似解,直到解收敛为偶函数为止。
(2)牛顿法:牛顿法是另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使用多项式近似函数和偏导数来对方程求解。
它最初是由牛顿发明的,后来被改进。
牛顿法可用来计算一个特定方程的近似解,但它也有其缺点,即在特定情况下,它可能无法收敛到解。
(3)梯度下降法:梯度下降法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数值方法,它可以用来求解一个多变量函数的极小值。
它使用步长来移动步长,以便在每个步骤上求出一个近似解。
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有可能陷入局部最小值。
(4)拟牛顿法:拟牛顿法是一种近似求解方程的近似方法,它使用迭代法更新解,直到解收敛到某个精度为止。
它的优点在于它的执行速度很快,而且可以在高精度下求得一个近似解。
以上就是关于求取方程的近似解的介绍。
有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求出近似解,让方程更容易求解。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值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值问题。
总之,方程的近似解对于许多数值计算问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近似解的求取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平方根法、牛顿法、梯度下降法和拟牛顿法等。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灵活选择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这些问题。
九年级上册方程部分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方程部分知识点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九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九年级上册方程部分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一、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中未知数表示可以取不同值的变量。
方程的解就是能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
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其一般形式为ax + b = 0,其中a、b为已知数且a ≠ 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如下:1. 将方程化为 ax = -b 的形式;2. 两边同时乘以x的系数的倒数,得到 x = -b/a;3. 再将x代入方程检验解的正确性。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通过判别式来判断一元一次方程是否有解以及有几个解,判别式的公式为Δ = b^2 - 4ac,其中a、b、c为方程的系数。
当Δ > 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 =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 < 0 时,方程无实数根。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1. 去商场购物,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格;2. 解决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问题;3. 解决工作效率问题等。
五、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的方程组,其一般形式为:ax + by = cdx + ey = f其中a、b、c、d、e、f为已知数。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如下:1. 通过消元法或代入法将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表示为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2. 再将求得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3.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再代入另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判别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判别式为Δ = ae - bd,其中a、b、c、d、e、f为方程组的系数。
当Δ ≠ 0 时,方程组有唯一解;当Δ = 0 且c ≠ f 时,方程组无解;当Δ = 0 且 c = f 时,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数学中的估算与近似
数学中的估算与近似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以求证真理为目标,必须依靠准确的推理和确定的结果。
然而,在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时候我们无法用精确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就需要使用估算和近似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的估算与近似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估算的概念和方法估算是指通过一些近似的方法,计算出接近实际值的近似结果。
在数学中,估算通常通过舍入、用近似值代替精确值等方法进行。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估算的方法。
例子1:计算1378 ÷ 34若要精确计算这个除法,我们需要进行长除法。
但是,为了快速估算结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近似的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34大约是30,而1378大约是1400。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1400 ÷ 30。
结果大约是46。
例子2:计算3.8 × 4.6精确计算这个乘法可以使用分配律和小数的乘法规则。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想做一个估算,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
我们知道3.8大约是4,4.6大约是5,所以结果应该大约在20左右。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估算的方法是通过近似计算,得到一个接近实际结果的答案。
二、近似值与误差在估算中,准确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还需要考虑估算方法带来的误差。
近似值和误差是与估算密切相关的概念。
近似值是通过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它与实际值之间通常会有一定的误差。
误差是指近似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
我们通过比较近似值和实际值的差异,可以评估估算的准确度。
在估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误差的积累。
如果每一步都进行了近似计算,那么误差会随着计算步骤的增加而逐渐放大。
所以在进行估算时,我们要尽量减小每一步的误差,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三、估算与实际应用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例子1:购物估算当我们在购物时,我们通常要考虑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只需要一个估算的结果。
例如,如果一件衣服的原价是1279元,打七折后的价格大约是900元左右。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等式中未知数的关系。
解方程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的值来满足方程。
在初中数学中,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下面将对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进行归纳。
一、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未知数。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常见的方程形式如下: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常见的方程形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例如:2x + 3 = 7。
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进一步扩展,具有以下特点:其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例如:x^2 + 4x - 5 = 0。
3. 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是由多个一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其中包含多个未知数,例如:{2x + 3y = 7,x - y = 1}。
二、方程的解法解方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的解来满足等式。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方程解法。
1. 消元法: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组,可以使用消元法来求解。
消元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方程组进行合理的加减乘除运算,使得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互抵消,进而求解出其他未知数的值。
2. 代入法:代入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表示成其他未知数或已知数的式子,然后代入到方程中,进而求解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3. 因式分解法: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来求解。
通过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使得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形式,进而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三、方程的应用方程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几何学、物理学等。
1. 几何学:在几何学中,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例如,直线的方程可以表示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圆的方程可以表示圆的圆心和半径等。
2.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方程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定律。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受力加速度的关系;哈密尔顿方程可以用来描述量子力学中的体系。
九年级数学方程的知识点
九年级数学方程的知识点方程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九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方程,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代数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数学中方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应用等内容。
一、方程的基本概念在九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
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代表了一种平衡状态,左右两边的量相等。
在方程中,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未知数,通过求解方程,可以确定未知数的值。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 移项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它的解法也相对简单。
我们可以通过移项法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使得方程变为形如“ax + b = 0”的等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得到未知数的解。
2. 相等法除了移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相等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相等法的原理是,如果两个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那么不等式成立。
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对方程的变形,将未知数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移到另一边,使得方程变为形如“ax = b”的等式。
(2)通过相等法,得到未知数的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一元的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它的解法相对复杂一些。
我们常用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因式分解法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进行因式分解,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方程中各因式为零的情况来得到方程的解。
2. 完全平方式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进行平方,并利用平方差公式将其简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得到方程的解。
3. 二次根式法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后,使用二次根式的定义进行求解。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元二次方程无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情况。
四、方程的应用方程作为数学的工具,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九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如下方程的应用:1. 速度问题在速度问题中,我们通常使用“路程=速度×时间”的方程来求解。
初三的方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的方程知识点归纳总结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三数学的核心知识点之一。
掌握好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应用技巧对于提高数学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是对初三的方程知识点进行的归纳总结。
一、方程的基本概念在数学中,方程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的解就是能够满足该等式的未知数的值。
初三方程主要涉及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表达式一般形式为:ax + b = 0。
其中,a、b为已知数,a ≠ 0。
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表达式一般形式为:ax² + bx + c = 0。
其中,a、b、c为已知数,a ≠ 0。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主要包括倒数法、化简法和消元法。
1. 倒数法倒数法就是通过对方程进行变形,将未知数的系数移动到等号的另一侧,使得未知数的系数为1,然后得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3x + 4 = 10,倒数法的步骤为:3x = 10 - 4 = 6,x = 6 / 3 = 2。
2. 化简法化简法是将方程通过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移项等数学运算,将一元一次方程化简为最简形式,从而求解未知数。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4x + 2,化简法的步骤为:2x + 6 = 4x + 2,化简为2x - 4x = 2 - 6,得到-2x = -4,然后x = -4 / -2 = 2。
3. 消元法消元法是通过对方程组进行合理的加减运算,使得未知数的系数相互抵消,得到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进而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组2x + y = 10,3x - y = 6,消元法的步骤为:将两个方程相加得到5x = 16,然后x = 16 / 5,再将x的值代入任一方程求解出y的值。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主要有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
九年级解方程知识点
九年级解方程知识点解方程是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解方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方法。
一、什么是方程方程是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等于的关系式。
方程由等号连接两个表达式组成,其中包含未知数和已知数。
求解方程的目标是找到使方程得到真值的未知数的值。
举例来说,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x + 3 = 7。
其中2x是未知数的表达式,3和7是已知数。
解方程的目标是找到使等式成立的x的值。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和一个一次幂的方程。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主要使用两种方法:等式性质和加减消元法。
1. 等式性质等式性质指的是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等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运用等式性质,我们可以将方程进行简化。
举例来说,考虑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通过减去3两边得到2x = 4,然后除以2得到x = 2。
2. 加减消元法加减消元法是通过加减两个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调整为相等然后相消,从而获得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举例来说,考虑方程2x + 3 = 7和3x - 2 = 7,我们可以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减消去x的系数,得到x = 2。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和一个未知数的平方的方程。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等方法。
1.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将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然后分别求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方程的解。
举例来说,考虑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通过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 - 2)(x - 3) = 0,然后分别解得x = 2和x = 3。
2. 配方法当一元二次方程无法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使用配方法将方程化为一个完全平方的二项式。
方程近似解
B
o
a x1
A
b x
令 x0 a,
f ( a ) 0, f ( b ) 0 f ( x ) 0, f ( x ) 0
则切线方程为 y f ( x0 ) f ( x0 )( x x0 ).
f ( x0 ) , 令 y 0, 得 x1 x0 f ( x 0 )
定义 用曲线弧一端的切线来代替曲线弧,从 而求出方程实根的近似值,这种方法叫做切线 法(牛顿法).
如图,
在纵坐标与 f ( x ) 同号的 那个端点(此端点记作 ( x0 , f ( x0 ))) 作切线,这切 线与 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x1 比 x0 更接近方程的根.
y
y f ( x)
如果 f (1 ) 与 f (a ) 同号,那末取a1 1 , b1 b,
由 f (a1 ) f (b1 ) 0,即知 a1 b1,且 1 b1 a1 (b a ); 2
如果 f (1 ) 与 f (b) 同号,那末取a1 a , b1 1 ,
10 0.671,
0.670 0.671. 即 0.670 作为根的不足近似值 ,
0.671 作为根的过剩近似值 , 其误差都小于10 3.
三、切线法
设 f ( x ) 在 [a , b] 上具有二阶导数, f (a ) f (b) 0, 且 f ( x ) 及 f ( x ) 在 [a , b] 上保持定号. 则方程 f ( x )=0在 (a , b) 内有唯一个的实根, [a , b] 是根的一个隔离区间.
如此重复 n 次, 可求得 an bn 且 1 bn an n (b a ). 2 如果以 an 或 bn 作为 的近似值,那末其误差
九年级数学上册 28.4方程的近似解教案 冀教版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问题一:
小明的爸爸投资购买某种债券,第一年初购买了1万元,第二年初有购买了2万元,到第二年底本利和为3.35万元.设这种债券的年利润率不变,你能估计出年利润率的近似值吗?
师生活动:共同审题,设未知数,建立方程
设年利润率为r,
一起探究
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总投入3万元,而本利和为3.35万元,所以r>0.
年利润r可能超过0.1吗?可能比0.06小吗?
方程的左边可化为
当r=0.1时,方程的左边=1.1×3.1=3.41>3.35
0<r<0.1
当r=0.06时,方程的左边=1.06×3. 06=3.3.2436<3.35
0.06<r<0.1
课堂练习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A除到地面的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面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在地面上滑动的距离也是1m吗?请列出方程,并估计方程解的大致范围(误差不超过0.1m).
通过观察,估计方程解的范围.
用试值的方法得到方程的近似解
通过估计方程的近似解,解决实际问题.
对高次方程进行估算,求其近似解.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所得和估算要点
本课作业
课本第48页 习题1、2、3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问题二:估计方程x3-9=0的解.
解:将方程化成x3=9
由于23=8<9,33=27>9
通过试值,得到.13=9.261>9
2<x<2.1
再取x=2.08,x=2.09继续试值,
2.08<x<2.09
在实践探索交流中解决问题,逐步领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克服畏难情绪。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和活用数学的意识.
方程近似解
方程近似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到复杂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数学是人类思维和科学发展的基石。
而方程近似解则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使我们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方程近似解的奇妙世界,并展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程近似解是指通过一系列逼近方法来求解复杂方程的过程。
它与数值计算和近似算法密切相关,通过使用数值方法来逼近方程的解,从而获得一个足够精确的近似结果。
这种方法在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方程近似解的原理。
假设我们想要计算圆的周长,但是我们只知道圆的半径。
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圆的周长可以通过公式C=2πr来计算,其中C表示周长,r表示半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只能获得一个近似的半径值。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方程近似解的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
我们将已知的半径值代入到公式C=2πr中,得到一个初步的结果。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逐渐逼近真实的周长值。
通过每一次迭代中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不断修正近似值,使得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
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足够精确的近似结果,从而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方程近似解不仅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还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方程近似解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例如天体运动、电磁场的分布等。
在工程学中,方程近似解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结构,例如建筑物、桥梁和飞机等。
在经济学中,方程近似解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市场行为和预测经济走势,从而指导决策和规划。
除了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方程近似解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使用导航软件导航时,软件会根据我们所提供的起点和终点位置,使用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计算出最短路径。
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又如,在电子游戏中,方程近似解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游戏中的物理效果,例如重力、速度和碰撞等,使得游戏更加真实和有趣。
估计方程(组)的近似解
估计方程(组)的近似解
估计方程(组)是指用来估算数学问题所需的数学方程组。
它是一种综合的数学方法,有助于实现大多数问题的求解。
估计方程(组)的近似解是采用有限的过程来估计系统的解的过程。
它通过分析数据来简化实际问题,并计算出一个近似解,使得更大的问题可以被分解为更简单的子问题。
估计方程(组)的近似解包括最小二乘估计,广义矩阵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
其中,最小二乘估计是一种最为理想的近似解,其过程是先根据观测值来确定一个拟合参数的函数,然后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来确定要最小化的参数。
广义矩阵估计是将拟合错误量作为新增变量而实施估计,以此获得合适的估计值。
所得结果是更可靠的估计值。
最大似然估计是采用假设观测值可以由某种已知概率分布函数生成得到,然后基于此假设来求解参数。
估计方程(组)是数学建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估计问题的结果。
而且,它的结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受控,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技术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模拟现实世界的变化。
估计方程(组)的近似解可以更准确地帮我们估计出一个较好的结果。
九年级数学位拟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数学位拟知识点总结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点和概念。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九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代数与方程代数与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利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将学习到代数的基本概念,例如多项式、系数、变量等。
然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通过代数的运算法则来进行多项式的加减乘除等操作。
最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解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代数与方程。
二、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是九年级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描述和分析平面图形的性质。
首先,我们将学习到线和角的基本概念,如直线、射线、平行线、垂直线、角的度量等。
然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计算线和角的长度和面积,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等。
最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进行平面图形的证明,如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平面图形的性质。
三、立体几何除了平面几何之外,立体几何也是九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描述和分析立体图形的性质。
首先,我们将学习到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直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等。
然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如长方体的体积、三棱锥的表面积等。
最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进行立体图形的投影和展开,如平行投影、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立体图形的性质。
四、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九年级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首先,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整理和处理数据,如数据的分类、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图表表示等。
然后,我们将学习到如何分析和解读数据,如频率分布、中心倾向、离散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估计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思想
“估算”在求解实际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方程时应用广泛。在本节课中让学 生体会用“夹逼”的思想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的方法。其具体的指导思 想是: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ax2+bx+c=0,分别将 x1,x2 代入等式左边, 当获得的值为一正、一负时,方程必定有一根 x0,而且 x1 <x0 <x2。这是因为,当 ax12+bx1+c<0(或>0)而 ax22+bx2+c>0(或<0)时,在 x1 到 x2 之间由小变大时, ax +bx+c 的值也将由小于 0 (或大于 0) , 逐步变成大于 0 (或小于 0) , 其间 ax +bx+c 的值必有为 0 的时候,此时的 x 值就是原方程的根 x0。 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建议老师们可以讲述如下例题,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 的指导思想。 例:不解方程,估计方程 x2-4x-1=0 的根的大小(精确到 0.1) 。 解:分别取 x=-0.3 与 x=-0.2 时,有(-0.3)2-4×(-0.3)-1=0.09+1.2-1=0.29> 0, (-0.2)2-4×(-0.2)-1=-0.16<0。 于是, 方程 x2-4x-1=0 必有一根在-0.3 和-0.2 之间。 分别取 x=4.2 与 x=4.3 时,有 4.22-4×4.2-1=-0.16<0,4.32-4×4.3-1=0.29 >0。于是,方程 x2-4x-1=0 必有一根在 4.2 和 4.3 之间。 注:如若不能选准所取的 x 的值,也就无法进行估算,因此,本例中 x 取的值 -0.3、-0.2 以及 4.2、4.3,是在多次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在估算根的范围 时,要进一步提高精确度,这里可以分别考虑取 x= x=
0 .3 0 .2 = -02 4 .3 =4.25 时,x2-4x-1 的正负情况,这样根的估计就缩小了范围,不断重复 2
以上工作,精确度就会逐步提高。 当然,在估计之初,你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数据的,你一般可以随便估计一 个数,如 0,发现 0 的时候,左边小于 0,而 x 正得很多或者负得很多时,对应的左 边的值大于 0,因此可以再选取两个绝对值比较大的数,这样可以估计出两个根的 范围,再逐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