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研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涉及的认知、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学科。
在教育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评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深入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包括听力、阅读和说话。
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例如组织听力训练、阅读课堂和口语交流活动等。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原版书籍、影视作品和新闻资讯,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输出假设。
输出假设认为通过不断地输出语言,学习者才能逐渐提高语言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口语演练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促进语言输出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意义导向。
意义导向认为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需要对语言内容产生认知上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记忆和运用。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以真实场景和情境为基础,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教学材料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他们生活中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和深入。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多参与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反馈和修改。
反馈和修改认为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需要及时得到他人的反馈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语言表达。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176神州教育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晏旻微江西师范大学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一直都是最令英语教师头疼的地方。
本文先介绍几种二语习得方面的重要的理论,再探讨这些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英语教师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大体上可以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个性,认知特点,学习方法等等,另一条主线是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
[1]一.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假说理论(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和学习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是“习得”母语而“学习”二语,“习得”是潜意识里的,而“学习”是下意识的,我们获得我们的母语没有费多大力气,而学习英语或其他二语时,总是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背单词,学语法;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我们会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监控语言的输出,例如,在我们用英语与人交谈时,会下意识地想我们说的话是否符合语法规则?自然习得理论(Natural Order Hypothesis)是指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遵循一定的顺序;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可理解性输入”的存在,“可理解性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略超于现有水平的知识;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学习者的“情感”就像一堵墙,如果学习者表现得过于焦虑、紧张,这堵墙就会升起,阻碍新知的获得。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中得到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舍(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输入”和“习得”。
克拉舍认为,语言的习得是由自然呈现的输入过程完成的,而非人为干预的教学过程。
这一理论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英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于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练习、游戏等多种方式来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醒我们,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习得语言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英语教师不应该过分追求学生的短期成绩,而应该让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输入和实践中逐步习得英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和鼓励,让他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逐渐积累和提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需要情感的投入。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情感上的投入和参与,才能更好地习得语言。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愉快地投入从而更好地习得语言。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醒我们,语言的学习需要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
在现实中,学生很多时候只有在课堂上才接触到英语,而在其他时间很少有语言输入。
英语教师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英语。
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渠道,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
第五,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需要反复的实践。
习得语言不仅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还需要通过实际的使用来巩固和加深印象。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语言实践,让他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介绍,以及对英语教师的启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由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研究和总结得出的一系列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克鲁斯-摩纳汉模型、输入假设、输出假设等。
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和理解。
克鲁斯-摩纳汉模型为我们解释了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初级阶段到精通阶段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对语言形式、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的逐渐习得。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这一模型提醒我们,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相应难度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则为我们解释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理解和交流的重要性。
输入假设指出了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
而输出假设则强调了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输出语言,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语言技能。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练习。
我们可以通过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不断输入英语,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口语和写作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理论,还有很多其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师也有启示。
例如赫尔姆斯和斯莱维奇提出的认知水平理论,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来解释了学习者在掌握语言技能时的心理过程。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状态,并且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还有斯威内贝提出的交际教学理论,强调了语言教学需要注重与真实交际活动的联系,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学课程论文题目: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姓名: 李静茹学号: 201332010514 班级: 2013级 5班日期: 2016年6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目录摘要 (i)1.引言....................................................................................... ..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1 2.1习得——学得假说………………….…………………………………………..….2 2.2 情感过滤假说………………………………………………….……...……….…23.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34. 总结...............................................................................................3 参考书目.. (5)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着手,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启示。
以著名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的两大假说理论,习得——学得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例,分析了理论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包括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的解释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字:二语习得;习得——学得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英语教i1. 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是开始于幼儿期,包括按时间的第三次或以后的任何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共6页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预科英语教学一、前言民族预科教育是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教育层次,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
大学预科英语作为民族预科教育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本科学习打好基础。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根据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学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生。
本文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及大学预科英语教学的特点,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输出假设以及情感过滤说对大学预科英语教学的启示,并提出大学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二语习得理论概述第二语言习得(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 年代初,主要研究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习得规律、习得者因素以及环境对习得的影响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该理论全面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理论包含了以下五个假说:(1)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2)语言输入假说;(3)情感过滤说;(4)自然顺序说;(5)监察假说。
其中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说是这一理论最有影响力的内容。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输入既要量大,又要难度适中,这样才能使学习者习得成功。
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且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Krashen(1982)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Krashen指出,在人类的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者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这种堵塞被称为“情感过滤”。
1985年语言学家Swain提出了著名的输出假设。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二语习得理论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了其中对英语教学有着切实指导意义的三个理论:关键期理论成为目前外语学习低龄化的主要推动力;"i+1"理论对于教学材料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中介语石化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 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作者:姚凤华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刊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年,卷(期): 20xx ""(6) 分类号: H313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输入中介语石化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关于母语习得之后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规律的理论。
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探讨在初高中外语教学实践上的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教学;初高中外语教学一、二语习得概述及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大概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個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第二语言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
但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理论便是S。
D。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
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Krashen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五大假说”,其中包括:①习得—学得假说;②情感过滤假说;③监控假说;④输入假说;⑤自然顺序假说。
他的理论不仅总结了人们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并且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首先,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
输入是指学生接触并理解语言的过程。
理论认为,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有意义的输入,才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学习语言。
这对教师意味着,他们应该提供大量适合学生水平的输入,例如真实的片段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材料,同时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如听说读写。
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输出的重要性。
输出是指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理论认为,通过输出,学生可以将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和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输出的练习。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话题、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再次,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认知过程。
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掌握语言规则和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语法介绍、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同时,学生应该鼓励进行元认知的思考,即关于学习过程的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思考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策略是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
最后,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醒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输入和输出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认知和元认知的思考,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理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学习者在非母语环境下,通过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加工,逐
渐形成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力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具有重
要的启示。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输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让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逐渐形成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输入的质量也很重要,需要尽可能
地提供真实和自然的语言输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其次,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与母语人士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获得更好的
语言输入。
教师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与母语人士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真实
的交流环境中习得语言。
此外,教师也需要教授学生有效的交际技巧,让学生能够在与母
语人士的交往中更有效地获取语言输入。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历程,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语言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
选择和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记忆、理解、输出、检索等。
英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有效
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强调输入、交流、个性化
和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和支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指导作用
语言新探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指导作用尼罗帕尔·帕尔曼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摘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是国家语言战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确立的目标高度,表明在新疆少数民族教学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任务刻不容缓,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现在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通过对第二语言理论习得的研究,前期笔者通过了解新疆几所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作为结果,进行对比教学找出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质量给予一些启示,力求对今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一、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普遍认为是以S.Pit Corder于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错误的意义》和S.D.Selinker于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两篇论文为标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2](p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根基离不开心理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支撑,在研究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假说。
其中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分析的最为具体,他的理论存在以下五个假说:(一)“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说这个假说通过区分“学习”和“习得”这两个概念,认为“习得”是潜意识下进行的,不像“学习”是有意识进行的,并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习惯的养成相比“学习”习惯处于关键地位。
(二)监控假说这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基石”,这种假说在继续强调“习得”与“学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不同作用,只有“习得”才具备表达语言的能力,而“学得”会监控我们的语言运用是否规则、形式等方面,彼此相辅相成。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策略模式共分三个层次:输入(input)、知识(knowledge)和输出(output),自动的、不可分析的知识(即缄默知识)是通用的一般形式,在这个形式里,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却不了解这种知识结构,听短文时学习者要带着故事中的人物(who),故事中的主题(what),故事发生的地点(where)、时间(when),以及how,why等问题听音,注意捕捉文中相关信息摘要: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很有启发,为改进二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汲取这些理论的有益成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学到真正用于交际的活的英语。
关键词: 二语习得英语教学启示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切,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
Ellis(1997)曾把两者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和近期。
“早期研究”指到70年代末期为止的研究成果及实验项目。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研究是以教学为动机的,目的是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者都是语言教师。
但早期二语习得研究与之前的语言教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教学方法转向学习的语言和学习者本身。
80年代开始,二语习得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从过去作为教学研究的附属品而发展为一门不再直接研究教学实际问题的、独立的学科。
研究者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初始阶段的研究者多为语言教师,而后期的研究者却主要为大学里的学术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从语言范畴扩展到许多相关学科;研究内容涉及语言学习者的内在特征,语言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及语言学习环境。
此时二语习得的研究虽不能为语言教学提供直接可资借鉴的便于操作的成果,但是能加深我们对学习活动及教学活动的理解,对语言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改革研究需要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大纲和学习策略的制定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则。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1. 引言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研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如何习得语言的理论体系。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深入了解这些理论可以为他们的教学提供启示和指导。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性,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因材施教。
倡导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情境教学法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促进语言习得的深入和持久。
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
2. 正文2.1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对于英语教师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机械任务,而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过程。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速度,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英语。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学生的背景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知识。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重要任务。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997年Ellis发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做了如下阐释: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即为二语习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便有不少学者对二语习得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学者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标志性地提出“中介语”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正式标志。
在经过将近50年的研究与演进后,二语习得这一主题逐渐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有了更多交集。
二语习得研究不断的扩充与发展对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著名语言学家Kreshen在Chomsky语言习得理论机制的影响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系列相比此前研究更加完备的二语习得模式,该模式立论于五大假说,分别是: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和监察假说。
本文将结合这五种假说,论述它们对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和其实践运用方式。
一.监察假说和习得与学得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Krashen的研究中,他提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习得和学得。
习得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或者使用语言从而在潜意识里大量地获取该语言;学得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是指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该语言自身的规则,从而掌握该语言。
除此之外,Kreshen还着重强调,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这一观点对于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它指出课堂上在重视强调先天环境创造的习得方式时,也应该对学得这种后天相对成体系的培养学习方式倾注更多精力。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难以获得完全自然习得语言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去刻意营造习得环境。
尤其对于儿童期之前的孩子,他们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浸透式的第二语言输入能帮助他们获得本族语的水平,如教唱歌曲歌谣,看动画小短片,辅助其阅读绘本等。
而对于儿童期以后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活动,鼓励同伴之间多用英语交流或播放原声电影和音乐等帮助他们习得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认知、语言结构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等方面的一种理论。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这些理论对于他们在教学中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对英语教师的启示:1. 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学生的背景和文化是他们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背景和文化,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策略。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具有与英语相似的语言结构,因为他们的母语是拉丁语系的语言。
这些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学方法。
2. 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在传授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这是因为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新知识和他们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持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可以加速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学习者需要持续不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加速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
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互。
如果学生可以在课外也接触到英语,那么他们的语言习得效果会更优秀。
4. 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
a. 语言输入教学法: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目标语言。
b. 交际教学法: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交际,逐渐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c. 语言反思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语言结构,理解语言的变化规律。
5. 对于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较小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等形式;而对于成年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阅读和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师应对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进行了解,从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是每一位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揭示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应用。
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1.1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自然而然习得的语言能力,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儿童或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是以交流为目的的无意识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常常是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中,有两位重要的理论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劳尔·卡尔普(Ralph Cauldwell)。
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发展性假设”等一系列理论,侧重强调了输入和语言环境对于习得的重要性。
卡尔普则强调了习得与学习的区别,以及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2. 二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1 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供丰富、自然的语言输入对于小学生的英语习得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故事书、游戏等方式创造一个富有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
2.2 注重情感与习得的结合在卡尔普的理论中,情感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并促进他们的英语习得。
3. 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3.1 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对于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对于英语教师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他们设计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机。
根据理论家克鲁舍夫斯基的理论,情感和动机对于学习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教师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可以通过引入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材、提供与学习者兴趣相关的任务和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英语教师应该关注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可理解性。
根据输入假说,学习者需要接触到清晰、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英语教师需要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输入,如真实对话、有趣的故事等。
教师还应该确保语言输入的难度适中,切合学习者的水平,以便学习者能够理解并积累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英语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根据理论家尼柯尔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者能够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英语教师需要提供给学习者丰富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师应该采用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
根据理论家戈德斯坦的个性差异理论,每个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学习风格和优势。
英语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对于喜欢运动的学习者,可以设计一些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语言学习任务,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鼓励积极参与和实践,以及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风格,英语教师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者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逐渐发展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错误分析、习得顺序、语言迁移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对二语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内外部因素及个体差异,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1〕。
在我国,二语习得理论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二语习得研究个体第二语言的感知、理解、生成、习得和运用,可以解释在语言学及心理学中提出的种种假设。
二语习得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Krashen 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中,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是世界影响最大的自成体系的语言学理论。
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框架包括习得—学得差异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习得”即语言能力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而“学得”为靠理性学习。
根据这一假设,个体是通过两条途径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此过程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类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是在交际过程中自然学会第二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有意识的掌握。
Krashen 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学得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视作用,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2〕。
2.监察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通过学习形成第二语言能力的学习者,当其输出第二语言时,所学得的语言规则和语言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监察机制,以检测输出的语言是否遵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的启示武小芸,徐佳虹,冯建新,王韶美(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紧密,作为世界通用语之一的英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基于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阐述,探讨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增加可理解性输入、降低情感过滤、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创造输出机会四个方面的启示,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少数民族教育;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7)04-0048-04〔作者简介〕武小芸,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民族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徐佳虹,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民族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冯建新,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王韶美,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民族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第5卷第4期2017年7月Vol.5No.4July.2017民族高等教育研究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DOI:10.14045/ki.rhen.2017.04.010照和符合语言规则。
语言习得可以引导学习者自然输出第二语言,并且语言输出比较流利和迅速;而语言学习只起监察作用。
语言学习的监察作用受三个条件影响:第一,语言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第二,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需要放在语言形式上。
第三,语言使用者需具备语言规则及语法概念知识。
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假设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Krashen阐释了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认为学习者需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高于其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才能产生语言习得〔3〕。
这种语言习得符合“i+1”的要求,即语言输入应略高于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
“i”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状态,“1”指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状态之间的距离。
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认为,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不能使语言学习者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学习者内在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才有可能被大脑吸收第二语言。
Krashen把影响习得语言的质量和速度的情感因素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动机。
它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英语质量和效果的内在推动力。
中等强度动机的学习者二语习得效果更明显。
第二,态度。
它是学习者的认知、情绪、行为在二语学习中的倾向。
如果学习者态度积极,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就比较活跃,更容易理解输入材料。
第三,自信心。
它是一种积极表达自我价值的心理状态。
自信心强,对学习环境更快适应,对自身也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二语学习者掌握英语。
第四,焦虑。
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Krashen认为,低焦虑促进二语习得者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
5.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自然顺序是指个体学习一门语言时,遵从一个稳定的顺序。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习得系统,负责加工习得语言,这个系统是不受语法影响的。
无论习得途径如何,顺序都是统一的。
Krashen认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个体按照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
语言习得有一个“沉默期”。
在掌握说话能力前,个体都有一个沉默期,这一时期可能相当长,只有二语习得者的输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输出。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观察及英语教师的访谈,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英语的输入不够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英语,课后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对英文材料涉猎比较少,这就导致学生英语输入量太少,进而在英语交流中无法提取所需信息。
当然,英语的输入量同样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英语学习的情感关注较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点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状态的关注度不够。
动机、态度、自信心和焦虑等等,都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的可理解性输入。
(三)英语学习的动机不足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长远作用,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这种短期目标势必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四)英语交际环境较少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需要依赖于可供学习者进行大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语言环境,但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其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每周有限的学时无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提供可理解性输入1.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环节(Krashen)课堂上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是听和读,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主要地位。
课文和其他资料,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首先,阅读材料对学生可理解性输入有重要作用。
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的阅读材料,例如英文报纸、英语讲座以及英文书籍等。
根据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可理解性材料的选择应稍微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达到“i+1”要求,这种方式有助于逐渐提高学生可理解性输入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教材是英语教学材料输入的载体。
英语教学质量与英语教材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语言和难易程度需符合教学实际需要。
因此,应该依据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身心特点,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材。
2.教师在英语知识的输入中起着关键作用英语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影响英语知识输入的质量。
因此,英语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培训,才能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输入。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采用翻转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
同时,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可理解性输入,引导学生知识的输出〔4〕。
其次,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网络在语言教学中有自身优势,它可以使语言输入方式多元化和形象化,通过视听等手段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少数民族学生身临其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充足的英语知识输入〔5〕。
教师还可以利用MOOC理念创设微课程,为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形象性,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单词、句型及课文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情景记忆法,提升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质量。
(二)降低情感过滤根据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状态下,即学习者在低焦虑感、充满信心、具有中等强度的动机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习得,使其内在语言处理机制起作用,从而吸入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增强语言学习能力〔6〕。
语言的输入需要情感的过滤,这样才能够被学习者所掌握,而情感因素中包括了动机、态度、自信心与焦虑。
学习者如果学习态度积极且学习方法比较灵活,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对于那些充满焦虑而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中则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焦虑的情绪在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
因此,教师要教好一门课程,在制定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心理状态。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和学习的心理过程为:先是可理解性材料的输入,然后经过情感过滤,由大脑吸收、组织,最后到监控及输出阶段。
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对英语学习课程感到焦虑,就会造成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可理解性材料在过滤这一阶段得不到加工,将无法到达大脑而被吸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训练,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降低焦虑,“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7〕。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将平等与信任蕴含于教学环节之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隔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