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具身观_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合集下载

学习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

学习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

学习从“离⾝”到“具⾝”——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本⽂转⾃《现代教育科学》2019-11从古⾄今,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只有摆脱⾁欲,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

在其后的很多西⽅哲学家也认为,灵魂和⾝体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

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物⼆元世界的存在。

但“如果把⼀切归结为精神,世界被观念化,⼈就成为⼀个超然的意识主体;如果把⼀切归结为物质,⼈就成为了机器”。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科学诞⽣初期从多学科视⾓探究⼈类的学习,关注⼈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随着信息加⼯理论的出现,把⼈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为流传,并被迅速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传统认知科学认为,⼈的⼤脑是为各种⼼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

这种把⼈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些弊端,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

但⼈作为⼀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级⽣物,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法预测的。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性、情境性和⽣成性,形成了第⼆次认知⾰命。

MR技术、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都证实了⾝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作⽤,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持。

2019年《地平线报告》(⾼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通过⾝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

语⾔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揭⽰了概念隐喻的具⾝性,也有学者从⽣物学⾓度探讨学习者⾝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理论的⽀撑。

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分析,并梳理了具⾝认知理论⽀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情况,并从具⾝技术开发、⽣成性具⾝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旨在为具⾝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提供参考。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是一位著名的葡萄牙裔美国神经科学家,其在情绪与认知交互方面的研究成果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达马西奥提出了情绪具身认知观(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情绪与身体感知是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情绪具身认知在决策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情绪具身认知观的基本概念。

情绪具身认知观是指情绪体验和身体感知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理性思维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达马西奥认为,情绪不仅是心理状态,还具有具身化的特性,即情绪在身体上产生了直接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又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过程。

情绪具身认知观认为情绪和身体感知在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情绪具身认知观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意义。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对于理解大脑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临床病例的研究,他提出了情绪具身认知观,并对情绪和认知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认知模型和研究思路,使我们对于情绪和认知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情绪具身认知观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对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情绪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情绪具身认知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情绪具身认知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并且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二篇示例:达马西奥(Lisa Feldman Barrett)是一位在情绪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她的情绪具身认知观(theory of constructed emotion)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通过她的研究,她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情绪观念不同的认知模型,认为情绪并非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生理反应,而是由个体的身体感觉和认知加工共同塑造的。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验在 最初 产生感觉 的运 动系统中产生 , 就像 个体再度 回到了
初始的情境中 。 J 尽管学者们对 具身观点仍有 争议 : 质疑者认为具 身理论 不能解释认知和记忆的方方面面 , 并且 也不能完全摆 脱权 威 的符号论和心理表 征【 ; 5 而赞 同者则认 为身体在认知 中作用 的发现更易于解 释传统 的 、 符号论 的方 法【 。而不 管怎样 , 6 J
关键词 : 情绪 ; 身认 知; 具 镜像神经元 ; 再体验
中图分类 号: I 4 ? ,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57 (09 0 —09 —0 10 — 9 320 )3 04 4
入“ 具身” 一词是 因为既 定的不 完整但 是有认 知功 能 的再 体


引言
镜 像 系统 , 类 能 够 对 他 人 的 行 为 进 行 映射 从 而 实 现 对 他 人 人
为, 具身认 知需重视六 个方面的主张 :1认知 是情境 的;2 () ()
认知是具有时间 压力 的; 3 要把 认 知工 作 下放 到 环境 中; () () 4 环境是认知 系统 的一部分 ;5认 知是为行 动的 ;6 离线 () ()
以及情感系统 的再现完成 的, 其中身体本身作 为表征外部 这
世界 的枢轴 (i t p 0 是无法被其他硬 件所代替 的 。Wio 认 v) J ln s
执行动作 , 大脑 中相 同 区域 的神 经元 均会 以相似 的模 式放 电。这充分说 明在动作 的观察与执行 之间存在着联 系 , 通过
发现 以及镜像 系统假说 的提 出, 即无论是观察他 人或者 自身
甚至思维的存在 也应 当首先 被看作 是行 动的存 在 。具身 J
理念的提出 改变 了传 统 的研究 思路 , 也为 人类 高级 心 理过

虚拟现实(VR)观影的具身化一种“洞穴隐喻”的延续

虚拟现实(VR)观影的具身化一种“洞穴隐喻”的延续

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演进,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理论在国内外学界一时风头无两。

这一受惠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认知观,在不断得到神经科学验证的同时,更激起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AI 技术方面的新兴研究思潮。

在电影研究方面,近年已有论者回到柏拉图原典,探究“洞穴隐喻”中的具身观,进而提出“影院之外无电影”的观点[1]。

在新媒体不断于传统电影传播领域“攻城掠地”,而学界普遍以“后电影”或“大电影”理论应对,在意图归化整合新媒体视域中的电影研究的大背景下,上述论点似是略显不合时宜。

然而,究其本意,对于影院观影模式的“原教旨”式的固守,实则源于对电影艺术本体的深刻认知,以及之于新媒体入侵电影传播的焦虑。

本文充分认同“影院之外无电影”的合理性,但对以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契机抱有审慎的乐观态度。

本文希望借助于对VR 观影模式的具身化解读,论证“洞穴隐喻”在新媒体形势下得以延续的可能,并探究其间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对具身观影模式的冲击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心智的寓身性,认为认知活动“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2]。

这一理论本身可视作现代西方哲学反拨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一种余绪,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尼采就提出“肯定对肉体的信仰,胜于肯定对精神的信仰”[3],更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声言:“我完全是我的身体,此外什么也不是,灵魂只是身体上某一部分的名称”[4];半个世纪后,梅洛-庞蒂在其1945年发表的专著《知觉现象学》中也写道:“我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是所有物体的共通结构,至少对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体是我的收稿日期:2020-09-09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xs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再媒介化’背景下VR 电影叙事的交互性研究”(16DXWJ02)作者简介:赵轩,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E-mail :******************。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

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

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研究的趋势,我自己也想以后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就找了几篇有关具身认知的文献来来认识具身认知及其历史渊源,这篇文章就是我自己本人再看了文献之后随具身认知的理解。

本文主要是有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一下离身认知,也就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局限,第二部分是对具身认知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关于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部分离身认知的局限“具身”与“离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离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到“具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

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

两者都是指身心关系的,即是说都是对心身关系的论断,那么什么又叫做心身关系呢?心身关系是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具体来说,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完全对立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实质。

心身关系研究的是心智和身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奠定了近代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心身二元论就是指的离身关系,相对应的认知研究就是指的是离身认知。

以柏拉图哲学思想为源头的离身认知,将心智的内部状态看成是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生物神经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最著名的莫过于“图灵机”,经典的“图灵机检验”用机器编制程序,它对会话者的反应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作出的回答,机器也具有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智能。

在计算隐喻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将心智看成是类似于计算机的物理符号系统,用计算机模拟这些事件、过程或操作。

也就是说, 身体和大脑的特性对人类的概念和理性不起任何作用。

在这种心智概念中身体以及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身体活动图式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无视身体的哲学,在那个时代体现在形式逻辑、早期的人工智能、信息加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中。

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

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

1 引言
有 关情 绪和身 体关 系 的讨 论最 初来 自常识 心理
学 ( l sc ooy 的理 解 。 f k pyh l ) o g 例如我 们可能会 在见 到

第 二 代 认 知 科 学 ( cn e eai ont e s o d gn rt n c g iv e o i
响个 体 对情 绪 的感 知 、 解 和加 工 。正是 因为身 体 理
对 于 情绪 状 态 的再体 验 才 使 得 我 们 的理 解 成 为 可
情 绪 研 究 的 深 入 ,新 的 情 绪 理 论 的 出 现 ,a s Jme—
L ne 论 的虽然不 断遭 受质 疑 。最近 , a g理 著名 情绪 心 理 学 家Iad 2 0 ) 此仍 持 反对 意 见 , zr (0 9 对 他认 为 情 绪
Lkf a o 和M.Jh sn o no 的名 著 《 肉身 的哲 学 : 身 心 智 具 及 其 对 西 方 思 想 的 挑 战 》 p i sp y i h eh ( hl o h n te f s : o l
t e mb d e mi d n i c al n e t we tr h e o i d n a d t h l g o s e se n
觉 悲伤 ; 攻 , 进 因而 感 觉愤 怒 ; 颤抖 , 因而 感 觉害 怕 ”
的论 断 开 创 了 与 之 截 然 相 反 的情 绪 理 论 。虽 然 Jm s 承认他 的理论偏 离 了关 于情 绪 的常识观 点 , a e也 但Jme坚持认 为我 们无 法想 象一 种无 实体 的情绪 , a s
sin e 这 一 提 法 首 次 出 现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G c c 逃跑 。但 在1 8 年 , 国 84 美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概要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概要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关键词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性;情境性;动力系0 引言认识论探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基础、真理性和辩护。

认知科学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和扩张,是当代回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努力。

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变革,形成了两代认知科学。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

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知科学的诞生。

在随后的发展中,认知科学,特别是它的中心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即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

基于表征的计算范式的认知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

自“认知革命”之后,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

观念的转变导致认知研究科学范式的转变。

Lakoff和Johnson清楚地描述了这种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分别定义它们为“无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第一代认知科学伴随Cartesian的方式将大脑皮层抽象推理的功能视作独立于人的身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精神和身体、思维和行为、理性和感觉之间紧密的交互作用为特征,其中尤为重视“身体”本身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第二代认知科学核心内容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具身性、情境性、认知发展和动力系统四者构成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观念基础。

1.1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观点:心智的具身性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embodied” 和“embodiment”这两个词还没形成统一的译法,如“缘身性、具身化、体验性”等。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摘要第二代认知科学针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将人脑电脑化”的不足提出了“心-身-世界交互作用”的主张。

具身性、情境性、认知发展和动力系统四者一起构成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观念基础。

本文从4个方面论述这些观念的有机联系,并提出对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定位问题。

关键词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性;情境性;动力系中图分类号 b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16-0082-020 引言认识论探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基础、真理性和辩护。

认知科学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和扩张,是当代回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努力。

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变革,形成了两代认知科学。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

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知科学的诞生。

在随后的发展中,认知科学,特别是它的中心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即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

基于表征的计算范式的认知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

自“认知革命”之后,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

观念的转变导致认知研究科学范式的转变。

lakoff和johnson清楚地描述了这种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分别定义它们为“无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第一代认知科学伴随cartesian的方式将大脑皮层抽象推理的功能视作独立于人的身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精神和身体、思维和行为、理性和感觉之间紧密的交互作用为特征,其中尤为重视“身体”本身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第二代认知科学核心内容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具身情绪

具身情绪

具身认知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源于第二代认知科学针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将人脑电脑化的不足而提出的心—身—世界交互作用的主张。

具身认知拥有丰厚的哲学及心理学基础,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梅洛英·庞蒂,心理学基础主要来源于维果斯基和皮亚杰。

尤其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具身认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具身认知的理论也为我们解释情绪信息的加工提供了新的视角。

情绪理解也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情境、身体在情绪理解过程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身性所谓具身,它强调两点:一是认知依赖于身体体验,而这些体验来自感知运动的身体;二是这些个体的感知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中。

具身认知的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

身体对认知的影响既体现在身体对认知加工的进行方式的影响上,也体现在身体为认知部分地提供了基础内容。

如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了个体只能感知到一定阈限上的刺激;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抽象概念,如提拔、贬低、热情、冷淡等,也都能在以身体为中心或身体感知环境的概念中,如上、下、热、冷等,找到原型。

也就是说个体的身体以及身体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个体认识世界提供了原型。

具身情绪研究的渊源一是身—心情绪理论。

身—心情绪理论认为,躯体状态的改变引起心理的变化,这种心理的变化就是我们熟知的情绪。

即情绪产生际遇身体的变化,身体变化是因,情绪产生是果。

这种理论出现较早,影响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身—心情绪理论是詹姆士—兰格理论。

二是心—身情绪理论。

心—身情绪理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导致躯体产生一系列明显的、连贯的反应即是情绪。

华生也赞同这种观点,他主张观念性的内容导致躯体状态的改变,情绪可以通过观念性内容加以区分,伴随的躯体变化只是加剧或减缓情绪的强度。

阿诺德则直接表明心理状态是躯体状态和情绪心理表征的直接原因,认为心理状态引发行动趋势,这种行动趋势被知觉为情绪,直接表现为各种躯体状态的变化,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

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语言中概念意义的获得和概念体系的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发生的过程看它们源于人们最初的身体经验的隐喻投射知觉符号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引起选择性意识经验的知觉状态和无意识的神经表征这些痕迹通过选择性注意被抽取出来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第 3 3卷 第 l 期 2 0 t 3年 t月








Vo 1 . 33 No.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一l 8 一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度 国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面上 项 目“ 基 于 镜 像神 经 元 系统 的失语 症 治 疗 作 用及 超 越 定 位 的动 态 脑 机制 ” ( 8 1 1 7 1 8 5 3 ) ; 2 0 1 1 年度南京师范 大学全 国优 秀博 士学位 论文 培育项 目“ 迈 向整合 脑 与意 识经 验的 认知科 学 : 神经 现象 学研 究” 。

要: 语言理解一直是认 知心理 学的研 究重点, 同时也深受认 知科学发展 的影响 。第一代认 知科 学以计 算机 隐喻 为
核心假 设 , 语言理解被认为是对被描 述情境建 构抽 象规 则的心理表征 ; 第二代认 知科学 以具 身认知 为核心假设 , 语 言理解
也开始被认 为是对被描 述情境 建构基 于理解者 身体的心理模拟 。该文从 第二代认 知科 学的视 角 出发 , 对 基 于具 身认 知论 的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就其起 源、 理论架构 、 实证进展进行全 面介绍 。 关键词 : 第二代认知科 学; 具身认知 ; 语言理解; 心理表征 ; 心理模 拟
点问题。在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观念的引导下 , 语言理解被认 为足建构被描述情 境 的心理 表征 , 以K i n t s e h的情境 模型 为典 型代 表 ¨ J 。该 模 型 假 设认 知 可 以被 当作 一 系列 独 立 于大脑 和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1、介绍具身性概念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探讨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时,具身性(Embodiment)这一概念显得尤为关键。

具身性,简而言之,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身体经验的紧密关联。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非仅仅是大脑或心灵的容器。

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具身性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研究中,具身性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挑战了传统传播理论中将身体视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简化观点,而是将身体视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信息的解释者和创造者。

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身体不仅感知外部世界,还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等方式表达和传播信息。

具身性还强调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因此,在传播研究中引入具身性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身体与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播现象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传播理论。

2、阐述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的传统与现状在传播学领域,身体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上,身体在传播学中被视为信息的载体和表达工具,主要关注的是身体语言、姿态、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传播方式。

这一时期的身体观念较为局限,往往被视为心灵的附属品,未能充分认识到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身体观念在传播学中逐渐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身体是感知和经验的主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一视角将身体从单纯的信息载体提升为认知的主体,突出了身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认知科学也对身体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_认知革命_与_第二代认知科学_刍议

_认知革命_与_第二代认知科学_刍议

心 理 学 报 2008,40(12):1306~1327 A cta Psychologica S i n icaDO I :10.3724/SP.J .1041.2008.013061306收稿日期:2008-09-20通讯作者:李其维,E -m ai:l li q i w ei 2004@126.co m/认知革命0与/第二代认知科学0刍议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编者按:5/认知革命0与/第二代认知科学0刍议6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对当代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状况的观点,对其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和整体的思考。

在认知科学领域中,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往往可能只是致力于某一具体课题的实际研究工作,而未必会对相关的哲学问题进行广泛思考。

因此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认知哲学属于认知科学学科群的构成成分,但认知科学的核心部分不是一门思辨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证的科学。

整个认知科学领域近年来所表现出的在宏观研究趋势上的变化,实际上是这个领域中新涌现的诸多关键性的研究生长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研究生长点的产生,虽然不排除哲学思考的作用,但主要是在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相互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发展的背景之下,由解释和预测那些原有体系所无法解释和预测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方面(如学习、决策、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的需要所促成的。

比如,相对于那些基于语言文字描述的理论而言,能更加细致准确地表达关于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并能够对于人的行为操作(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给出清晰量化的模拟或预测,因而更加便于理解、使用和证伪。

而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成熟,能够精确地模拟或预测在特定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人脑内各个功能区域信号变化(如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信号变化)的计算模型业已出现,这就大大改善了以往只依靠行为层面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两个简单指标来检验理论模型的状况,从而促成新的研究生长点。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

2018年5月上半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李淑臻(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海2〇〇433)摘要:在结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身体取向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针对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策略,并对13人的大学生团体实施为期8周的干预。

结果显示,该团体干预对被试抑郁情绪的改善具有显著性影响,自我接纳问卷总分的前后测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针对自我接纳量表中两个分量表前后测比较来看,自我接纳因子的改变有极其显著的差异;针对自我评价因子的比较来看,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差异。

总的来说,该策略对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效果显著。

关键词:具身认知;情绪管理;身体取向;团体心理咨询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3476 (2018) 05 -0073 -05—、弓I言自20世纪90年代,萨勒维提出“情绪智力”(情商E Q)的概念,随后戈尔曼《情绪智力》一 书的出版,使情绪管理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情绪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着人们 认识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人格的形成以及人 际关系的处理。

情绪研究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也 说:“尽管人类生存的根本动机是饥饿、性欲和求 生的欲望,但情绪的作用大于所有的这一切。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情绪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学 习、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

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A B C理论认为,如果个 体出现了明显的情绪体验,一定是一个外部事件激 活了个体认识自己、世界、他人的非理性的核心信 念,这个被激活的核心信念导致了个体心理、生理 和行为的反应。

在对抑郁情绪的研究中也发现,攻击转向自身,是产生抑郁情绪的核心心理机制。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 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被广泛关注和接 受。

具身认知又称涉身认知,理论基础是杜威的自 然主义观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该理论强调 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人的认知来源于人 的大脑,人的大脑依赖于人的身体,人的身体又是 处在环境之中,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的认知是包括大 脑在内的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身体 和环境三者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

具身认知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具身认知的思想来源于历史上对二元认识论的批判,它主张心身一体,认为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随着具身化、情境性、生成等概念的融入,具身认知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动作内化等关键概念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具身认知的实质内涵。

借由具身认知思想的重要启示,摆脱二元认识论对教学观念的束缚。

标签:具身认知;身体;教学一、具身认知思想的来源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思想起源,并非出自于某个思想家灵感的涌现,而是在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苦闷于无形的思维框架的束缚,奋力挣脱身心二元认识论囚笼的历史进程中萌芽、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将人截然分离成灵魂和肉体两种元素,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而肉体却是肮脏的、暂时的,灵魂进入肉体时被肉体所玷污,于是学习便成了对天国知识的追忆。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前提出发,经过详尽的推理论证,一改以往哲学上重视本体论的传统,开创了身心二元认识论体系。

受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科学心理学在创建之初也只重视纯心智的研究,而身体则被剥离、被忽视掉。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基于人脑如计算机的隐喻,只注重内在心理意识活动,而较之于作为认知活动载体的身体,却依旧被忽略。

尽管二元认识论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根深蒂固,然而它也没少遭遇到许多直觉灵敏的思想家的质疑和批判。

康德批判灵魂不朽和精神实体的观点,力图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哲学传统中忽视身体的无身认知思想进行了批判。

继海德格尔之后,梅洛·庞蒂也批判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具身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概念,用以区别被笛卡尔剥离心智的身体。

詹姆斯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发的,由此开启了情绪具身研究的开端。

20世纪末,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 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具身认知思想进行了周密的论证,批判了传统认知的离身性、抽象性,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第一,心智是具身的;第二,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非符号性的;第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归根结底来源于身体和身体的感觉运动图式(叶浩生,2011)。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是一位著名的神经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他提出了情绪具身认知观(affective embodied cognition),该观点认为情绪和认知不可分割,并且情绪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达马西奥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的。

他提出了“身体知觉”(somatic markers)的概念,即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表达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

他通过对患有前额叶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人在做出决策时缺乏身体反应,导致决策失误。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身体的感觉和反应来调节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情绪具身认知观强调情绪对认知的重要性。

达马西奥认为情绪不仅是认知的结果,也是认知的基础。

他提出了“感知-行动循环”(perception-action cycle)的概念,认为个体通过感知刺激、产生情绪反应、调节行为来与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进行评估和适应的重要手段,它们直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决策等认知过程。

情绪具身认知观还强调个体的经验对情绪的塑造作用。

达马西奥认为情绪是通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和学习来形成的,而非先天确定的。

个体的情绪经验和记忆会影响其对外界刺激的评估和反应,进而影响认知过程。

人们对某个场景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以前类似场景的经验所致。

个体的情绪具身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互动中形成的。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不可分割性,情绪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指导作用。

情绪具身认知观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状态紧密相关的,情绪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

个体的经验和环境互动也对情绪的形成和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身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身体感知是理解和产生情绪的基础。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身体与情绪:具身认知对中小学生情绪管理的启示

身体与情绪:具身认知对中小学生情绪管理的启示

身体与情绪:具身认知对中小学生情绪管理的启示1. 引言2. 具身认知是什么具身认知是一种关于身体感受与情绪的认知方式。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身体感受的变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进行情绪调节。

具身认知强调通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觉察身体感受的变化,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1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中小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状态可能并不十分清晰。

在这个时期,学生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而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通过具身认知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会觉察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比如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等,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进行情绪调节。

3.2 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具身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具身认知的训练,学生可以学会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松身体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爆发或者情绪消极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情绪应对能力。

通过具身认知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接受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轻易被情绪左右,更加理性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4.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具身认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引入具身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具身认知练习:4.1 增加身体感知训练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身体感知训练,比如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心跳等身体感受。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4.2 教授情绪调节技能教育者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情绪调节技能,比如放松训练、呼吸调节等。

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学会在面对情绪波动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情绪失控。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摘要】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是关于情绪和身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探讨了情绪如何通过身体体验来感知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感受来表达和识别情绪,这种认知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具身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强调了情绪和身体之间密切的联系,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情绪具身认知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关键词】达马西奥、情绪、具身认知、研究背景、相互影响、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研究方法、局限性、特点、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是指情绪与身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情绪不仅存在于心理层面,还可以在身体层面上得到体现和表达。

根据他的理论,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生理反应,体现在身体的感觉、姿势和运动中。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强调情绪和身体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认为情绪的产生可以影响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而身体的状态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体验。

这一观点拓展了传统情绪理论的范畴,使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在情绪过程中的作用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语言、姿势和表情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绪。

比如一个人紧皱眉头和咬紧牙关可能表示他正在经历焦虑或愤怒的情绪,而一个人挺胸抬头可能表示他自信或快乐。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情绪与身体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情绪。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观点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研究。

1.2 探讨研究背景进行情绪具身认知研究的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情绪研究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是关于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

情绪研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探讨情绪产生的机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情绪与大脑活动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情绪神经科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具身认知视角下盲聋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读《我怎样理解和想象周围世界》

具身认知视角下盲聋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读《我怎样理解和想象周围世界》

收稿日期:2023-08-21作者简介:陈玲恩(1998-),女,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融合教育;彭兴蓬(1982-),女,湖北荆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融合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55);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特殊儿童语言认知与融合教育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30106230223)。

具身认知视角下盲聋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第44卷第1期绥化学院学报2024年1月Vol.44No.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Jan .2024摘要:奥·伊·斯柯罗霍道娃是俄国著名的盲聋学者,也是一名盲聋多重障碍者。

她著有《我怎样理解和想想周围世界》一书,以自身的认知视角介绍盲聋多重障碍者是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

她注重基于心智、身体、环境的相互统一来获得世界的信息,特别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具身认知在盲聋多重障碍教育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最后,结合具身认知理论阐述该案例对未来开展盲聋多重障碍教育的启示,如利用残余视力、听力以及多重感官功能获得更多体验;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开发更多资源;引导形成健康的情感心理状态;构建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希望能为盲聋多重障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盲聋多重障碍教育;奥·伊·斯柯罗霍道娃;具身认知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1-0131-0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陈玲恩彭兴蓬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提出,重新界定了认知、身体、环境的关系,为教育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为教育教学实践与改进提供了新路径。

具身认知理论摒弃传统认知理论的离身化观点,主张“认知活动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强调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应该纳入认知加工之中。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作者:阮鲁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0期关键词具身认知未来课堂教学设计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2018SCG339)。

作者简介:阮鲁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10.338未来课堂这一新型课堂形态是基于“互联网+教育”思想对传统课堂的改革与创新,它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些研究者认为未来课堂就是智能课堂,需要对其进行大胆设想和设计,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未来课堂将是一个云端模型,包括了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

然而要真正提高未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其根本不在于技术问题,而更多地应该考虑技术如何为课堂活动所服务,正如陈卫东等认为未来课堂应该定位于服务与支持课堂教与学主体的自由与发展和建构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探讨未来课堂背后的教学设计思路变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综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观点为课堂教学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其中以认知主义影响最为深远,然而,传统的认知主义主张身心二元论,在重视心智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忽略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形成了机械化的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崛起,具身认知理论被推到了最高思潮,它主张“身心合一”,强调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身体的感知觉及情绪状态,甚至是物理属性会改变和影响认知。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身体经验贯穿整个认知过程,它们以一种统合的方式将主观体验与世界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在这种情境下,基于一种新的心理学模式,第一次提出了情绪具身认知观(Embodied emotion cognition)。

情绪具身认知观的提出者达马西奥(Fernando Dam ásio)在其著作《自我来如何创造心灵》中详细探讨了情绪、认知及其相互联系,并提出情绪预设。

他认为,在情绪预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仅能感受到情绪,而且在有意识的意识下也能预测情绪的可能结果。

因此,情绪预设提供了一种情绪控制的手段,使情绪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他基于情绪具身认知观的视角,强调认知过程的身体性质。

情感、知觉和思考不仅在头脑中具有神经活动,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也解释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情绪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现象。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相互作用的,拥有情绪总是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认为,身体是情绪和认知的来源。

身体的状态和变化可以为人们的情绪和认知提供信息,这反映了身体与大脑之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体验恐惧时,人们的身体可能会出现心率急剧增加、汗水增多等反应,大脑会根据这些信号来处理情绪。

因此,情绪不是脱离了身体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全面的理解产品,包括身体和大脑的相互作用。

达马西奥认为,认知过程中的情感组成与感觉信息一样重要。

情绪具身认知观的另一个主要假设是,情绪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影响的。

人的思考和行为会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人们的情绪和思考方式。

情绪具有语境依赖性,人们通常有针对情境的情感,因此情绪的产生是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明确情绪具身认知观理论的主要要点:世界具有身体性质,情感在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绪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的,情感具有文化和社会依赖性。

总的来说,情绪具身认知观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启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9年第54卷第3期(总第224期)2009 Vol.54 No.3(General No.22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¹丁 峻,张 静,陈 巍(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18)摘要: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

语言、情绪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

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内容。

通过回顾当前对于具身情绪的认识与研究进展,阐释具身情绪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具身情绪可能的研究前景与研究思路予以展望。

关键词: 情绪;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再体验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9)03-0094-04*收稿日期:2008-12-12作者简介:丁峻(1958-),男,宁夏中宁人,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静(1982-),女,浙江温岭人,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陈巍(1983-),男,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¹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十五0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创造性想象与推理的脑电特征、心理表征结构、认知发展层级及思维教育的应用创新研究0(FBB011469)、2008年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思维进化论0(08CBB41)、2008年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具身情绪的实验研究0(2008XX M 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 generation cogni tive science)的兴起,具身认知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源于第二代认知科学针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将人脑电脑化0的不足而提出的/心-身-世界交互作用0的主张。

正如Anderson 所言,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也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1]。

具身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思路,也为人类高级心理过程,如语言、情绪等的研究另辟蹊径。

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由来已久,即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通过一部分感觉、运动以及情感系统的再现完成的,这其中身体本身作为表征外部世界的枢轴(pivot)是无法被其他硬件所代替的[2]。

Wilson 认为,具身认知需重视六个方面的主张:(1)认知是情境的;(2)认知是具有时间压力的;(3)要把认知工作下放到环境中;(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5)认知是为行动的;(6)离线(off-line)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3]。

可见情境、时间、动作、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身体的地位凌驾于对于非事实的信息加工。

换言之,知识的理解需要一开始信息呈现时所唤醒的相关神经状态的参与,即认为这是一个感觉、运动以及情感系统的再体验过程。

在具身认知的理论中,之所以引入/具身0一词是因为既定的不完整但是有认知功能的再体验在最初产生感觉的运动系统中产生,就像个体再度回到了初始的情境中[4]。

尽管学者们对具身观点仍有争议:质疑者认为具身理论不能解释认知和记忆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不能完全摆脱权威的符号论和心理表征[5];而赞同者则认为身体在认知中作用的发现更易于解释传统的、符号论的方法[6]。

而不管怎样,就当前而言,具身的视角是否能替代传统的认知观并不是争论的焦点,关键在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是基于身体的。

情绪的表达与理解也与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7]。

在具身认知理论中,共鸣(resonance)、模仿等概念被广泛接纳,虽然有关具身认知的解释当前仍有争议,但伴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以及镜像系统假说的提出,即无论是观察他人或者自身执行动作,大脑中相同区域的神经元均会以相似的模式放电。

这充分说明在动作的观察与执行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镜像系统,人类能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映射从而实现对他人的理解与认知[8]。

二、情绪具身观的假设具身认知的范式在认知科学领域中与日俱增地得到来自传统行为实验与神经科学论据的证实。

思维不再被认为是一系列逻辑P 抽象的功能,而是根植于具体经验、与具体动作有内在联系的、与他人进行交互的生物系统[9]。

具身认知的理论也为我们解释情绪信息的加工提供了新的视角[10]。

情绪理解也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情境、身体在情绪理解过程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酒吧里有人讲了个笑话,两位听众一位原本就在笑,而另一位则愁眉苦脸,请问何者更能领会笑话的精髓?根据常识我们也能判断,前者会更喜欢这个笑话。

上述看似简单的例子却充分展示了情绪的具身性。

身体所处的状态不同,可能就会影响个体对情绪的加工和理解。

根据具身认知的模仿假设,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可能就是因为不同的初始状态使得我们的身体更易于或难于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模仿,从而影响到对他们的共鸣程度。

除了情境和身体状态外,具身情绪更关注神经系统在情绪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看到狗熊怒吼的场景会引起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系统中神经元细胞的活跃;随后,尽管场景不在,但想起相同的画面,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系统中的神经元仍会有相似的激活模式。

因为对于情绪刺激(一只怒吼的熊)的知觉引起了视觉、听觉以及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反应,这些体验共同构成了/恐惧0这一特殊的体验。

这些特定的情绪状态为大脑所提取,随后想起熊的时候,表征视觉印象的神经系统得以激活并引起了相关神经系统如听觉和情感意识系统的激活,从而导致/恐惧0情绪的再度知觉[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具身情绪的核心理念概括为:情绪的表达、感知、加工、理解等过程与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体验情绪或者感知情绪刺激或者重新提取情绪记忆,都会唤醒高度重合的心理加工过程。

而对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等与情绪表达密切相关的身体部位的行为控制也会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加工。

正是因为身体对于情绪状态的再体验才使得我们的理解成为可能。

情绪信息接收者身体表达如果与情绪发出者所传递的情绪信息相一致则能够促进及优化交流过程中的理解,而不一致的情况则会对情绪理解产生消极影响。

将具身认知的理论与情绪研究相联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情绪现象和情绪的加工过程。

当前的实证研究正不断为具身情绪理论提供新的证据。

三、情绪具身观的实证论据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研究是情绪启动范式的经典。

该实验给被试呈现启动刺激和靶刺激,要求被试对靶刺激进行效价评定,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结果表明,与靶刺激效价一致的启动刺激可以促进被试对靶刺激的加工[12]。

自Fazio之后,研究者采用此范式,变换启动刺激属性、靶刺激属性、SOA及实验任务等,结果都表明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可见情绪启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3]。

Rotteveel等通过肌电描记术(electromyographic,EMG)对表情肌的活动情况予以记录从而证实了情绪启动的有效性[14]。

情绪启动的普遍性与有效性是具身情绪研究的基础。

1.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根据日常经验,我们知道,面部表情对于情绪的识别与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生气或者伤心时的皱眉会导致皱眉肌的运动,开心时的笑会导致颧肌的运动,而开心时的斜视则会导致轮匝肌的运动。

通过语言刺激启动情绪,采用E MG记录面部肌肉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面部肌肉活动情况与语言刺激内容的高度一致性。

比如,/面带笑容,你切开了你的生日蛋糕0、/太不可思议了,所有的号码都和你手中彩票号码一致0,这样一些句子呈现给被试的时候,EMG 记录到了颧肌和轮匝肌的显著活跃,表明被试处于兴奋的情绪状态;而当呈现/当你意识到所有的学校都拒绝了你的时候,你瘫倒在椅子上0或者/因为你丢了钱,所以没办法给朋友买生日礼物了0等句子时,E MG记录到了皱眉肌的活动,说明被试此时产生的是与忧伤相关的情绪[15]。

此类通过E MG记录被试面部肌肉活动情况的实验还包括:要求被试对实验中呈现的单词进行判断,其是否涉及具体的事物(例如,婴儿,偷懒),并进行判断(提供是否反馈)。

单词所描述的事物或行为则由非实验被试进行情绪等级的归类,如开心的,恶心的,生气的或者是无特定情绪的。

在被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肌电描记术记录面部肌肉的活动情况,发现判断不同类别词汇的时候会有相应的面部肌肉的激活,并且激活区域所代表的情绪状态与词汇所蕴含的情绪意义一致。

即情绪的启动直接导致了相应肌肉的激活。

用抽象概念词(如开心的,愤怒的等)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词汇进行实验,依旧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两项实验均表明在作出他们判断的时候,被试都表现出了相应的具身,即通过面部表情表现了具体的情绪[11]。

除了情绪启动对表情的影响之外,情绪对身体影响的研究还有表现在具体动作上的。

情绪会对身体状态产生影响[16],从进化的角度而言,情绪应该是有益于适应的,情绪的唤醒会产生身体的准备从而使得我们更易于生存。

Mouilso 等要求被试阅读令人伤心和愤怒的句子,同时让被试尽可能快地推动或拉近杠杆进行句子是否有意义的判断。

快速推动杠杆使其远离自己时产生的是与攻击或击打相关的动作,而拉近杠杆靠近自己时产生的则是与亲和有关的动作。

结果表明在阅读伤心句子时以拉近杠杆进行判断的被试反应时更短,阅读伤心句子时以推动杠杆进行判断的被试反应时更短[17]。

情绪与身体状态的紧密联系除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外当然也有身体对情绪的影响。

2.身体对情绪的影响身体对于情绪的影响,最早的理论当属James和Lange 的情绪外周理论。

James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就是情绪。

而Lange则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与情绪发生的关系[18]。

尽管该理论已被证明存在很多缺陷,但身体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却不断地为具身情绪的实验所证实。

早在20年前,Strack等就设计了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表情控制对于情绪的影响。

控制被试的面部肌肉,即分别让被试通过用牙齿固定铅笔和用嘴唇固定铅笔的行为控制方法使被试分别处于笑的表情和无法笑的表情两种状态下。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对卡通是否搞笑进行评定。

结果表明,用牙齿固定铅笔的情况下,被试对卡通搞笑程度的评分显著高于用嘴唇叼铅笔情况下的评分[19]。

Havas等基于Strack等人的行为控制研究范式,通过改变刺激材料采用测定被试反应时和准确率的方法对身体与情绪之关系进行了更为量化的研究。

实验向被试呈现内容表达欢乐情绪事件和悲伤情绪事件的句子,要求被试在不同的行为控制条件下对句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