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行于家

合集下载

我爱我的家人

我爱我的家人

•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 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 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 过痒痒啊!” •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 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 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 星期天下午,妈妈病了。 我想:可能是昨天上 午上学的路上下雨了,妈妈把雨伞让给了我,而 自己却淋湿了,生病了。看着妈妈躺在床上那副 难受的样子,我心里很着急,也很心疼。不断地 走到妈妈床头对妈妈轻轻地说:“您好点了 吗?”“您喝水吗?”……妈妈只是这么点了点 头,我就像接到了”圣旨“,赶紧给妈妈端来了 一杯热水,放下水杯,妈妈轻轻地握着我的手, 说了声“谢谢”。 站在床边,我舍不得离开,这 时的我心里感觉到暖暖的,我好想和妈妈就这样 陪伴着,相互关爱着。
我爱爸爸妈妈
6.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 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7.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 知父母。 8.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 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9.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
• 我们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是一个 关爱家人的好孩子了。 • 父母无为不至地照顾我们,使我们感 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我 •们更应该努力、用功读书,认真求学,做 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做 •一个有用的人,以求报答父母辛苦的养育 之恩。才不会辜负父母的一番苦心。
下列行为,小朋友做的对吗?
• 1)、爸爸为小明买来了早饭,小明说:“谢谢你,爸 爸”。( ) • 2)、妈妈叫小红起床,她却说:“困死了,我不起床, 等一会儿.. ( ) • 3)、爷爷给小凡洗了水果,她说:“不吃,脏死了”。 ( ) • 4)、奶奶让小童讲究卫生,他赶紧去洗手。 ( ) • 5)爸爸买的早餐,小明不喜欢,拒绝吃饭,他说不好吃? • 6)下班了,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 回到家,小明把爸爸堵在门外,嚷着脏死了,不让爸爸进 门。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在古典文化中,孝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论述:
1. 《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是仁德的根本。

2.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论述。

例如,孟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还在世时,子女不应该长时间离开他们,如果要离开,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这是对孝顺的要求,即子女应该尽力照顾和陪伴父母。

3.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里面也有关于孝的论述。

其中有一句话说:“孝者,善终也。

”这句话强调孝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一个人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的关键。

4.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里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其中有一篇章节叫做《孝经》,它详细阐述了孝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这篇经典中强调,孝顺不仅包括言行上的尊敬和照顾,还涉及到心意的虔诚和感恩。

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全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文章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探寻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赋予中华孝文化的当代意蕴,同时,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经历代大儒们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不断积累和丰富了孝伦理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并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孝”——人类人伦的原始形态人类产生孝的观念,不仅反映出古人的自然血缘关系,它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建立人性情感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人道和人伦的原始形态。

“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

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

因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行走神态,上老下小的服侍形状。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说:“《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1](P398)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

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说:“金文‘孝’字部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

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

”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解释得更有意思:“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

”[2](P39)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这个时候孝观念,仅仅就是一种以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道德。

孝的这种伦理观念,是战国以后至今流行的、儒家所倡导、并为国人所认同的基本观念,也就是孝的初始观念。

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一、于敏:报国心皎洁于敏主要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3]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4]二、朱敏才、孙丽娜:为霞尚满天朱敏才主要事迹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他们的足迹9年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

以孝为主题的名言诗句有哪些

以孝为主题的名言诗句有哪些

以孝为主题的名言诗句有哪些1.五到十句关于仁孝的名言,诗句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2.五到十句关于仁孝的名言,诗句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3.关于孝敬的名言诗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

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

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言传身教的孝敬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5到10句仁孝的名言,诗句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1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1则以喜,1则以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3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2.敬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有关名言诗句1、谁言寸草心,报得3春晖。

——孟郊(唐)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出自:《游子吟》2、孝子的奉养,是要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愉悦和欢乐,不违反他们的意志。

(.)——戴圣(西汉)意思是: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出处:《礼记·内则》。

3、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1事时。

——白居易(唐)意思是: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也许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出处:《远师》4、孝有3: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戴圣(西汉)出处:《礼记》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3个等级:最高1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敬重父母,其次1等是不打骂污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1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1则以喜1则以惧。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出处:《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行以不知道。

柯宏胜_仲常公考辨_1

柯宏胜_仲常公考辨_1

仲常公考辨【题记】今年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柯述诞辰1000周年,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因福建柯蔡源流委员会的邀请,本人特撰此文,正本清源,以纪念之。

[picture 1=仲常公考辨1](上图:安徽繁昌《繁阳柯氏宗谱》龙图阁大学士柯述(仲常公)画像)宋龙图阁学士柯述(1017-1111)字仲常,泉州(温陵)人。

系柯氏入闽始祖柯延熙五世孙、闽南柯氏一世祖柯庆文长子,有昆仲四安,公亦四子。

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官泉州教授、赣县县尉,赣州教授、吴兴归安知县、襄邑知府、怀州知府、赈饥漳州副使、吏部司封郞中、授朝散大夫,知福州兼福建提刑,除朝请大夫,任光禄少卿、以兵部郎中,授湖南转运使、升广东经略安抚使、以右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铃辖、奉祠,终朝议大夫。

〔1〕柯述出仕五十载,绵延五朝,职豋三品。

为官清正干练,谙于吏治、为政恩威并行、处事张驰合度有廉政;赈饥漳州,救民无数有惠政;两知福州综治闽江水患、重修社稷、兴建贡院、始筑学舍、注重教育,发展生产有勤政;奉祠泉州兴学重教、礼贤下士有德政。

柯述贯通诸子百家,尤精周易撰有《温陵贤母传》及《易经十八卦》以明是非、进退,辨识君子、小人之义。

柯述一生的懿行,操守、官箴额好,得宋大文豪苏东坡赞诗《异鹊并叙》(别名《异鹊赋》)、宋教育家郑侠《仲常龙图自广中移帅闽》等多人赞誉为“古循吏”。

宋神宗十分器重柯述吏治才能而《御屏留名》以备急用,钦赐其族堂号为《真瑞鹊堂》,以褒奖柯姓,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的宗风祖德。

自此中华柯氏视《瑞鹊堂》及《瑞鹊传芳》为柯氏无尚荣光,而全族通用。

〔1〕柯述作为历史名人,为什么至今名气很大?除了他自身的因素外,这与苏轼写的诗赋《异鹊并叙》(别名《异鹊赋》)有很大关系。

正因为名气大,柯述也就走进了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柯氏宗谱》之中。

翻阅全国各地柯氏宗谱,很多柯氏宗谱将柯述(一般用“仲常公”来称呼)收录其中,大多数是放在柯氏名人栏中,但也有家谱直接把他放进自己的世系之中,成为自己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以显示自己是名门之后。

关于担当和创新的演讲稿优秀10篇

关于担当和创新的演讲稿优秀10篇

关于担当和创新的演讲稿优秀10篇创新担当演讲稿篇一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勇于承担责任的更具领袖魅力。

列宁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

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和表姐表弟玩耍,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姑妈问是谁干的,大家都摇摇头。

回到家中,列宁每天都心不在焉。

一天晚上,他在屋里哭泣,妈妈进来了,问列宁怎么了,列宁把事情跟妈妈说了,妈妈听完,和蔼的说:“那现在,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列宁不吭声,妈妈知道,列宁是觉得羞愧,不敢向姑妈承认错误。

妈妈又对列宁说:“如果你想做一个没有担当的人,那你尽可以不负责任。

”列宁听了。

决定给姑妈写一封信,姑妈看到信后,夸列宁是一位诚实有担当的孩子!这件事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担当。

因为,但当时一种责任!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题是《但当,是一种责任》。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的儿子刮坏了张老师的车,他并不敢担当,但在作者的紧逼之下,他不进去给张老师去道歉而且学会了担当。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相反,不敢承担重任,既误人,又害己,生活总有些人玩忽职守,最终身败名裂。

担当重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我们需要用知识武装自己,需要有十足的信心和勇气,需要有着肩担道义的气魄,需要有着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关于担当和创新的演讲稿篇二把思念放生,把记忆珍藏,我们一味的成长,但却仍固执的扛起担当。

不曾想过,何所谓担当,只是当置身于都市繁华的车水马龙之间,高楼林立的“层山峻岭”之间,灯红酒绿的现代流行生活之间,我们生活的地方,好似一片触不可及的净土,一片心灵的“世外桃源”。

或许,当辽阔的教学楼筑起隔绝与外界嘈杂的屏障,当幽寂的小路上,漫步了三三两两手捧书本的身影,我们在身旁的幽径上,有所担当,担当起那份所谓的“未来的希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的阻挡散射成五彩的光芒,我们的身影淹没入柔美的阳光深处,而萦绕于耳畔的还是那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把身心埋入课本,集中起全身所有的细胞“全副武装”,我们在不断地汲取着知识,向着知识的高山上攀登。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的言论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的言论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的言论1.孔子说的孝道名言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三、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

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

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五、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2.和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有关的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弟子规》原文译文(三),人的道德规范经典

《弟子规》原文译文(三),人的道德规范经典

《弟子规》原文译文(三),人的道德规范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序',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一般人认为,《弟子规》是在校学生所学的经典,其实,'弟子'并非仅指在校学生,在这里,“弟子”泛指圣贤的所有学生,包括成年人。

五、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译文】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

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译文】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

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译文】不要曲意巴结有钱人,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译文】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一有事就去打搅。

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译文】发现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要说出去。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译文】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等于做了一件好事。

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孟子论孝道与仁道的关系

孟子论孝道与仁道的关系

孟子论孝道与仁道的关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孝道与仁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深刻认识到孝道与仁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

首先,孟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的首要道德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张“以孝治天下”,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他强调,孝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孟子看来,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养育子女、尊敬父母、尊师重道等具体行为来体现。

然而,孟子并不仅仅关注孝道的实践,他还强调了仁道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仁道是人性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保身之道,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这些道路都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孟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广泛的情感,应该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地对待每一个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孝道与仁道的关系。

他认为,孝道是仁道的具体表现,是仁道的基础。

孝道的实践是培养和发展仁爱情感的重要途径。

孟子提出了“爱亲则亲仁,爱兄则兄仁,爱子则子仁,爱君则君仁”的观点,即通过对亲人的爱,可以培养和发展出更广泛的仁爱情感。

孟子认为,孝道是一种感恩的情感,是对父母恩情的回报,同时也是对社会的回报。

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仁爱之心。

在我的研究中,我还发现了孟子对于仁道的内涵和要求的深入探讨。

孟子认为,仁道是一种宽容、慈爱和包容的心态。

他提出了“兼爱”、“不杀生”等观点,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孟子认为,仁爱应该超越个人的利益,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

他提出了“天下一家”的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共同追求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结起来,孟子对于孝道与仁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的首要道德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仁孝行于家

仁孝行于家

仁孝行于家——《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感动,是什么?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羡慕。

这几天,我就一直处于深深的感动之中。

3月4日,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屏幕中的这些人物很平凡,平凡得让我们在尘世之中很难对他们驻足,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们,用他们的平凡之举真真切切地感动着我们!这些人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专心为我国研制核武器的于敏;这些人中,有为霞尚满天的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妻俩;这些人中,有量与江海宽的移民党员赵久富……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十三年之久的大孝女——朱晓晖。

“她是一位诗人,她热爱文学,她曾经握笔的手,现在却经常要洗洗涮涮;她才41岁就因过度操劳而白了头”,在主持人包含深情的述说中,我走进了她——朱晓晖。

她每天为了让父亲吃好、吃饱,自己却要经常饿着肚子。

没菜吃的时候都舍不得去花几块钱买点好菜烧着吃,补充点营养,而是每天傍晚到菜市场去,捡别人卖剩下不要的烂菜叶子。

过年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只做了4道菜,一道鱼和另一道有营养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却只吃一碗白菜和土豆。

衣服破了,也不舍得买新的,缝缝补补就继续穿,或者是穿朋友和同事好心送来的衣服。

虽然有时她也会感到很委屈,但是她说:“只要父亲活着,我就是幸福的,我们这个家就是幸福的、快乐的,她一切一切的幸福都建立在父亲的存活当中。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以前的我,抱着富有个性的幌子,总是喜欢和父母对着来,从来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甚至有时候从自己嘴里说出的话会深深的伤害他们的心,永远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性子去做,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我想我从这一刻开始应该向过去说“拜拜”了,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帮父母分担一些,理解、体谅父母赚钱的不容易。

仁孝行于家,一个小小的车库让我感到了人性之美、孝心之美,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车库,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是呀,孝心,来不及等待,但经得起考验,不要等到父母都已经老了,都已经不在了,我们才去懂得珍惜、懂得报孝、懂得回报……同学们,一点一滴的小举动也是一种孝心,父母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回报,而是一举一动的小孝心!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一个有孝心的美少年吧!因为有你而幸福“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这无声的爱”,在这充满爱的宣读中,我第一次认识了“同桌妈妈”——陶艳波,同窗同桌陪读十六年,这是多伟大的一位母亲呀!暂且搁下陶妈妈不说,我以前就见过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很少尽到责任,平时不管不问,孩子无论说什么他们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哦”,一年365天也只有春节和暑假中抽出几天回家。

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孙开中严格来说,三苏是唐朝移民在眉山的后代.苏洵《族谱后录上篇》交代得十分清楚:“其子孙遂家于赵郡,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

味道,圣历(698—699)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

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

自是眉始有苏氏。

”到宋真宗大中祥符雨季年(1009)苏洵出生,日渐平民化和土著化的苏氏已扎根眉山土地三百余年了。

三百余年间,苏氏在眉山的业态和生态,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为“余本田家(见《东坡题跋》卷五)和“世农"(见)《题渊明诗二则》).其曾祖父苏杲(găo)”“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与爱,与朋友笃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见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由此可见,苏轼曾祖父苏杲本是当地一位非常讲究儒家孝、悌、信等道德观念的农民,他老实本分,乐于助人,不图虚名和回报,更不贪图意外非分之财,在当地很受人尊敬。

考察三苏的家风,由于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家训家风,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主线而发展和升沉起落.考察一个家庭的家风,既看代表人物的历史,更看现实的表现和社会反响,以及对后人和后世的影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民家训》和成书于明末清初之际的《朱子家训》,可作为家风家训著作的代表.三苏的家训家风不同的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相互融合贯通映衬和支撑。

这就决定了三苏家训家风的丰富性和闪光点.兹分述如下:一、家行仁孝早在至和二年(1055)九月之前,三苏父子尚未赴京城参加科考和荐举,苏洵在眉山完成的《苏氏族谱》时族谱的功用说得非常明白:“鸣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几百年间,苏氏先辈和子孙,无论男女老思,都严格奉行了孝悌(tì,同“弟”)之道,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是尚处于民平阶层的苏氏家族的立身之本,应予充分肯定和传扬.关于苏洵本人的作用,后来苏轼在他著名的诗作《异鹊并序》中高声赞美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人生八德的含义

人生八德的含义

人生八德的含义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八德之含义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其次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对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 ?下面分享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照。

1)孟子曰:“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亲母亲亲,即是仁 ;敬爱兄长即是义。

”出自 (春秋 )《孟子 ;尽心上》。

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爱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 (春秋 )《孟子 ;离娄上》。

3)14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虑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亲母亲受累受累,不要让父亲母亲分担你的忧虑。

出自《劝报亲恩篇》。

4)出入帮助须谨慎,朝夕侍奉莫厌烦。

意思是:父亲母亲出入 (门) 要小心搀扶,早晚侍奉父亲母亲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爹娘眼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好儿男,孝顺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顺又贤惠的名誉。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亲母亲,出门要敬爱兄长。

出自 (春秋 )《论语 ;学而第一》。

7)父亲母亲呼,应勿缓 ;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叫,要赶快答应 ;父亲母亲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 (清)李毓秀1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应当这样的。

出自《孝经》。

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呼叫应声不敢慢,一心一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喊,应马上答应,不能够怠慢,要一心一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亲母亲吃,好衣先给父亲母亲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良。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切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鉴别真切的忠良。

出自《名贤集》。

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孝行于家
作者:康震
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3期
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的某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重新焕发了生机。

(宋·张端义《贵耳集》)
这显然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倒宁愿相信这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真实故事。

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使我们对他无比的神往,但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使我们无比乐意亲近。

这个传说是这么的富有情趣,灵动而超逸,却又如此的普通自然,似乎不过是身边的一件寻常之事。

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著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

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

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

苏辙曾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苏轼则担任过翰林学士等职,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

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考功名,但不幸都失败了。

此后他放弃功名、闭门读书、教育儿子。

十余年间学问精进,创作了《六国论》等一大批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

苏洵的研读不是为了成就功名,而是为了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思想与文章。

苏洵对自己如此,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

因此担心父亲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总感到提心吊胆,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遭贬海南岛,过着清苦艰辛的生活。

即便如此,他还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情景,可见童年记忆的深刻。

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

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

“盖”指车盖。

“轸”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

“轼”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

“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

短文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

只有车轼,好像没有实际的用处。

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

苏洵想告诫苏轼:我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并不惹人注目,非常低调。

对于苏辙,苏洵想说:行车必有车辙,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

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

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担心。

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要一股脑儿全说出来。

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事儿一个接着一个。

但这似乎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

苏辙与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冷静得多,个性也比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虽然也历经风波,但终归以七十多岁的年寿平安度过晚年。

不过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苏辙似乎就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魅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么可爱了。

苏洵还善于引导孩子读书,“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知识分子是要读书的。

做官的话,就把学来的道理治国安民;不做官的话,就退而修书,把思想流传于世。

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也是苏洵个人的体会。

苏洵常与儿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

一次讨论当朝官员富弼的文章,富弼认为:要提醒辽国,鼓励打仗的人只图个人立志,却对国家有害。

苏洵问苏轼,古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苏轼说,汉武帝时,大臣严安告诉汉武帝,打击匈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但没有富弼说得透彻。

这时苏轼不过十来岁,讨论的却是大问题。

苏辙后来回忆说:“幼学无师,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跟着父亲,醒着与睡着都在读书,腹中藏有万卷诗书。

苏洵教导儿子,要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这样的大文章。

他们的进步很快,苏轼十来岁时,竟然写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样的警句,二人后来成为文章大家,与父亲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

苏轼兄弟的成长,与母亲程氏的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

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讲《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

范滂是东汉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

上刑场前与母亲诀别,他说,母亲,我对不起您。

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

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太悲伤。

范母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十岁左右的苏轼听完这个故事后,站起身来,问程氏:倘若我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他是在反问母亲,那么,程夫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可能会有几种答案。

第一种是:真是妈妈的好儿子,我同意!第二种是:儿子真乖,范滂是个好人,不过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第三种:别瞎说,妈妈还指望你养老送终呐!
你不能简单地说这几种回答哪个对哪个错,那么程夫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

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引得许多鸟雀都来这里栖息、筑巢。

苏轼和小伙伴们看到这么多小鸟来家里,当然高兴啦!可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严禁小朋友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儿自然越来越多,有些胆子大的鸟儿甚至把窝筑到了低矮的树枝上。

苏轼兄弟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逗弄可爱的小鸟,给它们喂食。

苏轼曾在《异鹊》诗中深情回忆起童年这段有趣的场景: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雀,巢鷇可俯拏。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程夫人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对苏轼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敬仰苏轼的人格,喜欢颂读他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的这种思想个性,与他的母亲程氏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