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是学生在小学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
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许多困扰和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难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水平目标: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升适合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水平。
知识目标: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局部。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与社会》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也是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开篇。
随着经济世界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动,社会生活空间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
这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学生面临更大的生活半径,逐渐走进社会,开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的丰富性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我是社会的一员”。
(二)教学内容分析《我与社会》分为两目展开,分别为“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重点强调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元,人们在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目“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重点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局部,个人与社会是“结点与大网”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升入新的年级,已经能够感知到自己在身体、智力、水平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
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样,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经验匮乏、人际交往水平较弱且缺乏必要方法、难以觉察自身多种身份等困惑与难题,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需要师长引导并协助。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使用你的经验:教材P2,中学生李铭在一天中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中相遇并且实行了交流。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导入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做好补充)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社会化?(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2、社会关系网让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有什么样的联系?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
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2、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活动一:配着教材第56页的插图,给学生讲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表明,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家庭、社区、学校等;3.掌握社会规范的概念,如公德、礼仪、法律等;4.了解社会问题的存在,并知道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社会规范的概念;4.担当社会责任。
三、教学难点1.社会问题的存在;2.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过程1. 社会的定义和特点1.引入:小组讨论,思考社会的定义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的特点3.讲解:解释社会的含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的特点。
2. 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1.讲解:介绍家庭、社区和学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2.图表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 社会规范的概念1.讲解:介绍公德、礼仪、法律等社会规范的概念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规范的概念3.讨论:小组讨论社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4. 担当社会责任1.讲解:解释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担当社会责任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五、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评价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成果2.课堂互动:评价课堂互动的质量和积极性3.测验评估:通过测验评估学生对社会概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1.搜集一则社会新闻,并思考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社会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2.1 社会的概念: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1.2.2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互动性。
1.2.3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物质、文化、制度。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1.3.2 小组讨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1.3.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规律。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小型社会单位。
2.2.2 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2.2.3 家庭的作用:情感支持、生活照顾、教育培养、社会化过程。
2.3 教学活动:2.3.1 家庭照片分享:让学生带来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故事,感受家庭温暖。
2.3.2 小组讨论: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家庭和谐对社会的影响。
2.3.3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责任。
第三章:学校与社会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2 教学内容:3.2.1学校的概念:教育机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3.2.2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3.2.3学校的作用:教育培养、文化交流、社会化过程。
3.3 教学活动:3.3.1 校园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设施和组织结构。
3.3.2 小组讨论: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3.3 主题演讲:邀请校友或社会人士分享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朋友与社会4.2 教学内容:4.2.1 朋友的概念:朋友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
2.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难点: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2.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
2.新课讲授
1.感受社会生活: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分享,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的
丰富多彩,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
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
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介绍不同的社会关系,
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3.小组讨论
1.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2.分享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感受。
4.课堂总结
1.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布置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社会现象,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社会
生活的感受。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及其与个体的关系;2.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社会的概念、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社会责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是什么,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组织。
3.个体与社会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分析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5.社会责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在社交活动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这些技能。
6.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问题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7.活动设计(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设计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并在小组内讨论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8.总结(10分钟):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2.小组设计的活动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3.学生对社会责任和社交技能的理解程度;4.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练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我与社会》的心得体会,包括对社会的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以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一些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及时反馈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我与社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我与社会》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和义务。
而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本导学案将围绕《我与社会》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机制,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社会?社会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机制。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
3. 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会是什么?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社会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是什么,社会中有哪些元素构成。
2. 讲解:讲解社会的基本定义和构成要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中不同群体和角色的作用,理解社会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个人与社会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述,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社会。
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活动: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社会中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课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1. 导入:通过名人事迹、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演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学校等地方,体验社会责任感的实际表现。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担当精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2.认真参与合作探究活动,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并踊跃分享探究成果。
3.仔细阅读相关热点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历,进一步感受社会生活。
4.理解识记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环节三:社会关系我来晰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
预设过程(15分钟)
3.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4.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作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人物材料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但个体与社会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则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2.道德修养: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活动:绘制“我”的世界——引导学生绘制填写“我”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思考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展示鲁迅、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名人名言。
3.言语引导,总结基础知识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4.情景演绎:身份大揭秘——面对不同对象,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我与社会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课题《我与社会》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责任意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参与支援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培养担当精神。
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思考:小林是否脱离了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小林没有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脱离社会,他通过网络与社会发生联系。
参与社会生活会使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更好的融入社会。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我与社会》重点问题1.我们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4.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阅读材料,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小林是否脱离了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讲授新课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探究一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聊聊暑期生活:你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趣事?参与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提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去书店看书,等等笔记:了解社会的方式(1)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聊聊暑期生活:你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趣事?参与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生分组,分享一下(2)阅读报纸书籍、收看电视新闻、上网查询;(3)参加公益活动、夏令营活动;(4)广交益友等。
探究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结合材料:宋某某,终身禁入思考:我们在参与社会生活时需要注意什么?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积极、正确的方式融入社会。
结合材料:一群中学生点亮社区治理“明灯”思考:材料中中学生的做法启示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能力目标: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追问,拓宽思维的深度及广度,能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谈论与分析,从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课件: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
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新课学习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了解社会生活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
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2.合作探究:出示材料“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7月16日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7月25日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教案:我与社会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与社会》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3.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
六、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曾经在与社会接触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对社会有哪些感受?你觉得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阅读与分析(20分钟)3.引导思考(25分钟)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你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个体在社会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个体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来适应社会?4.展示与分享(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写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进行分享。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
5.归纳总结(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和归纳在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并进行展示。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我与社会》的教学,学生对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思考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认识到了培养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加案例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 第1课时《我与社会》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1单元第1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1课《我与社会》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我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社会行为习惯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2.准备相关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排队加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自己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与社会互动的,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3. 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2. 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 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学难点: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3. 讲解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 分析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社会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定义、特征和组成,认识到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社会的概念、社会的构成、社会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
1.4.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的定义、特征和组成。
1.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的作用。
第二章:我与社会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4.2 讲解:详细讲解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2.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第三章:社会责任与担当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社会责任的概念、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责任。
3.4.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道德与法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概念,认识到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社会道德的内涵、法律的作用、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4 教学步骤:4.4.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4.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道德的内涵、法律的作用。
4.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与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与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社会的重要性;2.掌握社会成员的身份,学会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3.了解社会公德及其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公民意识;4.认识与己无关的事务也会对自己生活产生影响,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学内容第一课我与社会课前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与社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他们对社会有最基础的认识。
课堂1.通过问答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例如“什么是社会?社会包括哪些人?社会有什么功能?”等等。
2.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成员身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3.引导学生以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养成合格公民的意识;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课后1.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咨询关于家庭中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2.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第二课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课前在课前,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社会成员身份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知道家长、老师、医生的社会职责分别是什么吗?”课堂1.让学生回顾社会成员身份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社会成员的身份和职责;2.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3.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自行协商并表达各自的主张;4.通过个体小结,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承担责任。
课后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社会角色中承担的责任;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3.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三课社会公德和社会丑恶现象课前通过新闻、电视节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丑恶现象,并预先让学生明确某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
课堂1.让学生对社会公德和社会丑恶现象有全面的了解;2.讲解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向学生宣布相关赏罚措施;3.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背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4.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对法律法规的观点和看法。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单元八上道法第一单元周次总第课时 1 主备人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1.1我与社会》课型新课课时数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知道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关心社会、关心时政。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二次备课)环节一:教材分析活动1:本册教材分析——图片联想。
根据每个单元名称,让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八年级上册学习内容。
环节二:学生分享活动1:学生分享。
让学生分享暑假里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活动2:播放图片。
播放暑期游玩图片加强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回答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环节三:欣赏视频播放视频。
播放《中国24小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日新月异的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事件?(可适当播放相应图片进行提示,如看新闻、上网等等。
)环节四:观察图片播放两张图片:图片一:社会是张“大关系网”;图片二:个人是“大网”上的“节点”。
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知识点。
环节五:探究与分享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P5):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环节六:活学活用活动1:探究情境。
针对不同情境,判断社会关系类型。
活动2:总结回顾。
老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得出本节课的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堂练习1、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下列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不恰当的是( )A、去农村体验劳动的艰辛B、关在家里凭空想象C、上网看新闻D、参加夏令营活动2、如果说社会是张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A.网上的一个结点B.漏网之鱼C.互不相干的个体D.一条线3、接种疫苗是对抗疫情最有效的手段。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制第十一单元《我与社会》,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学校观和社会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学校观和社会观,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学校观和社会观。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学校观和社会观。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分别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3.部分学生进行发言,并引导学生发现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Step 2 学习(20分钟)1.老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家庭、学校、社会的主要特点。
2.老师提问学生:“你们是如何理解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的?”3.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4.老师分组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理解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关系的海报,并互相交流。
Step 3 实践(15分钟)1.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并解决所给的情境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你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有矛盾或冲突,你该如何处理?”3.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4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社会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社会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不同职业的特点和意义。
2.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3. 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了解社会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组成与结构:介绍社会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各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
2. 职业探索: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
3. 社交礼仪与沟通技巧:讲解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并进行实践操作。
4. 社会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三、教学过程1. 社会组成与结构(1)引入活动: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组成和结构。
(2)知识讲解:老师介绍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各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并进行图表分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机构的作用和联系,并搜集相关资料。
(4)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
2. 职业探索(1)引入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职业介绍视频、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意义。
(2)自我探索: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并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3)实践体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实践体验或模拟操作,增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3. 社交礼仪与沟通技巧(1)知识讲解:老师讲解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电子邮件沟通等方面。
(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
(3)反思总结: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4. 社会问题探究(1)引入活动:老师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讨论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问题。
(2)小组探究:学生分组探究所选社会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之道,并搜集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
他人交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活动三:情景图片展示
我是消费者我是大哥哥
1.读图分析: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一定的吗?
提示: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不是确定不变的。
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分析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身份。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活动四: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社会生活成就我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