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海绵城市_重构城市水生态_胡灿伟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技术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排涝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技术。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理念、技术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高效自净能力的城市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自然优先、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原则,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是“源头控制”,即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铺装,使雨水得以自然渗透,减少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风险。
海绵城市倡导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
二、海绵城市的技术海绵城市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则可以起到净化雨水、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的作用,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品质。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透水性,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同时,透水铺装还可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则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满足城市景观绿化、农业灌溉等多种用水需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例如,北京市通过推广绿色屋顶、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简介及建设方法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软实力。
海绵城市技术发展
01
02
03
04
低影响开发技术
通过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等 技术,降低雨水对环境的影响
。
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技 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智能监测技术
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 实时监测城市环境状况,为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建筑材料
研发和推广绿色建筑材料,降 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植被和土壤来渗透、过滤、储存和排放雨水的设施 。
通过雨水花园,雨水得以被自然净化,同时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
雨水花园的设计应考虑当地的降雨特点、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以实现最佳的雨水 管理效果。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一种将植被和土壤种植在 建筑物顶部,以吸收和储存雨水的设 施。
城市水文循环修复理念
总结词
城市水文循环修复理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旨在恢复城市水文循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详细描述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水文循环,增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 时,可以降低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03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绿色屋顶的设计需要考虑屋顶的承载 能力、植被的选择和维护等问题。
绿色屋顶不仅可以减少雨水径流,还 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 量,并为城市带来生态和景观效益。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低于周围地 面的开放空间,用于收集和储 存雨水。
下凹式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径 流,补充地下水,并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估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估概念模型构建研究作者:高峰蔺欢欢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5期高峰蔺欢欢摘要:为促进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体系,在梳理海绵城市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及其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海绵城市塑造机理,从承受干扰能力、恢复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或速率与自适应的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海绵城市弹性塑造机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扼要阐释。
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海绵城市塑造方法论体系。
在论述与比较现阶段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径流排出量出发,构建海绵城市水文特征定量评估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高峰,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蔺欢欢,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linhuanhuancsu@引言“城中看海”“东方威尼斯”“小区孤岛”等城市内涝灾害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面临挑战,新概念如“海绵城市”受到广泛关注。
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2014 年10 月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建设指南》)明确给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解析。
随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颁布,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按程序报批的积极部署中。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被明确提出,意味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推广。
学术界对海绵城市建设已有初步研究,俞孔坚指出我国仍未摆脱“工程性措施”治水的本质,认为海绵城市科学内涵是从人适应水出发,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生态途径解决城乡水问题[1] ;张纯等分析了美国城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策略下的暴雨最优管理经验及启示[2] ;仇保兴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将快排式的传统雨洪管理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新模式[3] ;车伍等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与误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技术、管理措施[4] ;叶晓东、姜勇等以某一城市为例分别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实施途径及建设路径探索不同区域海绵城市建设[5,6]。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及对策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
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
海绵城市水系整治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水系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供应不足、水污染严重、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系整治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水系整治的实施方案。
二、水系整治的目标。
1.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水资源浪费;2. 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3. 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4.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水系整治的具体措施。
1. 构建雨水收集系统。
在城市道路、广场、屋顶等建筑物上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水等,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2. 建设湿地和绿地。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湿地和绿地,利用湿地和绿地的生态功能,对城市雨水进行净化和保持,减少城市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3. 修复河道和水体。
对城市内的河道、湖泊等水体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4. 推广雨水利用技术。
在建筑物和城市设施中推广雨水利用技术,如雨水收集、蓄存、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马路、冲厕、喷洒景观等,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
5. 制定相应政策和标准。
制定相关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标准,明确水系整治的要求和目标,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落实。
四、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理念和水系整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市民参与意识。
2.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水系整治项目的建设和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3. 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水系整治项目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水系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
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2024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4-0456-12收稿日期:2023-10-11;网络首发日期:2024-03-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325.1215.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202700)作者简介:朱伟(1962-),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及河湖库淤积治理研究。
E-mail:zhuweiteam@gmail.com通信作者:侯豪(1998-),博士生,主要从事河湖底泥形成机理及泥水关系研究。
E-mail:hhuhouhao@hhu.edu.cn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朱 伟1,侯 豪2,孙继鹏3,钟 军3,王 鑫3,牟 彪3(1.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3.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
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提出了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必须明确的四大问题:为什么治理、治理什么、用什么方法治理以及对后续产物如何处置。
依据淤积对河湖库产生的危害,可分为物理性淤积、化学性污染和生态性损害三种类型。
分别讨论了工程清淤、环保清淤和生态清淤间的共性和差异。
对底泥清淤工程在目的、目标、手段及后续处理处置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未来底泥清淤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工程和管理行为,因此更加高效、低投入、绿色、可持续的底泥清淤技术,是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淤积治理;底泥清淤;底泥;淤泥处理;淤泥资源化;尾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V697.3+1文献标识码:Adoi:10.13243?j.cnki.slxb.202306221 研究背景“淤积治理”是近些年水利工程中的常见词汇,其涉及的治理对象涵盖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多数地表水体。
回顾海绵城市10年发展历程:总结、思考、再出发
回顾海绵城市10年发展历程:总结、思考、再出发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继承古代先贤智慧、充分参考国外实践经验和启发、系统总结我国雨水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治涝”和“治黑”并举、“渗、滞、蓄、净、用、排”并重,这既是继承发展,又是另辟蹊径,最终实现我国在城市雨水管理领域的系统治理。
当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雨水及水系统的诸多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提出旨在构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引的海绵城市理念和方法体系,这背后有着长期的积累和清晰的发展逻辑。
事实上,我国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相关研究和工程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城市雨水资源直接利用开始,逐步发展到多目标全过程控制的现代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探索、研究、综合提升过程。
我国的海绵城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城市生态转型、韧性提升和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最大限度减轻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本底的影响,实现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尽管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晚于一些发达国家,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的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建设有其独到之处,海绵城市绝不等同于国外BMPs、LID、GSI、SuDS、WSUD、LIUDD中一种或几种,而是从城市总体生态格局保护的顶层规划入手,既包括绿色基础设施也包括灰色基础设施,既包含径流水量控制也包含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回用、生态保护等,既涵盖工程化措施也涵盖非工程化措施,同时涉及多专业、多领域衔接协同的系统性复杂理念方法体系和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就是体现在既要建立明确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我国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工程规划和标准体系,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突出矛盾,综合性地衔接好其他相关的专业和非专业的系统和多部门的关系,不仅解决好我国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也为国际贡献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发展智慧。
一种用于课堂教学的海绵城市模型
一、简介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手段,将城市的地表水、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以降低城市的洪涝和水资源利用压力,改善城市环境的城市新型生态保护发展模式。
二、海绵城市模型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1. 环保意识的培养海绵城市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2. 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海绵城市模型需要涉及到地理、生态学、建筑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学习。
3. 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制作海绵城市模型,学生可以锻炼手工制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提高其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能力。
三、海绵城市模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1. 课程设置在地理、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关内容,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海绵城市模型的意义和价值。
2. 制作海绵城市模型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绵城市模型的制作,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制作海绵城市模型,加深对海绵城市的理解与体验。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或者相关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并进行实地观察、调研和讨论。
四、海绵城市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1. 培养环保意识通过海绵城市模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2. 培养创新思维海绵城市模型的制作涉及设计和创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兴趣,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生活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海绵城市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1. 材料采购制作海绵城市模型需要大量的材料,对学校的材料采购和经费使用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给予支持。
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水环境修复研究
ECOLOGY区域治理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水环境修复研究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朱慧奇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破坏等问题不断加剧,城市水环境修复策略已经成为每一位城市建设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当前我国水环境现状与挑战为切入点,针对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水环境修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我国水环境修复建设工作起到一定正面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中图分类号:TK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121-0001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部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城市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保持相对统一,而这种状况也同样导致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众多“水问题”。
雨季城市很容易出现严重内涝,而城市各类废水也经常被随意排放,相关治理工作又未能达到良好效果,城市居民又面临着严重的可用水资源不足问题。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论逐渐成为城市水环境修复工作的核心思想,其对现代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具备一定指导价值。
一、当前我国水环境现状与问题(1)城市内部水系调蓄能力严重不足。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城市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迅猛增加,不仅让城市原有的管道体系不再适用,更是让城市的水系调蓄能力出现大幅度下降。
我国城市排水系统以雨水灌渠系统为主,而雨水的排放能力多在重现期3至5年范围,这就导致城市内部排水能力严重不足,一旦遭遇暴雨天气,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
另外,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城市内部河道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大量土地被用于商业建设,这就导致城市原有的排水能力进一步减弱。
(2)城市水系生态能力不断下降,水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不仅要对已有河道水系进行有效利用,也需要同步考虑各类污染水体对水生态平衡的影响,并尽量提高生态系统所能涵养的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关于恒河猴自我意识研究的进展
记 测试 ” , 到 底 是 因 为动 物 不具 备 自
我意 识相 关 的认知 能力 , 还 是 该 方 法 本身不 足以揭示这 种能力 。 在 2 0 1 5年 的 一 项 研 究 中 , 该 团 队 已 发 现 经 过 视 觉 一感 觉 偶 联 训 练
行为, 即 利 用 镜 子 检 查 自 己 身 体 上 本
l 0 . 1 3
市河西地 区某小 区为例 . 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 0 1 2 ,2 1( 4 ):
4 8 9 — 4 9 3 .
[ 3 ]季文华 ,蔡建 明,和克俭 ,等 . 北京市居住区屋面集雨资源的潜力 分析 . 资源科学 ,2 0 1 0 ,3 2( 2):2 8 2 . 2 8 9 . [ 4 ] 梁文 逵 . 城市雨水 收集利 用研究 现状与进 展 . 工业用水 与废水 ,
2 0 1 4,4 5( 3):6 - 9 .
[ 5 ] 程 晓陶 . 城市 型水灾 害及 其综 合治水 方略 . 灾 害学 报 ,2 0 1 0 , 2 5
关键词 : 城市雨水 海绵城 市 城 市化 生态 智慧
一
◆
者 会 不 会 在 镜 子 前 触 摸 和 检 查 脸 上
的标 记 , 被 认 为是 经典 的检 测方 法 ,
有 人 类 和 少 数 类 人 猿 可 通 过 镜 像 测 试, 所 以 自我 意 识 被 认 为 只 在 这 些 高
等 灵 长 类 动 物 中 才 有 。但 其 中 一 个 重
[ 本 刊 讯 ]由 中 科 院 神 经 科 学 研 要 的争 议 就 是 动 物 不 能 通 过 镜 像 “ 标
本 体 位 置 偶 联 训 练 方 法 可 进 一 步 结 合脑 电和核 磁成像 等手 段 , 用 来 研 究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05调节技术传输技术0607截污净化技术水系生态修复技术08设施规模计算0901概述常用技术术语0203渗透技术储存技术0401概论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总体目标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复兴城市水文化0305•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01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02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04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1.源头减排硬质下垫面•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过程控制•传统排水系统按末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延缓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3.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0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分布与集中的关系02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末端处理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生态和安全的关系04“绿色”与“灰色”的关系05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水环境污染规划引领因地制宜010402安全为重03统筹建设生态优先05从生态空间格局、系统、片区分层次构建海绵建设内容,先规划后建设,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策略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策略
胡尚万;吴威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24(50)6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
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胡尚万;吴威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3
【相关文献】
1."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蓄滞洪区生态修复探究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色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3.韧性理念下的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韧性城市理
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公园为例5.韧性理念下炎热气候适应型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法探讨_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法探讨发布时间:2022-11-12T04:22:03.27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21期作者:胡强[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市政道路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
相较而言,传统的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并不具备良好的排涝能力,当城市出现局部暴雨天气时,路面会出现很多积水且无法及时的排除,城市街区会发生洪涝灾害,阻碍人们日常出行,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障碍,甚至侵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海绵城市理念恰恰适应了城市内涝问题的现实需要,海绵城市在雨水的渗透和吸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应对和解决洪涝问题的能力。
胡强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市政道路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
相较而言,传统的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并不具备良好的排涝能力,当城市出现局部暴雨天气时,路面会出现很多积水且无法及时的排除,城市街区会发生洪涝灾害,阻碍人们日常出行,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障碍,甚至侵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海绵城市理念恰恰适应了城市内涝问题的现实需要,海绵城市在雨水的渗透和吸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应对和解决洪涝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海绵城市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在适应了当前城市可持续循环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保护了城市水体水质安全,在技术创新综合利用方面更是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为解决城市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策略和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
(1)海绵城市建设是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一种新的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
(2)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削减道路路面面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
(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太阳能技术同时应用于快速路面的雨洪控制工程,是一项具有创新价值的节能环保的低碳集成体系。
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方案
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的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水灾风险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生态海绵城市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
生态海绵城市通过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构筑物形成的生态系统,提供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
因此,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成为当前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总体思路生态海绵城市修复工程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生态系统的构建,对城市水资源、水体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
具体的思路包括:1. 基于自然系统的修复:充分利用自然系统如湿地、河流、湖泊等水体,通过生态恢复和修复手段,恢复水体原有的生态环境特征,从而改善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
2. 增加生态设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增加生态设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的保护能力。
3.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通过制定生态海绵城市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完善城市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4.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生态海绵城市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三、具体工程方案1. 生态恢复和修复项目(1)湿地恢复工程:在城市郊区建设湿地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刺激湿地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
(2)湖泊改善工程:对城市内外的湖泊进行修复和环境改善工程,清理水体污染物,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增加湖泊的生态功能和水体质量。
(3)河流治理工程:对城市内外的河流进行清淤、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修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2. 生态设施建设项目(1)绿色屋顶建设工程:在城市建筑中推广绿色屋顶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增加雨水收集和生态功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和雨水排放。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_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4-15T14:40:42.49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期作者:佟天宇王锞张明轩汪辉平[导读]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佟天宇王锞张明轩汪辉平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摘要: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本工程通过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运用?1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概述因为我国在地域上跨度很大,所以每个地区在气候及地质环境方面均有着其独特的鲜明特点。
因此,要想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应结合该城市的气候及地质环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法,有效补给地下水。
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应用砂砾土或砂土等透水性比较好的土壤作为基层,可以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引导雨水慢慢渗入地下或者利用相应的排水管网把雨水引导流入预先安装好的蓄水池中。
同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建设通常都会采用空隙式结构,这种结构的道路可以确保路面及路基有着统一的孔隙,从而有效加强了道路对降水的渗透性,降低道路积水问题出现的可能。
2城市给排水工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2.1设施老旧、改造周期长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也使得城市用地量比较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样也会导致城市建筑之间的空间比较小,留给地下排水管道安装铺设的规模逐渐减少。
在城市建设中,原有的输送管代与排水管道严重老化,管线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的实际需求。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_8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3-03-16T08:20:48.251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10月第20期作者:张涵旻[导读]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数量逐步增多,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的人工结构物得到建造,道路、桥梁、建筑物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也改变了城区的地表集水排水条件。
张涵旻摘要: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数量逐步增多,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的人工结构物得到建造,道路、桥梁、建筑物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也改变了城区的地表集水排水条件。
相比于天然的土壤、植被等地表,硬化的道路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等使得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显著增加,地表水下渗能力和雨水损失量大大地减小,加大了地表径流和市政给排水管网的排水负荷。
在遭遇暴雨条件时,连续且长时间的降雨极易引发城市内涝,大规模的积水给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地表植被和土壤不透水构造物,如混凝土、砖块、花岗岩等覆盖,破坏了天然的雨水调蓄体系,原有的水文地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降雨不能够被重复再利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设计;给排水引言我国城市化进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然而作为城市道路工程重要一环的排水系统却发展较滞后。
排水系统不合理容易导致城市在雨季出现内涝灾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如某城市道路因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满足设计流量要求,在连续强降雨作用下出现城市内涝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各地开始编制相关的建设图集和规范,国内外很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针对海绵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但是海绵城市在建设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建设标准不统一,相关图集或规范指导建议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
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
1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暴雨、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造过程中河湖水环境设计研究——评《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实践》
“海绵”城市建造过程中河湖水环境设计研究——评《海绵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实践》
吴小园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
【年(卷),期】2022(48)8
【摘要】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基础设
施建设逐步完善。
但是这一切都是以生态环境的为代价的,间接导致了城市河流湿
地被严重污染破坏,威胁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必要举措。
由正和恒基编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实践》一书,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运用生动
案例,从技术层面深入解析海绵城市在流域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围绕海绵城市
的技术应用,阐述市政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为推动城市建设的海绵化提供有效支撑。
【总页数】1页(PI0030-I0030)
【作者】吴小园
【作者单位】浙江汉宇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海绵城市背景的河网城市水环境提升策略探究r—以莆田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
2.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
3.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
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4.浅析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措施5.海绵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理论及路径”(2012071)作者简介:胡灿伟(1973~ ),女,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县域经济、县域旅游。
“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胡灿伟(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23)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
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
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的上述两个极端。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达,其学术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 ,简称LID ),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存储、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
目前,我国有多个2015年4月7日,长沙受阵雨影响,城区多地出现内涝。
我国每年逾1亿城镇人因雨季内涝受灾/CFP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已经开展了LID 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城市水生态亟待修复当前,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对城市发展是个考验;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供应不足。
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的,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城市水生态不协调,无法自动调节水资源的自然循环。
最近几年,每当雨季来临,我国多个城市比如北京、武汉、深圳、杭州等地就频繁出现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对城市居民人身、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受灾的城市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不注重城市雨洪管理及城市蓄水、排水功能,每年雨季因内涝受灾的城镇人口都在1亿人以上。
据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1949年以来,2011年由于城市内涝的死亡人数最高,达到了3229人;从2010年以来,年均死亡人数在500人以上,这显然是一个触目惊人又让人不可思议的数据。
除了人员伤亡之外,城市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可估量。
据统计,内涝最严重的2011年,全国城市总计损失达到了惊人的4000亿元;从2010年以来,年均损失在千亿元以上,全国有15个省份的损失过百亿。
比如2013年,广东省各城市由于内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00亿元,占当年广东全省GDP的0.7%。
而一些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遭受严重内涝及排水危机时,一天的损失就能够超过百亿元。
以南京为例,2015年6月2日,南京4个小时130 mm的持续暴雨,按照水资源计算公式,这些雨量超过了100个玄武湖,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初步估计仅这天,南京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了150亿元。
尽管季节性内涝严重,但是同时大部分城市又是缺水的,水资源供应不足,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大约有400个,严重缺水的有120个左右,其中以北方城市居多。
即便是在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仍然有近60个城市缺水。
如果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准来评价,我国缺水的城市更多,年缺水量超过70亿立方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2014年“中国城镇化建设高层国际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我国城市缺水俨然是个普遍的现实问题,城市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增强本区域内的水资源涵养能力,不能所有城市都像北京一样,指望调水。
我国城市的发展要考虑的是节水,将有限的自然雨水固存下来,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力来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建设自然循环、自然调节、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是增强城市排水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的路径。
何谓“海绵城市”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常德市环卫宣教中心主任刘波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生态修复能力”的提案。
在该提案中,刘波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像建设房屋一样,将城市的停车场与道路两旁改造成凹式绿地,将城市绿化带改为坡形,利于雨水进入事先设置的蓄水系统中。
其实,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提升这些公共场所的生态蓄水功能,以此来恢复城市的河道、沟渠本身的雨水调节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与供应的能力。
海绵本身有两个特征,即水分特征与力学特征。
水分特征指的是海绵吸水、保水、释水等性质,力学特征指的是海绵本身的回弹、压缩、恢复等性质。
而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即是将海绵的力学特性与水分特性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水生态循环系统或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构建像海绵一样具有对水资源伸缩自如的样式。
从国外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看,海绵城市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海绵城市建设应该遵循城市自身水资源特点及建筑的自然规律,按照建筑屋面—绿地—硬化道路—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体式的排水系统来保障雨水在城市中循环,使得城市降雨能够被系统的收集、存储、净化与利用;第二,从城市防涝减灾的角度分析,要求城市建筑能够与雨水和谐共存,城市的制度体系能够较好地预防、响应城市洪涝,以减少灾害损失;第三,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降低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归结起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求通过建设雨水循环系统来应对各种大小降雨,使得将于不发生洪涝同时又能够将降雨合理利用并能维护水文生态安全。
在日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办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上,陈政高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
“达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也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陈政高说。
因此,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敢于发明,敢于创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
与此同时,建设海绵城市要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雨水的收集、渗透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统筹考虑、系统治理。
不仅要划定区域,更要明确区域内的径流控制要求。
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建立责任制。
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设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项目,把目标要求工程化、具体化。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
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就工程性措施而言,由于海绵城市有资源利用、防洪减灾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工程性措施应该是多层次的。
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应对较小重现期的降雨,使得这些雨水尽可能地渗透地下或被资源化利用,以此达到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层面的要求。
通过雨水排水管渠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使中等程度重现期降雨的径流能够得以调控、利用和排除,同时满足防洪减灾、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的地表径流,优先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通过水库、闸坝、提防等工程,应对更为重大重现期的洪水,在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之后,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
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
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这两种措施已经广为接受,全国各地应用较多。
还有几种典型措施需要更加关注。
一种是带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
其中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房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
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适用。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
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
按照国外的经验,一般10 cm厚的绿化屋顶,能够截留住15~30 mm的降雨,这种减控措施既能绿化城市,还能够减少雨水累积与浪费。
第三种方式建设树阵雨水渗蓄灌溉系统,这种措施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城市的具有行道树的各类人行道,具有节水、减流、控污的优点。
就非工程型措施而言,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措施来促使海绵城市的规范化、法制化。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应着手制定“海绵城市雨水综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在规划实施、组织管理、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
其次,各地方政府应该改革当前的城市雨水管理机制体制,包括建立与考核相关的奖惩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等,在体制改革上,也要改变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不透明、缺乏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包括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整个过程中,要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实践当前,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确定了武汉、南宁、常德、重庆等16个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试点计划。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的最主要内容是两个,即雨水要保留下来,其次是要做好处理。
而目前做到这两条的城市很少。
“常德过去做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城市才起步。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2015年3月27日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
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常德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
常德市将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水资源综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重回温润柔软。
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
但多年以来,“水”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头之患。
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说:“我们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让机器人下到城市地下管网拍照,结果发现地下管网都是混的。
地下管网是一个网状,一个点混接了,就都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