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排水难题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治理亟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海绵的城市,实现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排放的自然净化,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技术和制度标准不成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和标准尚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地方建设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

比如,在一些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够符合实际情况、设计理念过于空泛等问题。

2. 建设投入与管理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耗费大量的资金,其中包括城市计划和设计、雨水管理和排放、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加上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制度还未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不协调,造成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过高。

3. 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建设渗井、绿地等设施,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如果建设不规范,有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三、对策为了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加强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

加强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标准制定,推动相关技术突破,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这对于保证建设的质量与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服务与企业运作协调机制。

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加快相关单位合作步伐,化解建设困难,同时推广先进的消防设施,提高城市的应急处理、水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能力。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建设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在建设完成后加强管理,开展宣传,鼓励公民参与,助力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

四、结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技术、制度、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推进。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湿地、湖泊和水系逐渐消失,一些大中型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推动“海绵城市”的构建,实现雨水的再生与再利用,使城市成为一个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资源优化;难点对策;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

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渗透和浸水。

在需要时,储存的水可以适当地“释放”和利用,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并适应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研究投入不足。

此外,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公众的意识也不同,这增加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大城市问题的有效战略,因此,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生态效益,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特点。

湖泊围垦、湿地侵占和原有水系破坏是造成“绿色海绵体”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不渗透的硬质路面,造成了雨水收集时间变短,从而造成了城市海绵体的不足,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考虑到流经城市的河流的泄洪情况,大部分河流已被硬化和覆盖。

河流两岸能够净化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对自然湖泊、湿地、池塘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绿地海绵。

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海绵”概念的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

2014年,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发展策略。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特征,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排水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工程,而关于其现状和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科研和建设人员的关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不仅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还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

2. 实施进展与成效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同时,这些措施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周期长、投入大,一些地方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2.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建设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这也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的难度。

3. 后期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不仅在于建设过程,更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在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部分绿地被占用、雨水花园被填埋等,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效果。

2. 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案。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与讨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海绵城市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水文功能的城市。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例。

例如,新加坡的巴西立滨水滨海园区,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水发生概率;荷兰的鹿特丹市在城市中央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积水区,用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增加城市的可持续性;中国武汉市在洪山区建设海绵公园,通过植被和地下蓄水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这些实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海绵城市面临的问题尽管海绵城市有很多积极的效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技术难题。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需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蓄水设施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使得海绵城市建设难以实施。

其次是规划与管理问题。

海绵城市需要全面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但由于相关概念还相对较新,一些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还存在问题,例如缺乏整体性规划、规划与实施不同步等。

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尚需提高广大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共同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的支持。

一些研究已经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例如,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相结合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如何应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即通过模拟自然地形地貌,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在一些水资源匮乏、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为相关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然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此外,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质量不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技术瓶颈:虽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3. 资金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无法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

4. 管理和维护难度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管理和维护难度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2.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3. 多元化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渐兴起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定义和发展历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依靠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工程、自然保护等手段,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水的循环和生态保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建设成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雨水利用、水净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成都市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修复生态系统、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也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如何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建设费用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生态系统、改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费用。

这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研发力度,鼓励各方面的创新。

比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型的建设方式和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受到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且极易引发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当前我国生态发展需求相适宜。

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问题;对策引言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

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城市水灾刻不容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城市生存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在2004年的《低碳城市和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正式提出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海绵城市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正如海绵一样,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

在城市降水方面,能够对像海绵一样对降水进行吸收,还能通过城市本身的建设设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储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对储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进而提升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帮助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的发生。

我国目前已经在试点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给予专项的建设资金。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绿化设计和河、湖水系的帮助。

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1)我国部分城市已在规划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但实施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市政工程应用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地区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时,“依葫芦画瓢”,不考虑自身情况,照搬成功案例数据和经验,建设后效果不佳。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导读:当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病”也逐渐的涌入到人类的面前,由于城市的变迁和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许多城市近些年来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后必旱”的严重现象,城市水生态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此,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畅想,许多大中城市也纷纷响应,进行了海绵城市项目的申报,但是在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诸如“海绵体”不足、社会认知程度低等相关问题。

如何正确的解决好这些相关问题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的维护,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分析;问题与对策;生态环境我国的城市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设内部隐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当中对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城市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国家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每个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绿色海绵体”稀缺现象严重就当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现状来说,都面临着“海绵体”不足的现象。

深究其原因,必然与我国当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挂钩。

出于逐利的本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加速了土地的地产流向,房地产自身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土地价格哄抬而高。

各种商业用房层出不穷,城市的绿地规划正在逐渐的减少,硬质地面土地的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稀缺,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缺少了基础性的保障。

(二)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不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比较新颖的理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城市当前还处在试水的阶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海绵城市建设也被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突出政策重点。

本文主要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对策入手,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

首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2013年到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的业绩不断显现。

根据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集合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措施,如植被保护技术、水源管理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利设施节能技术、水利建设智慧化、湿地保护技术等。

技术改造可以帮助降低建设成本,降低建设难度,实现更高效率的海绵城市建设。

其次,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不完善,设施设备缺乏,管理经验不足,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能持续关注,信息技术不发达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及其宏观效益,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建设。

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首先,对投入的资金需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以便提高建设有效性和效率。

此外,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加强和落实法律法规,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活动,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海绵城市的科学性,实现节能降耗,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念旨在模仿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机制,让城市空间与水系统能够更好地协同运作,减轻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然而,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推动与实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绵城市建设。

2. 实施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排放系统的优化、城市内涝的缓解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带动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与缺乏统一标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建设中存在偏差。

同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各地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2.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巨大,许多城市面临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双重困境。

此外,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3. 后续管理与维护困难虽然许多城市在初期建设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团队,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海绵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影响其长期效益的发挥。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途径,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区在建设中能够遵循相同的指导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一、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难点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

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

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

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

譬如,大面积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

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资金需求量大。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以自然界的“海绵”为蓝图,通过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水质,提高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升温,不少城市开始着手尝试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市通过制定《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推动构建地下水系统,推进城区雨水利用。

上海市则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深圳市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打造生态景观带、搭建滞洪区等方式来减缓城市内涝。

这些举措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和范例。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引入绿色景观来提高城市的韧性。

荷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发源地,通过改变城市景观,打造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

这些国外的实践经验对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海绵城市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包括智能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

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城市雨水的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高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自动调控排水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 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水体环境等方式来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城市水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地面被水泥和石板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全国共有69个市已经启动了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但是真正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只有少数。

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多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技术不成熟、资金缺乏等问题。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评估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展望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

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海绵城市建设面临较大对环境污染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要把雨水作为水资源蓄存起来进行利用,但是,雨水在城市中形成的径流本 身含有的各种污染物浓度较高,处理不当可能对城市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加上城区及周边地区 土壤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可能导致城市雨水资源成为污染源。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建成了以雨污分流为主的排水体系, 在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建成、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雨水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成为城 市雨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城市雨水系统污染包括雨水径流污染、雨水口污染和雨污混 接污染。 雨水径流在降雨前期污染程度较高,通常称之为初期雨水污染。对于雨水径流污染,专家 和学者从各个万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雨水径流排人城市内河的污染物总量是巨大
被该城市利用的量。
由于城市规模和入均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城市中社会系统需水量急剧增加,城市水资源 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大城市水资源危机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水资源供给量:二是减少城市用水量。城市 用水量的减少只能是提高技术节约用水,这在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方面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对于城市生态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方面节约的潜力十分有限。在没有跨地区调水的情况下,某 一城市区域水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量只能通过调节城市中径流的时间 分配来增加需水季节的供应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城市径流的季节分 配,从而使在雨季可能造成洪涝灾害的地表径流蓄存在城市水生态系统中,缺水季节再把蓄存 的水释放出来供城市经济社会系统或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实现城市中地表径流化害为利和水资 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建设区域的下垫面性质,因城市建设形成的硬化地面使得雨水很快地
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排水管道排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少补充地下水,甚至很少被城市中的绿 地、景观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而城市区域过量抽取地下水又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
水不能补给地表水,加上水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城市水生态系统恶化,进而造成城市这种经 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退化,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防治城市洪涝和保障城市 水资源供给的角度讲,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是一种有效
源危机、诤化水质和补偿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着重大意义[41。 建设海绵城市,把雨水直接外排的传统雨水管理模式转变为就地滞洪蓄水的管理模式,利 用透水铺装、植被渗沟、下凹绿地和湿地水体等景观要素,重建接近自然的水循环过程,将雨 水分散蓄留、逐步净化和缓慢吸收,一方面增强城市对暴雨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利用雨洪水恢 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4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 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 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狰、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4.1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千差万别。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海绵城市建设要特别注重考虑当地的气候因 素、地质地貌因素、城市发展水平等。深入分析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 需求、各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地貌条件、降水变率等。为各地区不同 规模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
2.3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应对暴雨的指导思想都是以排为主,“使雨水尽快远离城市”的“防水” 理念要求雨水短时间内通过市政管网排入受纳水体,这在导致雨水管道和雨水泵站等排水设施 不堪重负的同时,雨水资源也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流失。现代城市倡导雨洪资
源化管理的思路,与洪水为友,将雨水视为资源进行调蓄利用,对于城市防洪减灾、缓解水资
3.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巨大资金筹措困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我国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18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大,而海绵城市建设在雨水管网建设、雨水净化设施建设、 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以及下沉式绿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湿地建设、城市河道生态化整治 等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投入不能产生明显的直接的经济效益,短 期内只能由政府投资,这种投资来源地单一化必然造成资金筹措的困难,特别是ssd,城市财政 收入较低,容易出现投资不足,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空话。
的。
雨水口的污染物主要有树叶、烟蒂、餐饮垃圾和污水等。当前我国城区雨水口均存在不同 程度的污染。从污染情况来看,以沿街店铺集中的区域和菜市场周边最为严重,城市商业区次 乏之,道路和居住区情况稍好。 雨污混接污染是由于施工过程中雨污管道错接及居民开放阳台封闭并安放洗衣机后洗涤废 水排人雨水管道造成的。由于城市雨水口经常浸没在河水中,雨污混接现象并不容易被发现。 城市中雨污混接现象大量存在,同时小区居民阳台废水接人雨水管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3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具有生态智慧的理念,应该贯彻在新城区建设、旧城区改造的实践中。 海绵城市在防治城市洪水、促进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 义。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应予以重视。
3.1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地方领导的政绩化冲动问题
手段【110
1海绵城市的内涵
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 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 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在城市中将雨季的洪水蓄存起来,供城市缺水季节使用, 既能有效消除城市内涝,又可保障城市水资源供给,这就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出发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当城市地表径流丰富时,地面能通过渗水、净水、吸水将水资源蓄存起来,当需要水资源 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供人类利用或为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等提供生态需水12J。 “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该理念就是将城市河流、 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 以有效防治城市内涝,干旱时再把蓄存的水释放出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对 水资源的需求。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越发暴露的时候,科学管理雨水资源,使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郑昭佩1,苏萍2
(1.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山东
济南2504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降水的季节变化更加明显。而中国目前己进入快速城镇化
阶段,大城市的扩展和新城市的建设,使城市用地大量增加。城市中硬化地面使雨水迅速形成地表 径流,使城市排洪压力和城市水资源亏缺程度均明显增加。减小城市建设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使雨 水在城市区域以适当的方式蓄存起来,以消减城市洪水强度并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成为现代 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在介绍海绵城市的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化的 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洪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
其恢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俐引。
“海绵城市”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化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
116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 利用和排放能力。
117
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市建设可以说是弥补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即改变城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城市原有 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的“海绵”功能,为居民 营造一种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还能够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供应量,保障城市缺水季节的水的供应,为城市 居民提供水资源保障,也能提供城市绿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减轻缺水对城市 绿地和景观水体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维护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有效发挥 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 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 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 同时,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从水循环的角度看,人类对水资源的利 用不过是水循环经过人类社会系统的一个支路pJ。 城市这类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市经济社会系统需水量, 包括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环卫和消防活动等的需水量;二是生态需水量,包括城市绿化 用水、城市景观水体需水量。城市水资源的供给最终来源于大气降水,包括城市所在流域降水 形成的地表径中能够被该城市利用的量,城市周围及城市区域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径流中能够
2.2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地一般要求生态环境优美,取水方便且能避免洪水威胁。但 是由于城市建设中大量地面硬化导致的降水不能下渗而很快形成地表径流,加上地面建筑对地 表径流的阻挡使地表径流需要通过地下排水管网向城外排泄等原因,造成城市洪水灾害频繁发 生。近年来、武汉、北京、济南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 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 民失去生命【2】;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区遭遇超强特大暴雨,造成30多人死亡,170多入 受伤,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13.2亿元……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 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通过 海绵城市建设,能有效控制地面径流量,使城市排水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从而有效解 决城市内涝,保障城市安全。 尽管旧城排水管网改造很重要,但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 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如今的“海绵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