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翻译(优秀4篇)译文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注释篇二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简析:篇三《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

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

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

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鉴赏篇四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

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望天门山》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望天门山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李白《望天门山》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翻译
1、李白《望天门山》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

译文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赏析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望天门山》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赏析【赏析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我们也通过这首诗感受一下天门山千年前的风采吧!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望天门山》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翻译及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赏析: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

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望天门山全诗解释

望天门山全诗解释

望天门山全诗解释
《望天门山》是唐朝李白所作,全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望天门山》译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译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译文及鉴赏《望天门山》译文及鉴赏《望天门山》唐朝: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古诗简介《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

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翻译/译文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鉴赏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此诗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形象地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

望天门山古诗注释及译文

望天门山古诗注释及译文

望天门山古诗注释及译文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去。

诗文解读
天门山坐落于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面的`称作东梁山,西面的称作西梁山。

两山隔着长江遥遥相对,如同门户,所以齐名天门山。

公元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前往江东,途中经过天门山,写下了此诗。

“天门中断楚江上开”这句就是说道,江水滚滚奔涌,仿佛把天门山硬生生地从中间
劈出了一条大路,B90而回去。

中断,指江水从中间天棚两山。

楚江,此处指长江。

当涂县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所以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在李白眼中,天门两山本来
是一个整体,由于楚江怒涛汹涌,一往无前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碧水东流至此回去”这句就是说道,江水浩浩荡荡地流至这里,波流转盘,发生改
变了方向。

回去就是回去漩、调头的意思。

由于两山夹江对立,流经天门山的这段江水通过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江流更加汹
涌澎湃,气势雄壮。

“两岸青山相对出来,孤帆一片日边去。

”诗人此时乘船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
越来越近,似乎山也袒露了默默热烈欢迎自己的到来。

船儿乘风破浪,仿佛从天的尽头,
太阳飘扬的地方花蛇而去。

天门山雄奇壮美,长江水澎湃奔流,诗仙李白热情奔放,自由自在。

这样的山水遇
到了这样的诗人,才成就了这首《望天门山》吧。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我爱古诗词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我爱古诗词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望天门山》原文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这一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作者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一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和管士光编著的《李白诗集新注》,《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望天门望天门山的译文

望天门望天门山的译文

望天门望天门山的译文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哎呀妈呀,这楚江可真猛啊!一下子就把天门山从中间给劈
开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一路向东流,流到这地方还打了个转儿。

你再瞅瞅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地耸立着,就好像争着抢着要出来露
个脸儿似的。

这时候啊,有一片孤零零的帆船,从太阳那边慢悠悠地
飘过来啦。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李白这家伙,那可是个超级大才子,整天到处游山玩水,看到啥美景都能写成诗。

你想啊,他站在江边,看到天门山被江水劈开,那场面得多壮观!
江水汹涌澎湃,青山对峙而立,还有那孤独的小船在太阳的照耀下缓
缓驶来,这画面简直美翻了。

李白就用他那厉害的文笔,把这景色给描绘得活灵活现的。

咱们读
他这首诗,就好像也跟着他站在那儿,亲眼看到了一样。

他写这诗的时候,心情肯定特好,说不定正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风景呢。

咱也能从诗里感受到他那种豪迈奔放的劲儿。

反正啊,这首诗就是牛,让咱们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咋样,我这翻译是不是让您感觉特别亲切,就像咱俩在唠嗑一样?。

望天门山唐李白的诗意

望天门山唐李白的诗意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诗意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此诗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情景。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简析:《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

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

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

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鉴赏: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李白《望天门山》全诗翻译及赏析《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省芜湖市境内)的情景。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简:《望天门山》写的是在船上远望所见天门山的景色——两山夹江对峙,有如连山中断,形如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即从缺口奔腾而去。

水流至此,激起回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远望天门两山愈来愈清晰的身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远来的客人。

早晨日出东方,对面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

前半写近望,山断水阔,流势浩大;后半写远望,动中观静,借水写山。

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

鉴赏: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_望天门山古诗的译文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_望天门山古诗的译文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_望天门山古诗的译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望天门山古诗的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刻画了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刻画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望天门山唐李白的诗意解释

望天门山唐李白的诗意解释

望天门山唐李白的诗意解释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
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