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卢纶《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品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作品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朝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因此,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
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
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
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
种气氛的。
颔联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使用了反衬手法。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颔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作者却 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 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 特色。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 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颔联言 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 用。
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 钲、鼓,用来控制士卒进退,颈联,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 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 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 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 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 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 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 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典。斩楼兰:据考 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 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 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 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 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 魄的艺术感召力。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 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 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诗意: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鉴赏: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这组《塞下曲》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塞下曲六首·其一诗词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八十首《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八十首《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篇目】【作品介绍】【注释】【译文】【作者介绍】【赏析一~~赏析三】【古风泊客一席谈】塞下曲六首(其一)【盛唐·李白·五言律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拼音版:qí yī wǔ yuè tiān shān xuě ,wú huā zhī yǒu hán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dí zhōng wén zhéliǔ ,chūn sè wèi céng kàn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xiǎo zhàn suí jīn gǔ ,xiāo mián bào yù ān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yuàn jiāng yāo xià jiàn ,zhí wéi zhǎn lóu lán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品介绍]《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
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唐代李白创作的诗词。
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⑴《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赛》等曲,为唐代新乐府题,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塞下曲六首(其一)
•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典。斩楼兰:据考 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 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 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 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 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 魄的艺术感召力。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 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 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 此诗苍凉而雄壮,意境浑成。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 不拘常格,体现了李白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 伟的艺术力量,全诗洋溢着边关将士为统一大唐江山建立 功勋的激情,贯穿着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气贯长虹的生 命意志;它昭示出:驰骋疆场,御寇杀敌,平定四海,建 功立业,是大丈夫本色,真男儿所为,决非退婴保守的懦 夫敢想敢做的。
(1)请简要说明前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2)五六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在 全诗中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答案
(2) 【解析】全篇只此二句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 (1) 【解析】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 厉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古代行军鸣金击鼓, 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天山尚有积雪,只觉寒气逼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晚上只能抱着马 人。五月尚且如此,其余时候有多寒冷就可以想 鞍打盹儿,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 见了。《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 状态尤为突出。联系本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即可得到 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亦包含着一层 答案。 苍凉寒苦的情调,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答案】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金鼓”、 “抱” 【答案】通过描绘边塞五月时的景象及作者的见 表现出紧张气氛,突出了诗中愿为国效力的战斗精神。 闻,表现了作者苍凉寒苦的情感。
塞下曲·其一·卢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塞下曲·其一·卢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阅读:《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四》。
【原文】《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卢纶——《塞下曲六首》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译文】
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立即拉弓,向响声处一箭射去。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李白诗词《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
卢纶《塞下曲》六首全部内容,注释及译文
卢纶《塞下曲》六首全部内容,注释及译文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塞下曲六首诗词名句塞下曲·其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三作者: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其四作者: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诗文解释】在野外营地摆放盛大的庆功筵,羌戎也来庆贺战士的凯旋。
带着醉意,穿着金甲跳起了舞蹈,如雷的鼓声震撼着山川。
【词语解释】旋:凯旋。
和:带。
塞下曲·其五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诗意: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塞下曲·其六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诗意: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卢纶<塞下曲六首》全诗内容王昌龄: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边塞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实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不过,他没有具体细致地实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注释: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李白古诗《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
他讴歌祖国⼭河与美丽的⾃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
下⾯是分享的李⽩古诗《塞下曲六⾸·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塞下曲六⾸·其⼀》 唐代:李⽩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 五⽉的天⼭仍是⼤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笛⼦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满园,⽽在这⾥,还未曾见到春⾊。
⽩天在⾦⿎声中与敌⼈进⾏殊死的战⽃,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的本领,早⽇平定边疆,为国⽴功。
【赏析】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未曾看。
”起⾸四句是说,五⽉的天⼭仍是满⼭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根本没有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在内地属盛暑,⽽天⼭尚有雪。
但这⾥的雪不是飞雪,⽽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花”),却只觉寒⽓逼⼈。
仲夏五⽉“⽆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知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见重,举隅⽽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花”⼆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意谓眼前⽆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的表征,“⽆花”兼⽆柳,也就是“春⾊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未具此格。
“晓战随⾦⿎,宵眠抱⽟鞍。
”这两句是说,战⼠们⽩天在⾦⿎声中与敌⼈进⾏殊死的战⽃,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活的紧张。
古代⾏军鸣⾦击⿎,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写出“⾦⿎”,则烘托出紧张⽓氛,军纪严肃可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意思-赏析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意思|赏析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赏析作者:佚名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塞下曲六首其一的概述三、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赏析四、结论正文【引言】塞下曲是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一种,反映了当时边塞的战争与生活。
其中,《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歌颂了戍楼将士的英勇精神。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概述】《塞下曲六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中的第一首,全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赏析】(一)意境雄浑,气象万千这首诗以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边塞画卷。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凝望着遥远的黄河,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壮美。
同时,诗中提到的“一片孤城万仞山”,既表现了戍楼将士的孤寂,又彰显了他们的坚韧与勇敢。
(二)用典精当,寓意深刻诗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引用了古代边塞羌人吹奏羌笛的典故,寓意戍楼将士无需用羌笛吹奏哀怨的杨柳曲,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勇敢地戍守着国家的边疆。
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暗示着边塞的戍楼将士即使在春天也无法享受到温暖的春风,展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情感真挚,鼓舞人心《塞下曲六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敬意与赞美。
在诗中,诗人对戍楼将士的勇敢与坚韧给予高度评价,对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敬仰。
这种真挚的情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戍楼将士的英勇精神,还鼓舞着人们为国家的边疆安全贡献力量。
【结论】总之,《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边塞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写出了残酷的战争洗礼。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用典。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 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 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 帐中杀死。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 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 的雄心壮志。 •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 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五月天山雪”,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但是,李白所写 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天山孤拔,常年被积 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 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以轻淡之笔 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 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 去领受,去回味。
(1)请简要说明前两联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描绘边塞五月时的景象及作者 的见闻,表现了作者苍凉寒苦的情感。 答案 (2)五六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在 全诗中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金鼓”、 “抱”表现出紧张气氛,突出了诗中愿为国 效力的战斗精神。
•此诗苍凉而雄壮,意境浑成。此诗不但篇法 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体现了李白具有超 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全诗洋溢着边关将士为统一大唐江山建立功 勋的激情,贯穿着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气 贯长虹的生命意志;它昭示出:驰骋疆场, 御寇杀敌,平定四海,建功立业,是大丈夫 本色,真男儿所为,决非退婴保守的懦夫敢 想敢做的。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柳: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 的愁苦。
《塞下曲》为唐代新乐府题, 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 共六首,此其第一首。此系列诗写 于盛唐时期,意在反映当时频繁的 边塞战争。
首联写出了恶劣的气候条件。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使用了反衬手法。听到有人吹起了曲 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 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 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 战,英勇杀敌。
颔联是写战士以苦为乐。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颈联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 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 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 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பைடு நூலகம்战”与“宵眠”相对应,概括军中一日 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