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体例 纵横立论 第10页凡例“《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 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 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对待 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古代医学经典比较多(比如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一本书也堪称经典的《温病条例》。

《温病条辨》系温病学著作,全书6卷,清代吴瑭(鞠通)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瘟疫只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另外还有8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此分类相对完整。

此书建立的温热学说体系,其特点是以三焦来区分温病整个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以此归纳病机转变,以分辨阴阳、水火的理论为主导思想,采用三焦辨证纲领,倡导养阴保液。

一种学说的系统化,自然有利于其实际指导与运用。

且再接着看看其进一步的论述。

在温热病的病机、辩证、论治、方药等方面,均有精辟论述。

这种新的归类方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辩证和治疗,并确立了由上而下的正常三焦“顺传”途径,由此决定了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和辩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三焦辨证”的方法的独创性,不得不感慨当年的吴老研究有多深透,其与张仲景的经历何其相似。

他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虽名称不同,但实际应用时相辅相成,互为羽翼。

书中还列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的各种治法,仅上中下三焦就载入治法238个,含方201首,如将银翘散辛凉平剂,将桑菊饮辛凉轻剂,将白虎汤辛凉重剂等,对温病用方卓有贡献。

如果说经方学派源从《伤寒杂病论》中提炼经典方,那么自然也可从《温病条例》中运用其经典方剂。

《温病条辨》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经精心化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膏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现在临床使用的方剂,十之八九出自该书。

通过以上,当下一些中医学院欲把《温病条例》列入四大医学经典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

吴瑭的医学名著《温病条辨》2021-10-20 19:10·王泽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库全书》馆招考精通医学的人检校、抄录医学类书籍,淮阴医生吴瑭(1758-1836)一举考中。

在《四库全书》馆,吴瑭有机会饱览天下医学名著,眼界大开。

他认真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吴又可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深感这些著作论述宏阔有力,极有创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医学水平大增。

乾隆五十八年,北京瘟疫流行,当时医生多沿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施药,均以失败告终,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北京城陷入恐慌之中。

在朋友的敦促下,吴瑭决定用所学到的温病知识拯救百姓。

许多前来就诊的患者已经病入膏肓,经他治疗,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吴瑭因此声誉鹊起,名扬北京城。

又经过数年的钻研和临床实践,嘉庆三年(1798年),吴瑭终于完成了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温病条辨》。

学界认为,《温病条辨》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贡献巨大:第一,创立了“三焦辨证”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这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

第二、丰富了温病的治疗法则。

吴瑭主张重视温病过程中邪正双方,正确地运用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

即一方面强调要祛除病邪,另一方面又处处注意顾护正气,尤其是在祛邪之时提出“预护其虚”,而在护正之时又强调要“逐其余邪”,体现了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思想。

吴瑭在书中还列出了温病治疗过程应当注意的种种禁忌。

第三,完善了服药方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

《温病条辨》中各方剂不仅都列有剂量,而且往往注明了具体的服用方法,分为一日二次、三次、四次服药法及频服法、多剂服用法、根据病情随时增减法、多用水多取药汁法等等,更贴切临床实用。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1.吴瑭的生平、著作2.《温病条辨》简介3.原文选析教学内容1.了解吴瑭的生平、著作2.了解《温病条辨》简介3.掌握重点条文内容教学要求吴瑭:字佩珩(珩, heng,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横玉),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1758年 -1836年, 78岁。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早年习儒。

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认为“ 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于是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 外逐荣辱,内忘身命” 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

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 四库” 馆开放,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

读吴又可《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

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

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 三焦辨证” 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一、作者生平1)吴鞠通 40岁,写成《温病条辨》;2)写作方式 ------自条自辨;3)首尊张仲景,最推叶天士;4)温病启发,来自吴又可。

作者特点瑭进与病谋,退以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作者名言是书别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作者名言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

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作者名言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

作者名言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温病学(14.4)--吴鞠通《温病条辨》选习题答案

温病学(14.4)--吴鞠通《温病条辨》选习题答案

吴瑭《温病条辨》答案一、填空题1.有温热 有温疫 有温毒 有暑温 有湿温 有秋燥2.上焦 手太阴3.风夹温也4.尺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5.但热不恶寒而渴者6.但咳 身不甚热 微渴者7.脉浮弦而细者 脉沉者 不渴者 汗不出者8.湿温 神昏耳聋 目瞑不欲言 洞泄 病深不解 三仁汤9.脉浮洪躁甚 脉沉数有力 脉体反小而实10.心包 胃与脾 肝与肾也11.新加黄龙汤 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 牛黄承气汤 增液 增液承气汤12.内不能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 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13.脉虚大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14.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 热自阴来15.治外感如将 治内伤如相 台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二、选择题(一)A型题16.B。

答案分析:《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代表作,吴又可的代表作是《温疫论》,叶天士的代表作有《温热论》,薛生白的代表作是《湿热病篇》,也有人称为《湿热条辨》,王孟英的代表作为《温热经纬》。

17.C。

答案分析:温病学两大辨证纲领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其中前者由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并完善,后者由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创立。

18.C。

答案分析:《温病条辨》上焦篇首条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9.B。

答案分析:《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20.A。

答案分析:《温病条辨》上焦篇第6条云:“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1.A。

答案分析:桑菊饮用药大多质轻味薄,用量轻,适合于初感风热病轻者,故吴氏谓之辛凉轻剂。

22.B。

答案分析:银翘散为清肃上焦而设,用药除辛凉之品外,尚有辛平、芳香之品,药性平正不偏,故吴氏谓之辛凉平剂。

23.E。

答案分析:白虎汤大辛大寒,较桑菊饮、银翘散用药大多质重量重,适用于风温肺热之重证,故吴氏谓之辛凉重剂。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吴瑭《温病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

【原文】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提要】 风热犯肺证治。
吴氏在上焦篇治温热邪犯手太阴,均主用辛 凉,但有轻、平、重之分,桑菊饮乃辛凉轻 剂,是治风热侵肺卫,邪浅病轻的方子。
【原文】 6.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 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 之。
吴氏太阴病的主要表现是:脉象不浮缓,不 浮紧(以别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而是 躁动快速,发热,还有头痛,轻微的怕风寒, 全身发热,有汗,口渴也可不渴,发热在午 后较明显等症。
(二)上焦篇
1.温热病 【原文】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 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 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原文】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 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 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释评】 湿温初起有三大禁忌。一则禁汗:若见 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 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 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二则禁下;若见胸闷不 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 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 泄。三则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 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 而难以治愈。
【提要】 暑温与湿温概念上的区别及联 系。
暑温与湿温的区别在于:暑兼湿热,偏于 暑热者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热盛 的病证,治疗以清为主;偏于湿者为者湿 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经湿盛的病证,治 疗以温燥祛湿为主。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二中焦篇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

(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

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

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云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

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

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8/9/2019 2:02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8/9/2019 2:02 PM
8/9/2019 2:02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8/9/2019 2:02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第十三章
吴瑭《温病条辨》(选)
8/9/2019 2:02 PM
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 瑭 , 字 佩 珩 (heng) , 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 乾 隆 道 光 年 间 1758 年 1836年。
8/9/2019 2:02 PM
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温病条辨序原文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注: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

10/16/2019 1:50 PM
1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0/16/2019 1:50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10/16/2019 1:50 PM
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10/16/2019 1:50 PM
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10/16/2019 1:50 PM
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16/2019 1:50 PM
1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10/16/2019 1:50 PM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叙

词语解释(十)
抒:抒发。 穷原竟尾:谓彻底探究事物的始末。源,起始。委, 结尾。 笥:竹箱,此指书箱。 亟( jÍ ):急迫,从速。 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学者、文学家,以 好学,饱学著称。 夭札:夭,未成年而死。札,遭疫病而早死。 昏札: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
折杨皇(huā ):

7.在“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中, “杜撰”之义为( ) A.杜氏编撰 B.主观臆造 C.人名 D.书名 8在“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中,“宗”之义 为( ) A.推崇 B.遵循 C.效法 D.根本 9.在“生民之祸亟矣”中,“亟”之义为( ) A.急 B.频繁 C.极 D.多次 10.似下可喻能担当大事,不怕艰危的坚强人物 的是( ) A.幽室一灯B.圯桥杰竖C.中流一柱D.泰山 一壤 11.在“病者亦知膏肓难挽”中,“膏肓”之义 为( )
风 寒
六 气
为阳邪兼温 与温相反,但可化热 皆 可 化 热 可化热 温 病 兼 温邪 火 成 相火


其余五气,概未之及。
前置的宾语,如 “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伤寒论》 序
《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 者之谓明。”
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创作的人 阐述的人
重 点 内 容
字:亡无。 词:已、亡如、知十、阙如、 按图索骥。 句:人之所病,病病多;医 所病,病方少。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 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 惟务按图索骥。
词语解释(十一)
知我罪我:出自《孟子•滕文公》“是故孔子 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 唯《春秋》乎!”。罪,责怪,责备。动词。 评骘(zhÌ ):评定。梓:古代用于印书的 木版,此谓刊印。 嘉庆十有七年:公元1812年。壮月,阴历八 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八月为壮”。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温病学吴瑭温病条辨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 湿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 愈。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注释】 1.应下失下:应攻下法治疗的病症但没能及时攻下 2.正虚不能运药:人体正气严重虚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运化,使其治疗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3.左尺牢坚:左手尺部的脉象实大弦长而硬。 4.二十四刻:一小时为四刻,二十四刻为六小时。 【提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当采用扶正逐邪,邪正合治。用 新加黄龙汤。 脏腑合治法: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方用宣白承气汤。 二肠同治法: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选用导赤承气汤,属大小肠合治之法。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 “权”三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七)名词术语解释
1.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之方. 5(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

温病学(14.1)--14-吴鞠通《温病条辨》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
3. 论治疗
“ 治其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 之”。
“ 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 辛凉例。……暑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 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 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
“ 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即“俗所谓慢脾风是也”。 当“实土制风”,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 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
六、吴鞠通的产后病学术思想
提出产后三主证,亡血是根本。 提出产后瘀血证, 当分虚实。 提出产后宜补也宜泻。 提出产后外感初起当“速去其邪,……或
兼顾其虚”。 纠正产后不用白芍而恣用归芎之误。 强调产后当究奇经。
七、吴鞠通对祝由的认识
由不信到信 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
透 热
少 转
阳 气
: :
黄 清
芩 营
黄 汤
连 、
汤 清


透泄斑疹:化斑汤
透邪开窍:三香汤
滋阴透邪:青蒿鳖甲汤
补气透邪:活人败毒散
( 3 )创新方药
共 218 方 其中引用经方约 37 首,经方化裁变方约
54 首 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约 101 首 自制约 26 首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温疟、温毒、 温疫、痢疾、痹证、黄疸、寒湿等病证。 3 、本书体例采用“条”和“辨”结合的方式。
三、吴鞠通温病学术思想渊源
首宗《内经》 效法仲景 取舍又可 师承天士 历取诸贤
四、吴鞠通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
1 、创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 2 、丰富了温病病证及理法方药 3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014 11:03 P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2.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
明朗,显而易见。
【提要】 温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1/5/2014 11:03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早年习儒。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 认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于是 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外 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 攻方术。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四库”馆开放, 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读吴又可 《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1/5/2014 11:03 PM
3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七)名词术语解释
1.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 轻之方. 5(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1/5/2014 11:03 PM
3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
1/5/2014 11:03 PM
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1/5/2014 11:03 PM
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5/2014 11:03 PM
2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热蕴阻中焦气分证治及治疗禁忌
26.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
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 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 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 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中焦篇63)
【注释】
1.觱发:觱,音毕。觱发,指寒冷的风。
大明:太阳。
2.烛:照亮。此处指辨明。 3.鉴:镜子。 【提要】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受邪途径。
1/5/2014 11:03 PM
1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有温疟。 (上焦篇1)
1/5/2014 11:03 PM
1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九种温病的病因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 湿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1/5/2014 11:03 PM
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 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 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 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 方。
1/5/2014 11:03 PM
1/5/2014 11:03 PM
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
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
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
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
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 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 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
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上焦篇2)
1/5/2014 11:03 PM
1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1/5/2014 11:03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1/5/2014 11:03 PM
3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五) 温病的三焦传变规律和治则
1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
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
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 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中焦篇1自注)222
1/5/2014 11:03 PM
1/5/2014 11:03 PM
2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日晡:指申时,即下午3~5点。
2.缘缘正赤:整个部位俱为红色。 3.溪 :指机体肌肉之间的细小缝隙。 4.谷:指机体肌肉之间的较大缝隙。 5.孙络:人体络脉中最细的部分。
6.弊窦:指不良后果。
7.弊痼:指内伏郁结。
1/5/2014 11:03 PM
1/5/2014 11:03 PM
2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中风:《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中风。
2.诛伐:责罚、伤害之意。
3.火腑:指小肠。
【提要】 湿热蕴阻中焦气分证治、治禁,与中
风的鉴别。
1/5/2014 11:03 PM
2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本条对湿热病的症状的论述更为完整,是湿热 蕴阻中焦气分的主要证候。吴氏重点说明了湿
代表方。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
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清热解表之力比桑菊饮为强.
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比银翘散为优。
1/5/2014 11:03 PM
3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重剂指白虎汤, 主治温 邪入里(气分),肺胃热盛之 证。证见壮热不恶寒,反恶
1/5/2014 11:03 PM
1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膜原:又称募原。此处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初犯
人体所在的半表半里部位。
2.藜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3.膏梁:指饮食的肥美。 4.纨绔(wanku):华美衣服。 此处指富家子弟。
1/5/2014 11:03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1/5/2014 11:03 PM
2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 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 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1/5/2014 11:03 PM
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1/5/2014 11:03 PM
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1/5/2014 11:03 PM
2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5/2014 11:03 PM 2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羁:音机,停留
2.阳明阳土:此处指阳明胃腑邪热炽盛。
【提要】 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证治。
1/5/2014 11:03 PM
3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本条治法:
一是脉沉实,并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 黑唇裂者,仍属阳明腑实,仍用攻下之法。 二是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邪热少而虚 热多,中无结粪,则属肾阴大伤,当用加减复脉 汤以滋养肾阴。 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复脉汤(炙甘草汤)中衍化 而来,为治疗温病邪入下焦,真阴耗伤之主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