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使至塞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强记忆和实际应用。
-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王维及其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以及王维的边塞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在边塞风光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理解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生字词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蓬、雁、胡、羌、汉、颜”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情感投入。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军营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它是一首典型的唐诗,对于学生理解和鉴赏唐诗的风格、技巧和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然而,对于唐诗的韵律、意境和风格等方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边塞生活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古诗的语言技巧,如韵律、修辞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提升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使至塞上》的审美价值,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文化背景,鉴赏诗歌的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诗歌中的边塞文化。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鉴赏诗歌。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边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化背景介绍:通过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介绍边塞诗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 引出《使至塞上》,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讲授: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授: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 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XXX,艺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 作。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 定难度。而且,稍不留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 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 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 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 桥梁,奇妙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中正字音、明节奏、 悟词句,在练读中理解词意,在听老师范读中找到轻重快慢的感觉 ,在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中想象和感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内心复 杂的情感;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应更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 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3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4、课型:新授5、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是6、教学时数:1课时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①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②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出示教学目标(见上)(3)学法指导(媒体出示)(4)教学过程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有“诗佛”之称。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②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③精读全诗,赏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④学生齐声朗读全诗,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⑤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⑥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第13课《使至塞上》解读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仗、意象描绘等。
4.作者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及边塞诗的特点。
5.创作意境:探讨《使至塞上》所表达的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忠诚以及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
举例解释:
-诗句朗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雄浑与苍凉,感受边塞的壮阔。
-词汇应用:通过例句或语境,让学生明白“瀚海”指的是沙漠,“阑干”表达了依恋之情。
-赏析技巧:分析“孤烟直上”与“落日圆”的意象对比,以及其中的对仗修辞手法。
-创作意境: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领悟王维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边疆将士的忠诚与辛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篇六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篇六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看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 -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
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美。
2.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品析法、思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二、诵读诗歌——领略音韵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生个人展示读。
3. 全班配乐齐读。
三、通读诗歌——体味情感美请同学们通读诗歌,静静思考,细细品味: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2.你从(字词/意象/诗句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首联:出使所图、所至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
“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写出了出使所图、所至。
“单车”一辆车,随从不多,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过居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出使所感颔联“征蓬”是诗人自比,给人漂泊之感。
“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颈联:出使所见如果说前两联诗人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的话,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在这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雄浑壮阔边塞奇景,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象,眼前的奇景让诗人渐渐融入了这大自然之中,看到壮阔大漠、劲拔孤烟、执着地长河以及浑圆的落日,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尾联:出使所闻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古诗《使至塞上》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方法
古诗《使至塞上》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这一诗作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可以设计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赏析诵读法。
这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师生共读、互析、对韵、试诵,帮助学生感受、领会“行路难”的艺术境界和意蕴内涵。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声韵、意境、形象等方面,进行音律分析、象征把握、形象描述等课堂活动。
2、演出朗诵法。
这是现代艺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班级集体或个人小组表演《使至塞上》等古诗,以开展诗歌朗诵、朗读比赛、讲座报告、古诗艺术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和文化素养。
3、写作创意法。
这是一种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创意力和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朗诵、吟诵等活动,激发他们对《使至塞上》的独到见解和表现,促进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
4、原文导读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通过阅读《使至塞上》的原文和译注,从中体会阅读方法、文学鉴赏、语言修辞、文化内涵等多方面,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兴趣。
5、文化交流法。
这是针对现代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教学环境,通过对《使至塞上》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影响传承等方面的分
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与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声相知”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
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多方面问题和挑战,为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素养、心理情感等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同时,这些方法也为古诗《使至塞上》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 一)音韵美听歌曲,感受诗歌具有的音韵美。
结合注释了解全诗大意,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跳跃朗读,将中间两联抽离,让学生只朗读首尾两联来体会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个单元主要选取的是唐代著名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他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律诗的结构和韵律可能还不够熟悉。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核心素养(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和朗诵《使至塞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律诗的语言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使至塞上》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介绍《使至塞上》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使至塞上》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律诗的语言特点。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唐代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使至塞上》中的哲理意味。
律诗的韵律和结构的掌握。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一)朗诵法: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讲解法:教师对《使至塞上》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大漠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沙漠的雄伟和壮美。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沙漠的古诗。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八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导语】《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写了使者出使边塞的艰辛和壮美景色。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抒情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出使边塞的特点;2. 理解诗中描述的边塞景色和使者的心情;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抒情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和抒情;2. 分析边塞景色的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1. 《使至塞上》的诗词;2. 板书:《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最近的一次旅行经历,并简要讲述旅途中所见所闻。
接着,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边塞这个词有什么了解?边塞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听取学生的回答,并激发出更多有关边塞的描述。
Step 2 内容理解(10分钟)分发《使至塞上》诗词并让学生读一遍,然后齐声朗读。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边塞景色和使者的心情。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和抒情,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比较使者的心情和青春少年的奔放?2. 用一个词来形容边塞的景色是什么?3. 描写边塞的词句有哪些?Step 3 描写手法(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进一步分析《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的手法。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 《使至塞上》中使用了哪些比喻和修辞手法?2. 句子中的什么地方给人以怎样的感觉?3. 诗中的何处表达了作者的抒情之情?Step 4 教材拓展(10分钟)为了加深对边塞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在下节课开展讨论。
Step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强调学生对描写手法和抒情情感的理解。
【课后作业】阅读边塞文化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邀请一位边塞文化研究者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士来校园进行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边塞文化遗迹。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使至塞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使至塞上》碧阳初级中学舒晓燕老师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737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1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2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1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2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3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1、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2、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3、王王王王王一、【【【【【【【【【【1、导入新课:大漠风光、长河落日图片导课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3、写作背景二、【【【【【1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2王王王王王王王【【【【【【【【【【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2、诗句的翻译【【【【【【【【【【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见课件)【【【【【【【【【【【1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2、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1王王王王王王王2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准备多媒体教学。
2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