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核心理论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社会观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核心概念(郭庆光)

传播学核心概念(郭庆光)

1、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主要表现在:(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麦克卢汉学说的重要观点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对于媒介,麦克卢汉关注的不是其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的物质属性和技术属性。

他认为,人类所有媒介都是人体各种感知器官的延伸。

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

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到众多的人造事物,探讨媒介必须认识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

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了自我延伸的最后阶段,即“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麦克卢汉说,媒介延伸人体,它使人获得种种力量的同时,也意味着“按摩”。

由于一种媒介总是突出了人体的某一个或几个而不是全部的感官,它将导致人的“自我截除”。

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传播学三大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介绍

传播学三大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介绍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经典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

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3.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特点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

“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 ;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主要著作:《古登堡群英》《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旧金山记事报》称为“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纽约先驱论坛报》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人物影响他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

他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强词夺理的场所、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

麦克卢汉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对当代社会传媒影响来自于他的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预见性。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

施拉姆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P46_90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2.“自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1、积极的受众:被动的受众: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一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3、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3、有限效果论时期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4、大众社会理论:1、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5、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1、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6、有限效果视角: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7、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8、新马克思主义: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9、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中推行的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10、文化批评:关于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11、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12、媒介素养: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13、第三者效应: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14、大众社会理论1、时间:19世纪晚期2、概述: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3、媒介通过对毫无防备的“普通”人的影响,破坏着社会秩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4、其最根本的观点是媒介对传统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破坏作用,为了避免破坏,必须采取办法恢复旧有社会秩序或建立新的社会秩序5、评价:这种观点过于夸大媒介迅速破坏社会秩序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媒介的威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受众对他们的自由选择6、缘起:大众社会理论是对黄色新闻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7、大众社会理论家认为媒介毁掉了礼俗社会,鼓励了非道德的、软弱的法理社会的发展。

15、功能置换: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16、媒介产业重构的力量:1、技术的变化;2、内容的革新;3、消费者的需求17、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1、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对它进行彻底重构2、媒介能直达普通人的大脑3、一旦普通人被媒介腐蚀,不良的且长期的后果不仅破坏个人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4、普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被从传统社会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立出来5、建立集权社会秩序就一定能够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6、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总体衰落18、礼俗社会:又称为民间社会,指传统的民间文化。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重点考点美国传播学家斯蒂文·W·小约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建设"传播学核心理论"的问题动物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5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构成传播过程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集合行为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流言的传播公式R=I×A(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R=I×A×U(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流的特异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With what effect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主我指主观意愿的我,客我指社会期待的我,人在两者的互动之间形成自我,实现社会化库利--"镜中我"理论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改变自己的社会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4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1.技术"善"论2.技术"恶"论3.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技术决定论2.社会决定论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麦克卢汉的书《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网瘾症的5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信息超载成瘾4.网络游戏成瘾5.网络视听成瘾大众的主要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基本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传播流"研究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卢因("把关人"研究)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传播学科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哈特--传播媒介的分类(3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麦克卢汉--3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等印刷媒介——视觉延伸,广播——听觉,电视——视觉,听觉综合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不需要读者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读者更多的想象力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理论的一种修正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拟态环境)1.在人与"他的环境"中插入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孙庚传播学概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孙庚传播学概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孙庚传播学概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孙庚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传媒教育的奠基人。

他对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传播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孙庚的传播学概论中,他系统地探讨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他通过对传播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多个独特而富有洞见的观点,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孙庚的传播学概论中,他强调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认为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他将传播学定义为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的学科,包括了人类传播行为、传播理论、传播媒介等方面的内容。

孙庚还提出了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传播者、信息和受众”,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信息的传递、解码与接收。

他强调了传播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交流过程。

此外,孙庚还关注了传播学的实践应用和社会影响。

他关注到信息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多个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他强调传播学的实践意义,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孙庚的传播学概论深入研究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多个独特而富有洞见的观点。

他的研究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传播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孙庚的传播学概论对于推动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即第一章,我们将对孙庚的传播学概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孙庚的学术背景以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结构,并解释每个章节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是正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将探讨孙庚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

这部分将包括对孙庚的重要著作、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阐述,以及通过这些贡献对传播学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接着,在第三章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进一步阐述孙庚的传播学观点。

传播学核心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社会观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2.传播学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赫佐格传播学

赫佐格传播学

赫佐格传播学
赫佐格传播学(Haber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是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斯·赫佐格(Jürgen Haberma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传播学理论。

赫佐格传播学强调人类社会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媒介则是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

赫佐格传播学的核心观点包括:
1. 媒介的重要性:赫佐格认为媒介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媒介的社会化:赫佐格认为媒介的使用是社会化的过程,人们通过媒介的使用来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3. 媒介的批判性:赫佐格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解释者,媒介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4. 媒介的公共性:赫佐格认为媒介具有公共性,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工具,更是社会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媒介的使用和管理需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力。

赫佐格传播学对于理解媒介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媒介的社会化和批判性,同时也提出了媒介的公共性和管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5)大众传播的功能基本功能负面功能基本功能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①传播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持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②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

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存在前提,一定程度地讲舆论所代表的就是民意,可以自发形成,可以外力引导而起,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是将社会舆论引导现在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传者应据受众反馈不断调整,加强传播效果③教育大众: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逐渐完善,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主要载体。

④提供娱乐: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作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放松,一方面提高艺术鉴赏力。

负面功能①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②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③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

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④媒介以兼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人们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⑤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⑥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⑦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

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社会观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美国源流: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欧洲源流:(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

(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

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

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在某种意义、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过程。

因此帕克也被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