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传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析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传统媒体理论、社交媒体理论和传媒效应理论。
一、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强调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是Lasswell的传播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效果”和“效果如何”的元素。
该模型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但它也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主动性。
二、社交媒体理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理论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热门话题。
社交媒体理论认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模式和受众参与的方式。
例如,网络门户理论强调了网络社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来获取信息和观点。
此外,网络扩散理论提出了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原因和机制,例如病毒式传播和关键节点的作用。
三、传媒效应理论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其中,狭义传媒效应理论认为媒体可以直接塑造受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例如,受众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来选择、解释和接受信息。
广义传媒效应理论则更加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指导剂和观众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相关理论等,探讨了媒体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都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编写和编辑新闻内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根据社交媒体理论的原则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是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理论强调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社交媒体理论着眼于互动和参与,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涉及传播学者,如实验传播学者、新闻传播学者、广播传播学者以及社交传播学者等等。
它探讨传播概念、历史、社会功能、文化效应、机制和实践等。
由于传播学涉及的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关于传播学的重点记录必须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以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首先,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传播学涉及传播过程、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等。
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机制是传播学的基础,它涉及传播发送者、传播媒体和传播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传播方式有群体传播、实体传播和多模式传播等。
此外,传播学还研究传播发送者、传播媒介、传播接收者及其影响力等。
其次,传播学的实践涵盖一系列的技术和实践。
这些实践包括信息分析、研究方法和新闻技术、行为学和观点分析等。
新闻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和技术、记者采访、采编、报道技术等。
行为学指的是研究受众如何接受和反应信息的研究。
观点分析是关于收集受众的观点、看法和反应的研究。
第三,传播学涉及诸多不同的传播形式,如广播、网络媒体、广告、电影等。
广播大多由传统的地面广播播音电台和电视台发射,包括电台节目和电视节目。
网络媒体按照网络形式发布信息,它们可以是新闻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等。
广告是按照一定条件发布消息,以利用传播机制影响消费者行为。
电影是一种以动画和真实形式发布信息的媒介。
最后,传播学还涉及传播的社会功能,如文化建构、信息传输和意识形态塑造等。
文化建构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建构社会现实及其价值观。
信息传输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传播发送者将信息传递到传播接收者,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
意识形态塑造指的是传播如何帮助传播发送者创造、塑造和操纵受众的社会观念,从而影响受众的意识和行为,促进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一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科,它包括传播理论、实践、传播形式和社会功能四部分,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传播学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本理论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新闻共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网络督察[center]第二章新闻传播正门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传播学概论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传播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概述传播是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等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交流的过程。
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是传播的四要素,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传播学主要关注传播现象和规律,研究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的影响力等问题。
2.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传播学的特点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播效果阶段、传播过程阶段和传播系统阶段。
传播效果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斯维尔、拉萨韦尔和拉萨维尔等。
传播过程阶段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问题,代表人物有香港、香港等。
传播系统阶段主要关注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代表人物有盖尔考恩、纽曼等。
2. 传播行为的理论传播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动机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 传播效果的理论传播效果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受众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受众认同理论、受众影响理论等。
4. 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交流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媒介传播理论、传播行为理论等。
5. 传播系统的理论传播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媒介理论、传播渠道理论、传播网络理论、传播结构理论等。
三、传播学的方法和技术1. 传播研究的方法传播研究的方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研究等。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在大一传播学学习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传播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起源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与传媒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信息的发送、接收和传播过程。
传播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符号、媒体等。
传播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动方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扩散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取信息时依赖于不同的媒介渠道,媒介的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于信息的认知和解读过程,个体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信念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发起、接受和传递。
群体传播不仅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媒介效应可以是积极的,如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产生偏见和误导。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会观念塑造的作用。
四、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 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群体和个体的传播行为和态度。
2.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特定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传播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是理解新闻传播现象的基石,也是应对考试时需要扎实掌握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咱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传播理论的基础框架。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首先,得明白传播是什么。
简单来说,传播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大众通过媒体获取的各种资讯。
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像咱们跟朋友聊天、家人交流,都属于人际传播。
其特点是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2、群体传播: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工作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
3、组织传播: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如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规则的信息传播。
4、大众传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研究的经典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
2、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真。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直线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监测环境: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2、协调社会: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传承文化:将先辈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压力。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等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1、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就像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
例如,新闻编辑在筛选新闻稿件时,就是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
《新闻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传播的定义及特征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分享、接收和理解。
以下是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的详细解释:1. 传播者(Sender):信息的发起者,负责编码信息并将其传递出去。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的目的、意图和知识水平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2. 信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可以传递意义的符号。
信息必须被编码,以便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传递。
3. 媒介(Medium):信息传递的渠道或工具,如空气(口语传播)、纸张(书面传播)、电子信号(数字传播)等。
媒介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果。
4. 受传者(Receiver):信息的接收者,负责解码和理解传播者发出的信息。
受传者的背景、经验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5. 反馈(Feedback):受传者对信息的回应,它返回给传播者,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传播的特征1. 社会性(Sociality):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它存在于人类的所有社会互动中,是连接个体和集体的纽带。
2. 互动性(Interactivity):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涉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传播往往需要双方的参与和响应。
3. 心理性(Psychology):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物理传递,还包括心理层面的交流,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4. 目的性(Purposefulness):传播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教育、娱乐、说服还是其他目的。
5. 文化性(Culturalism):传播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传播活动也会塑造和反映文化特征。
1.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多个层面的研究:1. 传播的本质和特征:探讨传播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传播学概论笔记
名词解释:传播: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3,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4,符号说:强调传播符号是流动的一般来说传播就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或者说事信息的流通过程,传播应当局限在那些向人们发出的带有一定意图性的并被对方接受的行为。
传播是传递,信息与交通的隐喻传播是控制与驾驭大众心灵传播是游戏给人带来快乐传播是权力,权力包括武力,操纵与说服传播是散播后现代的主义观念传播是仪式塑造文化公民创造共同经验流言与奥尔波特的流言传播方式1,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2,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 x a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动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虚拟环境与刻板印象:1,虚拟环境:李普曼1922年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里一个是客观环境,一个是蓄念环境,虚拟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2,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来笼统的看法。
恐惧诉求:是先陈述引起恐惧或焦虑的原因与现象,令观众不安,最后再说明如何去解除焦虑以诱导观众接受传播者说服。
偏倚时间媒介与偏倚空间媒介:媒介可以分为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为重点的媒介,1,时间性媒介具有耐久性,较适合于克服时间的障碍,但不适合携带流转:如砖头,粘土2,空间媒介较轻,容易运送,较合适克服空间障碍,但不便于保存,没有持久性,如:电报广播,睡眠效应: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的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内容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休眠”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的说服效果充分表现。
信息:1,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能量守恒,物质不可变)2,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即表述,3,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这是狭义的围观定义)传播制度:1,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理论笔记
新闻传播学一.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2,自由主义理论。
该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
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总会失去作用。
3,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主张传媒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应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标准,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4,苏维埃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门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责任和自由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二.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1,构造功能。
它能揭示传播过程中各系统或要素间的种种关系,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2,解释功能。
传播者可以用它来观察分析信息传播中的种种现象,回答和解决沟通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明了的将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
3,引导功能。
引导相关人员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个要素及关系,使其能正确完成工作。
4,简化功能。
接受研究工作,但不从起码的基础开始,可以简化一些步骤,集中经理研究更深刻的问题。
5,预示功能。
它可以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程或结果进行预测和预示。
三.模式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人大新闻传播硕士考研重点:简单的传播学理论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1页共1页 人大新闻传播硕士考研重点:简单的传
播学理论
考研冲刺复习阶段,专业课知识点要抓起来。
下面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硕士重要知识点——简单的传播学理论,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理解掌握,把握好最后冲刺。
人大2016新闻传播硕士考研重点:简单的传播学理论
简单的传播学理论
要求考生知悉基本的传播学理念,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技术论学派等,知晓基本的情况。
1.传播(Communication)的含义与类型
2.五W 线性传播模式/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信息寻求模式
3.传媒新闻传播中的控制(把关)
4.传媒与受众研究(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
5.传媒的传播效果研究(议程设置论/沉默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6.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麦克卢汉等)
7.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8.传播学批判学派
9.公众的媒介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权(98名、03 传名)8、传播权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99传简)2、试述受众权利及其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01传简)3、谈谈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97简)第十一章效果分析一、名词解释第十二章宏观效果分析一、名词解释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十四章传播学派一、名词解释第十五章传播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内容分析(99传名)1、编码与释码(02传名)2、四位奠基人3、经验学派4、批判学派(01传名)5、政治经济学派6、“文化研究”学派7、刻板成见1、信息主权(01传名)2、国际传播南北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01新名)4、国际传播5、全球传播二、简述1、简述跨国传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99新论)2、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论争过程及其实质。
1、社会共识2、信息沟与知识沟(02传名)(03传名)3、上限效果4、议程设置(99新简)5、培养分析(03新简)6、“主流化”效果7、新效果理论8、“舆论——我们的社会的皮肤”9、宣传(03传简)10、共鸣、累积、遍在效果二、简述1、舆论的四种观点2、简析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
(99新简)3、简析“沉默的螺旋”假说。
(02传简)1、传播效果2、传播技法3、说服4、两级传播5、N级传播(99新名)6、意见领袖(99传名、03传简)7、选择性接触(97名)8、选择性认知9、选择性记忆10、传播流(00新名)11、既有倾向12、IPP指数13、人际影响14、子弹论(98名)15、有限效果论(96名)16、“创新与普及“理论17、伊里研究18、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19、传播与社会化20、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2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0新简)22、休眠效果23、“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99新名)24、“免疫效果”25、“明示结论”或“寓观点于材料中”26、“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02传名)27、恐惧诉求、警种效果(02新名)二、简述1、谈谈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
(00新简)2、谈谈意见领袖及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
(01传简、03传简)3、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4、简析有限效果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电视人”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6、“容器人”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7、“媒介依存症”(03新名)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8、“他律性欲望主义”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9、“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10、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1、“把关人”(97名)“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