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在古诗的情境中徜徉
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作者:李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8期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在诗情画意中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一.欣赏景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时,我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
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别出新意,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
这是多么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二.鉴赏意趣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
如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有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
“远”、“近”、“高”、“低”,都是诗人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
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
因此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鉴赏其中的意趣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体验情趣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
带领孩子领略古诗的情怀
带领孩子领略古诗的情怀近年来,小学把古诗文诵读作为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在班级里广泛开展了“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古诗诵读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当你走进校园时,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为了让儿童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校努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寓有诗情,一砖一瓦充满诗语。
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给孩子一种温馨的体验。
《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作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古诗词。
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整个校园充满诗韵。
只要你置身于校园中,随时都会感觉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这样校园的环境中,阅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古诗词诵读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在班级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1.课堂引诗文在活动开展之初,我就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
如学习《示儿》这首诗,引导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很快就领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时,同学们不仅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送别诗句。
当我们教学到感谢母亲的恩情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游子吟》和《三字经》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感悟母亲的伟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
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我还对“古今贤文”、“三字经”、“名言警句”、美文赏析等进行分类归纳出“志向篇”、“合作篇”、“劝学篇”,读来琅琅上口,意思互为补充,层层深入,学生们爱不释手。
初三叙事作文《徜徉在古诗的世界里》800字(共13页PPT)
初三叙事作文《徜徉在古诗的 世界里》
看着看着,你产生了痴想:
一定会告诉你,在那个凄的巴山夜
雨中,我是怎样的思念你!
你拿出信封,挥笔写道“君问归
秋池 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
。何
西窗 当共剪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键词:看着,看着,产生,痴想,
什么,时候,才能,秉烛夜谈,一定,告 诉,那个,凄的,巴山夜雨,怎样,思念, 拿出,信封,挥笔,写道,君问,归期, 未有,巴山夜雨,秋池,何当,西窗,巴 山夜雨。
败 的忧国忧民,气恼于这愚蠢而
国的官员。
初三叙事作文《徜徉在古诗的 世界里》
切一杯菊花茶,细细品
味,诗歌的美在我的心中绽放,
氤氲 诗歌的情在我的心里
,余香
仍存。
关键词:一杯,菊花茶,细细品
味,诗歌,心中,绽放,诗歌,心里,氤 氲,余香。
初三叙事作文《徜徉在古诗的 世界里》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 多的东西。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 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初三叙事作文《徜徉在古诗的 世界里》
你坐在一条小船上,一脸愁 苦。只因唐朝国势日衰,当权 者昏庸荒淫,无限感伤。
你来到秦淮河边,看见这里十分
繁华,卖唱的歌女仿佛不知何为 亡国之恨,依然在对岸唱着亡 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关键词:坐在,一条,小船,一脸,
愁苦,唐朝,国势,当权者,昏庸,荒淫, 无限,感伤,来到,秦淮河,看见,这里, 十分,繁华,唱的歌,仿佛,不知,何为, 亡国,依然,对岸,亡国之音,玉树,后 庭花。
你仰天长叹,回答你的只有凄厉的
雨声。 往外看时,大雨倾泻而下,
窗户被拍打得左右乱颤,淅淅沥
沥的巴山夜雨涨满了池塘,一如你心
让学生在诗海中徜徉
让学生在诗海中徜徉作者:黎琼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16期古代诗词以其语言精练、意蕴深刻、情趣盎然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首好诗既是一幅美妙的画卷,一曲动听的旋律,又是一幕精彩的再现。
但是,古诗词与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的同时,充分地感受诗词所体现的文学美、语言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逐步提升其人格魅力。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让古诗词走进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中,使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直困扰着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摸索着艰难前行……一、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生动有趣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丰富的、快乐的。
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诗时,诗中描写婀娜多姿的柳枝,充满了生机,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学两遍,展开想象,画一画你脑中的柳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悟诗中所展现的活力与生机,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来,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二)在想象中激发兴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在诗海中遨游,真正领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启发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读到这儿你能体会作者李白当时的心情吗?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从中感悟到友谊的珍贵。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这首词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启发想象:此时这对老翁和老妇会谈论些什么,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的理解,在交流讨论中感悟到诗中流露出的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
(三)讲故事激发兴趣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或背景故事,也可以是诗人作诗趣事,这样就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古诗教学中的情景模拟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古人情怀
古诗教学中的情景模拟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古人情怀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古诗缺乏兴趣和理解。
因此,如何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情怀,成为古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情景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实际情境,让孩子置身于古代社会背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
本文将在不同层面上讨论古诗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方法及其优势。
首先,情景模拟可以通过模拟场景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体验古代社会背景。
教师可以选择与古诗相符的场景,如江南水乡、山野田园等,然后通过布置相关的道具和环境,让孩子们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古代。
例如,在教学材料中引入古代建筑、景物等,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亲身感受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情。
这样的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同时激发他们对古诗与古人情感的兴趣。
其次,情景模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扮演古代人物,如杜甫、白居易等,通过身临其境的经历,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尝试用古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思考方式和情感体验。
这种亲身经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并且更好地体会到古人情怀的博大精深。
此外,情景模拟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加深孩子们的古诗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古诗相应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古诗进行记忆、解读和表达。
例如,可以设置成语接龙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接古诗中的成语来判断古诗的作者或主题。
这样的互动游戏可以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加深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是一种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可以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情怀。
三年级诗歌作文:在诗词中徜徉_250字
三一文库()三年级诗歌作文
在诗词中徜徉_250字
诗词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诗词是无边的天,仰望它,可找寻飞鸟的痕迹。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品味书香,我们长江实验小学于2010年12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朗诵比赛。
到了下午第一节课,大家就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比赛开始后,各个班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只听有的班的朗诵——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有的班的朗诵——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有的班的朗诵——声情并茂、感人肺腑。
听着同学们的朗诵,不仅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体会到*里丰富的情感。
精彩的8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比赛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短短的80分钟让我们每个人的思绪停留在*的氛围里激荡和回味,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和升华。
20 × 20。
让孩子徜徉在诗趣的阅读教学中
让孩子徜徉在诗趣的教学中——浅谈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的情趣性古诗对于低年级孩子的作用意义:古典诗词,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
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古诗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尤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非常适合孩子吟诵。
孩子们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还能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但是,古诗含义深奥,距今年代久远。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知识面很窄,理解能力低,赏读古诗比较困难。
现状分析:古诗低段高教的现象:在小学低段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五步教学法:一、了解诗人背景二、读正确通顺三、逐字逐句理解四、有感情地诵读五、背诵默写古诗。
和高段的教法没多大区别。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赏析能力,但是低年级孩子用高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缺少低段孩子应具备的情趣性、情境性,只是在机械识记,模仿式的诵读,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古诗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
”因此教学时,古诗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
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如果不顾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古诗教学也应该体现年段的特点,符合各个年龄阶段孩子心理特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低段孩子的古诗教学应该童趣盎然的,轻松高效的。
在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中徜徉在诗海中,感受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引领小学生在经典古诗中徜徉
引领小学生在经典古诗中徜徉古诗对孩子文化的内化、传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因此,文章本着对新课程独特视角的审视,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新举措,与大家共商讨。
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又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程标准同时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
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又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1 剥开诗意“读”为先“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我们在反对诵读吟唱滥用乱用的同时,并不否认“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前提是读之有情、读之有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
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目,它们诗情画意,画面感很强,仅靠传统的几张图片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呈现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
再加上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也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就需要学生“读”,读中想象,读中回味!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师在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品读语言美。
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作文
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作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哎呀,这美妙的诗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你带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早晨?对我来说,诗词就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我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在其中尽情地畅游。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轻拂过脸颊,舒服极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片盛开的桃花林,粉粉嫩嫩的花瓣随风飘落,就像下了一场美丽的花雨。
我不禁脱口而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爸爸妈妈都惊讶地看着我,夸我真厉害,还能想到这么应景的诗句。
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得意啦!在学校里,我们也经常学习诗词。
语文老师总是用她那温柔的声音,给我们讲述着一首首诗词背后的故事。
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老师说李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那种孤独和思念的心情,让我都忍不住为他感到难过。
我就想啊,要是我也在那样的夜晚,会不会也像李白一样呢?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诗词接龙的游戏。
“床前明月光”“光……光……”哎呀,有个小伙伴卡壳啦,急得抓耳挠腮,小脸通红。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我们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诗词的魅力。
诗词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
有时候,它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有时候,它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听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脆鸟鸣;有时候,它又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让我体会到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与豁达。
你们说,诗词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起它,它就会陪伴在你身边,给你带来快乐和力量。
我觉得啊,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我要一直游下去,探索更多的奥秘,感受更多的美好!。
放飞想象,让孩子徜徉于古诗词的艺术海洋
龙源期刊网 放飞想象,让孩子徜徉于古诗词的艺术海洋作者:朱庆华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通过理解词句、观看插图、描述画面、补充空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想象;借词句;观插图;述画面;补空白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04-02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说想象是诗人艺术创造的生命力,是生活走向艺术的必经之路,那么,想象当然也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由之路,是诗人艺术创作的延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放飞学生想象是一把很好的金钥匙,我们不妨从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在头脑中浮现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徜徉于古诗词的艺术海洋之中。
1.借词句,展开想象古诗词言简意丰,用字凝练,在不少诗词名句中,有的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受,或生动地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透过关键词句想象作者描绘出的画面或情景来,从而丰厚词句的感性理解,进入诗的意境,真正理解詩词。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拟人与通感的手法,将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时的热闹、生机勃勃的景象。
特别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与学生一起徜徉在诗情词意中
与学生一起徜徉在诗情词意中武胜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周密如何拿捏好朗读的技巧,如何教会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进而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再创造,都是需要探讨的话题。
笔者从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悟心得些许。
一、了解一个人读古诗词,更是读诗(词)人。
拿到一首作品,备课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诗(词)人。
每一位诗人都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历史,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他们怎么会有那般种种情怀。
他们的人生际遇都散落于各自的作品中,表达出他们的观点和情感。
要透彻准确地解读文本,领会诗词意境,有赖于对作者的全方位了解。
之后定位于作品的写作背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拥有这一系列通透的把握,才能适时跟进,巧妙勾连。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被称为“诗史”的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剧变。
曾放居长安十年,对朝政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感受,常以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却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剑外忽传收蓟比,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是因为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喜讯,想着很快就可以结束多年流落他乡的生活,他不禁欣喜若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了解诗人生平及经历,对更好地读懂诗词、体会作者感情大有裨益。
二、读好一首诗(词)古人素来内敛,却善于把无法言说的情愫氤氲在只言片语中。
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只有通过有节奏、带感情的诵读,才会体味得到这些美。
无论是《诗经》里的言辞淡淡而情感浓烈的爱情,还是宋词中极尽缠绵之能事的吟诵,都无一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拿到的是一首诗词,诗词背后却是悲欢离合的故事。
古人的诗词本是歌词,“白日放歌须纵酒”“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们无法逼真地想象还原他们内心吟咏时的腔调架势,但无疑那些踏节而歌的,那抚琴而吟的都必是内心迸发的情意。
【最新精选】古诗陶情操书香满校园诵古诗陶情操
11月8日下午,贾汪工业园岗子小学在“颂诗文、陶情操”环境感染下,学校教师带领少年儿童观赏了古诗文的展板,徜徉诗的的海洋,共同探讨阅读的乐趣。
在活动现场,六年级语文王老师以幽默、亲和的语言,引领孩子欣赏了校园的诗文情景,介绍了古诗文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教导孩子“好读诗,读好诗,会读诗”,在欣赏的过程中享受“古诗文”的深刻意境,让学生会理解、欣赏、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自信和力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体验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这一活动对我校的古诗文诵读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典诗词进校园浓浓书意香四溢导读:在我们看来校园就是一卷不厌的书卷。
我们的学生书法家的字选择的内容是古典诗词名句,我们的小画家的画由古诗词的想象而展开,他们的作品或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或苍遒有力、初显大家之风范。
学校将这些优秀的作品精心装裱,挂在楼道中、走廊上、教室内,裱进宣传长廊、文化厨窗、展览室,学生们天天可以欣赏、随时随地可以观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教育。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它是艺术精品,是民族瑰宝,更是华夏文化的精髓。
诵读古诗词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了许多哲理。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诵读古诗词成为集文化、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一种教育载体,我们在活动中,已体验到其中的意义及深远影响,下面是我校开展“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转变认识、坚定信念,为古诗词进校园提供原动力教育核心价值是铸人铸魂,铸什么样人,铸什么样的魂以及怎样铸人、铸魂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而以中华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古诗情感意境中徜徉
让学生在古诗情感意境中徜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朋友深切的惜别之情。
诗中描写了这样的场面: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
而这边送行的人却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在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滚滚东流的江水象征着他们的友谊。
教学这首诗,我摈弃了古诗教学历来跳不出的字词窠臼,尝试着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思维、读书感悟和体会情感上。
片断一: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拥有了许多关于古诗的知识,能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吗?生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生2:这是一首送朋友的诗。
师:对,这是一首送朋友的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送别诗。
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想想看可提什么问题?生1:谁送谁?生2:在什么地方送?生3:在什么时候送?生4:送到哪儿?生5:为什么送?生6:怎样送?教师加以肯定后选择问题相机板书:谁送谁?在哪儿送?何时送?怎么送?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
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
边读边想边看注释,看谁读得快。
片断二:生:老师,我明白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烟花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生1:是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那样的三月。
师: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你能用你头脑中的词语形容一下吗?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2:是鲜花盛开的三月。
生3:是桃红柳绿的三月。
生4: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5:是细雨蒙蒙、百花盛开的三月。
生6:是繁花似锦、细雨绵绵的三月。
师:呵,你们真厉害,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
在你们的头脑中,三月是那样美,那你们都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呢?生:是从“烟花”这个词读出来的。
师:你们告诉了老师一个最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展开想象。
非常谢谢大家。
带孩子走进古诗的情怀
带孩子走进古诗的情怀带孩子走进古诗的情怀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闪亮的一页。
我们教孩子古诗,不是教文本题材,而是对民族文化、对古典文学情怀的传承。
带着孩子们真正走进古诗的情怀,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与某一历史瞬间的情感交织,这才是我们教古诗的真正目的。
一、丰富的阅读准备我们带着孩子学一首古诗,如果要让孩子真正地触摸到这首诗歌的温度,聆听到诗人倾诉的声音,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只停留在就诗讲诗,而要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有一个相当厚度的阅读前奏。
诗人是谁?他有怎样的境遇?是怎样的性情?这首诗为谁而作,为什么而作?诗作非浮萍,她一定生长在那个现已沉睡,然而当时却繁华的生活之中。
当我们的孩子掀开那一页,用眼睛、用心灵去翻看的时候,历史的画卷便在顷刻间苏醒,现代阅读和历史就这样温柔地对接。
我们的古诗阅读便有了一个阅读的家园,理解就鲜活而生动起来。
我们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三岁孩童便能够熟练背诵的诗歌,今天再让孩子读,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肯定已不是牙牙学语时有韵律的吟诵那么简单。
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使它们成了特有的文学意象,典型的如月亮。
月亮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心中最多情的、最伤感的寄托,关于“月”的忧伤早已成为美学范畴中重要的一页,以至于涌现出那么多借月抒情的诗词歌赋。
大诗人李白,则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一个丰碑式人物,而他的特殊境遇导致他与“月”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了不同情感、不同环境、不同心境的借月抒情的作品。
《静夜思》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诗人在对月诉说着什么呢?这才是作为语文教学,作为母语阅读的真正意义。
二、伫立在字的间隙诗歌的空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
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则是执教者的有意安排,是执教者留给学生的无尽的探究之谜和审美享受之源泉。
我们在教学时有意留下一些解读空白,让一首诗伴随学生的成长而丰满起来,让学生有个永远的念想,有不同于老师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岂不妙哉?读者的不同解读将丰富诗的内涵,延续或膨胀诗的生命。
寒假亲子共读古诗体会让诗词古韵浸润孩子的心灵亲子共读诗词
寒假亲子共读古诗体会让诗词古韵浸润孩子的心灵亲子共读诗词自打孩子上学以来,在牛老师的引导和影响下,我们家亲子共读已经成了习惯。
因为关系,一般来讲都是母子共读。
孩子妈妈一直坚持按照老师推荐的书目,每天晚上,跟孩子读上几个故事,伴孩子入眠。
我则努力利用一些有限的时间,填空式地跟孩子阅读。
这个假期,我和孩子的主要任务是一起阅读背诵24首诗文。
唐诗宋词,本来就是我从小就喜欢的。
我们是一个诗词的国度,那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既有美丽画卷的描绘,又有曼妙歌舞的呈现;既有民族精神的颂扬,也有哲学道理的启迪。
但是读懂背诵这些古诗词,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个人认为,一方面是古诗词跟现在的白话文不相通,另一方面是孩子对于历史的不了解,这都造成阅读和背诵上的困难。
开始的时候,多是孩子靠死记硬背,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后来我有意识地将这些诗词进行分类,跟孩子一起去理解着背诵,效果居然好了很多。
(一)让孩子置身于美丽图画来记忆诗词。
很多诗句,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卷。
比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江南春末夏初时节的一幅美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但新叶还不茂密,没有形成树阴。
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着,捕捉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被称为山水诗人”的王维,他的《山居秋暝》和《竹里馆》自然也都是美丽的山水画。
我让孩子闭上眼睛,把《竹里馆》描绘的图画轻轻地缓缓地说与他: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抚琴,时而吟唱。
竹林里静静的,没有人来相伴;但是诗人并不孤独,因为月亮透过青青的竹叶,洒下一片银辉伴着他。
这样子,进入诗句描写的情境,用形象思维来记忆,便很容易了。
(二)给孩子讲历史故事来理解诗句。
很多诗句里面包含着历史故事和背景。
《易水歌》,讲的是战国时候,壮士荆轲为燕国的太子丹刺杀秦王,在易水河边,太子丹为他饯行。
这首诗便是荆轲告别时候所唱。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但是荆轲毫不畏惧,豪气成虹。
让童心在诗词的世界里飞扬
让童心在诗词的世界里飞扬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而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被大纲推荐的七十五首背诵篇目,更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诵读积累古诗词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忙里偷闲,诵读古诗词为了帮助学生背诵古诗,我巧妙地利用每天中午到校后的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背古诗活动。
为此,我专门培训了两位小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别看这些小老师年龄小,他们的能力可真不能忽视,除了按老师教给的一些方法外,竟然自己创作了“抽签”“点兵点将”“拍掌传花”“报数”等一些检测方法,自己还准备了大家都喜欢的小贴纸作为奖品。
教者手段新颖,听者自然是兴趣盎然。
此外,我有时利用课前的一分钟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有时又利用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或三五分钟,或七八分钟,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
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
我从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地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循序渐进,诵读古诗词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我一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
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
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
但是,只注重背诵新内容,不经常复习还是不行的。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如果星期一老师要求你背诵一段文章或几首诗,你应该当天努力背出来。
第二天再记一次,记不住再看看书把它记住。
隔两天到星期五再记一次。
再以后隔三天、四天、五天……这样循环记忆,间隔时间超比例延长,每次只花几分钟,一般三到四次就能形成终生记忆。
因此开始背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着孩子在古诗的情境中徜徉——古诗教学讲座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林莹老师们,下午好,多情自古伤离别,上节课的教学,让我们领略了一场离别,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这种情境的复现,就是把孩子带入境的古诗教学的魅力,其实,小学课本里许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都是那样令人沉醉,很值得老师们好好品味,所以下面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也是与古诗情境有关——带着孩子在故事的情境里徜徉。
今天的讲座将分为三个部分:问题、入境、怎样入境。
时间关系我将简单说前两点,重点谈谈最后一点。
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
情境其实就是古诗意义在人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
专业的说法是:情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一、未能入境的教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这部分简单讲)1、涵咏缺失情韵。
《课标》对于各年段的古诗学习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尤其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
如何在学生会读、会背、会默、会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味和诗人的心境呢?诵读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可是,不能入境的结果是——只动口而不动心。
常言道:“诵读,最忌讳只动口而不动心。
”只是一味孟浪而诵,并不怎么投入情感,不注重体验意蕴。
没有让读诗的心,像鱼一样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体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一点我相信老师们深有感触。
这种不能带学生入境的古诗诵读使涵咏缺失情韵。
2、课堂缺失美感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不深入意境的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3、体验缺少灵动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词短情长。
或诗中有画,或弦外有音,或力透纸背,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理解。
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美好的意境被肢解成毫无生机的死记硬背,没了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缺少生命的灵动。
二、课堂教学中让意境步入课堂的重要性:(这部分简单讲)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2、有利于学生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3、有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味和诗人的心境。
三、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入情入境?(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师心入诗境要想带领学生入境,首先作为执教者本身应该先做到让所教的诗歌了然于心,了解诗歌的内涵,逐字逐句地了解,就像学生初学一般,知道每一个字的注解,诗歌写作时运用的手法,诗中包含的典故,作者写诗时的情境,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每一句时朗读的感情基调,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诗作对比等……都要用心体悟,用心与诗歌的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充分体验诗歌的灵魂所在,让师心与诗情相融合,再一遍遍大声朗读,直到自己能读出诗歌的独特韵味为止。
只有执教者本身先对诗歌有感觉,进而爱上这首诗,情动之后,才能就这首诗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感情的对话,一切诗语皆情语,师心先入诗情,才能感染孩子,带领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了解诗人入境诗歌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用到一招,那就是向学生介绍诗作者,特别是作者写诗时的身世际遇,运用得当不但能化解教学难点,甚至会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例如在执教《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寒”与“孤”,许多孩子在学习中都提出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这时候如果插入介绍当时作者的遭际,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可以告诉孩子如下资料:“王昌龄怀才不遇,因事被贬谪荒僻的岭南,次年北返长安时任江宁丞,丞为县令之“辅佐”,无法施展抱负,王昌龄极为沮丧,但心中的郁闷、不满、苦楚又无人可诉,无处倾诉,因为,独在异乡的诗人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中。
”那么因何觉得“雨寒、山孤”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同样的,《泊船瓜洲》中的王安石为何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枫桥夜泊》中的张继如何写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思》中的张籍怎会“洛阳城里见秋风”呢?这些诗句的背后,都有故事,只有走进诗人的故事,了解了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想,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进入诗歌的情境就不难了。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画与乐”中入境古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且许多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首歌,一幅图。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相应的音画措施,让形象可感的画面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自然是万语千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当教到“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为何用“寒”,许多学生不理解,这时运用上“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影片片段,让孩子们目睹“铁索桥”,红军当时怎么冒着枪林弹雨抓着铁链一步步爬行,当视频定格在“一个红军战士爬行时不幸中弹失手掉入滚滚大渡河中,只有铁索飞架”的画面时,何为“惊险”,何为“悲壮”自是不用言表,孩子们已经感受到的比用老师的描述当时的情景要深刻许多,这时如果让孩子们说“寒”的理解,他们会告诉你“苦”“难”“悲”“壮”“惊”……,这样多元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这句诗,当然能够入情入境,激越悲壮。
音乐的运用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为许多老师所喜爱,如在教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用上《阳关三叠》,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走进朋友依依惜别的情境;在执教《游子吟》时用上《烛光里的妈妈》,让孩子们在泪光中体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人画面;在执教《秋思》时用上《琵琶语》,让孩子们感受秋风瑟瑟、思乡情切的动人情景;在执教《泊船瓜洲》时用上《月之故乡》,在音乐声中便仿佛看到明月、江水和孤独的诗人······(四)如此相看两不厌——在对比中入境教学古诗,有的时候,相同的字眼,在对比中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引导孩子了解“雨寒”,可以告诉孩子们:大自然的雨本身没有情感,他不会因为你的喜或忧他选择下或不下,同样的雨,因心不同,看到的雨也不同,不信你看,然后幻灯出示这样一组诗句进行对比: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因心喜而觉雨润)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因心醉而觉雨奇)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因心?而觉雨寒)在对比中让孩子们了解杜甫”喜雨”这是因为刚刚经历逃难、干旱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杜甫在成都草堂最快乐的时光,所以听到夜雨“因心喜而觉雨润”;而徜徉在西子湖畔的苏轼,陶醉于山水间,自然“因心醉而觉雨奇”,而王昌龄在当时孤独、烦闷、怀才不遇痛苦中,所以“因心苦而觉雨寒”,如此再去读这句诗,当然时能与诗人的情合二为一。
不仅不同诗人的同题材诗句可以进行对比,同一个诗人的同题材诗句也可以进行对比。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时,就可以与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对比,同样是写“泪”,但感觉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因国破而悲戚落泪”,一个是“收复失地喜极而泣”,如此一对比,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便展现在孩子面前,再去读“剑外初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其中的情自然通过朗读喷薄而出。
(五)千呼万唤始出来——联系拓展入境古诗是十分凝练的语言,要让现在的孩子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的确有点难,在这时候联系与拓展无疑会帮执教者大忙。
例如在教《回乡偶书》一诗的时候,带领孩子们读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孩子们怎么也读不出诗人对家乡的挚爱与回家乡的百感交集,这时候老师可以抓住“乡音无改”一词拓展开来说“诗人的家乡杭州萧山,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家乡,试想:(1)虽然现在眼也花了,背也驼了,模样也改变了,但什么始终没变?引读“乡音无改”(2)世事变幻,当年的懵懂少年,现在是京城的大官,身份变了,地位变了,生活条件变了,但什么始终没变?再引读“乡音无改”这时候再沿着“乡音无改”往下追问:试想一下,那些离开家乡的日子,1、当他看到异乡的山,贺知章会想2、当他喝着异乡的水,贺知章会想3、当他吃着异乡的菜,贺知章会想这时候孩子们非常自然地回答出“还是家乡的山好、水好、菜好”不要以为此时已经可以入情入境了,还要继续联系相关的诗句,通过引读让孩子们更加理解诗人的心境,可以这么做:a、当明月当空照的夜晚,他会像李白一样(指大屏幕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当明佳节来临的时候,他会像王维一样吟道(指大屏幕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岁月匆匆,几度花开花落,他会像刘著一样感叹(指大屏幕引读“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到这个时候,老师动情地说“这一口乡音,这一路走来,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的?”孩子们已经可以脱口而出“热爱、思念”这时候再读“乡音无改鬓毛衰”,何尝不能读出那份思念、热爱、百感交集呢?(六)它山之石可攻玉——以诗解诗入境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写下的不同的诗作,如果能恰当运用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许多孩子对“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不甚了解,自然无法入情入境地读,如果此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问孩子们“在这里,一片冰心指什么?”,孩子们很容易理解——是为国,为民,是希望国泰民安,是一片拳拳的爱国心。
之后再幻灯出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王昌龄《留别司马太守》(作者以“黄鹤青云展翅高飞”比喻昂扬向上,宏图大展;以“河蚌吐珠”比喻将以全部精华报效朝廷的忠心。
)在让孩子们了解这是王昌龄在被贬途中遇到相同命运的司马太守,分别时留诗鼓励对方所作,再问孩子们“此处一片冰心又指什么?”孩子们回答道“忠心耿耿,报效朝廷。
”就这样层层递进,孩子们自然而然走进“一片冰心”的诗境。
(七)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想象中入境引导想象,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你的引导下自由驰骋,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再入情入境地读就不难了。
如执教《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一句时,引导孩子们想象“故园有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故园有草翠花开,春日融融”;“故园有儿女绕膝,尽享天伦”;“故园有父母慈祥,关爱有加”;“故园有妻子款款深情”:“故园有同窗知己吟诗作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