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星光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涂黑)
1.根据下列信息可判断出该远古人类是
信息一:下图是其头部复原图。
信息二:生活在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准确识记。
由题干中所给信息可推断出题干中的远古人类应该是北京人,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而且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的生活。
选项中B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中国古代王朝频繁更替,有的历经几百年而不倒,有的则是昙花一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王朝。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3.电视剧《封神演义》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镜头,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下列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相关知识内容。
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封神演义》,炮烙之刑,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4.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5.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在争霸过程中,常常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真实目的是
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
B.扩大本国的政治影响力
C.表明自己无政治企图
D.保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诸侯在争霸过程中,常常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真实目的是扩大本国的政治影响力。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6.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侯国
A.燕、赵、魏 B.韩、赵、魏
C.楚、赵、魏 D.韩、赵、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7.下面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出现了铁农具
B.牛耕应用于生产
C.铸造技术比较发达
D.私田开始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图片题,考查的是大变革时代的
知识,两幅图片一是铁质农具的出现,二是牛耕的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D.私田开始出现。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了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9.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最主要依据是他
A.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B.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
C.抗秦事迹 D.爱国爱民精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合成一体,编织成瑰丽浪漫主义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这次农民战争是指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黄巾起义 D.城濮之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
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项羽、刘邦是楚汉战争的双方。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1.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已造福人民2000多年,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未被毁坏,这项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
C.郑国渠D.白渠
【答案】B
【解析】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2.西汉初年曾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3.下列选项中不是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的是
A.外戚权力的膨胀
B.宦官把持朝政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4.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A.造纸B.炼铁
C.纺织D.制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手工业,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图片也要熟练掌握,图中展现的是汉朝的造纸术,所以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5.东汉时,编制了“五禽戏”体操,并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的名医是
A.张仲景 B.炎帝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
华佗制成“麻沸散”、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后世称之为“医圣”。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6.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里的“他”指的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孟子 D.董仲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记》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7.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解析】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提到的“三国鼎立”时期是我国政局的分裂时期,但是三国时期的战争,也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③江南统治者不重视经济发展
④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江南统治者不重视经济发展,这个是不正确的,江南经济ide发展的很大的原因是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发展史。
学生理解题意所表达的意义,在《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说明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有往来,因为这部著作主要总结的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个题目,满分60分。
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1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它制造于哪一朝代?(4分)
(2)图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的繁荣?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的地位是什么?(4分)
(3)图二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它的名称叫什么?这种文字的出土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答案】(1)司母戊鼎,商朝。
(4分)
(2)青铜制作。
(2分)世界上发现已知最大的青铜器。
(2分)
(3)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中文物的名称是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它制造于商朝。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了当时青铜制作的繁荣;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的地位是世界上发现已知最大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二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它的名称叫甲骨文。
这种文字的出土的重大意义是: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温故而知新。
”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
为此班委会
召开紧急会议,但因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10元。
”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6分)
(2)请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劳动委员和班长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学派的观点。
(4分)
【答案】(1)孔子。
“仁”的学说。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6分)
(2)劳动委员:法家。
班长:儒家。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孔子的言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劳动委员和班长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派的观点是:劳动委员:法家。
班长:儒家。
劳动委员主张主张严厉惩罚,符合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班长主张说服教育,不进行惩罚,符合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观点;生活委员说根本不用管,符合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所以,劳动委员是法家、班长是儒家、生活委员是道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23.(14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
(6分)
(2)形式: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4分)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分)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的不同是: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革,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时制宜的改革。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4.(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1)材料一中“秦皇”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经济上统一使用什么货币?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分)
(2)秦皇、汉武为加强思想统治,分别采取什么措施?(6分)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
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封国势力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根据谁的建议?(4分)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圆形方孔钱。
郡县制。
(3分)
(2)秦皇,焚书坑儒。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分)
(3)推恩令,主父偃。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秦皇”为了巩“大一统”,在政治上建立的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皇、汉武为加强思想统治,分别采取的措施是:秦
皇,焚书坑儒。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初期,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因为实行了这种废除别家的思想,推崇儒家思想的统治政策汉武帝时因为多年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逐步强大。
统治者可以改变无为而治的策略,开始有所作为。
董仲舒提出了这种方略,以统一思想,并且为政策寻找合理解释。
他改革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宣扬统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封国势力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
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这是根据主父偃的建议。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11分)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2)图一所示的历史事件路线是()(2分)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对图一的形成贡献最大的是谁?(1分)
(4)对图二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4分
【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或有利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分)
(2)A(2分)
(3)张骞(1分)
(4)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从长安带队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
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的作用是:沟通了(或有利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所示的历史事件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图一的形成贡献最大的是张骞;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图二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公元前108年,西汉出兵攻破楼兰、车师,打败大宛后,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
这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
这一措施的历史意义是: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