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老师们要摆正师生的角色关系,明确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学中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展示。
我们要充分爱护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提问时教师应用信任的眼光告诉其这样做是对的,当其提问出错,绝不能打击批评,而应鼓励与启发。
二、创设合适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 =213=
813= 1113= 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我再组织学生们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
四、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多样化,并且存在着最优化。
例如: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问题,有列表发、方程法、假设法等等,教师们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取最优化方法。
培养问题意识的四个途径
培养问题意识的四个途径
1. 读书: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了解各种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 社交:参与社交活动,结交朋友,并与他们探讨各种问题,了解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 经验积累: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深入了解各种问题的实质和解决方法,以及其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风险。
4. 思考与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尝试探索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理解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持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爱因斯坦以前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水平。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与学生距离拉近,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先实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
例如,作者开始组织各小组实行比赛,看谁的问题提的好且又能难得住对方,所以同桌或前后间的学生实行讨论,深挖课文内涵,总是要以难住对方为目的,开始有一些不会提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偏,有的甚至问“朱自清为什么不去写他的母亲而是写他的父亲。
”有些问题又好笑又不知如何回答,所以作者自己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
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再仅仅以非难倒对方不可为目的了。
后来又“抓典型、树榜样”,通过展开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说真的,有很多问题连教师都无法考虑到,而学生却想到了。
3、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课后再给予指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索。
通过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1、要习惯性保持警惕。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总觉得如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对旁人随便下的一个结论或者观点都持认可态度。
(不是要做杠精哈!)但是面对不了解的东西,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要害怕自己问出的问题显得很浅显或者幼稚,如果他们可以解答就耐心多听他们的思路,以后也可借鉴来分析自己面对的问题。
如果他们也解答不了,(相信一定会出现的,因为很多时候这种观点提出者在很多方面也是很武断的,他们解释着解释着就自己讲不通了),那就不妨自己私下再对这个问题多做些资料收集,建立自己的观点逻辑体系。
2、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专业性的就多读相关期刊文章,专著,其他领域也不可偏废。
私以为当阅读输入量足够大时候,输出性的问题才能有可能谈广度,深度等等。
多看更多的实在性的书,不要试图从那些畅销方法论式的书里找到所谓批判思维的模板,,呃呃个人感觉普遍来说那些畅销书的作家自身水平不足以帮到你快速提升。
3、总结。
这建立在第二点上。
从大家,学者的分析具体问题里总结出分析这一类问题的思路。
我建议这一过程需要亲力亲为,旁人总结的经验可以在后面作为补充和借鉴。
4、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这也建立在第二点,不要困于自己知识领域的小圈子,多看多听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如何看待同一问题的观点和角度,然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认可和不认可,自己的批判或赞赏。
总之不要试图全盘否定谁,或者全身心拥护什么。
无关大是大非的事情,人口味还是要杂一些,才可以活的宽广些。
5、举例一些个人平常聊天时候对于新的观点的问题哈,专业性学科的感觉借鉴价值不大就不说了。
1)这一观点里符合一个普通人的常识么?如果和我们“曾经以为的”不一致,不要急于反驳,多问一下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就可以继续探讨这个点为什么是反常理的之类。
2)是什么样的理论或者背景知识导致你会想到这一层?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尝试去追问下背后深层的方法论和思维逻辑体系,然后在结束聊天之后多做积累。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
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能力,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社会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学科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
只有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对社会问题有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出问题意识。
研究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问题意识需要研究者具备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当学会质疑传统观点,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从而发现并提出社会问题。
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社会科学研究是面向社会现象的研究,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社会中隐藏的问题,捕捉到社会变迁和趋势。
研究者还需要具备感知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诉求,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研究者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
研究者应当学会与他人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培养“问题意识”时,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以实践和提高。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社会、走进社区、走访调查来感知和了解社会现象。
通过与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交流,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中的问题和需求。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广度。
通过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吸取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研究者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问题意识。
可以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感受社会问题,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研究者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研究者和学者的合作来共同探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团队合作能够集思广益,不同学科背景和观点的碰撞能够激发更多的问题意识,帮助研究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
那么课堂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鼓励学生敢问。
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教师用激励的目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测、质疑、提问,学生自然而然敢想敢说,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如案例《二次函数的图像》中,一位学生提出y决定抛物线的开口大小时,老师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引申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问。
当所学新知与已有知识产生冲突时,学生自然就有问题产生。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当学生学习方程组中一个未知数系数相同后,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若两个未知数系数都不相同该怎么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善问。
对于数学问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久而久之,自然养成提问的习惯。
4.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问题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我认为,要视情况而定。
一些复杂的教学问题,应由教师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逐一提出,有利于学生思考。
而一些学生的疑惑,发现,新想法、思路则由学生提出更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思维过程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
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种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种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的成因其实并不复杂。
传统教育把老师讲成至尊至圣,“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很少人会对他们道德学问提出怀疑。
老师出题,学生答题,纯乎天经地义,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
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甘当问题的奴隶,确是目前中国许多中小学生的通病。
那么,我们的孩子“问题意识”为什么淡薄呢?根子还在于我们的教育。
事实表明,我们许多父母都要把孩子教育成“乖孩子”许多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
“乖”“听话”原不是什么坏事,但要看“乖”在哪里,“听话”能不能分辨是非。
而“乖”也罢,“听话”也罢,其核心内涵就是顺从,即顺从父母师长的旨意,不可拂逆。
传统的“服从教育”和“听话教育”,使许多孩子都变成了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从而最终放弃自己的想法,归顺父母师长的旨意。
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吗?能培养出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吗?孩子顺从,一切都按父母老师讲的去做,不能怀疑,不能有任何“不恭”的思想或行为,这表面看父母老师确实省了不少事,但对孩子和国家前途而言,委实堪忧。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思维品质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影响,学生不敢提问,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淡化。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唤醒在学生头脑中沉睡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多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使学生敢于提问。
1. 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架子,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身份出现,而应该是以“参与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学生,挖掘其可贵之处,告诉学生不要有任何顾虑,有问题很正常。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从而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
2. 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与回答。
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要仔细倾听,表情关注,态度诚恳,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打开思路,尽己所能提问,尽己所能作答。
任何轻易否定或心不在焉,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 运用激励机制实施成功教学。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敢于提问,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
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试图运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一个地问问题,学生一遍一遍地回答,还经常为某个精彩的回答而喝彩,而没有仔细地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是只简单地记住了某个问题的答案。
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就变得沉闷、单调,学生只是一味地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善于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
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敢问”意识科学实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应该说,“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肯问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表述不清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提问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三怕提出不同意见得罪老师,或耽误老师的教学程序;四怕提出问题难倒大家造成尴尬。
”因而,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具有“不惟师、不惟书”的批判精神。
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
所以掌握过硬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训练,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
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保护他们积极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图,森林中举办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 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以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推理,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除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和案例分析,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积极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 动的基石 , 自主探索 的一种形式 。外界大 题 , 是 如时问怎么安排合理?内容怎样安排充实? 引导 , 使学 生能从信息性 问题 、 模仿性 问题 向 量 的信息 , 大多要通过观察输人大脑 , 因此 , 要 出去春游需要多少 钱?采用哪种交通工具?联 推广 性问题 、 探索性问题 、 创新性 问题发展。
比较是 在思想上将对象 和对象 的各部分 , 就提出平行 四边 形与长方形 比较 , 面积变 了没 把这两种水草各 占一半种植?能不能先种普通 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 , 确定他们的异 有?周长变 了没有?老师及时表扬 同学们很会 水草 , 等学 校有钱 了再换高级的?如果 普通水 同及其关 系的思考方法 , 让学 生习惯于 比较两 动脑筋提 出这么有意义 的问题 ,然而请 同学辩 草每年都要重新 种植是不是开销更大?等等 。 种事物 的联系、 同等 , 异 从而发现问题 。 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容易发现问题 , 而且有 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 问题意识 。
二 、 法 灵活 多 样 。 问 得心 应 手 方 提
论, 你认为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 带着这个 问题 ,
一
4 导学生精心设计 , 引 在设计 中发现问题 同学们展开了辩论 :周长没有变很快得到了统 教师可 以让学生经常设 计一些方案 、 预算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是面积是否有 变化 , 意见分歧很 大 , 经过
一
活动课 “ 假如我是校长 ” , 中 老师设计这样一 量 (2 30克 )当学生把砝码逐 一放人天平 的左 教 学 中即使学 生提 出的只是 一些简单 或者根 ,
・
个题 目:为 了美化校园 , “ 学校准备在操场 内圈 盘 , 天平仍不平衡时 , 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 ( 大 本意义不大 的问题 , 教师也应该根据情况做出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当今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造就新型人才的关键。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建设班集体时,以创设“问题袋”作为切入口,在班上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创新氛围,创建开放、自由、宽松、民主的思维空间,提倡“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追问精神,在唤起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问题袋”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班里开辟了一个创新角,设计了一只“问题袋”悬挂在教室的墙上,问题袋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奇思异想”,两边是两行小字“请你们提出问题,让我们共同探索”。
为激起学生提问的热情,我设立了“最佳创意奖”,并制作了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同学们将问题写在纸条上,投入问题袋,老师定期开袋,解答总结。
二、“提问”总动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善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
孩子生来就喜欢提问题,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感,从牙牙学语起就问东问西,问天问地,常问的大人张口结舌。
可是进入校门,学了一些书本知识后,却变得不爱提问题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动脑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时,父亲送给她一个罗盘。
他被那个指南针迷住了,他问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它总是指向一个方向呢?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呢?长大以后,他依然对许多在一般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事物感到好奇,并努力弄清楚,他的成就正是源于他强烈的好奇心。
讲完故事,我对同学们说:“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学会对看似平常的事物提问题,遇事要先问一个‘为什么?’”三、问者无错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渴望,那就是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
要想唤起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提倡并实行“问者无错”的原则。
有一次,我在问题袋中发现了这样一张字条,上面写着:“1+1为什么不能等于1?”当我郑重其事的把这个问题读出来时,引起哄堂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常州市武进区东桥村小学张洪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发现问题正表明他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认真地去思考过了,因此,学生的问题都极具价值。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能主动提问的学生很少,在质疑这一环节中,能积极提问的一般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主动提问的就更少。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课堂教学不够开放,教学观念还不够解放。
⑴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连思考问题的时间也没有,问题也就无法提了。
⑵教师充当了“讲解员”的角色,学生只要像“听众”一样被动地听即可,那也就自然无问题了。
⑶教师割裂了教与学的统一性,强调“灌输、塑造学生”,学生只要模仿、听话即可,角色定位限制了学生的提问。
2、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对书本的崇拜,在他们眼里,老师、书本都是不可能有错的,因此,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对老师的讲解、书本上的内容提出疑问。
3、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已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我努力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
2、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
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题问得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同学树立自信心。
其次是创设适宜条件。
适宜条件是指人能够最自然、最放松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平的环境和氛围。
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
托伦斯提出最适宜的条件有以下几项:⑴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大量机会;⑵重视独特的问题、想法和解决办法;⑶向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⑷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⑸避免提供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
此外,创设适宜条件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创造人格方面的研究,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等作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
学科教学关键在于对“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的研究。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性,还要研究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方式方法以及这些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4、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需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⑴重视学生的研究。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情感。
其次,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为其提供标新立异的自主心理空间。
再次,要给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的信息资料。
⑵要排除对学生好奇心的否定、敌意和顾虑。
教师只有在自身知识结构呈现知识多元化、多层次,又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和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可能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⑶加强美育。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和想象力;美育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
5、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激发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
知识积累来增加表象力。
再次,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表达力。
第三,在解题训练中变抽象为具体,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想象。
6、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适宜条件是指人能够最自然、最放松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平的环境和氛围。
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
托伦斯提出最适宜的条件有以下几项:⑴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大量机会;⑵重视独特的问题、想法和解决办法;⑶向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⑷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⑸避免提供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
此外,创设适宜条件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创造人格方面的研究,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对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等作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对此,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
7、做好问的示范。
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想模仿教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老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
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
8、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教师的确不宜在课堂上讲得很多,而应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9、对学生提问正确应对。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为节省教学时间,对这类问题,一般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无关,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教材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实践表明,对学生提
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会对学生质疑问难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