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学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运用板块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现象的成因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动手操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诉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1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逻辑推理法。

六、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八、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地球对于我们大家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所以认识地球、探索地球事实上是人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下面老师跟大家分享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冰河时代4陆地破裂了,向四面漂移,这样的事情真的在地球上发生了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探讨——海陆的变迁。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点明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板书)海陆的变迁【图片展示】人类经过探究,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同学们你们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预设答案】海陆在发生变迁【过渡】海陆是变迁的,那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0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设计问题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要想有效理解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就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即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有效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怎样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好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那些必须能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尽可能多的脑力劳动,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达到所需要的理解力。

只有这样,学生既动脑筋,又不感到难,没有伤失自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设计问题简单,学生张口就答,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设计好让学生多动脑筋的问题,就能够进行有效教学,得到好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实现教育目标。

在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合在一起,看一看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请思考为什么?而展开内容的。

这节课为了有效地掌握板块理论,我还精心设计了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扎实有效,多鼓励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记住了所学的内容。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一、精心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板块示意图”和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假和板块构造学说,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说-----得出结论-----寻找证据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运用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2)-精选文档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2)-精选文档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玛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录像2来自录像1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断定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是什么? 因为海底岩石的年龄都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
侏罗纪 以前? 140-65
65-38
26-7
7-0
26-7
海沟
三.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的板块漂浮 7 。若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 。若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 5。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 1 。什么是板块?全球分为几个板块? 和大陆漂移说的有何不同? 碰撞会形成什么地形? 块的内部和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壳活动分别是怎样 2。哪一板块几乎为海洋所覆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2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题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解释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

“河流地貌与聚落关系”是本课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但由于本节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学生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

因此,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并且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五、教法图式教学法:学生看图,画图、析图;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幻灯片与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PPT文档28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PPT文档28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 的变化3.2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时课件新
人教版选修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Leabharlann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3、二、要求学生记忆完成下表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 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 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 相关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 、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 、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 、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 、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A 、九寨沟风光B 、桂林山水C 、鼎湖山保护区D 、长白山天池 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 、冰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6、该景观地貌属于( )A 、雅丹地貌B 、丹霞地貌C 、冰蚀地貌D 、喀斯特地貌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c )①风力侵蚀作用 ②流水侵蚀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冰川刨蚀作用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读下图,回答8~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_1

第二课板块构造学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及其提出的理论依据2、了解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及其提出的理论依据1、通过学生活动,理解魏格纳用于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2、通过证据分析,理解海底扩张提出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事迹的介绍,培养热爱科学的品格和对献身于科学的科学家的崇敬之情2、培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出的证据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南部,有一条著名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它在地球表面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它西南部的陆地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图中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恰好处在断层的两侧,两地直线距离大约为600千米,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不变,大约多久,这两个城市会相遇?(学生计算并回答)那科学家究竟用什么理论来解释陆地的移动以及地球上出现的裂谷和山脉呢,可能大家首先先到的会是板块构造理论,其实在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之前,还有其中两个著名的学说,这也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课件展示】欧洲古地图其实最早发现陆地移动的是欧洲的的早期制图师。

他们最早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吻合性,他们认为可能是地震或者洪水使陆地产生了分离。

【承转】而魏格纳是第一个正真从严肃科学方面提出大陆漂移的德国科学家【课件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是在收集了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相连的整体,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开始分裂,从那时起,各大洲持续而缓慢的漂移到他们目前所在的位置。

{问题提出}试着想想,魏格纳可能会从那些方面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学生活动}用答题卡替代课件展示的磁盘,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接{课堂回答并讨论}如果把盘子的花纹等同到地球上,你们能想到那些?。

学生小组活动并回答问题。

【承转】下面让我们看看,魏格纳会从那些方面进行证明其学说的正确性【课件展示】现代大洲轮廓的互补图{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讲解】左图是利用现代测量获得的海陆分布图,其中白色表示大陆架的边缘,计算机把它作为古大陆的边缘进行模拟。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3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地形
(二)侵蚀作用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
以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蚀
(三)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乐原来位置的作用,
•的。例如: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也会 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如:破坏植被等。
因此,我们应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 影响?
2、观察当地大雨以后地表水土流失的 情况,缓坡和陡坡,有植被和无植被地面各 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沉积物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 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
作用叫做固结成岩。
地• 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 互联系的同一过程。
风化 — 风化产物
裸露的岩石
搬运 堆积
侵蚀 — 侵蚀产物
固结成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 态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而人类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貌形态, 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 风化作用 (二 )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堆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为什么我国的黄土高原 会千沟万壑?
2、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 形成?
(一)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 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
系。

学习重点难点: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课堂活动:
一、课前预习(填空)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部海岸与南美()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

这一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等的交界地带。

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二、课堂助学
1、引导学生观察图2.14 和2.15 大陆的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2、学生完成活动1 和活动 2。

(39页)
3、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4、观察图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
地震带的分布。

5、完成活动1(42页)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

活动2(43
页)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6、引导学生看图2.23和2.24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三、课堂测试
选择题
1、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D北冰洋
2、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3、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5、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D、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6、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是()
A、地中海正在缩小B、阿尔卑斯山的隆起
C、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D红海的形成
7、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大西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8、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2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A B C
D E F
(2)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的是[ ]板块。

(4)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