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20190222361

合集下载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课件 化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课件 化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返回导航
解析:选C。A.金“虽被火亦未熟”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A不符合题意;B.石灰“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指,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石硫黄“能化……银、铜、铁,奇物”指、、,反应中为氧化剂,体现其氧化性,C符合题意;D.石钟乳“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指,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返回导航
解析:选D。A.墨汁为炭的小颗粒(直径在1~100 nm)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故A正确;B.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B正确;C.“石炭”指的是煤,可以燃烧供热,故C正确;D.“翠色”指绿色,而氧化亚铜呈砖红色,故D错误。
返回导航
2.(2022·郴州高三模拟)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返回导航
3.(2022·新高考河北卷)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B.陶瓷主要成分为和C.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D.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解析:选A。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A正确;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B错误;C.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还发生化学变化,C错误;D.由于、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高,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
返回导航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例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1考向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课件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1考向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课件

【审答流程—信息提炼】
序号 ① ② ③ ④
信息索引
知识迁移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将苦泉水蒸发浓缩可以得到胆 矾晶体
则成铜
胆矾中含有铜元素
熬胆矾铁釜
铁制容器与含有铜元素的胆矾 接触
化为铜
有铜单质生成
【审答流程—破题过程】
铜单质 铜 CuSO4·5H2O 错误 铁 硫酸铜 正确 硫酸铜 加热浓缩 浓缩结晶 正确 CuSO4+Fe====FeSO4+Cu 置换 正确
复习课件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1考向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课件
2021/4/17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1考向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课件
1
考向1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 识(考查频次:5年5考)
研磨真题·培养审题力
【典例】(2020·全国Ⅱ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 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①,烹胆矾则成铜② 。熬胆矾铁釜③,久之亦化 为铜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A 由《物理小识》中记载语句“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 日不灭火,煎矿煮石”可知是以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来炼铁,A正确;煤的主 要成分为碳、氢、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他元素且为混合物,而烃是只由C、H两 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B错误;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较高,故生铁不 是指含碳量很低的铁合金,C错误;工业上可通过石油的裂解获得乙烯、丙烯等 化工原料,D错误。
预测演练·提升解题力
1.中华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关于诗词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铜 B.“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中的“丝”不耐酸碱 C.“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的“脂”能够水解 D.“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考向1化学与传统文化课件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考向1化学与传统文化课件

2.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后人传承和研究。以下关于古代化学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弄风柳絮疑城雪,满地榆钱买得春”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B.“煮豆持作羹,漉之以为汁”中的“漉汁”,涉及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新修本草》有关“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 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Fe2(SO4)3·7H2O D.《本草纲目》记载:“至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其法” 是指蒸馏
【解析】选 A。节日燃放的灿烂的烟花,是因某些金属元素(如锶、钡等)的焰色 D.试氯气验与氢所氧化呈钠溶现液反的应:各Cl2+种2OH艳-=丽ClO-色+C彩l-+,H2O红色的烟花与锂、锶的焰色试验有关,与铝在空气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1.【解答】解:A.图为蒸馏装置,可分离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故A不选;
故答案为:143.0g; A. 放电时,溶液中的BF4-向负极移动 【答案】C
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描述的是雷雨天发生的自然现象,雷雨天大气中氮 C. 正极反应为:O2 + 2H2O + 4e- =4OH-
(2)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C. 配制500mL0.1 mol·L-1的CuSO4溶液,需8.0g 无水CuSO4 B.各离子都能与淀粉溶液不反应,且离子间也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正确;
C. O2-:1s22s22p4
D. Ar:1s22s22p63s23p6
考点C:.考《查硫考代硫工酸钠记制备》、物载质含有量测“定涑实验帛方案”设的计与方探究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
一、选择题(本小题有11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2分)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2.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

《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A. 分液B. 升华C. 萃取D. 蒸馏3.《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与蒸馏原理有关的是()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 AB. BC. CD. D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燃豆萁”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 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 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 B.百炼成钢 C.水乳交融 D.蜡炬成灰答案 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 选择题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 选择题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
1234567
2.(2019·漳州市高考二模)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
其制备方法为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
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
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2)苛性钾 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泺帛,以烂 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 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漂洗(泺)丝帛时, 先烧烂木(烂指干燥木头)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 加入蜃(蜃指石灰)。其反应:K2CO3+Ca(OH)2===CaCO3↓+2KOH。 晋朝葛洪还指出,“此不宜预作,十日即息”,掌握了苛性钾强烈吸收二氧化碳的 性质;还指出“此大毒”,腐蚀性极强。明朝李时珍还将制得的碳酸钾用于洗衣、 发面。
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
1234567
解析 由“蒸令气上”可知与混合物沸点有关,则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故
A正确;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则说明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故B正确;
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
钾元素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为紫色,故C错误;
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C.干馏
B.升华
√D.重结晶
解析 “……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 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 物质熔化、过滤、用酒精溶解、冷却结晶的过程,为重结晶操作,故选D。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 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 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百炼成钢C.水乳交融D.蜡炬成灰答案 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第一篇主题一选择题3化学与传统文化、科技前沿-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篇主题一选择题3化学与传统文化、科技前沿-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C.建造港珠澳大桥所采用的高强抗震螺纹钢属于合金
D.“天舟五号”飞船搭载的燃料电池放电时主要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12345678
催化剂可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是 不改变焓变,A错误; DNA存储技术中用于编码的DNA是脱氧核糖核酸,B错误; 燃料电池放电时主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错误。
12345678
2.《考工记》记载,湅丝时,古人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涂上蛤灰, 加水浸泡,除去蚕丝中的油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B.丝帛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草木灰和蛤灰溶液反应生成了强碱 D.湅丝时发生了水解反应
12345678
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为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A正确; 丝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B错误; 草木灰溶液和蛤灰溶液反应生成KOH,C正确; 油脂中含有酯基,湅丝时酯基发生水解,D正确。
5.关于北京第24届冬奥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京冬奥会上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机组,与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相
比更加环保 B.冬奥会上采用紫外杀菌技术对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进行消毒,这是利用
紫外线使蛋白质变性
√C.冬奥会上雪车是用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是一种
抗摩擦、导热及轻质的高分子材料 D.冬奥会采用了氢燃料电池车,还开发了全新的车载光伏发电系统,体
123456
PART TWO
疑难精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
文言文、诗词 化学史料情景
分析物 ―质―性――质→
确定现代的物质 名称或表征符号
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中涉及的“物质变化”及反应类型的判断
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文言文、诗词 化学史料情景

新教材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常考热点特训1化学与传统文化

新教材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常考热点特训1化学与传统文化

其次部分常考热点特训热点特训1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4·广东湛江统考一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衣、食、住、行都是中华民族才智的结晶。

下列文明载体与硅酸盐材料有关的是( )衣食住行A.岭南非遗服饰(粤绣)B.广东小吃(白斩鸡)C.闻名建筑(光孝寺)D.出行马车(车辇)2.[2024·四川宜宾统考二模]传统酿酒过程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蒸粮拌曲堆酵馏酒A.“蒸粮”时适当鼓风可加快燃烧速率B.“拌曲”时加入的酒曲起催化作用C.“堆酵”过程中淀粉会发生水解D.“馏酒”得到的馏出物为纯净物3.[2024·西藏拉萨统考一模]我国有着雄浑醇厚的青铜(铜锡合金)文化,包括冶炼、铸造、雕刻和造型纹饰等一系列的技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锡合金有固定熔点,属于纯净物B.青铜的冶炼、铸造、雕刻均为化学改变C.调整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不会影响青铜性能D.古代冶炼铜的方法包括湿法炼铜、火法炼铜4.[2024·广东佛山统考二模]起源于西汉的丝绸之路是最早的东西方文明沟通通道。

商品选项A.玉器B.丝绸C.铁器D.纸张5.[2024·广东汕头统考二模]广东作为中国南大门,保存着不少国宝级文物。

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陶瓷制成的是( )A.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B.南宋鎏金腰带C.清象牙雕空雕八仙福寿提梁盒D.北宋木雕罗汉像6.[2024·北京统考二模]“齐天圣鼓”又称“猴鼓”,起源于唐朝,堪称中原一绝,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猴鼓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皮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耐高温B.竹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自然高分子C.桐油是从桐籽中提炼出来的油脂,属于酯类D.铜质鼓环不宜采纳铁质铆钉固定7.[2024·山东专题练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歌描述中存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8.[2024·广东惠州统考一模]下列文物修复和爱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改变的是( )A B C D复原变形金属补配玉器缺损青铜器除锈见新剥离丝绸残片9.[2024·福建漳州统考三模]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具体介绍了竹纸的制造工艺流程,其中“煮楻足火”工序是指加入石灰蒸煮以除去竹料中的木质素、树胶等杂质。

2023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02 小题保分训练(2)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2023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02 小题保分训练(2)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小题保分训练(2)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2.《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

其下灼炭举火。

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

”文中涉及的操作为()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3.《开宝本草》中记载了如何提取硝酸钾:“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文中对硝酸钾提取没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溶解B.蒸发C.结晶D.升华4.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谓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5.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6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改进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刘禹锡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以看出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7.《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精选

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精选

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2019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化学与传统化一、传统化中的化学知识的考查角度(1)传统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2)传统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N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3)传统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4)传统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u2(H)23等.二、解答传统化中的化学知识问题的方法(1)读题:读懂题中言所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重要的操作等.(2)析题:由于中物质的名称一般与现在化学教材不同,需通过性质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所描述的化学过程.(3)答题:该类题目多为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解答.三、高考真题【真题示例1】(2018天津卷,T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答案】A【真题示例2】(2017新课标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干馏D.萃取【答案】B【真题示例3】(2015新课标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醋D.卤水【答案】B四、巩固练习1(部分)点击阅读原,下载RD档,配套练习有50题1.(2018·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中涉及下列操作方法的是A.溶解B.渗析.蒸馏D.分液答案 A解析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萃取、溶解、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2.(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考试)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柳絮飞时花满城B.朝如青丝暮成雪.狐裘不暖锦衾薄D.春蚕到死丝方尽答案 A解析A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B项,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3)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中涉及的操作为A.蒸馏B.升华.干馏D.萃取答案 B解析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4.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这样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中”漉”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A.过滤B.分液.升华D.蒸馏答案 A解析“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煮熟豆子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所以“漉豉以为汁”采用了过滤的方法把豆豉和豆汁分开.故A符合题意.5.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蒸馏B.过滤.萃取D.升华答案 A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制取花露水的方法实际上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冷凝液体的过程,故本题选A.。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基础整理:常考基础、易错再判pdf版

2019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基础整理:常考基础、易错再判pdf版
2019 高考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常考基础、易错再判
(Ⅰ)化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涉及到许多化学科学 知识如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化学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传统文化与化学物质 (1)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 “玉” 的熔点较高,玉的成分是硅酸盐(√) (2)“陶成雅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3)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 金(√) (5)《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 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6)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 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 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HgS(√) (7)《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 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 条目下写道: 治金创, 以此水涂伤口, 即敛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 “刀 创水”分别指的是氨水、碘酒(√) (8)《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 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这里的“石 碱”是指 K2CO3(√)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 335 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 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 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3
(4)碳酸氢钠药片是抗酸药,服用时喝些醋能提高药效(×)
(5)
看到有该标志的丢弃物,应远离并报警(√)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文档:第一篇 理综化学选择题突破 第1题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文档:第一篇 理综化学选择题突破 第1题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 Word版含答案

第1题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复习建议:1课时(题型突破+习题共1课时;以训练为主)1.(2018·课标全国Ⅱ,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解析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A项正确;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Ca(ClO)2溶于水生成HClO,HClO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故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杀菌消毒,B项正确;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可用Al(OH)3进行中和,C项正确;BaCO3能与胃酸反应生成Ba2+,Ba2+为重金属离子,能引起蛋白质变性,D项错误。

答案 D2.(2018·课标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解析泡沫灭火器喷出的泡沫中含有大量水分,H2O能导电,且H2O也易损坏电器,因此泡沫灭火器不适用于电器起火,A项错误;疫苗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高温下蛋白质易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要冷藏,B项正确;水性漆以水作溶剂,相较于油性漆,更有利于健康和环境,C项正确;活泼金属镁易失去电子,形成原电池时为负极,电热水器内胆(铁)被保护,此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项正确。

答案 A3.(2017·课标全国Ⅰ,7)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 B.宣纸C.羊绒衫 D.棉衬衣解析A项,尼龙绳的主要成分是聚酰胺纤维(锦纶),属于合成纤维,正确;B 项,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错误;C项,羊绒衫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棉衬衣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错误。

答案 A4.(2017·课标全国Ⅱ,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解析A项,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符合通式C m(H2O)n,糖类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正确;B项,维生素D主要功能是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正确;C项,蛋白质是C、H、O、N、S、P等元素组成的物质,错误;D项,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但摄入过多对人体产生危害,正确。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61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答案)61

热门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单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以下诗词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固,可经过物理方法获得C、王安石诗句“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鞭炮的燃放波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假如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答案 A分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因水汽蒸腾而体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波及化学的表达,以下讲解错误的选项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D分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广博精湛,以下成语不波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身经百战C、不分彼此D、蜡炬成灰答案 C分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焚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身经百战〞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进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不分彼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焚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朝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绘“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那么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断,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分析依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自己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同样白。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

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1. (2017 •孝义市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 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矶”的主要成分为()A. CuSQ • 5WOB. FeSQ • 7fOC. KAI(SQ4)2 • 12H2QD. Fe2(SO)3 • 9H2Q答案B解析“青矶”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青矶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粒度非常细而活性又很强的FaQ超细粉末为红色。

CuSQ・ 5H2Q为蓝色晶体,故A错误;FeSQ・7H2Q是绿色晶体,故B正确;KAI(SQ4)2 • 12H2Q是无色晶体,故C错误;Fe2(SQ4)3・9H2Q为黄色晶体,故D错误。

2.(2017 •白城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模)《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矶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矶形似朴消(Na z SQ • IOH2Q)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矶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A. 绿矶的化学式为FeSQ • 7H2QB. 绿矶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 “色赤”物质可能是Fe2QD. 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答案B解析绿矶在加热时会溶解在结晶水中,然后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FeSQ・7fQ=高温F B Q + SQ f+ SQ f + 14fQ,铁的化合价由+ 2升高到+ 3价,S由+ 6降低到+ 4,所以绿矶分解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

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

综上所述B不正确,选Bo3. (2017 •海口市高三4月调研测试)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CaQ B.Ca(QH)2C.SiQ2 D.AI2Q3答案A解析氧化钙溶于水即与水反应生成强碱氢氧化钙,答案选A o4. (2017 •湖北省沙市中学、恩施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考试)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 1 892 种,其中“烧酒”条目中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高考化学 高频热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增分练试题

高考化学 高频热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增分练试题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高频热点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19·石家庄检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烷衣”,其中“碱”指的是K 2CO 3B .《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 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C .《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D .《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的是CH 4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B 项错误;草木灰指的是K 2CO 3,故A 项正确;硝石(KNO 3)灼烧时火焰为紫色,该方法利用焰色反应,故C 项正确;该过程发生反应:HgS=====△Hg +S 、Hg +S===HgS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 项正确。

答案 B2.(2019·衡水三调)中国古代人民常用如图所示装置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

南宋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一种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瓶,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

”该装置利用的操作方法是( )A.升华 B .过滤 C .萃取D .蒸馏解析 根据文中“以泄汗液,以器贮之”以及图示可知该操作适用于液体并需要加热。

升华是通过加热使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故不选A 项;过滤不需加热,故不选B 项;萃取无需加热,故不选C 项;蒸馏是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来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故选D 项。

答案 D3.(2019·衡水五调)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四千多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 .商代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 在酿造过程中,酒中酒精与空气中的O 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醋酸,所以不只发生水解反应,故A 项错误;司母戊鼎是用青铜制成的,所以是青铜制品,属于铜合金,故B项正确;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故C项正确;青蒿素的提取工艺有: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 A
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答案 D
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钻木取火 B.百炼成钢 C.水乳交融 D.蜡炬成灰
答案 C
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 A.CuSO4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答案 C
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CuSO4不含结晶水,A错误;FeSO4·7H2O、Fe2(SO4)3·9H2O烧后不可能“色如雪”,B、D错误;经过信息提取及答案对比,C正确。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答案
解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正确;“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意为青蒿一把,用2升水浸泡,捣碎后取汁,此过程是用物理的方法提取青蒿素,D正确。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
[Cu2(OH)2CO3]
答案 B
解析A项,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B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描写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C项,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D项,明矾的水溶液水解显酸性,可与碱性的铜锈发生反应,将其除去。

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答案 A
解析沙子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A错误。

粘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B正确。

由“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可知,C正确。

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D正确。

8.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日照澄洲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答案 B
解析“粉身碎骨”指块状生石灰遇水变为粉状熟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指氢氧化钙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变为碳酸钙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A错误;雾是气溶胶,B正确;“试玉要烧三日满”指玉具有高温稳定性,和硬度无关,C错误;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再水解,酿酒的过程是葡萄糖在酒曲酶作用下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D错误。

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
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答案 D
解析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氧化物。

10.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

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明矾水 D.卤水
答案 A
解析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储存于玻璃瓶中。

11.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答案 A
解析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