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1.2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释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1.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以“茅屋”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4.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5.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体会。
5.3 教师提出拓展学习任务,如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或研究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6.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
第七章:诗歌演绎7.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演绎。
7.2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3 各组展示完毕,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第八章:比较学习8.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
8.2 学生分析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8.3 教师总结比较学习的成果,强调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新课导入: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
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只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作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全班朗读诗歌1、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注意句读2、范读听过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想画面。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三、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秋天2、发生在什么地方?四川杜甫住的茅屋里3、诗中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淋雨事情忧国忧民四、感受秋天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请把你想象的这个秋天的场面,四人一组给大家描述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
3、总结这个秋天的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板书:感受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人生的悲凉时节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
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五、走进草堂1、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
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草堂的句子。
2、都画出来了吧,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堂?用“我从文中的______(句子)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3、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1.2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茅屋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会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悲愤填膺等,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讨论3.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歌中的茅屋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展开小组讨论。
3.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处在杜甫的时代,我们会如何面对困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人生哲理。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小诗。
4.2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术交流。
5.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第六章:诗歌背景扩展6.1 教师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分析杜甫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6.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佳人》等,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6.3 教师提出问题: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诗歌艺术欣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
7.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7.3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分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歌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分析意见。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3.3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展示杜甫的生活背景。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社会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探讨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五章:诗歌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
进行诗歌创作指导和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学生能够解读古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创作、表演等形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学生能够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和诗韵;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韵;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生结合诗文,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诗文,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或问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结合诗文,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茅屋”的短文;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文诗歌的背景与作者。
2. 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诗意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其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诗歌的表达方式。
2.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演讲稿或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进行联系。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与今天的诗歌有什么关联?2. 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与作者。
简要讲解吕岩被贬黔中建茅居住的背景和经历。
介绍吕岩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并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律。
4. 理解诗歌意义(30分钟)辅助学生理解并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与意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5. 欣赏与鉴赏(2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让学生重读诗歌,尝试朗读并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之美。
6.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到的知识点,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和意义。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动机。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2.3 诗歌欣赏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朗诵诗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诗歌的美,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2 诗歌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3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4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理解。
3.5 总结与拓展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小作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创作背景深度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1.2 学生简介: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1.3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诗歌吗?诗歌的特点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教师简要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如作者杜甫的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等。
2.2 作者简介:教师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诗歌。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逐句解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2 分析诗歌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
3.3 品味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破”、“茅屋”、“秋风”等,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意境与情感4.1 感受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如“破旧的茅屋”、“凛冽的秋风”等。
4.2 理解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2 诗歌创作: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可以模仿杜甫的风格,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3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6.1 诗歌描绘的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诗歌中所描绘的茅屋、秋风等景象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6.2 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民生艰辛等。
6.3 诗歌对生活的启示:教师总结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
第七章:诗歌的传承与弘扬7.1 诗歌的传承:教师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过程,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秋风、茅屋、漏雨等。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5. 朗读背诵(1)学生跟读诗文,模仿朗读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简短的感受或评论。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朗读技巧。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贫困生活或关注民生的古诗,如《卖炭翁》、《悯农》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2.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题目和诗歌结构。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分析诗歌的题目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和诗韵。
2.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如“秋风”、“茅屋”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内容】1. 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 学生尝试创作以“秋风”、“茅屋”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如平仄、押韵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创作以“秋风”、“茅屋”为主题的诗歌。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欣赏。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美。
2. 学生对诗歌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美,关注诗歌的语言、意象等。
2. 学生对诗歌进行评价,从主题、情感、表达手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困境和坚定信念。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原文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
破屋寂寞冷青灯,诗人杜甫独悲叹。
2.2 词语解释(1)秋风:指秋天之风,寓意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2)茅:茅草,象征诗人生活的简朴和困境。
(3)江:指长江,寓意国家的命运。
(4)夜雨: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5)青灯:指破屋中的灯火,寓意诗人生活的艰辛。
2.3 诗句解析(1)秋风卷茅飞渡江:描绘秋风席卷茅草,飘过长江的景象,寓意动荡的时代背景。
(2)夜雨带走秋已残:表现夜雨萧瑟,带走残留的秋天,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
(3)破屋寂寞冷青灯:描述诗人居住的破屋中,寂寞冷清的青灯,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艰辛。
(4)诗人杜甫独悲叹:直抒胸臆,诗人杜甫在困境中独自悲叹。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饱经战乱,关心国家民生,被誉为“诗史”。
3.2 创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在破旧的茅屋中。
诗人在逆境中仍关心国家民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4.2 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风、夜雨等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寓情于景:诗人以破屋、青灯等生活场景,寓含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4.3 修辞手法(1)对偶:如“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对仗工整,富有韵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3.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
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
[教学过程] 导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
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
基本达到以情带声。
第一段: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
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身处困境,但仍关注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品味诗文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诗文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成都的草堂。
诗中,诗人以自己的茅屋为喻,抒发了对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重点词句解析(1)秋风破茅:比喻动荡的时代背景;(2)恶木顽石:象征邪恶势力;(3)千山万水: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表达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关注。
第三章:诗歌鉴赏3.1 诗歌的艺术特色(1)比喻手法:如“秋风破茅”、“恶木顽石”;(2)象征手法:如“千山万水”、“茅屋”;(3)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
3.2 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把握主题;(2)分析形象,体会情感;(3)品味语言,鉴赏艺术。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实践4.1 创作指导(1)选取自然景物,寓意人生哲理;(2)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情感;(3)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4.2 实践练习(1)让学生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邀请诗人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内容,分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了诗歌鉴赏能力,并进行了诗歌创作实践。
5.2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2)开展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比赛;(3)鼓励学生多阅读杜甫及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2)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茅屋的图片和相关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情境。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
(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设计问题⑤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
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⑵、赏析第二诗节设计问题①: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
(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3)赏析第三诗节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夜雨湿屋”(长夜沾湿、长夜难眠)(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设计问题③“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
(生齐读)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4)赏析第四诗节设计问题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设计问题②: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设计问题(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点拨:(略)设计问题(4)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
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
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
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板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四.拓展训练: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
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
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五.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
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附学生习作两篇:(之一)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
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
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
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
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
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
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
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
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
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之二)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
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
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
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
”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
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
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
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
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