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了解茅屋的形象和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示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文背景及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3.2 教学内容介绍诗文创作的背景,如杜甫的生活年代和经历。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寓意,探讨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向学生介绍诗人的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和诗文整体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分析和朗读,感受诗中的情感。

提供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诗歌创作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2 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结构和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背景及意境。

(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2)搜集与诗文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文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读诗文意境。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与把握。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方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在诗歌解析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诗人创作背景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以供参阅。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怜悯之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引导学生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生活境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作者的同情和敬佩。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体验的短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2. 文学鉴赏教师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及其诗作《赤壁怀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贫困生活的艰辛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指导学生查找诗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释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和默写。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文背诵与理解:检查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诵情况和理解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诗人简介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析诗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3.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代入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2.探讨古代文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掌握。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总之,今天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既要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朗读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诗歌赏析: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作实践:模仿诗歌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调、停顿等技巧表达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理解环节,强调对生字词的掌握,如“萧瑟”表示凄凉、冷落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管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

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骨。

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

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它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

“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盘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
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

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

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附板书
叙事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