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

合集下载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喜爱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娱乐文化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与现代娱乐文化中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娱乐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崛起,中国电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输出品。

同时,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此外,中国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也推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最后,消费文化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的崛起、奢侈品的流行以及购物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兴起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此外,咖啡文化、快餐文化等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购买物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消费欲望的深思。

总之,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

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大众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研究和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

浅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摘要:中西方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西方语境中对“大众”和“文化”的理解也不同,这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大众之文化,具有大众性;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本性和自身的文化特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具有满足大众精神需要的功能;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品格。

关键词:大众文化,本质,文化,精英文化Abstract: Chinese and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context of “the mass” and “cultural”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culture is a kind of public cultural, has the general audience;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the general nature and culture of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practical culture, have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public function;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business culture, has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dual character.Keywords: mass culture, nature, culture, elite culture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西方有学者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市民社会的崛起而生产的,具有大规模传播和受众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受到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媒体发展的推动,扮演着社会统一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电影、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特征包括流行性、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但也容易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思维模式单一化。

未来,大众文化将继续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背景、重要性、起源、发展历程、特征、影响、未来发展、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人群中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是一种由大众群体创造、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包含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娱乐产品和消费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受众覆盖面,能够快速地传播和影响社会。

大众文化旨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娱乐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同的语言。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还具有易接受和易传播的特点,能够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创造者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于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众文化的背景大众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且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活动。

它不同于高雅文化或次文化,而是从社会底层开始逐渐蔓延至上层社会,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电影、音乐、电视剧、时尚、游戏等。

一、大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传播和接收文化的能力大幅提升。

大规模的印刷和发行,以及影片和音乐的制作与传播,使原本只能被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和传承的文化,逐渐成为了大众所拥有和享受的对象。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1. 普及性: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可以被广大大众所接触和参与。

例如,电影院、音乐会这些大众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网络等渠道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产品。

2. 多样性: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在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韩流音乐、日本动漫等都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大众文化的代表。

3. 娱乐性和消费性: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娱乐性和刺激性成为了人们休闲时娱乐的重要选择。

与传统的高雅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娱乐效果,更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享受的需求。

同时,大众文化也成为了商业运作的重要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

三、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透过传媒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和交流平台。

大众文化具有社会化的特点,通过媒体传播和互联网交流,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人们通过分享和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另外,大众文化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接受。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加了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本文将从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一、内涵1.1 尊崇天地,孝道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便是尊崇天地和孝道,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华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崇高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尊崇天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古代中国先哲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崇敬、感恩之情的体现。

这种尊崇天地的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

1.2 礼仪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始终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尊崇,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礼仪文化包含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是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注重言谈举止,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平等相待,取得了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1.3 文学艺术,传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深独特,其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诗词为世人所称颂,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极高,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哲学思想是一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大众文化通论关系的消费行为;2.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 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编辑本段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传、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包括音乐、电影、电视、娱乐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大众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娱乐业蓬勃发展等原因,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文化娱乐。

随着技术进步和媒体广泛使用,大众文化开始普及,成为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20世纪50年代,电视媒体变得更加普及,可以同时传递音乐、新闻、体育等多种信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2.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是针对大众群体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娱乐性强:大众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娱乐为主,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 流行性强:大众文化具有广泛流行性,因为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 可塑性强:大众文化可以不断地变化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更新换代比较快。

- 财富效应强:大众文化是创造财富和经济收益的重要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可以弥合社会的差距,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面临着负面影响。

一些大众媒体和文化内容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4.在大众文化中如何保持自我意识?当我们接触大众文化时,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审视文化内容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意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方式来拓展视野,接触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

比如,可以选择阅读专业书籍、赏析高艺术、参与志愿活动等,让自己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

总之,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需要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更要对文化内容和形式保持批判性思维,提升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奇特、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内涵和体系,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和层面上。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1.厚重而复杂的历史: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连续文明之一、中国文化受到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影响和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2.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社会关系。

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的核心,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道德和伦理:中国文化中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传统,像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受推崇。

4.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高度重视教育和学问:中国的教育和学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和治学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行为。

6.崇尚和平和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思想中。

7.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像家庭长辈、政府和学者等都被认为具有威望和权威。

8.注重礼仪和仪式: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包括结婚、葬礼、新春、中秋等重要节日和庆典,它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9.融入自然: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尤其表现在传统的艺术和医学领域。

10.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宽容性而闻名于世。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其悠久的历史、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道德和伦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和学问、崇尚和平和和谐、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注重礼仪和仪式、融入自然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特征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接受和喜爱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1、广泛普及性:大众文化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它覆盖着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一般文化娱乐到广告、宣传、音乐、电影、电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2、低门槛性:大众文化具有很低的门槛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和获得其中的娱乐和消费。

与高个性化的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普及和消费性。

3、商业化:大众文化往往是以商业化的形式呈现的。

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出来的产物,商业化的运营方式让它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4、民众化:大众文化更符合人民的口味和需求,它代表了广大民众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体现。

民众化的特点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体验。

5、可塑性: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独创性,它受到各种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会不段地催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和娱乐形式。

二、大众文化的成因1、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者对娱乐和文化的需求早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这就给市场经济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需求空间。

大众文化在商业市场中得以广泛流行和普及。

2、科技进步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

随着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的广泛应用,大众文化开始从有限的文化圈子中不断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拓展和渗透。

3、消费主义的崛起也推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市场竞争几乎完全围绕着消费活动展开,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消费主义的继续加强和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

4、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

大众文化概况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

(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第一,大众媒介性。

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

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行性。

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

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

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具特色之一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1.厚重的历史传统: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重视传统并尊崇祖先,许多习俗和节日都源于古代的传统习惯。

2.封建权威和等级观念: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并崇尚等级观念。

人们对长幼尊卑、君臣父子等关系非常重视,这种等级观念在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

3.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亲情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家庭责任和孝道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4.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强调平衡和和谐。

中国人注重中庸和平衡的原则,尽量避免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这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中,体现了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5.尊重老人和崇尚智慧:中国文化非常尊重和崇尚老人和智慧。

老年人被认为是智慧和经验的代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受到高度重视。

6.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中国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这种观念在现代中国也有所延续。

7.崇尚教育和知识:中国文化非常看重教育和知识。

传统上,中国人认为读书教育是个人提升的途径,教育是获取智慧和成为有用之人的基础。

这种观念在现代中国仍然存在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8.尊重自然和宇宙观念: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自然和宇宙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人一直尊重大自然,崇尚自然美和生态保护。

以上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虽然现代中国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矛盾特质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矛盾特质

任, 从而获得了无上的信心 。
这样 , 王权的丧失使广大人民群众站 了起 来; 夫权的丧失使妇女同志站 了起来 ; 族权 、 父
权的丧失使得为人子女者站 了起来 ; 神权 的丧 失使个人站了起来 , 获得并享受这种权利 的大
众开始了新的生活 , 活出个性、 活出 自 我成了信 条, 由此催生了个性文化。
但 大 众 文化 的个 性在 某种 意 义上 也是一 种
3 传统的作用 。不可否认 , . 国人一直 自觉 或不 自觉地受着传统文化 的熏陶 , 几千年的中
国文化积淀形成 了人们心中固定的心理模式 , “ 无为” “ 、谦谦君子 ” “ 、 出头 的椽子先烂 ” 这样 的传统话语是一种心理上 的桎梏 , 加之礼法 的 影响、 民俗的渊源……所以 , 中国的大众文化仍 然有着群体性的一面、 共性的特质。
面对 自己、 面对世界。他们意识 到 自己才是这 世界的主人 , 自己有足够的权力 , 也有相应的责
是。一切都取决于其被暴露给大众 的是什么样 的信息, 而不是真情本身 的真正的事实。这几 种倾向性的结果就是 : 人被社会所 同化 、 化 , 异 失去了 自我, 变成了常人。大家千人一面, 生活 在一片共性 的天地。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矛盾特质第28哈尔滨学院journal0fharbinuniversnyvol28no2feb2oo7文章编号10045856200702o0l3o5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矛盾特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存在着矛盾的特质即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民主与霸权的矛盾提升与摧毁的矛盾以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矛盾
当代 中 国大 众 文化 的 矛 盾 特 质
周 红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学院, 黑龙江 大庆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概念,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对比它们。

一、当代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媒介所创造的花样繁多的娱乐产品。

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当代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流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走进不同的音乐世界、电影世界、游戏世界等等。

二、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这个国家中由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

它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化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剪纸等,同时也涉及到一些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电影、音乐、游戏等等。

三、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的比较1.文化背景和特色当代大众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下兴起的。

因此,当代大众文化是充满了丰富的多元元素,包括各种文化表达方式。

中国大众文化则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和特色。

中国大众文化的传统元素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例如茶道、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等。

2.文化产品当代大众文化通常是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

中国大众文化则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这些传统的文化媒介,还包括了体育比赛、文化活动和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3.文化消费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个人的个性和享受,不论是体育娱乐、音乐、游戏等形式都是消费群体非常广泛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消费。

而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各有其特点和特色,而这些特点和特色是随着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文化背景、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不同。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论中国大众文化审美特质

论中国大众文化审美特质

论中国大众文化审美特质作者:李克孙晓蕾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质,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其所体现的娱乐性、矛盾性与媚俗化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应是和谐统一的,它也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应被纳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规划中,以推动国家文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质娱乐性矛盾性媚俗化近年来,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同时它的发展也与当代经济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媒体的改变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股声势浩大的大众文化思潮,一直被置于正统文学或文艺学研究的边缘,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不曾有很大的进展与突破。

作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必将具有某种特定的审美性,为此我们必须审视大众文化,既要赞同它的优越性与合理性,又要批判它的某些弊端与不足,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解释,挖掘大众文化自身的审美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近现代的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于20世纪的后半叶,它兴起于当代的都市,是一种与工业发展、全球化媒体发展等相关的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主要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广泛发展,生产大量的文化产品,并附有一定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特点。

在大众文化产生过程中,体现了生产者的审美意识,其文化产品在生产者的支配下也具有某种艺术涵养、文化内涵和美感气息等,这一切的文化活动也体现为社会意识与主体审美精神的统一。

在艺术社会学视野下,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它的发展体现了审美创造与审美意识的统一,尤其是近年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深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构成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各种形态,其自身具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两重性。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灵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

这些价值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原则。

二、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念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

在新时代,人们对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越来越重视,这与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佛家思想的慈悲主义佛家思想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心胸,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在新时代,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需要保持一颗宽容、慈悲的心态,从容应对。

四、文化的多元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吸收了多个民族和地域的优秀文化。

在新时代,人们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五、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精湛的民间技艺,如书法、绘画、剪纸、剪纸等。

这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在创新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六、道德伦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和良心的人。

在新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

七、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传统节日、民间风情、传统饮食等。

在新时代,人们在保持传统习俗的也要注重与时俱进,使民俗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于其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生态观念的注重、慈悲主义的倡导、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道德伦理的弘扬、民俗文化的传承等。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著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马克思称大众为:密集但“彼此毫不相干”的乌合之众。

大众有一下几个特征:1.流动性:人生自由是大众出现的前提。

哪里有资本,哪里就有大众。

这种流动性在早期有助于大众自己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大众迅速形成一种统一的自我意识与之认同。

2.庞杂性:大众是蔓延于都市的庞杂人群。

它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无法透析的模糊的一团,但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大众具有一种投入数的力量,他们沉默地蠕动着,吞食着一切,仿佛黑夜一样。

同时,高密度的人群使人与人之间的特质的区别消失,在都市中,个人只能是大众中的沧海一粟,即使最有个性的人在大众中的机会也只是昙花一现,在这之后他会迅速被无情地淹没在人群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众是平均的和无个性的。

因而,要制作满足大众的文化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这个事实,大众文化不是面向个人的,而是面向类型化的大众。

3.冷漠性。

大众虽然是人的聚集,但并不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彼此毫不相干,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常常是漠不关心的擦肩而过。

与此同时,社会的监督机能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在大众的海面下,往往隐藏着最极端的特立独行。

因为人们之间互不认识,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无须惭颜。

因而,“大众仿佛是避难所”1,它纵容了人们个性的膨胀甚至罪行的发生。

“人群不仅是这些逍遥法外者的最新避难所,也是那些被遗弃者的最新麻醉药”2。

4.识字能力。

大众一般都具有识字能力,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的要求。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由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民主化,在后资本主义阶段,大众已不再具有与精英相对的阶层的含义。

大众被看做是都市人的平均状态,或者说常人,他们对文化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崇尚世俗的消费主义的特点。

大众传媒在今天的世界中已经被神化了。

它改变世界的力量远远超越了人的想象力。

在许多场合,大众传媒被同神灵联系在一起:“广播就像《旧约全书》,能听到圣人教诲,却看不到他;电视就像《新约全书》,因为在电视里圣人变得栩栩如生,就像在我们中间一样。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文化特质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民族性格。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质。

一、孝敬尊老在中国文化中,孝敬尊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和亲属之间的关系。

尊敬父母和尊老爱幼是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平衡劳动关系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相兼的是,老人和智者都可以在社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受到尊重并可以被传承。

二、礼仪安排中国的礼仪体系,是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的。

中国人对于礼仪非常重视,包括行为、言语、服装和其他方面。

对于年长者和上级也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在与别人交往时,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也会遵守社会准则。

三、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喜欢自己的国家,尤其骄傲于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爱国主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最高层面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宏观层面,也表现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中。

四、敬虔的信仰中国人很注重信仰,通常都有着宗教信仰或者传统信仰。

虔诚的信仰可以给人们以信心和物质帮助。

信仰能够形成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發展。

五、重视集体中国人很注重集体,富有集体意识。

在团体中,人们可以彼此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关心。

集体可以使个人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尊重教育中国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家庭和政府都会投资很多时间和资金在教育上。

中国人希望自己及后代能够接受优质教育,达到更高的人生价值,并为国家和其他人服务。

以上六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并不是全部,但是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这些特质将持续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根源上去审视自己的艺术方向。

将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师前人而不拘泥前人,师造化而不固自封,使其作品既有创造力,又有民族特色、又能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这才是有生命力、发展力的艺术。

好在我们有许多年轻的、富有朝气的新群体正在从事和研究现代艺术民族性的发展方向,这将为现代艺术注入许多新鲜的血液和灵魂性的东西。

当然我们在着力与新思路和新潮流的追逐时,不但要把握民族性的融合程度,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艺术修养,不论从理论修养还是从行为修养,都要上升到主导前沿思辨的高度上来。

在注重民族性的同时,也要有开放的世界性眼光,关注世界艺术动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具有普遍的艺术理论引入到我们的艺术领域中来,拒绝腐朽和庸俗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现代艺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回归到艺术殿堂,并发展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潮流。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纪,不仅经济在高速发展,信息浪潮也提供给我们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较多的社会意识涌现,艺术领域也必将产生许多无序的浮躁,这个过程也要经过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实践才能真正走上坦途。

艺术的主旨是需更多的流派、更多手段来丰富内涵,但首要的前提是要建立在艺术的准则之上,并在准则的引导下表现艺术的真善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艺术也必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作为从事现代艺术的我们,要随时接受考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代艺术的优劣,然后拿起笔来,为正在日益复兴的民族艺术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林雪红(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 730020)内容提要:本文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含义、发生及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探究,并从理性的高度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进行把握。

关键词:当代;大众文化;本质规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历史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到了一个处于十字交叉的必经之途:中国既要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抵御随之而来的没落思想与不合国情的意识形态。

发达国家一方面以其技术经济优势实行损害中国的不公平贸易,一方面又以其经济技术为前导,以文化传播优势向中国实行享乐主义文化渗透。

在国力还不够强大的今天,我们本来需要的是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惜时、勤奋、节俭的精神,然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技术传入的文化,却早已失去了资本主义创业初期所倡导的那种艰苦、勤俭的精神,而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享乐主义文化为主要特征。

这种大众文化浪潮,不仅卷走了我们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不断浸蚀着人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因而有着潜在的危害作用。

对此进行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代大众文化是在社会现代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又是以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高度要求的支持下发展的。

它的产生,不仅有其必然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也有社会成员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认同,它无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还是对文化形态发展的多元化,都有着许多积极而良好的不容否定的作用。

但同时其自身又有着许多弊端,这种弊端又给社会成员的行为、观念和人生态度等带来许多隐蔽的消极的影响。

如果对此不加注意或长期忽略,其弊端可能会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有可能会由个人一般的文化行为或社会的文化形态,发展成为影响到个人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并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笔者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和理性思索,力图对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规律有一定的把握,并对其有一个较为理性、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提起“大众文化”,一般往往容易误解为“老百姓”的文化,其实在“大众文化”中所说的“大众”,并不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老百姓”,也与“人民大众”、“劳苦大众”中的“大众”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具有20世纪特定文化背景的范畴,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大众”既是大众社会出现的标志和前提,又是大众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

然而,在一般人们的观点中,绝大多数人将“大众社会”中的“大众”与“人民大众”中的“大众”相混淆,于是,在当代文化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大众文化”变成了“群众文化”的同义语,一些研究和论述便不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现了不必要的误解和责难。

由于在当代工业社会“大众”的出现,自然就形成了“大众社会”。

就社会结构而言,“大众社会”相对于社会而言,它指的是具有相对密度的城市人口的工业社会或已工业化的社会。

它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和形态。

就社会关系而言,“大众社会”指的是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

“大众社会的概念不等于数量上的大型社会,世界上有许多社会(如印度)有着巨大数目的人口,然而就其社会组织而言,它仍然属于传统的社会。

大众社会指的是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①。

所以大众社会是“以各种各样的专业方式相互依赖,但缺少中心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②的大众构成的新的社会关系。

正是由于“大众”的产生、“大众社会”的形成,自然而然地便产生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正是随着当代社会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而在文化领域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学界可以说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如果稍加归纳,便会发现其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1标准化,重复雷同性高;21形式大于内容;31缺乏原则性,主要为迎合大众的口味;41以盈利为目的,文化变成了消费商品;51以娱乐为主,不鼓励独立思考;61计划性的生产,由上而下的操纵;71缺乏自发、自主、自由的启蒙与选择;81理性化的生产过程;91屈服于现存的社会权力结构;101具有宰制人心的意识形态效果③。

总之,大众文化并不意味着大众拥有文化,而是说大众在大众文化的统一格式下以集体消闲的方式进行消遣娱乐。

“大众文化”一词从词源上看由来已久,它在西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则始于本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其的界定、分析和研究批判。

1938年,阿多诺关于流行音乐的论述,开始全面探讨“大众文化”。

与此同时,本杰明提出“技术复制文化”概念,写了《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著作,就文化的大众化、技术化、商品化的正负效应问题同阿多诺展开争论。

1944年,霍克海默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并把它与“大众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文化工业”就是“文化操纵”。

1947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共同出版论文集《启蒙的辩证法》,此书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

自此,随着“大众文化”在世界上流传的日益广泛,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文化工业”一词在1944年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首先提出。

随后,他们便以“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以表示他们对“大众文化”一词含义与众不同的理解。

阿多诺在解释为何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时说:“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

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种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赞同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

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④。

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一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在于消除这样一种误会,即人们往往望文生义,以为“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

本文采用“大众文化”这一比较通用的术语进行分析,在个别地方,也许用到“文化工业”,这些都视论述的方便和明确而定,不再特别说明。

二、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当代大众文化的发生,是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商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

因此它就必然地以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欲望现实为基础,以现代科技所引发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为其外在表征。

其特质为:11消费意识的膨胀。

技术经济以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己任,对人们生活的满足是它们的骄傲。

数年来国人已不再在安贫乐道的超脱中受人恭维了,较高的收入在对比中使他们沾沾自喜,技术经济又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旅游、观光、时装、网络游戏、桑那浴等娱乐服务体系,一部分“精明”的中国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生哲学。

“劳其筋骨”置之脑后,“温良恭俭”束之高阁,剩下的不外是消遣了,国人已不再避讳衣食饱暖之乐,尽管心灵中仍存有传统的压力,但已不再反思什么,忘记了痛苦和忧伤。

因为商品消费已成为人们的意识形态,而这正说明了商品逻辑对思想的放逐。

另一方面,包装技术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推销服务。

包装原是经济学的术语,指盛装和保护产品的容器和包扎产品的操作活动两层含义。

而今天它已被嫁接到文艺圈内,意谓整体形象、题材领域的创意及制作在潜在市场的定位(适合哪个年龄层、文化层、地理区域等),创作套路与艺术风格的定位(诙谐、狭义、纯情、硬朗等),推销战略的定位(传媒的选择、推出时机等)。

具体方式有形象包装(影视与物象),如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就是对小说的包装过程,再如对歌手公众形象的设计等;权威包装(利用名人的声望、地位等),如作家的签名售书,借与名人攀亲扯故兜售作品等;批评包装,即通过专家撰文评说,举办座谈会、发布会等形式制造影响;意识形态包装,即以某一民族的文化传统或风习等,满足异族某种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商品性包装,即以拍卖等形式进行赤裸裸的商业销售。

文艺圈的包装热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最明显的是歌坛及影视界,如张艺谋在国际获奖的不少影片就其本身说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包装。

《菊豆》中的乱伦通奸情节,风俗性的染房、生活习性、节庆风俗,红蓝拼合背景下流宕着的诗性的情愫、窒息的气氛,无不滴流着中国农村的风俗格调。

这样,“在西方文化权威的惊异和同情的目光注视下,《菊豆》更像是—45— 甘肃农业 2005年第2期(总第223期) 第三世界文化向发达资本主义献上的一份土特产”⑤。

批评虽嫌尖刻,却也一语道破了意识形态包装的本质。

对商品来说,包装的进步意义无庸讳言,但于文学艺术而言,它无论如何也并非幸事。

因为包装在其实质上是一种形象的工艺,一种外在的东西(它并不参与作品的内在或外在的有机构成),它的强悍的物化力量具有意识形态的欺骗作用,在商品中如此,在文艺上也不例外。

对后者而言,它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与践踏,它把人无限丰富的情感、创造性封闭起来,从根本上讲,这是技术经济事实造成的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消费意识的增强,一方面是一个社会商业文化发达、社会产品丰富的表现,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大众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转变时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表现。

然而,如果人们的消费意识极度膨胀,并在一定时期超出商业交换、流通的领域而扩散和渗透进人们的政治、文化中,就会消解社会的组织构造、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这时消费意识不仅可恶,且非常可怕,因为它会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境起到一种强大的破坏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