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翻译、解析
渔父 原文及翻译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渔父原文及翻译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
乎?”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及译文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
”濯:洗。
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渔父屈原原文及翻译
渔父屈原原文及翻译渔父屈原原文及翻译渔父是屈原非常著名的诗歌作品,也是有关于屈原非常有趣的一个问答故事,诗歌中,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一问一答,表现两者不同的思想观和人生理想,具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屈原个人资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渔父》是南唐李煜创作的一组杂言古诗。
此词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渔父五代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⑴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
”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
”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⑵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⑶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⑷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⑸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⑹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译文: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
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渔父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
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
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
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
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
“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
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
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
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渔父词二首·其二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庄子·杂篇·渔父》是庄子所著的《庄子》中的其中一篇。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
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的言论。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精】渔父_注释+翻译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既:已经。
放:驱逐,流放。
吟:吟咏。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枯槁:kūgǎo,干枯,这里指人形体枯瘦。
举:全,整个。
是:这。
以:因为。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凝滞:拘泥,死板。
淈:gǔ,搅浑。
餔:bū,吃。
糟:zāo,酒糟,即做酒剩下的渣子。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深思:过深地思考。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举:举动,行为。
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
是个省略句、被动句,即:自令见放为。
令:使。
为:助词,句末表反问。
【译文】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沐:洗头。
冠:帽子。
浴:洗身。
振:抖动。
安:怎么,哪里。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可译为晶莹剔透。
白:纯洁。
蒙:遭受。
【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2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2篇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2篇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翻译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
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
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纶竿:钓竿。
落照:即夕阳。
宁:犹乃。
芙蓉:荷花。
剪:作吹动解。
“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创作背景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
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
此即其一。
赏析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
“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
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
“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
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
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
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近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
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平,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创作背景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
相比之下,还是她丈夫的诗高出一筹。
赵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烟波浩淼的开阔境界,在水天相接的渺渺烟波间,一叶扁舟正在若隐若现地出没。
赵孟頫是元代雄称一世的大画家,他“诗格清逸,词亦有风致”,他词中所描写的也正是用文字代替线条,勾勒出一幅能使人如亲临其境的“画境”。
诗人从空间的角度描写了渔父纵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烟波的开阔自由的形象之后,接着便点明其活动的时间和周遭的氛围:西风阵阵吹来,片片落叶飘飘而下,五湖烟水笼罩着一派萧萧秋色。
《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
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
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
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江上之渔父,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
问之,曰:“子何乐也?”答曰:“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何乐如之?”又问之,曰:“子得鱼乐,何以不归?”答曰:“吾渔者,得鱼而食,得乐而忘忧,何为归也?”复问之,曰:“子既得鱼而忘忧,何以不乐?”答曰:“乐非吾所求,忧非吾所惧,乐忧之间,吾独无耦。
”《渔父》译文:江上的渔父,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
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回答道:“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又问他:“你捕到了鱼就高兴,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回答道:“我是个渔夫,捕到了鱼就有吃的,得到了快乐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要回家呢?”再问他:“你既然捕到了鱼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还不快乐?”他回答道:“快乐不是我追求的,忧愁不是我害怕的,快乐和忧愁之间,我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赏析:《渔父》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展现了渔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渔父》的赏析: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勾勒出一幅宁静、悠然的江上渔景。
渔父的心态,犹如一幅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2. 体现道家思想。
文章中渔父的回答,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快乐并非追求的结果,忧愁也不是需要害怕的,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3. 强调内心的平和。
渔父在捕鱼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种心态,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追求的境界。
渔父的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
4. 倡导自然生活。
渔父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低碳、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文章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环保的生活。
5. 传递人生哲理。
文章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传递了以下人生哲理:一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三是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渔父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
原文:渔父之问于孔子也,曰:“吾闻夫子游于宋,有钓者,其父之口也,不知其钓也。
夫子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钓者之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
吾游于宋,见者皆笑我,不知我所以笑者,非笑吾也,笑吾所以笑者耳。
”渔父曰:“夫子之钓,何如也?”孔子曰:“吾钓,非欲得鱼,而欲得道。
吾钓之道,不在于饵,而在于心。
”渔父曰:“何谓钓之道?”孔子曰:“夫钓之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吾之钓也,非钓鱼,钓道也。
故吾钓,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善哉!夫子之道,吾闻之矣。
吾闻之,钓者之得,在于心也。
心静则得,心躁则失。
夫子之心,何以静之?”孔子曰:“吾闻之,心静如止水,其清也,可以照见天地。
吾之静心,非求静也,静自得也。
吾之钓,非求鱼也,求道也。
道存于心,心静则道明,道明则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夫子之道,诚妙矣!吾愿从夫子学钓之道。
”孔子曰:“善哉!吾道非钓之道,乃治国之道也。
吾之钓,非钓鱼,钓心也。
心正则国治,心乱则国乱。
夫子欲学钓之道,先学心之道。
”注释:1. 渔父:指渔夫。
2.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3. 钓者之口:指钓鱼者的口技,比喻言辞巧妙。
4. 道存于心:道存在于心中,指道德修养。
5. 物我两忘:指忘却物我之分,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6. 治国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
翻译:渔夫向孔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游历到宋国,有个钓鱼的人,他的言辞巧妙,却不知他在钓鱼。
先生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我听说,钓鱼的人所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鱼的技巧。
我在宋国游历,看到的人都嘲笑我,不知道他们嘲笑的不是我,而是嘲笑我之所以嘲笑的。
”渔夫又问:“先生钓鱼的技巧是怎样的?”孔子说:“我钓鱼,不是想要得到鱼,而是想要得到道。
我钓鱼的道,不在于鱼饵,而在于心灵。
”渔夫问:“什么是钓鱼的道?”孔子说:“钓鱼的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我钓鱼,不是钓鱼,而是钓道。
所以,我钓鱼时,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因此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屈原原文及翻译
渔父屈原原文及翻译渔父是屈原非常著名的诗歌作品,也是有关于屈原非常有趣的一个问答故事,诗歌中,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一问一答,表现两者不同的思想观和人生理想,具有很深的思想意义!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屈原个人资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先秦: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
去:离开。
不复与言,复:再。
赏析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
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
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
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此说漏洞颇多。
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
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
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
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
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
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
”(《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
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
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
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
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
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
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
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