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2 精品
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精选6篇】为了确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一个老师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你准备的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二政治必修二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二政治上册《认识哲学运用哲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认识哲学运用哲学》章节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案例以高二政治上册《认识哲学运用哲学》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哲学,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共识,培养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用哲学原理解释现实问题?”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哲学认知。
总之,本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哲学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哲学理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二政治的教案(通用6篇)
高二政治的教案(通用6篇)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高二政治说课稿教案三篇
高二政治说课稿教案三篇高中政治课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培育精神的课程,更是经营财富,经营人生,经营社会的时代性的一门课,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说课稿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政治说课稿教案一:《哲学的伟大变革》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六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考]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正在形成中,对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预习可以对基本的知识点勾画明确,但是要让高二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教师提供生活化的案例和亲身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易错易混点等活动,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哲学的理论是深奥的、是抽象的,是晦涩难懂的,要让哲学道理“平易近人”,必须让哲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本课首先用一个“动手体验”的环节,亲身感受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设置判断和展示“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玉兔”踏上登月之旅,设置探究活动,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教师易错易混点的点拨相结合,明确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并提升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五篇(最新)
1.高二年级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在知识上帮助学生能够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能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
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归纳出影响消费的因素,从而培养其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消费的类型这一理论去认识生活各种具体消费的特点,从而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教学方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环境】◆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文本、图片资料【教学思路】由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探究学习消费类型和结构——小结2.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一、面对生命的思索1、不同的人对生命的体验及感悟是不同的。
2、生命让人留恋,让我们善待生命。
(1)、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2)、善待他人的生命。
(3)、如何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高低。
要看他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
3、生命有长短,价值有差异。
人生的意义在于:既实现个人幸福,又为社会尽到责任,做出贡献,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1)、造福于人,幸福自身。
(2)、美好生命的表现:个人生活幸福美满;对社会履行责任,做出贡献。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篇1)一、课程间介: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
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
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2.认识不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3.探究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概念、基本问题和学科体系
2.不同哲学思潮的发展及其思想内容
3.思辨、批判、创新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4.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2课时)
第二课时:人生观与世界观(2课时)
第三课时:辩证唯物主义(2课时)
第四课时:唯心主义哲学(2课时)
第五课时:存在主义哲学(2课时)
第六课时: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2课时)
第七课时:哲学与人生(2课时)
第八课时:哲学智慧与人生实践(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维
2.学生小组合作调研和汇报
五、研究性研究任务
1.收集整理不同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同点
3.探究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4.探究哲学思维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哲学的实践价值
六、教材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
2.《哲学家的沙发》
3.《哲♂学★葫芦》
七、参考网站
1.中国哲学网
2.国际哲学家协会网站。
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学计划5篇
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学计划5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
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学计划5篇1(一)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学习研究新课标和高考相关精神,促进教育观念更新,确定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促使教学上新台阶,出新成果。
计划在每次科组会议时集中学习20分钟的理论。
在学习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人品修养,外树形象,内修涵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要勤于育人,发扬爱生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性和事业心弘扬高尚道德情操,树立全心全意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有奉献意识;另一方面要精于教书,奋发上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强化敬业精神。
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更要当作一种事业来做。
同时,还要大力强化团队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展示教育优势。
还需要发扬钻研精神,教师仅有不怕苦是不够的,还要精心研究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知识技能点,寻求教学途径,以收到教学效果。
要求中级以上的老师在一个学期里公开发表1篇论文。
(二)规范教学常规,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矗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学会打整体战最主要的是加强集体备课,为此,要强化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周坚持一次,组内教师轮流主讲,以中高级教师讲为主。
集体备课内容以分析教材,确定教法为主,做到“工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把好教学常规第一关。
通过集体备课来实现脑中有纲,目中有人,胸中有法,手中有艺。
为之,组员之间可相互随堂听课,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实备课中的不足。
认真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科组公开课,高级教师上一节示范课,中级教师上一节创优课,新教师上一节汇报课,并且讲评课活动纳入科组会议的重要议程。
高二政治生活教学计划6篇
高二政治生活教学计划6篇一、工作目标:本学期要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常态课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教学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喜政治课,使之更好地学习政治,提高自身素质。
二、课时安排第一周9.2---9.6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4课时第二周9,9—9.13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综合探究辅以第一单元复习和习题讲评4课时第三周9.16----9.20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美妙4课时第四周9.23—9.27第六课认识论第二单元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备注:需要阶段考试第五周国庆假期第六周10.7—10.11试卷讲评第七课联系观第八课发展观(一)4课时第7周10.14—10.18第八课发展观(二)第九课矛盾观4课时第8周10.21—10.25第十课创新与综合探究复习课4课时第9周10.28----11.1第三单元习题课讲评第三单元练习试卷4课时备注:阶段考试第10周11.4—11.8期中考试复习周4课时第11周11.11—11.15考试周第12周11.18—11.22试卷讲评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十二课价值观(一)4课时第13周11.25—11.29十二课价值观(二)(三)与综合探究第四单元复习4课时备注:阶段考试第14周12.2—12.6习题讲评试卷讲评课哲学整本书复习4课时第15周12.9—12.13习题讲评复习课4课时第16周12.16—12.20学业水平测试复习4课时第17周12.23—12.27学业水平测试第18周12.30—1.3综合复习备注:阶段考试第19周1.6—1.10期末考试复习第20--21周1.13—1.24期末考试和讲评一、指导思想:本学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据此,根据学校的行事历,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初步的安排:四月初,理科班完成高二哲学生活全书教学,并做好学考的各项备考工作;文科班力争在完成哲学生活的同时初步进入一轮复习,为高考做好准备。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的作用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的作用【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生掌控教材重点,更好地高效率的进行学习,作者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的作用》,供大家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教案:哲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聪明或寻求聪明。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聪明、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从哲学与时期的关系上,哲学反作用于时期,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寻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控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庞大物质气力。
⑥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⑦时政意义:繁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华,有利于增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锤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4.提高对认识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认识的根本任务;3.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以复习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举例和讨论,向学生介绍认识的含义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3. 认识的根本任务(15分钟)向学生介绍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讲解《哲学常识》中提到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探讨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认识的方法和方式(20分钟)介绍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主要包括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等。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和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实际认识活动中的应用。
5. 思考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的根本任务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认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提问的质量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深度,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
考察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举例、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认识的含义、根本任务以及方法和方式。
但教学时间可能有限,仍需鼓励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时间一晃而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现在就要写一篇教案规划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
其中5、6班为文科班,7、8班为理科班。
按照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及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现立足于高二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教学目标在高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实际,努力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德育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三、具体教学措施文科班:1、立足课标,明确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在学案的设计上,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
(4)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高二政治教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关系。
5.1家和万事兴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下学期(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观。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1家和万事兴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下学期(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政治下学期(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中的“5.1家和万事兴”,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掌握维护家庭和谐的方法和技巧。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现实生活中的一则真实故事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深入思考家庭和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针对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和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教师教授沟通技巧、冲突解决方法等,让学生学会如何维护家庭和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家庭和谐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小组成员互相倾听、互相启发。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呈现真实的家庭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哲学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哲学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篇一: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高二(下)政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学生情况分析高20XX级共有5个文科班,共260多为学生。
其中,4班学生层次相对较好,思维相对较灵活,接受能力相对较好,但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待提高;3班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一般,但学生理解能力整体上不如4班,学习较机械呆板;5班班风较好,课堂学习认真,但基础较薄弱;6、8班主动学习的同学是少数,并且基础太差。
每个班级内部,学生层次不一,学习习惯不同。
对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方式,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二、本学期拟达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2、能力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要教学措施1、教案与课件相结合教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2、分层教学:3、4班一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提高能力;5、6班一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及落实3、强化知识的的落实检查:抽背、听写、默写过关4、针对性解题技巧辅导,训练、督促过关。
四、本学期教学研究(一)专题(主题教研)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2、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解题技巧的落实(二)互帮互学计划1、共同探究如何突破哲学教学中的重难点2、共同探究关于哲学的高考题3、共同探究与哲学有关联的时政五、教学进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细化到每一周每一个知识点)篇二:《哲学-生活-职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哲学-生活-职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课标与教学要求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建议: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用人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应用有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材梳理1.结构图表: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哲学物质概念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2.知识要点:要点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要点二: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解疑释难: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第一,准确把握物质概念。
应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理解。
从内涵上看有两个方面:一要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一特性是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征;二是要知道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从外延上看,物质是除意识现象之外所有的东西。
第二,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联系: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体现。
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灭。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问题探究1.课本第一个探究活动,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说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
通过对比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的结论。
2.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历史知识讲述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同时结合课本30页探究活动所设置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的群体结构的转变)进行分析。
(主要是让学生领悟,人类不是由神创造的,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结合课本29页综合探究:回顾唯物主义哲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物质概念的探讨和思考。
学生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在这个问题看法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整个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以往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正确观点,在总结全部科学资料,特别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四、联系实际本框联系现实社会热点: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我们必须做好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及时反馈选择题: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科学的物质范畴是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②依赖于人的意识③从具体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A.①⑤B.②④C.③④D.②③2.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世界这种“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3.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这两种观点A.都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B.都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都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4.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不定项)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的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下列对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D.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不定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联系表现在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7.(不定项)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人脑B.党的基本路线C.生产力D.人造皮革简答题: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辨析题: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所以,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参考答案:C,B,B,A,A D,BC,ACD简答题:(略)辨析题: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可整个世界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二政治备课组一、课标与教学要求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建议: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引导学生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懂得,在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用人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应用有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材梳理1.结构图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客观的及方法论要求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知识要点:要点一: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哲学运动的概念: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静止的概念——运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含义;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点二: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解疑释难:第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只有在运动这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如果把二者分割,就会犯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要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
易错点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方面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