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

合集下载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范围,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课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分析: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内容:①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②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2、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①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②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在社会历史观中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
什么是改革?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做好笔记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即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实现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2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政治
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 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23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政治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
内 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
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
地 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
位 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阶级斗争
改革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改革。
知识小结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反映,相对独立性、反作用(阻碍、
促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通过
实践
不断解决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 础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精选全文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精选全文
10、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观点。
重点突破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 方法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①经济基础: 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有哪些?

A B
生中产华资人料民公共有和制国(宪经法济基础、生产关系)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BCDGH
E 按劳分配制度(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F G
大人机民器代生表产大会(制生产度力)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对政府要求的理论 依据
哲学思考: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稳中有进的新要求,必须 转变发展观念。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用。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各国,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1、总趋势: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3、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及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及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依据、性质、目的、意义
易错点警示二
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 12、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 1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接阶级斗争 实现的。 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5、上层建筑都属于社会意识。 16、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2016年浙江省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知识梳理典型学考真题详解答案)

2016年浙江省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知识梳理典型学考真题详解答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纲条目考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考纲解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能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极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要充分一些)题型示例【例】(2015·1月浙江学业考)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命题立意】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错误,故本题选D。

【答案】 D考点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c)考纲解读(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之一,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表现在:①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当生产关系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之二,是指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结果 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 自觉意识和目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 假象 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 目的等决定的 由人们的动机、 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因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教材86 87页 相关链接) 86具体原因 (教材86-87页 相关链接) ①社会历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由有目的、有意 社会历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由有目的、 特殊的认识对象 识的人的活动构成) 识的人的活动构成) ②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剥削阶级的偏见(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 剥削阶级的偏见(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方面 内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 内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 ——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人口因素 对社会生活起决定作用 对社会生活起决定作用 对社会生活具有影响作用 对社会生活具有影响作用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思考: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身处同一 思考: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身处同一 时代条件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呢? 时代条件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呢 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 如:老板与职工、生产者与消费者、农民与工人、 老板与职工、生产者与消费者、农民与工人、 学者与普通劳动者…… 学者与普通劳动者…… 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 经济活动中的 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 和地位不同 生活的社会环境 职业、学历等不同 不同, 社会环境、 等不同。 和地位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职业、学历等不同。 教材88页 教材88页:专家点评 88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也受社会地位、教育、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也受社会地位、教育、 职业等影响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含义:P87 辩证关系:①AB ②AB
第 十 一 课 寻 觅 社 会 的 真 谛
社 会 发 展 的 规 律
社 会 历 史 的 主 体
社会 基本 矛盾 运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①AB ②A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 ②AB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①②
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生活与哲学》整体结构(目录)
第一 单元 生活智 慧与时 代精神
生活的智慧 哲学与生活 实践的关系
第二 单元 探索世 界与追 求真理
生活的探求 如何正确看 待我们周围 的世界
第三 单元 思想方 法与创 新意识
生活的方法 如何正确看 待我们周围 的世界
第四 单元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生活的选择 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 观
如:盲流--北佬--打工仔妹--民工—外来工--城市建设者

思考:现代社会为什么还存在这些落后腐朽思想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P88虚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辩证关系原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 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 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 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① ② ③ABCD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②③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 点和群众路线 重要性:①② 群众观点:① 群众路线:①②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广东省流动人口从1980年的不到50万人,增至 2010年的3667万人,约占全省实有人口的1/3, 约占中国流动人口的1/7,是中国流动人口第一大 省。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动人口为广东省先富起来 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在广东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广东省GDP总量从1980年的人民币 245亿元增至2010年的45473亿元,增加185倍。 专家测算,流动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20%以上。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4.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把握人民群众的含义。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3.分桥蛻明并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难点)〖解疑释惑〗一、全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原因: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

(2)地位: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个表现(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4.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准确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则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和深刻体现。

都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四大哲学依据(1)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

(2)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次序。

【高二政治】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提示]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 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反作用,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 社会存在而存在。
判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提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 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解析:选A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 时至今日,仍未过时,是因为这些思想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预见了社会发 展的方向和趋势,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B项错误;C项与设问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中“超越”错误。
2.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P88
群众观点的 群众路线的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 一切为了群
己解放自己,全 众,一切依
心全意为人民服 靠群众,从
务,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虚心 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 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的发展 起决定作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 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 地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 位 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二者何者为本原问题的 区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别 作 回答是划分历史唯 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用 物主义和历史唯心 对二者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主义的基本依据 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基本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联系 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①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③反对“英雄造时势”,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
(2)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提示:具体原理+关键词句+二者结合 ①物质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 ②精神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 ③社会变革(决定力量,结合材料) (3)“关注民生”的社会历史观依据。 提示: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 作用+价值选择两个标准 ①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 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结 合材料); ②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结合材料);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 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 立场上,结合材料)。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否定)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分配制度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上层建筑
人大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生产力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的状况
所有制结构 调整、分配 制度的改革、 生产关系、 土地制度的 经济基础 改革等属于 生产关系的 变革
反作用
决定
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分配制度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上层建筑
对点演练
• 7.为了使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我国一直重 视分配问题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新的分配制度改 革正在进行中。国家重视分配制度的改革蕴含的 哲理是( B )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可以促进经济基 础的巩固和发展 ③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基本要点 1· 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 3·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基本要点 1· 价值与价值观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展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 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主义历史观
(1)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 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 动机决定的; (3)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 的。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 最终原因。
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 奥秘的钥匙。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
【原理内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先于
存在
结论:
阻碍 积极推
作用 动作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
【原理内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
C.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
D.生产力
社会存在
E.科学发展观 社会意识
F.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G.文学艺术 社会意识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十一课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高二政治《寻觅世界的真谛》说课稿.doc

高二政治《寻觅世界的真谛》说课稿.doc

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说课稿高二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政治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高中政治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 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 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C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09.广东.26,2分)2008年7月我国曾对 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 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 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C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师: 班级:

寻 觅 社 会 的 真 谛 ( 历 史 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含义、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 主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 济基础状况的 Nhomakorabea律社会发展的 总趋势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的作用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 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 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破茧而出的新农 保,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筹资模式有了重大改变; 新农 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二是养老 金待遇有了重大调整, 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 成,支付终身。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给出的材料和学案中所出示的课程标 准及高考考点的要求自编一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

高二政治课件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新必修4

高二政治课件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新必修4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 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 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jìnbù);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第三十页,共33页。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lì liɑng) 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三十一页,共33页。
方法(fāngfǎ):②错,③不合题意,排除。故选C。
第三十二页,共33页。
第十三页,共33页。
【例4】(2011·海南卷)“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 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 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 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 jījí)发动群众,配合主力 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 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 反映出人民群众( )
Image
第三十三页,共矛盾运动,表明了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shìhé)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七页,共33页。
【例2】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biàng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第十页,共33页。
【例3】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推进和搞好 (ɡǎo hǎo)政治体制改革。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民主法治 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政治 体制改革的依据是( )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 2)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 适合 促进 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 不适合 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 经 阻碍 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规律: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
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 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的有机统一;唯 物辨证的 自然观 和唯物辨证的 历史观 的有 机统一。
唯物主义 和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基本观点。
思考:为什么马克
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 的规律,作出科学的 阐述?
(1)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 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2)《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 《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 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 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 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小结
决定 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
反作用
(上层建筑 适应经济基 础状况规律)
前进的、上升的 过程是曲折 的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往往不尽一致。

一项措施出台很难使所有人同等受益,总会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一个人在改革中不可能始终受益,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上述材料说明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②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点上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

上述观点表明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8、胡锦涛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说明()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进作用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9、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10、胡锦涛于2006年6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A、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C、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D、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11、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书写了这一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

2007年10月,该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

上述材料表明了()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读右边漫画《立竿见影》。

漫画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受群众拥护的干部,首先要()A、学习文化知识B、端正立场C、参加生产劳动D、有自己的世界观14、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5、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17.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18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9.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20.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21.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④是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因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4、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显而易见。

2008年7月20日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5.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我们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第十一课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I1.B。

冷战已结束,冷战思维却依然存在,这说明社会意识的变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故反映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CD观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2.B。

材料主要叙述了不知廉耻、荣辱倒错的危害,对廉耻和荣辱的认识属于社会意识。

因此材料反映了落后社会意识的阻碍作用。

AD观点正确,但不是材料说明的内容。

C观点错误,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C。

总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难免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反映了矛盾具有普遍性,①正确;经济地位、具体利益都是社会存在,它们的不同决定了价值取向、愿望要求等社会意识的差异,因此③正确。

故选C。

对同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分歧,但不能否定社会意识不可能统一,因此②不科学。

④与材料的内容无关。

4.A。

BCD观点均不准确,党和政府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应对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环节加以改革;解放思想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5.D。

材料未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及意识的反作用,故排除②④。

1-5 BBCAD 6-10 BABAA 10-15 CBBCA16-20 CBDBC 21-23 DCB24、(1)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